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引言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的出现和传播给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严重挑战。
这些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医院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医院需要制定和执行一套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和监测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对于所有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或共同隔离,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2、加强临床监测:定期对重点病人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包括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部位,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
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应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能力,包括及时、准确地检测和报告多重耐药菌。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医疗物品前后都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2、防护用品的使用:医务人员处理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以降低由于侵入性操作而导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措施1、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消毒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等。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以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强化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认知和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意识。
五、总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加强临床监测、强化手卫生、使用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防护措施1、隔离患者标识明确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年4月1日颁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
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
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2、医务人员着装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如患者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师应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便于检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防止感染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病人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病人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面对MDR感染的病人,采取以下防控措施非常重要:1.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特别是隔离病房和手术室等重点区域。
定期清洁设备、表面和手触摸的物品,例如床头柜、门把手、电话等。
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消毒。
2. 手卫生和戴手套:医护人员和访客在接触MDR病人前后应采取正确的手卫生措施,包括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医护人员需要在接触患者时佩戴一次性手套,并在接触不同病人前更换手套。
3. 隔离措施:将MDR感染的病人隔离在单独的病房中,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房间分隔。
确保隔离病房有独立的设施,包括洗手间和洗浴设施。
访客需要遵守相应的隔离措施,如佩戴防护衣物和戴口罩。
4. 使用合适的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接触MDR患者时,应根据感染途径和风险评估情况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护目镜、面罩、防护衣和手套等。
5. 感染控制教育与培训:医院应定期进行感染控制教育和培训,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和访客。
教育内容应包括正确的手卫生、使用防护装备、隔离措施、正确的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6. 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制定合理用药政策,对抗生素使用进行监测和评估,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减少MDR的发生。
7. 感染控制委员会和监测: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感染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监测MDR感染情况和耐药性模式,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播。
8. 患者筛查和追踪:对高风险患者进行MDR感染的筛查和追踪,例如入院前筛查、定期细菌群调查和潜在暴露者追踪,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需要综合的措施,从环境清洁、手卫生和防护装备的使用,到患者隔离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都需要重视。
同时,加强教育和培训,建立监测与追踪机制,采取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MDR的传播和感染。
多重耐药菌医院接触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接触隔离措施
1.对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入住,而微生物检验样本结果未回时,科室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并及时采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若患者标本培养出多重耐药菌,则继续实施隔离措施;若间隔24小时两次培养均未检出多重耐药菌,且患者病情趋于好转,感染得到控制,方可解除隔离。
2.科室在接到多重耐药菌检验报告单时,医师立即开具“接触隔离”医嘱,首选单间隔离,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条件受限时,采取床旁接触隔离。
严禁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
4.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5.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6.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后做好手卫生。
7.患者至少有两次标本送检阴性(间隔24h/次)后或感染治愈但无标本可送时,方可解除隔离。
多重耐药菌的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隔离措施
1、应尽量单间安置MDRO感染/定植患者。
无单间时,可将相同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不应将DRO感染/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手术后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主动筛查发现的MDRO定植患者也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4、隔离房间或隔离区域应有专用隔离标识,并有注意事项提示。
5、隔离房间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6、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进出隔离房间、接触患者前后应扩行手卫生。
当执行有产生飞沫的操作时,在有烧伤创面污染的环境工作时,或接触分泌物、压疮、引流伤口、粪便等排泄物以及造痿管、造痿袋时,应使用手套、防渗隔离衣和防护面屏/护目镜。
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规范摘脱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7、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科或到临床医技科室外出检查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8、MDRO感染患者、定植者的隔离期限,原则上应隔离至MDRO 感染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如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还需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O)的消毒隔离措施根据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请您严格执行以下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1、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患者共居一室;
2、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病人时须戴手套;
3、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4、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
5、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7、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心电图机,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8、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9、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10、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1、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2、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PRP—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细菌ESBLs: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聚团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原则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原则一、引言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临床常用有效的抗生素(每类中至少一种抗生素)同时耐药的细菌。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不断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二、预防原则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
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特别是对于病毒感染和轻度细菌感染,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2. 加强手卫生管理手卫生是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环境后等五个时机应严格进行手卫生操作,降低病原体通过手传播的风险。
3. 隔离预防措施对于多重耐药菌或定植患者,应尽量安排单间隔离。
如无单间条件,可将相同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个房间。
避免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导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个房间。
4. 环境与设备清洁消毒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对患者床铺、医疗设备等进行定期清洁消毒。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使用专用医疗设备和器械,避免交叉使用。
5.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对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情况,可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但需注意避免使用多重耐药菌已知的耐药抗生素。
6. 患者及家属教育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
指导患者和家属做好手卫生,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如有必要,陪护时也要做好个人防护。
