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学案苏教版必修3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学案苏教版必修3

13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1.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以及长处与短处,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学习本文总分式结构全篇的行文艺术以及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总分式的结构模式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陈炎,生于1957年,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作品有《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

2.探寻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遭受了外国文化的强烈冲击,对此,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全面吸收外来文化,否定自身;有人主张全面对抗,捍卫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如何评价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在文学界、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文化何去何从,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的资源特征,弄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显得特别重要。

对此,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炎教授,写下了这篇文章,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勘.察(kān)弘.扬(hónɡ)琳琅.满目(lánɡ)蔑.视(miè)良渚.(zhǔ)浸.泡(jìn)处.世(chǔ)有悖.常理(bèi)匮.乏(kuì)(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2)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3)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4)花拳绣腿:指姿势好看而搏斗时用处不大的拳术。

(5)歇斯底里:原指癔症,通常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4.词义辨析(1)考察·考查同:都是动词,都指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异:“考察”多用于目的性不强的场合,实地观察调查,或仔细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于目的性较强的场合,指用一定标准来检查、衡量人的行为、活动等。

判断正误:①卡特彼勒产品经理弗雷德一行6人考查..访问了浙江台州先顶液压有限公司,跟公司领导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 案[苏教版必修三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中国文化资源概述 • 西方文化资源概述 • 中西文化资源比较与融合 • 案例分析与讨论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CHAPTER
教案背景及目的
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 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 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跨文 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向
我发现自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开阔,未来需要更加注重思 维训练,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文化资源相关知识
建议在未来学习中进一步拓展文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包 括对不同地域、民族、历史阶段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
关注文化资源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发展,文化资源呈现出新的发 展趋势和特点,建议学生关注这些变化并思考如何应对和 适应。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建议通过多渠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提高沟通 与合作能力。
谢谢
THANKS
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四大 发明等,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现代文化资源
影视文化
中国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在 国际上享有盛誉,展现了中国现 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化 迅速崛起,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 乐、网络视频等,成为现代人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文化的 异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文必修第三册(配苏教版) 第三专题第二模块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语文必修第三册(配苏教版) 第三专题第二模块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2012优化方案课件】语文必修第三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模块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1.课内素材开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提出在世界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凸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素材积累为了使自己文化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就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文化心态来面对这些文化差异,并取长补短来丰富、健全自己的文化。

因为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方能峰连九岳,高瞻远瞩。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文化交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等有关文化交流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祖国山川颂诗海探珠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籍近<a name=baidusnap0></a>黄昏</B>。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赏析】这是一首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诗,一、二句写春残日暮的景象,三、四句写闲居生活的冷寂。

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这是诗人伤春愁绪的外化,从中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次句写落花狼藉,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更深。

第三句“张罗地”表现门庭的冷落,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第四句“宿鸟”应“黄昏</B>”,反托出冷寂,“自”传达空廓、百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思考】请简要赏析尾句的妙处。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辨析 (1)愚钝??愚蠢愚钝:愚笨,不伶俐。

高二语文教案: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高二语文教案: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A.渗透(sh&egrave;n)载体(zǎi)有悖常理(b&egrave;i)
B.玄思(xu&aacute;n)沉溺(ni&egrave;)上乘佳作(ch&eacute;ng)
C.躯壳(k&eacute;)慰藉(ji&egrave;)处世哲学(ch&ugrave;)
D.雕塑(s&ugrave;)宣泄(xuān)日益匮乏(ku&igrave;)
作(ch&eacute;ng)雕塑(s&ugrave;)宣泄(xuān)匮乏(ku&igrave;)
2.识记字形
别出心裁才干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声嘶力竭厮打撕毁歇斯底里
3.识记词义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bull;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
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修养身心相互交融惟其如此吐纳导引
B.声嘶力竭不可思异经世致用地质戡察
C.息斯底里别出新裁知足长乐无足轻重
D.弘扬国威延年易寿雕虫小技以偏盖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
以比较。
②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
究,是一种精神的。
③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
的精神。
④我们不应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
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对文化资源的认知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代表人物、作品。

难点:如何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深入理解文化资源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2)讲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涉及西方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代表人物如但丁、达·芬奇、牛顿等。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

4. 案例展示:以具体的文化资源为例,如《论语》、《庄子》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内涵。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评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以及西方文化的演变过程。

2. 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演变过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⒈了解作者是怎样从感性和理性两极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结构性差异以及它们的互补关系。

