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后殖民理论——从赛义德到斯皮瓦克再到霍米·巴巴

后殖民理论——从赛义德到斯皮瓦克再到霍米·巴巴

上的差异必然会 导致 国际间文化 的交流 。在这样 的社会 背景 之下 ,后殖 民理论 成为人们 日益关 注的焦点。本 文将
以赛义德 、斯皮 瓦克 、霍米 ・巴巴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为例,来系统分 析后殖民理论 。
【 关键词 】 后殖 民理论 ;赛义德 ;斯皮 瓦克 ;霍米 ・ 巴巴;话语 ;文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凭 借 其 独特 的理 论 观点 ,以及 大 量 的理论 著作 ,赢得 了 响着 世 界 的 重 大变 化 ,西 方 是 整个 世 界 的领 头 军 ,但 是 随着 二 战后 殖 民体 系 的瓦解 ,第 三世 界 的 崛起 ,赛 义德 中对 后 殖 民理论 的 建构 ,还是 在 《文化 与帝 国主 义 》中 更加 强 调 的 是 东西 方 文化 中 间的依 存 和多 元化 发 展 。因 对 于后 殖 民理 论 的 美学 分 析 ,都 为后 殖 民理论 的发展 奠 此 ,赛 义 德 “ 文 化 霸权 ”理 论 的本 质 ,并不 是 说 要 用 一
本 文 将 以赛 义德 、斯 皮 瓦克 、霍米 ・巴 巴为代 表 的后 结 义德 理 论 的错 误 解 读 ,实 质 上赛 义 德 反对 的 是形 而上 学 构 主义 流派 为例 ,来 系统 分析后 殖 民理论 。


赛 义德 的 “ 文化霸权”
爱德华 ・ 赛 义 德是 美 国著 名 的后 殖 民 主义 批 评 家 , 国 内外学 术界 的极大 关注 。无 论赛 义德 在著作 《 东方 学 》
随着 全 球 化进 程 的 加快 ,各 国之 间 的文 化 交 流 日益 就是 西 方 用 东方 的有关 方式 来 实 现对 东 方 的 主宰 ,获 取 东 方 主 义 ”并 非 是真 正 地 密切 ,文化 格 局 上 的不 平等 、文化 内容 和形 式 上 的差 异 自身 的需 求 。 因此 ,这 里 的 “ 必然 会导 致 国际问文 化 的交流 。 在这样 的社 会背 景之 下 , 后殖 民理 论 成 为人们 日益 关 注 的焦 点 ,后殖 民理论 内容 以东 方 的利 益 为 出发 点 的理 论 所 得 ,而是 西 方 为 了实 现 自己 的文 化 霸权 而 所 描 述 出来 的东方 。而且 ,赛 义德 在

斯皮瓦克的“属下女性”批评论

斯皮瓦克的“属下女性”批评论

斯皮 瓦克从 “ 属下 ” 概念 出发 , 过 对历 史 档案 和 通 文学 文本 的解 构式 阅读 , 各种权 力话 语进行 批判 , 对 揭
露 出“ 下女性 ” 属 经受 多重 权力 话 语 压迫 , 体意 识 迷 主 失, 话语权 被代 言 的现 实生 存 状态 。她 的“ 下女 性 ” 属 批 评 , 有政治伦 理批评 的社 会实践 意义 。 具
批评和关注的焦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 义等策略 , 坚定不移地针对 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 的种种 问题进行 着文化 文
本 政 治批 判 , 因此 她将 自 己描 述 成 “ 实践 性 的解 构 主 义女 性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 。她 的 “ 下 ” 念 是 其后 殖 民批 评 的理 论 根 属 概
个词语 是葛 兰西在 审查 制 度 下才 使 用 的 : 把 马克 思 他 主义称 作 ‘ 元 论 ’并 被 迫 把无 产 阶级 称 作 ‘ 下 ’ 一 , 属 。 这 个词语 , 在被 逼无奈 下使用 的东 西 , 已经被转 换为对
第 6卷第 1期
20l 0年 1月
沈 阳工程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 a o hn agIstt o n ier g S c l c ne ) o r l fS ey n tue f gn ei ( oi i cs n ni E n aSe
Vo . NO I6 .1
皮瓦克 的 “ 属下 ” 指生 活在 社 会 文 化边 缘 地 带 的 弱 势
评 了 由印度知识 精英 构成 的属下研 究小 组对性 别差异 的忽 视 , 出他们 考 虑的 主要是男 性属 下主体 , 指 而女性 属下在 社会 历史 中 、 民族 独立 前 后 的 生 活和 斗争 则 在

