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乔简介
华侨画家司徒乔与《三个老华工》

华侨画家司徒乔与《三个老华工》司徒乔是一位著名的华侨画家,他擅长用画笔描绘民族和生活,尤其擅长塑造老一辈华工的形象。
《三个老华工》是司徒乔的一幅代表作,这幅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三位老华工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勤劳、朴实和坚韧的品质。
通过这副画作,司徒乔向世人展示了老一辈华工的艰辛生活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让人们对华侨的发展和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司徒乔生于福建省,成长于一个工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家境清贫。
从小,司徒乔就对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酷爱绘画,经常在家里或者学校的墙壁上涂鸦,这让他的母亲为他担忧,而父亲则默默地支持着他。
后来,司徒乔考入了美术学院,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培养了扎实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成为一名备受瞩目的画家。
画面中的三位老华工分别是种田哥、王二和阿福,他们是司徒乔在家乡的一座小镇上认识的三位老工人。
种田哥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王二是一名手艺娴熟的木匠,而阿福则是一名乐于助人的渔夫。
司徒乔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而且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司徒乔,并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司徒乔在创作《三个老华工》时,采用了平视角度,让画面更加贴近人物,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
他将背景设置在小镇的街道上,画面中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生活场景。
三位老华工在画面中相互之间的眼神交流,透露出了深厚的情感,让人不由得感叹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整个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老一辈华工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司徒乔的《三个老华工》不仅仅是一副优秀的画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印记。
这幅画作让人们对老一辈华工的生活和劳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珍惜华侨的传统手工艺。
通过这副画作,司徒乔让人们对华工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关爱这个群体。
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华工的生活,也让人们对于华工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华侨画家司徒乔与《三个老华工》

华侨画家司徒乔与《三个老华工》
司徒乔(P.Y. Sou)是新加坡的一位著名华侨画家。
他的画作以传统水墨与西洋绘画
技法相结合,灵动自然,充满温情,并在新加坡与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
《三个老华工》是司徒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是一幅
大型水墨画,描绘了三位老华工的生动形象。
他们手扶拐杖,走在崎岖不平的工地上,背
负着重重的沙袋,表情坚毅、疲惫而又坚韧。
这幅画展现了劳动者的艰辛与顽强的精神。
三位老工人虽然已经步入暮年,但他们的
精神却显得更加坚定,走得更加坚定。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辉煌,是
社会建设的无名英雄。
司徒乔在创作这幅画时,通过细腻的筆觸和细致入微的描绘,打破了在人物形象方面
的传统樊笼,将老工人的生活理念、人文情感表达地细腻刻画。
这幅画清晰地显示了老工
人所获得的尊严和崇高的人格境界。
在这幅画中,老工人的内心丰富、智慧和朴素的人格
才华得以充分表达。
这幅画也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它生动地揭示了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痛苦和奋斗,表达了对这些无名英雄深厚的敬意和敬佩之情。
它也指出了众多、无数个人的工作认真、
勤奋、努力,确立了社会建设的基础,构建了一个安全、繁荣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司徒乔的《三个老华工》通过对三位老工人的深情描摹,表达出对劳动者辛勤
劳动的敬意和敬佩之情,弘扬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良好社会价值观,展现了传统水墨画
和西方绘画技法的统一,以及良好的创新精神,是一幅展现新加坡文化、社会人文、心灵
情感的杰作。
论油画创作题材的多元化格局与油画的民族化

风,笔下出现了另一种雪域的景观。靳尚谊先生的 《 塔吉克姑娘 》 在使用西方油画表达手法的同时融人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 ,将少数 民族的少女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 响,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 ,将民族题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些老艺术家的带动下,很多画家也纷纷开始创作 民族题材油画 作品 ,中国油画界出现了大批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作品。王赞 的《 高原红》、 李乃富的 《 苗岭三月 》等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陈丹青的油画 《 西藏组画 》是 民族题材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
罗中立的 《 巴山夜雨 》用放松 的笔触和简化的色彩来描绘农 民生活中的故事。曾经在大巴山生活过的罗中立一直坚持油画艺术
的乡土立场 ,并用绘画来表达 自己对大巴山的感情。 罗尔纯的 《 傍水人家 》中描绘 了湖南 的红土丘陵地形和民族
《 牯藏节》,徐唯辛先生的维吾尔族题材作品 《 馕房 》等艺术家的 油画创作。都充分表达了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和精神面貌。 对于民族题材 的现实主义创作来说 ,画家首先要具备 时代意 识和人文精神 ,并以此去审视各民族的生活 、风情以及民族传统文 化精神。画家要认识并理解不同民族由于 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历 史发展而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心理 ,要关注新 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 族生活的现实和时代精神风貌。民族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将会有更
美学家邓 以蛰认为 “ 中国画注重 自然 ,西洋画注重人生”, 这是对中西艺术选题的宏观概括。中国的传统艺术取材都偏向于 自 然景物题材。而西方 艺术则更偏向于对 ^ 类社会的活动的反应和对大 型的历史事件的记录。 中国人对于 自然题材 的热爱是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基础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品课件