三、控制原则1. 病原学检测对于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尽快进行病原学检测,查找病原菌,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感染源头控制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防止病原体传播。
对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降低病原体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
多重抗药菌防控措施

多重抗药菌防控措施多重抗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由于多重抗药菌的出现,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减缓多重抗药菌的传播和扩散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多重抗药菌防控措施:1.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委员会和感染控制团队,负责协调和监测各项措施的实施。
- 严格执行手卫生和隔离措施,如经常洗手、使用消毒剂和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 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特别是医疗设施中的共享设备和表面。
- 促进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重视。
2.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遵循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和剂量。
- 限制抗生素的乱用和滥用,包括医务人员和患者在内。
- 促进抗生素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阻止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 鼓励使用更加精准的靶向治疗方法,减少对广谱抗生素的依赖。
3. 加强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多重抗药菌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不同区域和机构的耐药情况。
- 加强实验室的能力,确保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多重抗药菌。
- 主动报告多重抗药菌感染病例和耐药性强的菌株,以便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4. 促进病人教育和公众宣传- 提高病人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合理期望的认识。
- 向公众普及抗生素耐药性的知识和风险,增加对多重抗药菌的认识。
- 强调个人卫生和预防感染的重要性,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综上所述,多重抗药菌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监测与报告,以及促进病人教育和公众宣传,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多重抗药菌的传播和扩散,维护公众的健康和福祉。
> 注意:以上内容为概述,具体执行细节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防护措施1、隔离患者标识明确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2009 年 4 月 1 日颁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
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
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 >24 小时 )方可解除隔离。
2、医务人员着装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 )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 B 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如患者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师应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便于检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防止感染的传播。
患者检查完毕后,其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如感染患者转送至其他科室时,须向转诊科室说明针对患者采用的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隔离病室须固定专用的保洁工具(抹布、拖布)进行室内清洁和消毒,避免与其他病室的保洁工具交叉使用。
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日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用专用的水池或桶清洗、消毒处理。
5、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医疗废物须放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由专业的环卫公司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患者隔离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减少、限制人员出入。
2、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隔离时,在病历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
4、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其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
5、在患者转科时,须向接收科室说明该病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交待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
6、在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培养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解除隔离时应对房间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二、医务人员诊疗活动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标准预防和手卫生规范。
2、对实施床旁隔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不宜与其他患者一起进行诊疗护理活动。
3、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伤口、溃烂面、血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周围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时,均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4、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时需戴防护镜,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5、进行诊疗护理活动时,所有人员包括陪护,均应严格防止分泌物等污染周围物表和环境。
三、环境及物品消毒:1、常用诊疗器具(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应专用。
其它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在每次使用后应当用 500mg/L 有效氯溶液消毒。
2、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 500mg/L 有效氯溶液擦拭消毒。
抹布用后清洗消毒。
3、每日病房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每日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随时消毒。
拖把用后清洗消毒。
4、医疗废物处置符合要求,严防污染周围环境。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1.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及从患者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应实施手卫生。
医务人员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临床科室应安装相应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
3.临床科室应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4.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或是同类病原菌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5.隔离房间、床头及病历夹上应有隔离标识。
6.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性伤口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应有广谱抗菌药物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7.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8.限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活动范围。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9.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限制陪护人员人数,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10.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11.医务人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
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 / 或手消毒。
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1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1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使用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14.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输液泵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电话机等每日使用消毒巾或按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擦拭3-4 次。
15.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和物体表面(如床头桌、凳子,床头、门把手等)保持清洁、干燥。
地面和物体表面应每日湿式清扫,当被污染时,应使用 50mg/l 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 30min。
感染严重时,适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16.拖布应专室专用并有标识,抹布应一桌一巾,隔离病室专用。
拖布及抹布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干净,拖布应用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抹布应用 25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冲净后干燥备用。
17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18.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要求,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选择合理、正确的抗菌药物。
19.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20 .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在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箱中,集中收集后送固废处置中心无害化处理。
21.培训宣教;加强对医务人员、保洁员、患者及家属的培训宣教。
1)医务人员:专题讲座如手卫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等。
2)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3)病人与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毒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1、隔离患者标识明确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2009 年 4 月 1 日颁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
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
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 >24 小时 )方可解除隔离。
2、医务人员着装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 B 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如患者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师应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便于检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防止感染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