浅论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浅论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1期 02 2
Ju a o C ogigU i rt o Si c n eh o g (oi c ne di ) N .2 2 1 or l f hnqn n e i f c neadT cnl ySc lSi csE i n o 1 0 2 n v sy e o a e t o
世 界女性 的压迫 . 批判 西方 女性 主 义者 及其 文本 对 第三 世界 妇女 真实 面貌 和生存 状 况 的歪 曲和遮 蔽 这
种从 女性 主 义和种 族 的视 角所进 行 的理论 分 析 . 后 对 殖 民 女权 主 义批 评 理论 的形 成 和发 展做 出了 自己独
特 的贡献 后 殖 民 理 论 是 多 种 文 化 政 治 理 论 和 批 评 方 法 的
民族 的文化转 换 和文 化再 现 问题 . 与后现 代 理论 遥相 呼应 . 但较 之后 现代 理论 又具 有更 广 阔的文 化视 域 和 研 究策 略 。2 0世 纪后期 . 过赛 义德 、 经 霍米 . 巴巴等后 殖 民理 论 家的不 懈努 力 . 后殖 民主 义文化 研 究 已成 为
浅论斯皮瓦克 的后殖 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马 慧珍
摘 要 : 度 裔 美 国女 学 者盖 娅 特 里 - 克 拉 巴蒂 ・ 皮 瓦 克 ( v t i S i k . 认 为 是 当今 仅 次 于 赛 义德 的 最 有 影 响 印 查 斯 Gaa r C. pv ) 被 a 同 时也 是 最 有 争 议 的 一 位 后 殖 民批 评 家 、她 的文 学批 评 以独 特 的 文 化 文本 批 评 视 野 . 既揭 露 了殖 民 主 义 和 男 性 中 心 的
地 的 人们带 来不 可低 估 的影 响和灾 难 . 而这 种侵 略 是

走近阁楼上的疯女人——《藻海无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走近阁楼上的疯女人——《藻海无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第10卷第1期Vol. 10,N〇. 1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 2019年3月Mar. ,2019走近“阁楼上的疯女人”-《藻海无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李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在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著作《筒?爱》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即罗 切斯特先生的前妻伯莎?梅森。

在一个多世纪之后,英国女作家筒•里斯于1966年写出了《藻海无边》。

在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中,筒•里斯让伯莎?梅森走出阁楼,重见天日。

《藻海无边》就像《筒?爱》的前篇 一样,是对这部经典名著中“疯女人”形象的解读和重构,但《藻海无边》并不是单纯意义上对《筒•爱》的改 写。

里斯通过对安托瓦内特这一挣扎在“双重他者”压迫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 的权力话语对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重构了第三世界女性在双重压迫之下的悲惨命运和奋起抗争的 精神。

关键词:《藻海无边》;后殖民女性主义;解构与重构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9)01 -069 - 04前言后殖民女性主义是一种将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 融汇合流的理论体系。

后殖民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 代,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而 女性主义从女权运动之中发展而来,带有非常强烈的政 治性。

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都关注处于边缘位置的 人,前者关注殖民主义话语下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的生存境况,后者关注在以男性权力为中心的话语 体系下生存着的女性。

这种对于“少数人”的共同关注 使得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共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管是后殖民主义还是女性主义,都存在视野上的盲区。

“西方女性主义者关注的主要是 白人女性,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和民族主义者关注的主 要是第三世界男性,第三世界妇女的独特身份和特征,则被无例外的忽略了,她们即使在话语中得到呈现,也 是一种歪曲的呈现。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内容提要]斯皮瓦克是后殖民理论阵营中的重要批评家,被誉为后殖民批评著名“三剑客”之一。

她的后殖民批评最突出特色是理论方法上的异质性特征和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尤其是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在当今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以至使之丧失话语权,成为哑言的主体。

