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考试必考内容
马基考试复习资料

马基考试复习资料1.哲学的基本问题(P29)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P30)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列宁对“物质”的经典定义(P31)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的本质(P31)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运动(P33)①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6.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P3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时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时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P39)(注意,此题有可能会考简答题)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马基考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在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到了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
一是1825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二是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又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马基复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取得胜利)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构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构建)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完整word版)马基(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40*1(40分)多选:5*2(10分)辨析题:3选2 2*5(10分)原理分析:3选2 2*10(20分)材料分析:1*20(20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个必然理论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长远的知道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内容。
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2、什么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基重点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
2.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意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6.真理(客观性、辩证性)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8.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力与作用
11.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途径
12. 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作用
1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14.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的决定、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
15.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特殊性、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16.垄断理论(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17.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原因、当代经济危机的特征)
18.经济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1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基知识点

题型与分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辨析题(判断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P3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P28-293、时间的特点P32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5、发展的实质P416、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发展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尊重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
P467、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P68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P1129、在阶级对立的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P11510、商品价值量的决定P145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P154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P1701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P22614、商品的二因素P144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P17116.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职能形态P1461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P255-2601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P64-6519.剩余价值创造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关系。
P15820.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P38-3921.价值评价的特点。
P812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0-13123价值规律的作用P14823.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P229-23024.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及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P196-19725.狭义的马克思主义P3.2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4、P2727列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下定义的。
P302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是什么。
P45.2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30人们以一定的思想、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P5731完整的认识过程.P7032价值的主体性。
马基考试大纲

马基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介绍)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了解)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定义)2.哲学的基本教派3.哲学物质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对立统一规律5.质量互变规律(质变和量变关系)6.驳斥之驳斥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生产力的定义及其要素12.生产关系的定义及其要素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介绍)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几个关系:如产品和商品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价值和价格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关系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促进作用3.货币的基本职能4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5.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产生过程6.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关系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三者关系8.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9.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10工资的定义及其形式(介绍)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本质特征(了解)2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1.垄断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3.金融寡头如何握有话语权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第六章第七章1.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三阶段)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其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最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梦的建设要发挥人的中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能大跃进、浮夸风不尊重客观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基本途径。
当代社会,虚渺的、空谈的、腐败的、虚无的等等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是投身于实践中,则不会检验出事物的真知。
中国梦的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养老问题、就业问题等等需要踏踏实实的解决掉,而不是纸上谈兵,那只会是空谈误国误民。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这需要中国梦的建设中在环境不受破坏下经济的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带动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建设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3、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之间的关系
①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干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
、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实事求是。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真正权威,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一致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的运用。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