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庄智培
陈太丘与友期ppt课件

故事结局
友人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向陈太丘道歉,二人重归 于好。
陈太丘与友期的角色分析
陈太丘
守信、有礼、正直,不因 友人的迟到而改变自己的 计划。
友人
不守信、无礼、傲慢,对 陈太丘的离去表示责备。
陈太丘之子
聪明、懂事,能够理解父 亲的决定并为其辩护。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
守信
陈太丘坚守约定,不因友人的迟 到而改变自己的计划,体现了守
陈太丘与友期
目录
• 陈太丘与友期背景介绍 • 陈太丘与友期故事概述 • 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教育观念 • 陈太丘与友期的影响和启示
01
陈太丘与友期背景介绍
陈太丘与友期的历史背景
陈太丘与友期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儒学思想的深入人心,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人们的言 行举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境教育
陈太丘利用与友人的约定这一情境,进行诚信和 责任感的教育。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育价值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可以引导孩子培养诚信、守时守约和责任感 等良好品德。
树立正确价值观
陈太丘与友期的故事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诚信和 责任感的重要性。
促进道德成长
通过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的故事,孩子可以从中汲取道德成长的力量 ,成为更好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对个人品德的启示
坚守诚信原则
陈太丘不失约的故事启示我们应坚守诚信原则,言行一致,树立良 好的个人形象。
尊重他人权益
陈太丘在友人迟到后选择离去,启示我们要尊重他人权益,不因个 人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
勇于承担责任
陈太丘在友人失约后没有责备,而是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启示我们要 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
《陈太丘与友期》优秀课件ppt

三:文章的主旨及给我们的启示。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和 名言,交流并积累起来.
教师寄语:
诚信与你相伴, 你将一生无憾!
再见 谢谢大家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 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 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你收我获:
读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 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 一个什么启示?
诚信待人, 以礼对人。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小 结:学习了本文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全文翻译对照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 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 了。他走后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 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 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 经走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 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 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 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 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 拉他,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 2.太丘舍去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古: 约定 今: 日期 古: 去,离开 今: 前去,前往 古: 拉 今: 引用 古: 回头看 今: 照顾或顾客
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
日期(名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约定(动词)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 称谓有什么不同?
初中语文《陈太丘与友期》(共32张)ppt103(6份)

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7.待君久不至 8.相委而去 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 11.元方入门不顾 等待 丢下,舍弃 信用 拉 回头看
离开
你翻我译:
对照注释,结合已讲解的重点 字词,适当地参考工具书翻译课 文。
全文翻译对照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 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 了。他走后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 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 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 经走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 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 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 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 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 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离开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拉 入
门不顾。 回头看
你争我抢:
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期日中 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 5.元方时年七岁 6.尊君在不?” 约定 中午时分 不再等候就走了 才 当时 年龄 通“否”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 古: 约定 今: 日期 古: 去,离开 今: 前去,前往 古: 拉 今: 引用 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头看 今: 照顾或顾客
2.太丘舍去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 日期(名词) 约定(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 称谓有什么不同?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公元250年-334年),是东晋末年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都在与字画为伴,潜心研究,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古代书法艺术。
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字画作品,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陈太丘不仅技艺超群,而且和善待人。
友期就是他的一位好友,是梁代的副尚书令。
友期是陈太丘钟爱的朋友之一。
友期平素以忠诚守信著称,他的风采得到了陈太丘的赏识。
陈太丘激励友期要以忠诚和正直为准则,忠实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陈太丘在与友期的交往中也得到了很多艺术灵感。
陈太丘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他的字体庄重大方,线条浑厚有力,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艺术的力量,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和启迪。
陈太丘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丁令正书汉简帛碑》,这是他模仿汉代碑刻而写的一篇碑帖。
这篇作品具有浓厚的古韵和纪实性,被誉为陈太丘的代表作之一。
陈太丘的作品还被时人称为“飞龙帖”、“千秋碑”等。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对后来的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陈太丘与友期》的原文和翻译:原文:刻红简书三十年,春秋大泽斯人传。
世事孜孜须落笔,与君相见正心田。
知交不须金契里,亲如昨日欲宇宙。
应悟难得同心事,太丘到老心似铁。
翻译:陈太丘与友期我用心刻画红色的简书已经三十年了,记录下了春秋大泽斯人的传记。
人生的经历需要用笔来记录,与你相见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
我们之间的友谊不需要用金字契约来约束,就像亲如昨日般欢聚在一起,仿佛占据了整个宇宙。
我们应该认识到少有的共同之处,即便年迈如我,心依然坚如铁石。
总结:陈太丘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字画作品,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与友期之间的友谊充满了忠诚和正直,彼此在人生和艺术上互相启迪和激励。
陈太丘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广泛的推崇和传颂,对后世的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5则)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5则)第一篇:《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作品原文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
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⒀。
词句注释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白话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6)。
元方(7)时年七岁,门外戏(8)。
客问元方:“尊君(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1)。
”元方曰:“君(12)与家君(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7)。
” 友人惭,下车引(14)之,元方入门不顾(15)。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至:到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陈太丘与友期》(公开课)