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独辟蹊径的后殖民的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使整个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话语霸权第三世界女性在后现代主义标举差异、解构中心的文化语境下,一些边缘文化和弱势话语纷纷异军突起,其中后殖民批评是呼声最高,最为引人注目的。

印度裔美国女学者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则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被誉为后殖民批评“神圣的三剑客”(罗伯特·扬语)之一。

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三剑客”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所长。

如果说赛义德的理论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霍米·巴巴对殖民话语的解构和颠覆往往通过模拟和戏仿来实施,那么斯皮瓦克的理论则带有鲜明的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而且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只有斯皮瓦克真正愿意将自己标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后殖民妇女知识分子”。

1正因为完全固守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批判立场,因此,无论是她个人还是她的著述,“其姿态都是典型干预性的——甚至好斗的”,正如她曾公开宣称的那样:如果你因为自己的民族、性别、肤色等原因而放弃文化批判的权利,那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如果你奋起而批判这是你的权利,你无疑要承担风险,但你很可能会受到欢迎,人们反而会对你表示尊重。

2具体来说,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的最大特色,一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二是对双重权力话语即帝国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反击与批判。

(一)理论归属的异质性特征在后殖民理论家中,斯皮瓦克的文化批评是颇有分量和挑战性的,同时也最难捉摸、最为复杂,这使她在后殖民批评领域的学术影响仅次于赛义德,但却是最具有争议性的,她的著述的晦涩艰深也是人们公认的。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主义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主义

对西方女性殖民话语的批评(2/5)
西方女权主义所描述的“第三世界女性”或“东方女性”都是 西方女性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把东方他者化,一体化,从西方优 越文化的立场看视东方,以道听途说为学术研究的文献,以相 互指涉的东方主义文献为研究的前提而完成的。 在西方女权主义眼中,女性被假定为一个已被构建了的一致的 团体,她们有着相同的利益和愿望,而不管阶级、种族或人种 的具体差异——这种假定产生了一个被女性主义的科学、经济、 法律和社会话语标识为无权的、受剥削的、被性骚扰的团体。 而且,东方女性成为这个构建的客体,她们没有任何主体性。
斯皮瓦克的研究领域
• 女权主义 (自身的身份因素)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解构主义 (德里达作品的翻译者)
• “从对解构理论的深刻的女权主义考察到资本和国际劳动 分工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再到对帝国主义和殖民话语的批 判,再到对种族的批判” • “一个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解构主义者”
Spivak的后殖民批评主题
斯皮瓦克的贡献(1/4)
• 作为身处美国主流的学术圈里的东方人,作为男 权主义社会里的女人,作为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判思想被认为是复杂的、多 变的。 • 因其思想资源和研究主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女权 主义和解构主义。
斯皮瓦克的贡献(2/4)
• 但是,她却保持这三种思想各自的界限,并策略 性地加以运用:以解构主义反西方霸权,在第三 世界女性立场批评西方女性主义,借用马克思主 义关注庶民。 • 有人认为:斯皮瓦克在反霸权和维护伦理正义上, 伸张弱势群体的权利,关注贫穷、歧视、战争、 迁徙、女性、奴役等文化现象,揭露西方知识分 子的新殖民主义虚伪,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和 斗争激情。
全球化批判(4/4)
• 此外,斯皮瓦克还批判了殖民主义国家如 美国等利用文化研究的名义,跟商业挂钩, 吸引大量讲民族语言的本土居民或是殖民 地国家的移民学生,进行收编、围剿边缘 庶民的文化权利。 • 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的政治避难跟经济移民 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把资本主义收编到民 主的旗帜下,资本主义以为全球金融服务 的标签实现了对公民社会的操控。

【精品】后殖民批评的政治伦理选择以斯皮瓦克为例

【精品】后殖民批评的政治伦理选择以斯皮瓦克为例

后殖民批评的政治伦理选择:以斯皮瓦克为例曹莉内容提要:“贱民能否发言”是斯皮瓦克后殖民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心话题。

本文围绕斯皮瓦克提出的“贱民能否发言”的后殖民命题,结合其对相关文学文本的阅读,探讨后殖民批评背后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后殖民批评政治伦理斯皮瓦克“贱民能否发言?”作者简介:曹莉,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剑桥大学文学博士。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历史叙述、剑桥学术传统与批评方法。