⒉理解并掌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论证关系。

⒊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中西文化的结构进行比较,以及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关注论证技巧和表现手法,特别是例证的代表性。

课前预习:⒈识记字音慰藉(jiè) 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沉溺.(nì)上乘.佳作(chéng)雕塑.(sù)宣.泄(xuān)匮.乏(kuì)⒉识记字形别出心裁——才干以偏赅全——以偏概全声嘶力竭——厮打——撕毁——歇斯底里⒊识记词义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原谓所见皆名流。

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以偏赅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雕虫小技:比喻微末的技能。

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

匮乏:缺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突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歧。

针对这种差异,有的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就像曾经流行一时的一句话“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而有的人认为中国的什么都好,我国著名的保守派学者辜鸿铭就认为中国的文化什么都好,就连裹小脚也是好的,他说:裹小脚就是美,慈禧太后就是最美的女人。

面对种种,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学习陈炎教授《中国与西方的资源》一课,会不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作者及解题:⒈介绍作者:陈炎,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优化方.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优化方.

激动,举止失常。课文中指怪异的很多动作达到最
高的限度。
(4) 花拳绣腿:指姿势好看而搏斗时用处不
大的拳术。
(5)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 失了原有的技能。 (6)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5.佳句集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系辞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
条直径315毫米的燃气主管道钻破,引起燃气泄漏。 ②工作人员介绍,客户办理银行卡时必须由本人持 身份证件办理,并且银行会通过公安部联网核查系 统进行客户身份信息的核实。
4.成语积累
(1)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
办法与众不同。 (2) 琳琅满目:比喻美好的东西很多 ( 多指书籍 或工艺品)。 (3)歇斯底里:原指癔症,通常形容情绪异常
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 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之
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
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 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 感慨。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 王安石列传》)
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文本预习必知
走进作者 陈炎,男,1957年生于北京,
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
先后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 文学博士学位。
辈的长篇史诗。
②一些官员之所以在离任的那一刻表现的如此 疯狂,变得那么幼稚和愚蠢,几乎都是在偿还他们 自己所欠下的债务,在为他们既往的腐败和罪过作 最后的伪装和弥补。

苏教版必修三《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word教案

苏教版必修三《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word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江苏省邗江中学文本导学【目标引领】一、基础目标1.掌握词语:别出心裁、琳琅满目、邯郸学步等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把握处理两者关系的态度及其意义。

二、发展目标1.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作用。

3.学习对比论证的手法,加以合理使用。

【过程记录】一、预习1.识记字音慰藉(jiè) 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沉溺.(nì)上乘.佳作(chéng)雕塑.(s ù)宣.泄(xuān)匮.乏(kuì)2.识记字形别出心裁—才干以偏赅全—以偏概全声嘶力竭—厮打—撕毁—歇斯底里3.识记词义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原谓所见皆名流。

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以偏赅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雕虫小技:比喻微末的技能。

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

匮乏:缺乏2.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二、学习1.摘抄文中表明中国文化的一些经典语句。

2.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优点与缺点各表现在哪里?3.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就如何对对待两者差异?三、质疑1.思考: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在全救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有何作用?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一)知识识记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渗.透(shèn)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B.玄.思(xuán)沉溺.(niè)上乘.佳作(chéng)C.躯壳.(ké)慰藉.(jiè)处.世哲学(chù)D.雕塑.(sù)宣.泄(xuān)日益匮.乏(ku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养身心相互交融惟其如此吐纳导引B.声嘶力竭不可思异经世致用地质戡察C.息斯底里别出新裁知足长乐无足轻重D.弘扬国威延年易寿雕虫小技以偏盖全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在充分了解祖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对祖国的爱,崇尚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教学难点: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在议论文教学的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为他们懂得议论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陈炎,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

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史哲》杂志主编。

二、解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是一篇文化批评论文。

文章的题目是论题,就是揭示论述的范围。

如果将它补全了,就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资源的角度看两种文化的短长,以及由此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师生讨论归纳:1、从文化结构上,也就是从根本观念上,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考察。

2、谈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

3、西方文化这种对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两极的极端追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中国文化由于其根本观念形成了传统体育与科学均不发达的局面。

5、中国文化,导致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

6、中国文化的体育与科学受到艺术与工艺的制约,带有艺术化和工艺化的影子,显现出中国与西方文化各有短长。

7、对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

8、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四、编写结构提纲:第一段:(1节)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的根本差异(总说,正面)西方在感性(表现为体育)和理性(表现为科学)两极最发达;中国在感性与理性交融、渗透处(表现为艺术和工艺)发达。