作品概述
文学形式
这部作品是一首以诗歌形式写 成的七言古诗,结构优美,情 感真挚,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 和追求。
情节概括
作品讲述了陈太丘在和自己的 朋友友期共同探讨道路上,所 体验到的不同的心境、境界和 成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讲述陈太丘和友期在 道路上的探索,表达了对人生 的深刻感悟,洞察了宇宙的奥 秘和生命的意义。这部作品充 满了对生命、人性、命运的思 考和探究。
文本解读
1
一丝不苟的态度
陈太丘一丝不苟的优良品质在文学内外体现,他在生活中对待人与事的态度严谨, 对于文学创作也不断追求完美。
2
卓越的表现技巧
陈太丘具有卓越的表现技巧,通过五感的刻画,以及形象的对立和对比,画出了 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
3
深入人心的主题思想
作品结合了文学、哲学、宗教和生活的多种元素,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 求,带给读者无穷的启示与思考。
表演艺术
戏曲、舞蹈也是陈太丘与友期的强项,将文学艺术 与表演艺术的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陈太丘
南唐后期文学家,擅长诗歌、书法、表演艺术。在生活中追求卓越,写作中追求绝妙。
友期
一路伴随陈太丘的知交好友,相互启迪,相互督促,使得陈太丘的文学艺术能够不断进步。
历史背景
南唐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诗歌、书法、戏曲等文艺均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 内涵。
沉淀和启迪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沉淀,获得新的启迪和认知,更好地面对生活 和性格上的提升。
分享交流
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平等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开阔思路,激发思维。
提问交流
1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 2 陈太丘的文学对人生 3 这部作品对于文学史
七上译文

七上译文《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儿子元方那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您好久(您)不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看进了大门。
咏雪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家庭聚会,和子侄辈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差不多可以跟把盐撒在空中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大笑。
道韫是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论语十二章孔子说:“学习知识,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办事是否竭尽全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独立做事情,四十岁不为外物迷惑,五十岁知道那些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忍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自己的乐趣。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孔子说:“对于学问和事业,知道怎么学习的人,比不上喜欢学习它的人;喜欢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论
1、用几个词语简要地评价文中的三个人 物的性格特征。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说说你 的理由。
学习活动小结
读文析“语”
读文识“礼”
布置作业
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在某地相
聚,他们俩各自会说些什么?张开想像的翅 膀,写下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两个意思难以理解的字
期:约定;如:不期而遇 相:相:互相。文中表示 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 “我”。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尊: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 的人或事。如:尊姓大名 家:谦词。对别人称自己亲属 中年长于自己的人。如:家父
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
门(外):在门(之外) (入)门: (进入)家门
注意下面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分角色朗读
用朗读表现课文中 的人物。
辨
析
两个难以理解的字: 两个你认为重要与大家分享的字: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两个形同而意不同的字: 两个形不同而意同的字: 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 含着伟大的灵魂 。
——冰心
陈太丘与友期行
执教:尤溪七中 庄智培
课堂学习活动
朗读,辨析,品评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 /便怒曰:“非人 /哉!与人 /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 君 /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 无信;对 子骂父,则是 / 无礼。” 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同的字
舍:放弃,不要。文中 指“不再等”。 委:抛弃,丢下,舍弃。
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
信:信用 礼:礼貌
两个古今异义的字 词语
去 期 顾 引
古义
离开 约定 回头看 牵、拉
今义
到 期待、期望 照顾 引用、引导
品文 从文中的一个字(词)读出了: 从文中的一句话中读出了: 从这篇文章读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