Title:The Ethico-political Agenda of Postcolonial Criticism:A Case Study of Spivak Abstract:Since New Criticism,various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and approaches of lit-erary studies such as Marxism,new historicism,discourse theory,deconstruction,feminism,post-colonialism etc.all have their respective ideological allegiance and agenda and are therefore in-formed with ethical dimensions and a strong concern of responsibi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role of ethics in post-colonial criticism.It takes Gayatri C.Spivak as an example whose inquiry and answer to"Can the subaltern speak?"and whose reading of Jane Eyre and Wide Sargasso Sea have provoked much controversy and debate.By means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extual analysis,the paper examines the ethico-political agenda behind Spivak’s postcolonial in-vestigation and reading of literary texts.Key words:postcolonial criticism ethico-political Spivak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uthor:Cao Li,Ph.D.of English Literature(Newnham,Cambridge).Professor of English,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Major Works:Spivak;Critical Studies of Prize Win-ners of Fiction of the American National Book Award(co-ed.);The Eternal Utopia:Introduction to Masterpieces of World Literature(ed.).Recent papers:"No End of History:New Trends in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ical Novel,""Possession:Historical Truth and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The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Cambridge."Email:licao@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2005年7月第32卷 第4期求是学刊SEEKI NG TRUTHJuly,2005V ol.32 N o.4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于文秀(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最突出特色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特征和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

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

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的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话语霸权;第三世界女性作者简介:于文秀(1965-),女,吉林通榆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从事文学与文化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4036091。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5)04-0087-06 收稿日期:2005-01-20 在后现代主义标举差异、解构中心的文化语境下,一些边缘文化和弱势话语纷纷异军突起,其中后殖民批评是呼声最高、最为引人注目的。

印度裔美国女学者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则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被誉为后殖民批评“神圣的三剑客”(罗伯特・扬语)之一。

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三剑客”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所长。

如果说赛义德的理论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霍米・巴巴对殖民话语的解构和颠覆往往通过模拟和戏仿来实施,那么斯皮瓦克的理论则带有鲜明的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而且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只有斯皮瓦克真正愿意将自己标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1](P134)、“后殖民妇女知识分子”[1](P140)。

具体来说,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的最大特色,一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二是对双重权力话语即帝国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反击与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7月第32卷第4期求是学刊SEEKING TRUTHJuly,2005Vol.32No.4t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于文秀(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最突出特色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特征和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

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

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的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话语霸权;第三世界女性作者简介:于文秀(1965-),女,吉林通榆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从事文学与文化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4036091。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5)04-0087-06收稿日期:2005-01-20在后现代主义标举差异、解构中心的文化语境下,一些边缘文化和弱势话语纷纷异军突起,其中后殖民批评是呼声最高、最为引人注目的。

印度裔美国女学者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则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被誉为后殖民批评/神圣的三剑客0(罗伯特#扬语)之一。

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三剑客0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所长。

如果说赛义德的理论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霍米#巴巴对殖民话语的解构和颠覆往往通过模拟和戏仿来实施,那么斯皮瓦克的理论则带有鲜明的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而且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只有斯皮瓦克真正愿意将自己标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0[1](P134)、/后殖民妇女知识分子0[1](P140)。

具体来说,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的最大特色,一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二是对双重权力话语即帝国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反击与批判。

一、理论归属的异质性特征在后殖民理论家中,斯皮瓦克的文化批评是颇有分量和挑战性的,同时也最难捉摸、最为复杂,这使她在后殖民批评领域的学术影响仅次于赛义德,但却是最具有争议性的,其著述的晦涩艰深也是人们公认的。

斯皮瓦克理论晦涩难懂的原因除个人文风所致之外,还在于理论归属上的极为复杂,她在著作中常将多种方法整合一处,/她拒绝在排斥其他学派的前提下信奉任何一种批评学派或文化/政治的主导叙述方法0[2](P97)。

她的理论立场亦闪烁不定,比如她一面在5在他者的世界里6承认德里达的影响,不止一次将德里达称为自己的老师,同时她又坚持认为/我不是一个解构主义者0。

她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也同样难以确定,她一面表白/我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0,另一方面她又对罗伯特#扬宣称/我是个旧式的马克思主义者0,说自己是进入/马克思理论深处0的人[2](P97-98)。

