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陈锡文

合集下载

陈锡文_农村改革的三个问题

陈锡文_农村改革的三个问题

什么呢?就是给投资者和投机者提供投 制度上,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的需求。 者审阅。)
- 中国合作经济 9 -
上不亮灯的房子超过 70%。南边社区
第二,农村金融没有搞好,政府要 办 公 室 副 主 任 。 文 章 根 据 作 者 5 月 30
好一些,不亮灯的房子超过 40%。
承担首要责任,但我也认为,银行自身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农村金融高层论坛上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给城市供地干 也有责任。银行至少在机构、人员以及 的演讲整理, 标题为编者所加, 未经作
就会提高,然后政府再利用得到的土地 悖向前推进;二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 因为没有担保机制。我想说,这是一个
出让金,补贴农村的新房建设。这个办 并行不悖地向前推进。改革的目标是什 问题。但允许抵押就能解决吗?其实,
法,有些专家学者支持,认为这解决了 么要搞清楚。
我国国有银行过去不知道制造了多少不
城市发展缺地、农村建设缺钱的问题。 但我认为,何必这样做呢?直接让
生深刻变化。上一轮改革之后,农村的经营体制是以家 移集中和规模经营。但是,在推进过程中,要考虑统筹
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
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只需要解决农业效率问题,办法有
这个体制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由于农村人口众多, 的是,也很简单,拆村庄、把农民挤到城里,农业效率
农地资源相对稀缺,这造成农户经营规模非常狭小,因 一定会提高。但这引发的社会矛盾可能远远大于效率提
大户或者工商企业打工,再获得一份工资,因此是比较
近两三年,全国各地农村出现了一种拆村并居的现
- 8 中国合作经济 -
农经观察
象,即把七八个村并到一起,把农民房 资、投机的空间而已。
另外,如果没有“三农”情结,做好农

陈锡文系列讲座三农观后感200字

陈锡文系列讲座三农观后感200字

陈锡文系列讲座三农观后感200字摘要:1.讲座背景及陈锡文的三农观简介2.陈锡文三农观的主要内容概述3.对陈锡文三农观的理解与感悟4.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启示正文:近年来,我国著名学者陈锡文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系列讲座,深入探讨了三农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关心国家农村发展的青年,我有幸聆听了他的一场讲座,并深感受益匪浅。

陈锡文的三农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他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指出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他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重视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陈锡文强调农村改革的重要性。

他提到,农村改革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举措将有助于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此基础上,陈锡文还谈到了农村人才培养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他认为,农村人才培养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乡村。

聆听陈锡文的讲座,让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

作为一名青年,我要时刻关注三农问题,积极投身农村发展事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还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我将以陈锡文的三农观为指导,立足本职工作,切实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

同时,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陈锡文系列讲座让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权威解读中央农村发展新政策——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

权威解读中央农村发展新政策——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

模扩张比较快 ,财富积聚相当集中 , 产 业大多分布在这些地方。 口分布 总是 人
跟 着 产 业走 。 总体 上 看 , 定 空间 的人 一 口资 源环 境 承 载 能 力 是 有 限 的 , 在 大 现 加 大 以城 带 乡 、 工 促 农 的 力 度 , 步 以 逐
筹 城 乡发 展 ” 何 新 意 ? 应 该 怎样 理 解 有
农 民变市民 , 在这个方面 的进程却还非
常缓慢。 此 , 对 中央 的 要 求很 明确 , 是 一
见》 对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 三农”
工作作 出 了重要部 署 , 应该 怎样 领会 我们
要加快中小城市和 中心镇 的发展 , 二是
要 把 具 备 条 件 的 农 业 人 口转 为城 镇 人
助农村更快地发展。
记者 : 镇化是 统 筹城 乡发展 的重要 城
内容 .也是 受 到人们 广泛 关 注的 关键词 . .
那 么 . 镇 化 的 核 心 和 突 破 口是 什 么 ? 城
陈 锡 文 :现 在 统 计 上 有 界 定 ,0 20 万 人 以 上 的 是 超 大 城 市 ,O 1O万 ~2 0 0 万 人 口 的 是 特 大 城 市 ,0万 一1 O万 5 O 人 的是 大城 市 ,0万 ~5 2 0万 人 的 为 中
所 以, 今年一号 文件中提 出加 大统筹城
乡发 展 的力 度 , 不是 说 从 现 在 才 开 始 并 实行 . 是 要 求 加 大 力度 。 而
陈 锡 文 : 实 , 几 年 城 镇 化 发 展 确 这
非常快 , 特别是在城市规模 的扩大和城
市 设 施 的 建 设 方 面 , 生 了天 翻 地 覆 的 发 变 化 。 一个 城 市 你 3年 不 去 , 能根 本 可

陈锡文: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陈锡文: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陈锡文: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作者:来源:《小康》2009年第01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上。

最近几年,农村的水、电、路、气、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速度很快。

尽管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能够看到全党都在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