品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是为了表现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段话主要是对伯父的表情描写。“慈祥”“愉”“欢 笑”这些都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孩子们在 一起,鲁迅先生是感到非常开心的;为孩子们做一点点事情,鲁 迅先生是非常乐意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4—13):伯父在笑谈“碰壁”中 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14—16):伯父和爸爸除夕放爆 竹和花筒。
第五部分(17—25):伯父和爸爸热情地救 助黄包车车夫。
第六部分(26—27):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给这六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
沉痛悼念
谈《水浒传》
伯父的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我”听后感觉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说明伯父 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品读课文
(3)伯父送给“我”两本书,说明了什么?
伯父送“我”两本书,也是 关心“我”,希望“我”能好好 阅读,多多阅读。
品读课文
5.学习第二件事——笑谈“碰壁”
3.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侄女。 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 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 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 出作者是女性。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 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
初读课文
4.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 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 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既是表 达对亲属的怀念,又是表达对鲁迅 崇敬的感情。
作者简介
周晔,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 绍兴人。鲁迅三弟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鲁迅先 生的侄女。
华侨画家司徒乔与《三个老华工》

华侨画家司徒乔与《三个老华工》司徒乔(1901-1983),原名司徒秋,广东潮州人,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华侨画家。
他早年赴法留学,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曾在法国巴黎沙嘉美术学校任教。
司徒乔擅长使用水墨和油画,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唐人风格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也有西方油画的感染力和现代性。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化史和当代艺术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现代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
《三个老华工》是司徒乔早期创作的一幅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所展现的是早期华工在海外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民生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品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探索了一种具有西方艺术元素但又具有中国传统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幅作品中,司徒乔以长卷的形式呈现了三位华工在海外的劳动生活场景。
整个画面中的比例和结构都非常完整,为我们展现了华工的劳动和生活状态。
画面的左侧是三位劳动者,他们身穿宽大的工作服,头戴斗笠,腰系围裙,手持工具,正在集体劳作。
而画面的右侧是一个轮船港口的景象,远方是露天的船坞和立体的工业设施。
整个画面的色彩充满了东方的线条和空间,但又融合了西方的现实主义和光影效果,展现了华工在异国他乡坚韧的劳作精神。
司徒乔在《三个老华工》中通过他精湛的艺术技巧,将三位华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有力,他们的神态和动作都十分自然地展现出了他们的劳作状态。
司徒乔的绘画技巧和风格融合了中国文人画和西方写实主义的手法,其水墨画的韵味与油画的写实力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整个画面所展现的场景不仅表现了中国华工在异国他乡的艰辛生活,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劳动者的崇敬和敬意。
通过这幅作品,司徒乔不仅仅是表现了华工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和艰辛劳作,更是传递了对于劳动者的敬意和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
这幅画除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外,对于西方现实主义的表现也有所突破,并表现了一种既有中国传统情感,又具有西方艺术形式的艺术理念。
第十一课劳动最光荣

第十一课劳动最光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速写的表现技法2、尝试运用线条表现人物劳动的动态特征和精神状态。
3、锻炼学生对人物动态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线条表现人物劳动的动态特征和精神状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描纸、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对比感受速写1、一位学生用卡通的形式,教师用速写的形式分别在黑板上比赛,用最短的时间画提水的人物。
2、比较两种绘画形式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3、谈谈对速写的感受。
二、欣赏速写作品从欣赏中学习速写的方法。
1、简介画家司徒乔用画笔捕捉劳动人民劳动场景的故事。
2、欣赏速写作品《化干戈为农具》3、展示更多速写作品。
三、分析探究1、出示《化干戈为农具》中挥舞铁锤的劳动者局部图,先出现黄色动态线,在出现橙色体块线。
小结:我们人的身体分为头、胸、腹、四肢几个体块,在运动中这几个体块会发生变化,画家们用体块变化准确地捕捉人物动态的变化。
2、小训练:你能用线画出人物的动态线吗?3、什么线条适合表现衣纹?人物哪些部位的衣纹多、线条密?哪些部位的衣纹少、线条疏?小结:衣纹的线条有助于动态的表达。
4、归纳速写技法要点。
四、跟画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学生拖地图片观察对象的大姿态和比列关系,分析动态线。
1、教师示范速写作画的方法和步骤。
A、确定人物躯干四肢大致动态线与比例关系;B、从头部开始由上到下逐步深入刻画躯干、四肢;C、调整大关系,注意线的疏密组织及体块的转折。
2、学生跟着老师逐步尝试练习速写。
3、教师巡视,指导反馈。
五、学生作业作业要求:根据自己收集带来的劳动人物图片速写,描画大致动态,不要求对脸部表情的深入刻画。
六、学生作业作业要求:根据自己收集带来的劳动人物图片速写,描画大致动态,不要求对脸部表情的深入刻画。
七、展示评价衣纹的线条有助于动态的表达。
1、选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2、学生互评作业。
3、教师点评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速写中人体基本结构以及体块运动的规律。
司徒乔与“国殇图”