斯皮瓦克在理论归属上的不确定性、模棱两可性甚至/充满异质性0的特征,与她的批评信念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她坚持认为批评家必须在/没有一个总体的分析立场0的情况下从事批评[2](P98)。

同时,这也是对她所青睐的标举差异与异质的解构主义理论精神的张扬所致,她曾宣称:/至于矛盾,,我并不担心它们0,并主张/一个文本中的矛盾、不和谐之处有可能是对后来的知识型或开创型著作最有启发的地方0。

因此她一直坚持认为理论和实践应该彼此把对方引入有积极意义的危机之中。

正如德里达在5论文字学6中所说的那样,/解构的事业以某种方式往往成为自己著作的牺牲品0[3](P126)。

在这方面,斯皮瓦克著作颇具典型性。

尽管她的理论方法多样并且她也拒绝坚持单一立场,但通过分析考察,还不难看出她的理论中浓厚的解构主义的底蕴。

与赛义德相比,应该说他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同样重视,如斯皮瓦克的/属下0一词便直接来源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但在后结构主义领域他们则各有侧重,如果说赛义德极力追随的是福柯,那么斯皮瓦克则更钟情于德里达。

斯皮瓦克的成名与德里达有直接关系。

当时曾在一所名气不大的大学任英文系教师的斯皮瓦克,通过翻译介绍德里达及其后结构主义理论,一下出了名,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解构主义到女权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最后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级人物。

德里达的解构语言学理论登陆美洲大陆后形成巨大影响,/耶鲁四君子0(即耶鲁学派)当推头功,但少壮派乔纳森#卡勒对解构理论的阐释和斯皮瓦克的翻译亦功不可没。

斯皮瓦克不仅是德里达著作的主要翻译者,而且也是对德里达思想把握最为准确的研究者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她为德里达的代表作5论文字学6撰写的那篇长达80页的/译者前言0以及其后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

正因为对德里达有深刻的理解,她才反对英国学术界普遍流行的一种模式化看法,即认为/福柯研究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政治、真正的社会问题;德里达是无法理解的、神秘的和文本化的0[1](P130)。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也认为德里达的作品/大体上是非历史的,政治上难以捉摸的0[1](P130)。

但斯皮瓦克却不认同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说法,即认为德里达的著作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和作用。

在斯皮瓦克看来,德里达文本的政治效应不容忽视,她说:/我发现德里达的形态学比福柯和德鲁兹对比较-政治.的问题的直接和本质的参与,,更加棘手和有用,这种参与使其对美国学术界激进派的影响更加危险。

德里达标志着对通过同化而占有他者的危险的激进批判。

0[1](P157)她认为,德里达的理论内蕴着反对普遍性和同一化霸权的思想,而这对后殖民理论中的作为霸权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他者的研究,极富启发性,包含着对种族中心主义的批判,并将种族中心主义称作欧洲普遍危机的一个表征,同时,德里达反对/让别人为自己说话0,并提出/完全的他者0的概念[1](P134)。

德里达的批判/暗示对他者构成中的欧洲种族中心主义的批判0[1](P133),/这些方面对第一世界之外的人民具有长久的用途0[1](P131)。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斯皮瓦克对德里达的思想的确有透彻而独到的理解,但她也认识到了,来自西方并把西方作为思考重心的德里达,在思想上并未完全跨出西方视点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拘囿,因此她表示要/运用并超越德里达的解构方法0[1](P157)。

总体看来,斯皮瓦克的立场是灵活多变的,她能够随着西方文化批评的主导线索不断调整自己的批评方法和批评策略,曾分别在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鼎盛和复兴之时伫立潮头,叱咤风云。

但这种批评的灵活的立场和对策也使她的理论具有缺乏体系和一贯性的缺陷,并招致各种异议,正如她所说,由于她本人位置的灵活,所以/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我太代码化了,女权主义则嫌我太男性化了,本土理论家认为我过于专注西方理论了0[3](P126)。

