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
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
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
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
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
教育和道德的相互关系

教育和道德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社会中,教育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而道德则是规范行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两者共同作用下,社会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
首先,教育是培养道德的有效途径。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更是培养他们正确、善良、宽容的品格。
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公民,具备道德素养、心地善良,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其次,道德的规范也需要教育的支持。
在一个社会中,道德规范是引导人们行为的基准。
而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准则和习惯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接受并内化道德规范,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道德规范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和谐,更是为了自身的提升和发展。
只有通过教育的引导,人们才能真正内化道德规范,将其视为自己的信念。
然而,教育和道德也存在相互制约的问题。
有人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例如追求功利、应试教育等,可能会导致道德的弱化。
过度注重成绩的钳制下,学生可能缺乏对道德的关注和理解。
因此,教育需要强调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
只有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才能健康引导学生走向未来社会。
教育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也体现在教育的内容上。
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应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道德扎根于他们的行为之中,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也在于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惑。
《德育原理(第一版)》德育的必要性

二、以个人道德发展为取向的辩护
(一)基于人接受教育之需要的辩护 • 2.人的品德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
产物
• 康德断言:人虽以成为道德的存在为天职,却非生 来就是道德的存在,人没有现成的善性。正因为人 具有向恶的自然倾向,所以有必要节制自身的天性 。正因为与生俱来的善的自然倾向,人类才有可能 依靠自己的努力以实现人性的不断完善。
二、以个人道德发展为取向的辩护
• ( 3 )儿童的道德经验最初来自家庭生活,早期 的生活经历对人一生的品德有重要的影响。
• 但是,年轻一代总有一天要走出家庭,迈向社会 生活的广阔天地。与家庭生活相比,社会生活不 但范围广泛,性质和要求也大不一样。儿童立即 从家庭走向社会,是难以适应的,因此需要一个 中介。最适合作为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中 的中介的,就是学校生活。
德育原理
德育的必要性
一、怀疑与反对意见 二、以个人道德发展为取向的辩护 三、以促进社会道德进步为取向的辩护 四、以维持学校生活秩序为取向的辩护 五、个人、社会、学校取向的关系 六、消极德育与积极德育 七、反对道德相对主义 八、理性的德育信念
一、怀疑与反对意见
• (一)“道德虚无主义”
一、怀疑与反对意见
• (三)“道德天赋论”
• 持这种观点的认为,人的道德是先天的、与生俱来、 人心固有的思想。
• 如孟子所言:“仁义礼智信,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 也。”(《孟子·告子上》)道德出于人不虑而知的“ 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一切外部影响(包括 教育)至多是与生俱来的“善端”展开的条件,并不 能改变人的本性。
二、以个人道德发展为取向的辩护
(一)基于人接受教育之需要的辩护 • 3.教育是促进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古代的德行教育

中国古代的德行教育中国古代的德行教育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汤庭芬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
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
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
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
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
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
”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
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
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
用忠实于事实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德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宗旨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基本内容学校德育重要启示孔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的德育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维护国家的安定、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著称;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其源头,内容也非常丰富。
1.“圣贤”、“君子”的德育目标关于“圣贤”人格,儒家论述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心性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道德品质足以为人楷模、教化百姓;二是外在的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建立了丰功伟绩,其历史作用足以名垂千古、百世共仰。
”不过孔子认为一般人是难以达到圣贤人格的,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承认已经达到这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是成为“君子”。
孔子的德育目标是将人培养成道德高尚的“君子”。
孔子对“君子”有着多方面的定义。
《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君子的言行举止必须遵行仁的原则。
2.“仁人”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是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仁”的内涵。
《论语·颜渊》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一个基本内容,“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不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始终保持仁德。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王守仁(11551213)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知行合一”道德教育论,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合一”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表现中,思想和行为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即知行必须相一致,理念要实践于行动,为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奋斗。
他认为,人只有把知识融入行动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他还认为,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明晰自己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道德水准,真正做到有所心存,有所行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要求人们要把自己的理念融入行动中,还要求行为必须符合法律和伦理规范,并要求人们要有责任心,贯彻自己的价值。
从社会角度来看,知行合一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个人和社会更加和谐、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比如,通过知行合一,个人可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更能够让其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以较高的效率和质量完成相关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更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其业绩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是综合的实践教育,它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中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理念跟行为能够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2)加强实践教育:要让孩子们在日常实践中加强认知,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实践教育更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培养社会责任感:要让孩子们学会懂得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具有责任心,不断完善自我,铸就自己的精神家园。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知识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知识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在当今社会中,知识和道德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体验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的信息和认识,而道德则是指人们从社会和文化中接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知识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首先,知识对于培养个体的道德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地区的道德观念,从而提高我们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此外,知识还可以帮助人们拓宽视野,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意识。
只有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人们才能更好地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更加明晰自己的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道德标准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在人们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道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区分是非、善恶,遵循正确的道路。
例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尊重研究对象和参与者的权益,遵循科学伦理和学术规范,防止伦理问题的出现。
此外,道德约束也对知识的应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无论是在社会事务、商业决策还是个人行为中,道德观念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知识,避免滥用和误导。
因此,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可以保证知识的有效运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知识和道德还相互传递,相互影响。
人们通过知识的获取和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和拓展道德准则。
例如,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道德挑战和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
通过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为这些新问题提供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原则。
同时,道德准则也可以对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和传媒领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对于培养社会公民以及塑造社会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知识和道德的互动可以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知识对培养个体的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而道德准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也起着重要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是更符合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更有效的教育之路,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之路?
——再谈为什么要搞新道德教育
(一)从知识走向知识的教育
从总体上说,我们的教育是从知识走向知识的教育,而不是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
1.这种教育是与人的个体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人的个体发展是从学会做人开始的。
2.这种教育是与同教育家的主张,与我国文化传统相违背的。
著名的教育家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是主张“先做人,后做事的”。
3.这种教育是与许多教育实践的成功规律相违背的。
现在什么样的教育最重视德育?我们可以办得好的职业教育,办得好的民办教育,走向成功的薄弱学校,这些类型的学校都是非常重视德育的。
(二)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我认为是从知识走向知识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事倍功半的教育。
为什么?
因为这种教育往往是没有兴趣的教育
因为这种教育往往是没有良好习惯保障的教育
因为这种教育往往是没有动力系统作支撑的教育
……这一切告诉我们,这种教育,就其策略来讲,往往从学习时间上
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而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与从知识走向知识的教育相比,它选择了一个不同的教育策略,这就是启动学生发展的内动力。
它必然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育。
(三)有大德才有大智
我们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倡导一种“智慧唯一”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的基本主张是:有大德才有大智。
我们始终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
为了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学科教学必须走出学科中心主义的“窠臼”。
学科教学也必须首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做人服务。
我们的教师往往只知道就知识教知识、就学科教学谈学科教学,教育教学的视野太狭窄。
其实,教师的教学之路并不都是从知识走向知识,从学科走向学科的。
从道德走向知识、走向学科,可能是更有效的教育之路。
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策略,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并不是只有一把!教育不能只会正面进攻,还要学会从侧面智取。
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最有效的智取策略之一。
教师教学不能只会在学生课堂学习上、在学生做作业下功夫,还必须学会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下功夫;反过来,学生的道德发展会保障智慧发展,并有效地促进智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