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浅谈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浅谈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摘要】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已经影响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顺利发展,而我国现有的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存在许多问题。
文章阐述了地质灾害的种类、相关性以及一些日常发生频度较高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征兆,并对相关灾害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方法;管理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在制造着各种各样无情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有时简称地灾)就是其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和事件,如地震、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目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使地质环境不断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工程活动的加剧,决定了人类所面对灾难、灾害事件概率的增加。
1 地质灾害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
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死亡,房屋、铁路、公路、航道等工程设施的破坏,此外还破坏资源和环境,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例如, 1976年7.8级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多。
此外,国家还需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参加抗灾、救灾,更严重时,灾害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动乱。
由此可以看出,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同时从灾害经济学角度而言,减轻灾害无疑是在减少损失的效果,它产生一种被称为“负负得正”的经济效益。
2 地质灾害的种类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它的主要类型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煤与瓦斯突出、火山活动等。
高二地理地质灾害试题

高二地理地质灾害试题1.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A.震中B.震级C.震源D.震波【答案】C【解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上方正对着的的地球表面称为震中;衡量地震中释放能量的多少指标称为震级,地震中能量释放的方式称为震波。
由此分析可知,C为正确选项。
【考点】地震基本概念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地震基本概念的认知能力。
2.下列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寒潮B.台风C.火山喷发D.洪涝灾害【答案】C【解析】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黄土湿陷、岩土膨胀、地震、火山喷发等。
故C为正确选项。
寒潮、台风、洪涝均属于气象灾害。
A、B、D三项错误。
【考点】自然灾害的分类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自然灾害分类的认知能力。
3.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地质灾害系统。
其主要成因是()A.海拔较高,坡度较陡B.气候湿润,降水丰沛C.现代地壳活动强烈D.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C【解析】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地质灾害系统。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均与该区域现代地壳活动强烈有关。
由于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
地震引发山体断裂发育,使得岩石变得更加破碎,这为滑坡、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从而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地质灾害系统。
由上分析可知,以上四项中只有C项正确。
【考点】相互关联的地质灾害系统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能力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相互关联地质灾害系统成因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4.地震作为主灾可能诱发的灾害是()A.旱灾B.寒潮C.海啸D.台风【答案】C【解析】旱灾是由于长期缺少降水或降水偏少造成的空气、土壤干燥的现象,与地震无关。
地质灾害预防试题

地质灾害预防试题100 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30 题)1.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以下哪种不属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A. 台风B. 滑坡C. 泥石流D. 崩塌答案:A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A. 重力B. 浮力C. 风力D. 摩擦力答案:A3.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 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B.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C. 平坦的地形D. 较大的沟床纵坡答案:C4.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多发生在()。
A. 高陡边坡B. 平原C. 低洼地D. 河流中答案:A5.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中,红色代表()。
A. 注意级B. 预警级C. 警报级D. 临灾警报级答案:D6.下列哪项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A. 合理规划建设B. 植树造林C.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D. 建设排水系统答案:C7.一般情况下,在()季节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B8.地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包括()。
A. 海啸B. 地裂缝C. 酸雨D. 山体滑坡答案:C9.预防滑坡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 削坡减载B. 坡脚加载C. 排水D. 抗滑桩答案:B10.泥石流防治中,生物措施主要是()。
A. 修建拦挡坝B. 种植植被C. 疏通河道D. 搬迁居民答案:B11.以下哪种岩石类型的地区相对更容易发生崩塌?()A. 页岩B. 花岗岩C. 黏土岩D. 石灰岩答案:D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为工程选址提供依据B. 预测灾害发生时间C. 评估灾害危害程度D. 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答案:B13.暴雨后山区道路出现裂缝,可能预示着()地质灾害即将发生。
地质灾害知识