应该说,当代文化研究所涉及的性别、阶级、种族(有人也将这三者称为/文化研究0批评的/三剑客0)三种批评领域和批评范式,斯皮瓦克都已涉足其中,并作了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和批评,但这一切都有一个最终着陆点,即对帝国与男性的霸权话语进行解构性的质疑和批判。

二、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反击双重的话语霸权虽说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的系统性、庞大性相比,斯皮瓦克的著作和思想都无法企及,但她在后殖民批评中却引进了性别(女性主义)视角,并进行了富有深度和创见的阐释,这是赛义德所缺乏的,正如一位西方研究者所指出的,/5东方主义6书中在涉及殖民分野的两边时很少注意妇女的地位,5文化与帝国主义6也基本上仍停留在一个男性/男性主义概念的视野内,但性别问题在斯皮瓦克整个经历以及她全部的兴趣范围内都是她著作的焦点0[2](P95)。

正因为如此,斯皮瓦克的理论在女性主义领域占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学院派女性主义者0之称[3](P138)。

斯皮瓦克的批评之所以被称为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主要是由于她既是一个后殖民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的理论批评既反对帝国的殖民话语,又反对男权中心话语。

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她主要集中对第三世界妇女因受双重权力话语的压制而成为沉默的群体以及西方白人女性主义对第三世界妇女的妖魔化塑造和殖民主义叙事等进行了揭示,这些批评在当今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反响,同时也成为她的后殖民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斯皮瓦克的现有著述来看,她的最有影响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主要体现在两篇长论文之中,即5属下能说话吗?6和5三个女性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批评6。

由于来自第三世界的身份背景,斯皮瓦克对/贱民0或称/属下0¹等非主流文化与政治群体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这个群体是附属于殖民地宗主国的第三世界受压迫的下层与边缘群体。

斯皮瓦克指出在这属下与边缘性群体中,第三世界的妇女无疑是属下的属下、边缘的边缘,因为妇女由于经济和性别的从属性而被双重边缘化。

正如斯皮瓦克所说的:/在属下阶级主体被抹去的行动路线内,性别差异的踪迹被加倍地抹去了,,在殖民生产的语境中,如果属下没有历史、不能说话,那么,作为女性的属下就被更深地掩盖了。

0[1](P125)在斯皮瓦克看来,/妇女受到双重掩盖0[1](P126)。

斯皮瓦克关于第三世界妇女的丧失话语权的分析,以其论文5属下能说话吗?6最为著名。

在她看来,第三世界妇女受到双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的压制,一是男性中心主义(或称菲勒斯中心主义),二是白人中心主义。

作为后殖民批评家,她尤其反对和抵制女性理论中的白人主义的话语霸权。

斯皮瓦克作为有解构派倾向的后殖民批评家,她极力地反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本质主义特征,即将妇女这一群体建构为同质化的所在,而忽视种族和民族差异性的存在。

斯皮瓦克认为历史上和文学中的/第三世界妇女0已经打上了父权制和殖民化过程的烙印和标记,从而在男性意识形态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双重建构下,成为非真实的虚构性和想象性的/他者0。

作为/他者0的第三世界妇女已成为一种理论的虚构。

斯皮瓦克曾回忆说,她作为一名研究生刚到美国时曾对/国际女性主义0特别感兴趣,但很快就对它产生了怀疑,原因在于/国际女性主义0理论不仅把女性作为一个普遍的类别加以论及,而且西方女性主义在代表和干涉属下妇女时的/直率0也令斯皮瓦克难以接受。

因此,她提醒西方的女性主义者在对待第三世界妇女问题时要消除自觉或不自觉的特权意识,/第一世界的女性主义者必须学会放弃做女人的优越感0[4](P80)。

在5属下能说话吗?6和5三个女性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批评6两篇文章中,斯皮瓦克通过对一个印度的传统习俗和三篇西方女性所写的小说文本分析中,揭示了西方对东方的强制性而又充满优越感的话语灌输和西方白人女性对第三世界妇女的妖魔化塑造,批判了帝国的霸权意识和殖民主义的叙事。

在5属下能说话吗?6一文中,斯皮瓦克通过对印度古老习俗)))寡妇殉身的分析中,她对西方帝国话语和本土男权话语都进行了批驳,认为二者都是对殖民地妇女的话语权力的侵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