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

合集下载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一草一木总关情

(转)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及其鉴赏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对象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所以咏物诗就是托物抒情或借物言志的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其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二是“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予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ppt课件

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ppt课件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花这一意象有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物象特点:耐寒、洁白清高、芳香四溢、报春。 所言之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思想感情。 手法分析: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
元和无年二人遇赦同赴 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
感情: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
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人援引的心情。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牡丹:姿容最美,既不过于 妖艳,也不过于俗气。
感情:喜爱、赞美牡丹。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1、侧面烘托 2、拟人、比喻
花开时节动京城。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借松写人 时人不识凌云木, 托物讽喻 直待凌云始道高。
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 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 (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 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 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花鸟草虫皆有品,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
题目特点: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1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1
5、品味字词的精妙。
顾 况
作者: 顾况(?~约806后),唐代诗 人。字逋翁。苏州人,。至德 二载(757)登进士第。建中二 年(781)至贞元二年(786), 韩□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 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 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 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 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 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约于 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 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 《华阳集》。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 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 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 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 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物诗的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 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作业一答案示例: 水滴 没有大海的浩瀚, 没有江河的奔腾, 却以穿石的不懈告白 ——什么是执着。
垂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柔枝的依依告白 ——什么是多情。
作业二示例
竹 有节向天映碧纱,无心招蝶不开花。 漫道红尘人情淡,横笛竖萧几融洽。
筷 子 山珍海味只平常,苦辣酸甜亦饱尝。 不求门庭贫与富,只愿朝夕影双翔。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 鸣叫的夏蝉。(形状、食性)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感怀诗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感怀诗
(小松杜荀鹤)
比较阅读杜荀鹤《小松》和陈毅的《青松》,二者寄托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陈毅)
三、归纳咏物抒怀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列诗文,概括物象特点及寄托的情感
1、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官仓鼠曹邺)
物象特点:
咏物诗常见写法: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步骤:
五、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感怀诗
一、咏物诗的内容:通过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作者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咏物诗的特点:
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两个“凌云”各有何含义?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寄托的情感:
2、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李商隐)
物象特点:
寄托的情感:
3、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早梅齐己)
物象特点:
寄托的情感:
4、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骆宾王)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一草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

一草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2分 )
• 颔联描绘了长于山野、色泽清淡、 香气浓郁;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 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清高的 野菊形象。
•三、常见的题型
(一)物象型
问:诗中的物象具有什么特征 (品格)?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形 象?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 香如故。
注:陆游生活在宋金交战的时代,他力主抗战,却遭到投 降派的排挤。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唐】骆宾王 《咏蝉》
• • • • • • • •
【元】王冕 《墨梅》 【明】于谦 《石灰吟》 【宋】王安石 《梅花》 【清】郑燮《竹石》 【唐】李贺 《马诗》 【唐】贺知章《咏柳》 【唐】骆宾王 《咏鹅》 【唐】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祝竹》
•二、题目的特点
• 1.直接以物象为题 • 2.咏(题、赞、惜等)+物象
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 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 一)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 “成尘 ”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 强调( 步骤二)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 想而献 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

《一草一木总关情》走近咏物诗群文阅读课件

《一草一木总关情》走近咏物诗群文阅读课件

对话高尚人格, 共舞传奇人生!
阅读秘籍: 借助注释 勾画关键字词、批注 关注背景
交流
大胆表述,全班分享。
学 古 诗 习 方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
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

间。
题目
找物象 明特征
析品质
悟情志
《石灰吟》 石灰
千锤万 烈火凿燃烧 粉骨碎身
留清白
无惧艰难 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 坚贞不屈 持身清白 清白正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燃烧假设等 粉骨碎闲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 悟
合作探究


运用刚刚的学法,自学三首古诗,完成阅
读学习单,在小组交流自己的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争奇斗艳 高洁
独立疏篱 抱香死 坚贞不屈
忠贞爱国
比照读,达共识 比照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咏物诗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单独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高考复习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ppt课件

高考复习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ppt课件

• 五、托物言理类 • 苏轼的《琴诗》就是此类诗歌最好的例子: •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 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 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 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 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 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 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 秀的文学作品)。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 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 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 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 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 适等的生活。
•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 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 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 托的一种情感。白居易《白云泉》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 浪向人间。 • 从白云的坦荡淡泊,"吴中第一水"的清闲透澈,使人领会到一 种无牵无挂、从容不迫的意境。 • 画眉鸟 (欧阳修)(P34) •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 间自在啼。 • 又如上文中的白居易的《白云泉》。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 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 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
• 三、咏物抒怀类 •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 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 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 关系更密切。 •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P31):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 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 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 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 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 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 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公开课)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公开课)
挫。 ▪ 3.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
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 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 神。 ▪ 4.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精品课件
特点归纳:
▪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 妙]
情,所言之志。 ▪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精志品课。件
▪ 春季高考题)
蝉 (00年北京

虞世南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 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 精品课件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 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 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 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 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咏 物 诗 鉴
木 总 关 情

精品课件
教学目标:
▪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如何鉴赏咏物诗
教学难点: 鉴赏语言如何有条理的完整的加以表述。
精品课件
▪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 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 ,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 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 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 ,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 类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⒉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⒊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作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了”,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⒊作者背景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

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注词释义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三、因例说法: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绍: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

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