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一句古老的话语,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关系,也忽视了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点滴,构成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关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生活。
“一枝”指的是树木,树木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
树木的平均寿命比人的寿命长得多,它们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承载了无数的人们的记忆。
在古代,树木被人们当作神圣的存在,被人们尊为神灵。
而在现代,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和砍伐,树木的数量在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保护我们的树木、我们的森林,去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代能享受到绿树荫蔽的环境。
“一叶”指的是草木,不起眼的植物也有它们的价值。
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草木被文人墨客们当作题材,在诗词和书画中被赋予了灵性和美感。
然而在现代,人们往往忽视了草木的存在,只顾建设城市和农地,导致了生态的失衡和自然资源的枯竭。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欣赏我们的草木,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去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代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的环境。
“总关情”,这是一种持久的情感和责任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一颗关爱的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去呵护我们的家园。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枝一叶开始,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尊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我们的美丽地球成为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听到因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种种问题和灾难,这就足以证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关爱大自然,去爱护我们的地球。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星球上的守护者,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努力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枝每一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情感的流转。
这“一枝一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细微之处,更是人类社会情感的缩影,它们虽小,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本文将从个人经历与社会现象两个维度,探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刻内涵,展现其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意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的这句诗,道出了人生的艰辛与漂泊,也隐含了情感的细腻与温暖。
在我记忆的长廊里,有一幅画面时常浮现——那是一个冬日黄昏,寒风凛冽,街灯昏黄,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突然,一位老人蹒跚着步伐,手里提着沉重的袋子,显得力不从心。
见此情景,我不由自主地上前,接过他手中的重物,搀扶着他慢慢前行。
那一刻,老人的眼神中流露出感激与温暖,仿佛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瞬间融化了所有的寒冷。
这件小事,虽微不足道,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谛: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哪怕是最微小的帮助,也能传递出无尽的情谊与关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中的每一份情感都如同枝叶般紧密相连,共同编织成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记得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饭菜,谈论着一天的趣事与烦恼,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家庭情感,它们如同树叶上的露珠,虽小却晶莹剔透,映照出家的温暖与和谐。
正是这些“一枝一叶”的情感积累,构成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同样不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感人瞬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被曝光于公众视野之中。
从“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抗疫一线,到“平民英雄”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助他人于危难之中;从“微心愿”活动帮助贫困儿童实现小小心愿,到“爱心传递”项目让温暖跨越千山万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激发了全社会的正能量与共鸣。
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

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嘿,朋友!你知道郑板桥吗?他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可真
是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呐!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比如说,当你看到春天里第一朵绽放的小花,是不是心里会涌起
一阵温暖?这就像郑板桥对那些枝叶的关怀,细腻又真挚。
郑板桥的这句诗,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有灵,哪怕是一
片小小的叶子,一根细细的枝条,都和我们的生活、情感紧密相连。
你想想看,当你在炎热的夏日,躲在一棵大树的阴凉下,那一片片树
叶难道不是给了你片刻的清凉和舒适吗?这不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嘛!
还有啊,当秋风起,树叶飘落,我们是不是会心生一丝伤感?这落
叶难道不也是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吗?
郑板桥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足以说明他是个多么细腻、多么有情怀
的人!他把对百姓生活的关心,都融入到了这简单的“一枝一叶”之中。
在我看来,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对
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世间万物的尊重和热爱。
它提醒着我们,要用心
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哪怕再微小,也可能蕴含着无尽的温暖和情感。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不经意间,蕴含着许多关情和感慨。
它们或缤纷绚丽,或深沉幽静,从小小的细节中透露出无尽的思考和温暖。
一枝花,或许只有短暂的花期,但它不会因此而无足轻重,反而因为它的美丽而更加珍贵。
它的绽放令人着迷,犹如生命中一次次的满怀热情和执着,不管芳菲凋零,依然不放弃追求。
一叶叶,虽然看起来单薄,但它们也是庞大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有着清新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从叶子的纹路、形态和色彩细节,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简单的生命体也在追求完美,不断地超越自我,为生命的美好贡献力量。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对人们之间关系的深刻阐释。
人与人之间或许只有短暂的共处,如同短暂的花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存在就无足轻重。
相反,正是这些短暂的相遇,令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让我们懂得去珍惜身边的人和物。
当我们沉浸于一枝花的美丽时,也应该想到那些为了让花开得更加绚烂而努力的人们。
花开得美好主要是因为周围的氛围、养分和关照。
而同样的,我们的生命之花也需要那些用心的人们,他们用真诚的关心、深挚的情感,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得以茁壮成长。
一叶叶的细节,勾勒出了更加丰富的生命之美。