做好三农工作,除了党和政府的领导和重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的氛围正越来越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全面小康的概念,对于很多发达地区居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

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对于很多农民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

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当前的农村形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的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的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强。

围绕这个大的形势去推进农村的小康建设一定会对全面小康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如果冷静地分析,也会感到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并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

在一部分先进的发达地区已经做到了的事情是不是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是不是其他地方都可以学,都可以做,这需要认真思考、分析和判断。

按照中央的要求,就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到2007年年底,全国的耕地面积只剩下18.26亿亩,而1996年中国的耕地面积是19.51亿亩,11年的发展中,中国失去了1.25亿亩的耕地,比河南省的耕地面积还要大。

因此,今后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怎么严格地保护好耕地,怎么能使农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振兴,是要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好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宏观政策问题。

包括科学地界定各个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去建设、发展工业、商贸、金融;GDP、财政增长迅猛的地区可能要承担带动中西部地区,带动农业地区发展的责任。

陈锡文: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陈锡文: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陈锡文: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中央一号文件是每年的第一个政策文件,通常都会聚焦中国经济最核心的问题。

然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却又一次聚焦在三农问题上,这给许多人带来了疑惑和困惑。

为什么中央一号文件还是聚焦在三农问题上?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农村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农村贫困、土地流转、乡村治理、农产品销售等问题一直存在,在一些地方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较好解决的农村问题并不多。

因此,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在三农问题上,也是对农村问题的警醒和关注,为解决农村问题找到更好的出路。

其次,中央一号文件的聚焦三农,也是因为新冠疫情影响下,农村问题更加突出。

去年年初以来,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创,中国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此次疫情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也是和城市地区一样巨大。

村民出行受限、农产品流通难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农村人民的收入增长,也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

在此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需要聚焦三农问题,为疫情期间的农村发展找到更多新的路径。

再则,中央一号文件的聚焦三农也是因为农村问题与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同等重要。

中国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大目标发展,而农村中的问题与这一目标息息相关。

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工业升级、科技创新、城市化等等,但是农村问题不能被忽视。

事实上,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一些农村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则可能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长期的影响。

因此,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也是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大目标的远见谋划。

综上所述,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并不是说中国经济问题只剩下了三农问题,更不是说其他经济问题不重要了。

相反,它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解决农村问题是实现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不仅向全社会发出了警醒,也加深了人们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有更多的制度和政策改革,推动三农问题迈向更好的未来。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_陈锡文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_陈锡文

2009年6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U n i v e r s i t y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101 [收稿日期]2009-05-27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 t t p ://w w w .j o u r n a l s .z j u .e d u .c n /s o 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09-06-17[作者简介]陈锡文,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主题栏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D O I :10.3785/j .i s s n .1008-942X .2009.05.271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100017)[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发展全局极其重要。

具体而言,要重视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支持保护体系、合作组织体系,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农民。

城镇化不可能解决全部“三农”问题,中国的发展一定要并行不悖地进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盲目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标准,一定要认真结合当前的实际,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从而选择适合国情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改革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 S o m e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R u r a l R e f o r m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e n X i w e n(T h e O f f i c e o f C e n t r a l R u r a l W o r k L e a d i n g G r o u p ,B e i j i n g 10001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r e e d e c a d e s o f r e f o r ma n d o p e n i n g u p ,C h i n a s r u r a l r e f o r m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h a s m a d e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w o r l d h a s u n d e r g o n e p r o f o u n d c h a n g e s ,w h i c h C h i n a i s a l s o e x p e r i e n c i n g i n i t s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a n ds o c i e t y .T h e r e a r e m a n y c o n d i t i o n s f a v o r a b l e f o r r u r a l r e f o r m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 t h e r e a r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a n dc h a l l e n g e st of a c ea sw e l l .A t p r e s e n t ,s p e e d i n gu p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s e x t r e m e l y i m p o r t a n t f o r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a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m e a n sa t t a c h i n g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p r o t e c tf a r m l a n d a n d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i m p r o v e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p r o m o t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m p r o v e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m a r k e t s y s t e m ,p r o t e c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a n dt ot u r nf a r m e r s i n t o l i t e r a t e p e o p l e w h o h a v e t e c h n i c a l k n o w -h o wa n d m o d e r n m a n a g e m e n t s k i l l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c a n n o t s o l v e a l l t h e i s s u e s r e l a t e d t o ″a g r i c u l t u r e ,c o u n t r y s i d e a n d f a r m e r s ″;i t m u s t g o h a n di nh a n dw i t h b u i l d i n g a n e wc o u n t r y s i d e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i nC h i n a d e t e r m i n e s t h a t i t s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m u s t b e b a s e d o n s m a l l -s c a l ef a m i l y f a r m i n g i n s t e a do f b l i n d l y f o l l o w i n g t h ep a t t e r no f 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 .A n2009年6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02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t r u en a t u r eo f 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 C h i n am u s t t a k et h er e a l s i t u a t i o ni n t os e r i o u s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o t h a t w e c a n d e c i d e a r o a d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c c o r d i n g l y.K e y w o r d s:t h er u r a l r e f o r m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u r b a n-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b u i l d i n gan e w c o u n t r y s i d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200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六大时明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陈锡文谈“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四件大事”(四)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陈锡文谈“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四件大事”(四)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陈锡文谈“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四件大事”(四)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15期关于“补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12 月23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整个国家经济社会都在向前发展,农村当然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的攻坚期。