地质灾害知识简述一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条例(讨论稿)》所下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的良性发展,结社会生产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简而言之,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不幸地质事件.因此,那些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但并没有直接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称其为某种地质现象或环境地质问题,而不能称其为地质灾害。
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没有直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所以不应称为灾害;而同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发生在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就构成了灾害。
但是在目前,对地质灾害所包括的灾种范围有许多不同的认识。
主要意见之一是认为凡是与地质作用或地质条件有关的自然灾害都划为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地下水水质污染、地下水水位上升、水土环境异常与地方病、矿井突水、矿井热害、岩爆、煤瓦斯突出、煤自燃、水库淤积、水库及河湖塌岸、水库渗漏、特殊岩土、冷浸田等近30种灾害。
也有不少人提出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才称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十几种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具有灾害现象的起源,即自然动力活动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二是具有受灾害危害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
在一个灾害事件中,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相辅相成。
地质灾害形成环境称之为孕灾环境。
地质灾害受灾体,按照受灾体的性能、功能、破坏方式以及价值属性和核算方法相类似的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⑴人,包括城镇人口、农村人口;⑵房屋建筑,包括城镇居民住宅、农村住宅、宾馆、饭店、公寓、商厦、学校、医院、机关、部队营房、工业厂房、仓库、车站、码头等各种房屋建筑;⑶公路,包括路面、陆基、涵洞及防护工程;⑷铁路,包括轨道、路面、陆基、涵洞、防护工程及通信设备;⑸航道,如水道,航道人工设施;⑹桥梁,如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和高架桥等;⑺生命线工程,包括供水管线、排水管线、输变电线路、供气管道、供暖管线、通信线路;⑻水利工程,如水库、大坝、堤防、渠道等;⑼生活与生产建筑,如水塔、烟囱等;⑽室内设备与物品,包括机械仪表、工具、仓储物资、办公、生活用品;⑾农作物,小麦、稻谷等;⑿林木,包括天然与人工播种的森林、树木;⒀土地资源,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又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耕地、林地等;⒁地下水资源;二地质灾害的特点根据地质灾害定义分析,地质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地质学中的地质灾害与灾害管理

地质学中的地质灾害与灾害管理地质灾害,这个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它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地质灾害。
简单来说,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地震,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地质灾害之一。
它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岩石断裂和错动而产生的剧烈震动。
强烈的地震能够在瞬间摧毁建筑物,夺走无数人的生命。
例如,汶川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滑坡则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它的发生通常与地形、地质结构、降水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地裂缝则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农田毁坏、人员伤亡……每一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一场灾难。
那么,地质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自然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
比如,地壳运动、地震活动、暴雨、洪水、冰雪融化等自然现象,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植被等行为,都可能改变地质环境的平衡,从而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面对地质灾害的威胁,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采取有效的灾害管理措施。
灾害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括灾害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多个环节。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以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一、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组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治方案,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预警预报等工作。
3、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类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
4、交通部门负责公路、铁路等交通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对交通工程的巡查和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障交通运输安全。
5、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水库、河道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监测,做好防汛抗旱工作,防止因洪涝、干旱等灾害引发地质灾害。
6、气象部门负责提供气象信息,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7、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工作。
二、地质灾害预防制度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估工作,查明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情况,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治方案,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4、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册、海报、讲座、演练等,向社会公众普及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特点、预防措施和应急避险方法等知识。
灾害地质学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具有三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资源属性。
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勘察与监测2、野外现场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3、数值模拟与数学方法4、综合评价5、编制各类地质图件1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中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a 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大、强度高,诱发了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岩溶塌陷、水库地震、土地荒漠化以及港口、水库、河道等淤积灾害;丘陵山区人为活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较发育b 山地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斜坡、森林植被等资源,使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水上流失等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c 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风力吹扬作用强烈,沙质荒漠化灾害日趋严重,河套平原等地区土地盐碱化较发育,煤田自燃灾害比较严重,山地则主要发育雪崩、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d 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广泛发育有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上,岛状冻土区由于气候季节变化和日温差变化,冰丘冻胀、融沉、融冻泥流、冰湖溃决泥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主要分类方法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类型介绍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1]成因分析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主要分类方法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类型介绍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1]
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
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
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地质灾害- 类型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质灾害- 分级标准
山体滑坡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 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