每一个独特的叶子都在讲述着生命的故事,它们或许经历了风吹雨打,或者在与其他生命的互动中不断变化。
但是,无论在何处,叶子都能表现出生命的伟大和坚韧,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温暖。
在生命的长河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人和事,也都会在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上产生深深的感动。
当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走过的路上种下了许多生命之花时,也应该深刻地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是微小的生命,还是大自然的一切,都需要得到仁爱和关心的呵护,与之一同成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生命之花。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不过是一棵树。
一块砖,一片瓦,不过是一座房。
一粒花生,一颗豆,不过是一盆菜。
世界上的每一点微小,都蕴含着大道理。
每一点细小的事物,都有着无穷无尽的情义。
泉水从一根小草的花蕾中流淌出来,滋润着身边的一切。
清澈的泉水如同一颗颗明珠,透明晶莹。
在炎炎夏日里,一滴滴泉水如同贵族一样降临尘世,给予人们清新的感受。
它们穿过枝叶间的迷宫,留下一个个波纹,如银河般浩渺。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泉水的容颜也有所不同。
有的时候,它们像小溪般活泼奔腾,留下一串串的玉石,有清亮的小河声,它如一团团雪花,盈动玉树之间;有时候,它们又像小溪般安静悠然,不发一言,但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忘却尘世的纷扰。
夜晚的星光仿佛是花瓣般坠落在大地上。
一个个闪烁的星星如同天国的小精灵,陪伴着人们入睡。
它们乖巧的躲在云雾的后面,如同孩子躲在妈妈的怀里。
人们都喜欢仰望星空,因为它们给人一种纯净和浪漫的感觉。
有些人将星星连成图案,仿佛是人间仙境;有些人将星星串成琼珠,仿佛是仙气扑面;有些人将星星画成品字,仿佛是大地的脊梁。
无论怎样,还是那句话,人在美景中得到舒适的宠溺,仿佛永远不愿醒来。
一蓝天白云,无尽的广袤。
人们沉浸在这宽广的天地之中,不禁满怀敬畏之情。
花鸟虫鱼,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大地为我们创造出来的奇迹。
盛夏时节,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和煦的温暖人心。
蜜蜂飞舞在繁花似锦的园林中,那极度天然的享受,给人以深远思考。
也许,那是一种生机勃勃的信号,大地又要恢复元气了。
人们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其实不仅是对自然万物的关怀,更是对人类之间的关爱。
每一枝每一叶,都承载着无尽的情感,每一枝每一叶,都有一条引领我们走向前进的道路。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我们可能会喜欢,有的人我们则不太喜欢。
但是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价值。
就像是一枝树叶,它或许会有一些缺点,但它的存在却赋予了整棵树一片绿色与生机。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作文600字

一枝一叶总关情篇1一件母亲缝制的衣服,蕴含着游子的思乡之情;一枚投入捐款箱的硬币,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一次紧紧的握手,体现着双方浓重的情谊。
情感不只在豪情壮美,更多在一枝一叶之间。
"一棵小白杨”便寄托了每一位军人保卫祖国,思念亲人的丰富情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想:微小中显真情,平凡中显大义。
一枝一叶之中,除了生命外,更有的一种情。
一轮明月无论是千年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今天“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永远是对团圆之情的想念。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与人沟通,也许一个事物便足以表达。
在凤凰卫视的《公益中国》讲述道:“一个致力于帮缅甸国民党老兵的记者,他在一次采访中,一个老兵说他的愿望便是回国、回家。
当记者问他:您的老家在哪时?老兵只是拿出一本中国地图册。
当记者翻到湖南省一页,发现这页是全书最皱的,颜色褪的最深,而且被泪水多次的打湿。
”物虽小,情不小。
我们要学会珍惜保护,而不是等他失去后才后悔追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温暖的事情使我们难以忘怀,就像大树上的枝叶一般,一点一点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令人难以忘却的人生历程。
不过在我看来,最痛苦的应该是那个最先觉醒过来,并且以另一种方式帮助他们的李明,默默地独自承受被他们误解的伤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掉了自己身上的坏习惯,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最终,他的伙伴们在他的刺激之下拼命学习,在最后的一学期里,脫离了原来那颓废的生活,顺利地考入了一个理想的大学。
真羡慕他们能拥有一个如此好的朋友,更羡慕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有朋友相伴,互相扶持,互相激励,共同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
这些经历就是组成生命之树的枝叶,有这些枝叶的陪伴,生命之树才会更加茂盛,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完整。
其实我们也不必去羡慕别人的友情与生活,这些温暖的点滴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细心地珍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拥有许多美丽的枝叶,随着枝叶的不断聚集,我们的生命之树也会变得更加茂盛。
小学语文经典诗词赏读《一枝一叶总关情》素材

一枝一叶总关情
yì zhī yí yè zǒng guān qíng
一枝一叶总关情
qīng zhèng xiè
【清·郑燮】
yá zhāi wò tīng xiāo xiāo zhú,
衙斋卧听萧萧竹,
yí shì mín jiān jí kǔ shēng
疑是民间疾苦声。
xiē xiǎo wú cáo zhōu xiàn lì
些小吾曹州县吏,
yìzhī yí yè zǒng guān qíng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来欣赏】
这首绝句是板桥山东十年的主题歌。
这首诗思想之精华是个听字:由听竹而至于听民间疾苦之声,以见主人对灾民的关切之深。
全诗浑然天成,自然晓畅,一枝一叶,一撇一横,都散发着耀眼的光采。
这首诗的意思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
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1。
一枝一叶总关情——丰子恺《梧桐树》赏析

一枝一叶总关情——丰子恺《梧桐树》赏析
赏析: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
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
四句诗把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
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斜听到萧萧竹,疑就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简介:
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
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
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枝一叶总关情”——随丁老师探索“闲人”的心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的清闲,入寺寻友,步于中庭里的悠闲,月光澄碧、竹影斑驳中的安闲,随着丁慎杰老师的娓娓道来的引导和讲解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苏轼这一“闲人”的心迹。
缓入文本。
始读文本,930年前的一轮明月照进了苏轼的心境,也照出了学生心里的诸多疑问,丁老师顺势提出:“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谜”,引起学生的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细寻文中的词句来捕捉关键信息,实现了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情感的目标。
丁老师敏锐地抓住“解衣欲睡”一句学生读得很缓慢这一细节,提出:“你为什么读得缓慢,并说说理由”。
可学生回答不到位,丁教师适时出示苏轼的背景资料。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朗读,阅读资料,轻松地得出这样一种认识: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
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以读带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读中达到“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目标。
渐入佳境。
再来读文本,此时的语调稍缓,学生开始入境,渐渐读出了别样的味道。
在体会苏轼的处境时,学生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重音放在了“欣然”上。
学生领悟到是月色入户时的喜悦心情。
