古代文学理论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解释: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代表是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楔子: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窦娥冤》中交代窦娥身世的楔子。

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由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话本:说书(说话)艺人的底本。

看书168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文艺样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南戏:书本282、286台阁体:明朝永乐年间,号称“三杨”的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的诗称为“台阁体”。

他们的诗歌粉饰现实、歌颂功德,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茶陵诗派:明成化之后,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自称宗法杜甫,追求格律声调;以图洗涤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风气。

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地带有市民色彩,具体表现是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其中以唐寅和祝允明的诗歌及生活方式最具有代表性。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文学思想是复古,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的空廓、浮泛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知识点总结古代文学理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批评方法则是在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时所采用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储备相关知识。

1.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该书主要讲述了文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创作和修辞技巧等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意合形离”,即通过意义上的联想和比拟来调动想象力,使作品富有感染力。

2. 诗经乐府《诗经》和乐府诗是古代文学中的两大重要流派。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民歌、宴饮、爱情等各方面的主题。

乐府诗则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篇叙事诗和各类曲子的统称。

3. 六艺六艺是古代儒家教育中的六门基本学科,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学科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是必备的,通过学习这些学科可以使文人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才能,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4. 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修辞手法是在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古代文学作品更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被作品所感染。

5. 典故与引用古代文学中经常使用典故和引用来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效果。

典故指的是从古代文献中提取出来的一些句子、词语或者故事,通过引用这些典故可以使作品更加深入地体现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6. 文学批评方法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主要包括评点、评议、评账等。

这些方法在评价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7. 律诗与骈文律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有着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规范和精致。

骈文则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是由两句相对独立的诗句组成的文章,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著名作品和经典名篇,如《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文学界的震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文学创作古代文学创作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时期、汉朝时期、魏晋时期和唐宋时期。

在先秦时期,诗歌流行,其中《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由民间诗歌和宫廷诗歌组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

汉朝时期是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具有严密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

魏晋时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陆机、阮籍、陶渊明、王羲之等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文言小说、散文等各个领域,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唐代的诗歌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为代表,宋代的诗歌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诗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学的风范和魅力。

二、文学理论在古代文学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格言”和“六艺”。

格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之一,它是一种简短、有力、深刻的文化遗产,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例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等就是著名的格言。

“六艺”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狭义上是指儒家所规定的“六艺”,广义上还包括医、卜、相、籍等许多领域。

在六艺中,最重要的是书法和韵律。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它在古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文学的艺术表达,而且关系到文学的传播和保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书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指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奏,包括平仄、押韵、字数、句式等多个方面。

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古代文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广泛涉猎于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理论。

本文将从古代文人的身份、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

一、古代文人的身份古代文人是儒家社会中的一群知识分子,其身份既是士人,也是文化精英。

他们常常以官员身份服务于朝廷,同时也潜心研究文学艺术,成为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和评论家。

二、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念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念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立德、经世、济民”,认为文学是弘扬道德和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

文人们崇尚“文以载道”的思想,主张作品要有教育和启迪人心的作用。

同时,古代文人还追求文学的审美价值。

他们重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注重修辞、意象的运用,追求以文字的美感贯彻作品的内涵。

他们将文学视为一门高雅的艺术,以此来凸显自身的修养和地位。

三、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主要分为诗、赋、辞、论四个方面。

诗歌是古代文人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他们以吟咏自然、歌颂时代、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

著名的古代文人如杜甫、李白等都以其千古流传的诗作而闻名。

赋是古代文人的另一种重要创作形式,通过对特定主题的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辞则是古代文人用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辞中,他们常常借用古人的传世名篇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之外,古代文人还以文论、史论等方式参与了时事评论和文学批评。

他们通过撰写文论来表达对文学的看法和创作方法,为后世文学家指明了方向。

四、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古代文人的文学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文学观念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人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这一理念延续至今,教育性、启示性的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追求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对现代文学的修辞艺术和写作风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古代文学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的文学理论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的起源与本质古代文学理论中,对于文学的起源与本质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其中,有一派学者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本能表达欲望,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自然反映。

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真实、直接和生动的表达,通过文字来传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这一观点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代表形式,通过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他们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通过艺术的手法和形式,将现实世界进行再现和表达,以达到审美的目的。

这一观点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刘勰将文学比喻为雕刻,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

二、文学的功能与价值古代文学理论中,对于文学的功能与价值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一派学者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陶冶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能够激发人们的感情,引发共鸣,从而对人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一观点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刘勰将文学作品的价值归结为“情感、思想、品格、风度”四个方面。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记录历史,传承文化。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人物形象和思想观念。

这一观点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实记载,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变迁,也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三、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技巧在古代文学理论中,对于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技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中,有一些基本原则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

比如,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表达的直接性,强调语言的简练和形象的生动,追求意境的深远和节奏的韵律。

古代文论_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_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二、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S226;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S226;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

“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

“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

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怒”。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兴观群怨”是孔门诗学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孔安国认为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

”即说“兴”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

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是“感发志意”,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和审美感受。

“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的品行志向。

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看到了《诗》的对国家社会的反映功能。

“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

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语》的"兴、观、群、怨" 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论语》选录")2.《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论语》选录")3.《论语》"诗可以怨"极其影响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

现代的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论题。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论语》选录")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 " 说 " 以意逆志 "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 《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 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 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 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孟子》II、 选录 " )6.孟子的 " 知言养气 "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 ”知言养气"说。

孟 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 "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 辞。

这里的 "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 "知言",即 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 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 "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 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并引导作 家从 "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孟子》 选录 " )7.《庄子》的 "虚静 "说"虚静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致虚极,守静笃 "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 "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 忘掉一切存在, 也忘掉自己的存在, 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 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 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 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 "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 庄子的 "虚静 "说的影响。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庄子》选录 ") 8.《庄子》的 "物化 "说庄子的 "物化"说是与他的 "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 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 必须具备 "虚静"的精神状态, 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 "物化 " 的状态。

什么是 "物化 "呢?在庄子看来, 进入虚静状态之后, 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 就会忘掉一切, 甚至忘了自己, 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 而达到认识上的 "大明 "。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 "自然" (天)和客体的 "自然"(天)合 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 "物化 "的境界,这就叫做 "以天合天 "。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 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庄子》选录 ")9.《庄子》的 "得意忘言 "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 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 谓"得意忘言 "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 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 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 实际情况, 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 "得意忘言 "说对文艺创作 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 "味外之旨 "、"言外之 意",而庄子的 "得意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 文学批评须在 "绝学弃智 "的基础上方可达到, 的认识, 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 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庄子》选录")10.司马迁的" 实录精神"极其影响"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 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