第二段:(2-6节)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分论)1、第2——3节:西方文化的特点。

第2节:感性文化的极度表现(体育)是为了感性生命的生机;理性文化的极度表现(科学)是为了考验理性生命极限。

第3节: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艺术和工艺)不够发达,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

2、第4——6: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4节:感性生命(体育)中知足常乐、缺乏竞争等特点只能派生气功、太极;理性生命(科学)中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致使科学理论体系缺乏。

第5节: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地带(艺术和工艺)特别发达。

第6节:体育与科学受到艺术与工艺的制约。

第三段:(7节)对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反面论证)(进一层)第四段:(8节)正确认识和评估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再进一层)五、讨论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特点。

1、从论证结构上看,本文主要采用总分和递进式结构文章首先从宏观视野,提出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的根本差异,即西方在感性和理性两极最为发达,主要体现在体育与科学上;而中国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地带比较发达,主要体现在艺术和工艺上。

以上属于总述。

接着,抓住中西方文化各自在感性、理性和感性理性的交融地带发达的个性,分别从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东方文化的特点两个角度来阐述它们彼此的优缺点。

这一部分属于分述。

在论证好两者差异的基础上,文章继续深入,提出了对待西方文化的应有态度,即要有健康的文化心态,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最后,文章又回到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上,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评估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采用总分和递进式结构使得文章显得清晰有致,富有典范性。

2、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法和演绎论证(1)、对比论证本文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对比论证。

文章是在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论述的,所以一开始就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总体对比。

在论述中国与西方文化优劣短长时,虽采用各自分述的方法,但在分述中,将西方文化与感性和理性两极的优点和中国文化在这两极的不足进行对比;将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交融地带的不足与中国文化在此处的发达进行了对比。

除了以上的整体对比,在具体论述时也注意对比,比如在论述“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时,将“西方的经院哲学家”“躲在幽暗的教堂里去研究天文历算”与中国古代官吏将“写诗和作文看成”“必要的素养”,从而“必须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进行了对比。

对比论证的方法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属性的比较中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本文较多地运用对比论证,可以凸显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让读者有一目了然之感。

(2)、举例论证举例论证也是本文重要的论证方法,在论证两种文化的优缺点时,每一个特点之下都有具体的文化事例来证明。

举例论证不仅可以让论证具有说服力,也可以为议论文增添文学色彩。

既然文化是一种“矿藏”,具有相对的隐蔽性,那么在论证过程中如果没有事例来证明的话,就会让论文因为偏于单纯说理而显得枯燥,难以为读者喜爱,更难于为对文化缺乏一定了解的读者所接受,相反,本文的大量例证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让文章显得可亲、可读。

(3)、演绎论证本文多处采用演绎论证。

比如“作为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体育事业不仅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为了弘扬国威,而且是对人类感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肉体的沉醉。

因此,凡是能够考验人类感性生命极限的地方,西方人都会设立比赛项目”,采用演绎论证,由西方人对体育的态度推及他们比赛项目的设置。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演绎论证具有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作用。

3、语言:㈠干净利落,用词造句注意把握分寸。

㈡笔锋带感情。

如:用“邯郸学步”讽刺全盘西化。

六、问题探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分别从不同领域论述了文明对话的意义,两篇文章有那些异同?明确:同:结论大致相同,两种文化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异:《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以历史考察探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正反对比揭露错误认识和偏见的失误所在。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着眼于现状的分析,两两比较,从文化结构到具体领域比出两者的差异短长。

七、布置作业:完成《创新设计》上的作业。

板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陈炎第一段:(1节)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的根本差异(总说,正面)西方在感性(表现为体育)和理性(表现为科学)两极最发达;中国在感性与理性交融、渗透处(表现为艺术和工艺)发达。

第二段:(2-6节)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分论)1、第2——3节:西方文化的特点。

第2节:感性文化的极度表现(体育)是为了感性生命的生机;理性文化的极度表现(科学)是为了考验理性生命极限。

第3节: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艺术和工艺)不够发达,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

2、第4——6: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4节:感性生命(体育)中知足常乐、缺乏竞争等特点只能派生气功、太极;理性生命(科学)中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致使科学理论体系缺乏。

第5节: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地带(艺术和工艺)特别发达。

第6节:体育与科学受到艺术与工艺的制约。

第三段:(7节)对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反面论证)(进一层)第四段:(8节)正确认识和评估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再进一层)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