教师采用动作模仿朗读法,如“头微微摇,眉上翘,会心的,愉悦的起行”。
通过引导朗读,“清闲”的苏轼跃然心中,更仿佛走到了我们眼前。
在引导学生体会月色之美时,丁教师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来朗读,一生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各抒己见看到了什么?一生描绘:“月色之下,几间茅屋,如碎银一般的院落里,树影斑驳……”教师适时表扬了学生的想象。
为进一步品读,教师此时又采用了句式变化的方式来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得出原句好的结论。
这样学生对“安闲”的体会便水到渠成了。
深入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5个字,叙事简洁,但“字唯其少,义唯其多”。
丁老师在本文阅读教学中,恰当选用“短文深教”的方法,通过补充阅读背景材料,通过“增删、调换、联想、想象、吟诵、配乐”等品读的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鉴赏语言,反复诵读,深入主旨。
如:解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的“欲”字,丁教师适时补充“乌台诗案”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当时作者心境和情绪的理解与想象。
引导体会“为什么要寻张怀民”时,教师补充张怀民被贬黄州的背景,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苏轼到承天寺寻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朋友,同赏月,共聊天,彼此慰藉的心境。
悟入心迹。
关于苏轼,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说,要理解这一课,关键就在要真正读懂“闲人”两字,这“闲人”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但对于这些丁老师并没有过多的去讲解,而是及时的推荐了几部关于苏轼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许“闲人”两字需要等学生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领悟。
诚然,课堂本身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磨课就是进步的过程,丁老师的课堂中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导入时丁老师问学生:青岛的月亮美不美,结果学生的答案是:不美。
这就与老师的设计产生了背离,但老师就直接切入到文章的月色中去了,这样导入就失去意义。
其次丁老师在课堂上对重视生成不够,如在课堂中学生提问“也”“盖”等虚词的释义,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师生共同完成对文章中的虚词的梳理,告诉学生: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意义较为复杂,提请同学们注意整理和记忆。
再次丁老师在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有些环节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问题处理的有些肤浅,学生感受不深,与预设效果有点差距。
附:《初中古诗文教学渗透的人文素养》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具有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优秀素材。
一、古诗文中的人文关怀1、文化传承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在这座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历史。
《核舟记》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扁鹊见蔡桓公》则赞颂了我国民间精湛的医术。
《陈涉世家》让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曹刿论战》记载了以弱胜强的智慧,《石壕吏》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优秀的诗歌、散文,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认识历史,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未来。
《诗经》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离骚》则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理想。
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率性自然和田野心意,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看到了李白的壮志未酬和浪漫情怀,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我们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和情真意切。
学习这些篇章,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斗志。
2、教育价值教育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他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吟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读罢《〈论语〉十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
彭端淑的《为学》、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些文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言诗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助于加强其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学习了蒲松龄的《狼》,明白了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的道理,教育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扁鹊见蔡桓公》告诫学生对待错误要防微杜渐,不可亡羊补牢;《愚公移山》则让学生明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社稷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同样,柳宗元的《黔之驴》,让学生看到了不学无术者的可悲下场。
3、审美培养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就审美的心灵。
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
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好的诗歌散文,特别是诗歌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记诵,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
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与《春望》的“忧”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
《桃花源记》引起人们无限的向往,《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又带给人们不尽的留恋。
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读中悟。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
指导学生按诗歌节奏朗读,让学生“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2、悟中感。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
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
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送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
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则于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
教学这五首诗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思维,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
如从“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中的“压”“低”,引导学生联想到似锦的繁花缀满枝头的盎然春景。
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尽”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
从《示儿》一诗中的“悲”字,体会诗人弥留之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凄凉之景。
从《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喜欲狂”,想象诗人的手舞足蹈,喜极而泣;第三,指导情感朗读。
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