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看短板补得怎么样。

“补短板”这个论断,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通过调研分析各方面情况之后,中央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才在这个阶段提出来。

可以想象,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补短板,要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很重要的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到底是什么样的,以避免我们在政策上、理论上出现偏差。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大概最终也走不了像美国一样的大农业发展道路。

今年3 月6 日,《北京日报》第18 版发表了一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的文章《小农经济过时了吗》。

小农经济这种状态是我们这些东亚国家的基本状态,受制于资源禀赋、人地比例关系等等,这些是不是必然现象,是不是规律性的东西,还是其他什么别的东西,那就需要认真研究了。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里,都讲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在过去很多人的认识中就是让农民进城,把土地给更少更优秀的农民种,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这是一个基本逻辑。

但现在看起来很难,发展规模经营的条件是农业人口的转移,而农民工进城的速度在明显下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整体经济增速下降到6.7%,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随之下降。

最新-陈锡文中国农村的五大问题 精品

最新-陈锡文中国农村的五大问题 精品

陈锡文:中国农村的五大问题陈锡文中国农村的五大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农办主任陈锡文今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26年,26年的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同时,解决了老的问题也会生出许多新的问题,有些还相当尖锐。

如果历数这些矛盾和问题,可能会排出相当长的单子。

我想最主要的有五个方面。

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有很多制约因素,但最主要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价格;二是如何转移农民的就业,使农民能够从非农产业中、从城镇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近一段时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非常困难。

从1997年到2019年这7年时间中,农民的人均收入每年平均增长4。

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增长4是很不错的水平了,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会引出很多矛盾。

首先,增长4就没有实现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农民增收目标。

《十五纲要》规定十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每年达到5,但是三年过去了都没有实现。

第二,过去六到七年之中农民收入只增长了4,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却每年增长8,因此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在不断地扩大。

如果从1998年算起,6年时间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总额增加了532元,但是城镇居民在这6年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312元,也就是每年增加了552元,这就是说农民6年的收入增加总额比城镇居民平均一年收入的增加额还要少20元,这当然是个非常尖锐的矛盾。

但是更突出的问题是这几年农业没有让农民增收,不仅没增收,而且减收。

中国农民的人均收入目前大概有45是来自农业,这个比例比8年前大概下降了18个百分点,也就是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且绝对额连续7年来也是在减少。

中国农民收入来自农业部分最高的是1997年,那一年平均达到了1276块钱,但是从1998年到2019年,就没有一年再达到过这个水平。

从这个角度去看,在农民收入中制约农业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农产品的市场问题,其中粮食价格到去年10月底为止连续84个月是下降和低迷的,也就是粮食市场很难扩大,其他的农产品也有类似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
作者:陈锡文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3日
——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大力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616亿斤。

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6亿亩,比上年增加1100多万亩,夏粮总产达到2462亿斤。

近年来,棉花、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也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03—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5153元,自2004年以来的年均实际增幅连续6年保持6%以上。

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继续下降。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良好。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民人数达到157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2%。

农民大量进入非农领域和城镇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共解决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06—2009年,新建、改建乡村公路144.1 万公里。

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

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3500多万户农民家庭用上了沼气。

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

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
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五是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了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大量减少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

2009年,“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金融、供销合作、国有农场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二、新阶段农业农村政策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在建立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来解决好“三农”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将“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大重要目标。

2004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于“三农”问题,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出台了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重大政策。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进行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城乡和工农业关系发展变化的“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

2004年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统一了全党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思想认识。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重大政策。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方针,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了出来。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进行了专门部署。

自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这标志着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

这个文件出台了在农村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这一重大政策,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8年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对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进行全面部署。

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就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出文件,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

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重大判断:一方面,农村改革发展成就巨大,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会议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国务院还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
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又迈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步伐。

今年的一号文件继续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根据新的形势,明确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强调了必须毫不松懈地下大力抓好“三农”工作。

三、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是主要农产品的保障能力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农业在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由于资源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制约,某些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量在急剧增加。

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分别达到4255万吨、816万吨。

某些重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国家对市场调控的难度加大,导致经济安全的风险加大。

因此,必须居安思危,始终坚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紧研究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农业经营主体问题。

农业实行家庭经营,是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从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来看,尽管经营规模大小有很大差异,但基本的经营主体都是农户。

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经营向农业现代化迈进不断完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是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双轮驱动”问题。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还要看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农村仍将有巨量人口。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并行不悖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这样才能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研究完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
调推进的方针政策,不仅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也是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作者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