作者: 唐维华
出版物刊名: 四川文物
页码: 54-56页
主题词: 重庆 壁画 草稿 飞将军 遗像 画家 1945年 高龙 政治部 团山
摘要: <正> 1945年夏天,著名画家司徒乔在重庆为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吴孝宾“英气所动”,抱着因病衰弱的身体下笔为烈士画了遗像,在烈士遗像下端所写的题记中,得知其在重庆曾画有《国殇图》一幅。
中国美术家协会1979年举办的《司徒乔遗作展览》在目录所列的美术活动年表中,记载有“一九四二年,返回重庆。
绘《尚未瞑目》(即国殇图)”。
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现存于何处?1985年夏,在北京征集抗战文物,承蒙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的帮助,我们找到了司徒乔的二女儿司徒双(北京外语学院法语系教师),问及《国殇图》一事,她和小妹司徒羽(广州音乐学院钢琴教师)都。
朝花夕拾鲁迅ppt

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 暗,看不到一点光明。 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 都没有。
鲁迅指与反动势 力作斗争时受到 的挫折与迫害。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 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 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学习第四段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 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 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 生生前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对待学 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 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 作者对伯父的无比怀念、热爱与 敬仰之情。
•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鲁迅先生 是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 现代文学的奠 基者。浙江绍 兴人,原名周 树人。
《三味书屋》 《少年闰土》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 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 反动派。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 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 捕他,暗杀他,鲁迅先生更换了100多个 笔名,巧妙的坚持用笔战斗,许多认识 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不要出门,鲁 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 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找出爸爸和伯父帮助车夫的动词。从 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体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感人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徒乔简介
个人简介
司徒乔,原名司徒乔兴,开平赤坎镇塘边村人。
年至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神学院。
年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第一次画展。
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写实主义大师比鲁。
年赴美国,以绘壁画为生。
翌年回国,任教于岭南大学。
年与冯伊湄结婚。
年至年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后来去缅甸仰光养病,年辗转新加坡,做《放下你的鞭子》。
年返回重庆,年赴西北写生,并于年在重庆举办新疆写生画展。
年曾远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作《义民图》多幅,并先后在南京与上海展出。
后赴美国养病,年回国途中作《三个老华侨》,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擅长油画、水彩、粉画。
有《司徒乔画集》行世。
艺术生涯
司徒乔(-),原名司徒乔兴,开平赤坎镇塘边村人。
生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
童年时代,他在塘边村鹤鸣小学读书。
年,其父司徒郁在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工作,因此,司徒乔也转学岭南大学附小,一直读到岭南大学文学院,曾与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和日本著名诗人草野心平同窗共读。
年,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免费进入北京燕京大学就读。
鲁迅热情赞扬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毅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是一位“抱有明丽之心的作者”。
这期间,他曾为鲁迅编辑的文艺刊物《莽原》画封面和插图。
年,孙中山逝世,司徒乔带着画板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在孙中山的灵前当场作画,送给守陵的孙夫人宋庆龄。
这幅画后来在孙中山故居挂了几十年。
年月,司徒乔把多幅早期习作,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行个人画展,其中《五个警察一个》和《馒头店门前》两幅作品,被鲁迅用超过定价的数目选购了。
年月,通过同班同学、共产党员张采真的介绍,司徒乔到武汉苏联顾问鲍罗廷所在办公室搞美术宣传工作。
年春,他把早期的美术作品,在上海举办了“乔小画室春季展览会”,引起徐悲鸿的注意,并在《良友画报》第期上发表了短评,鲁迅也给展览会写了序言。
年底,司徒乔在万国美术会的帮助下,到了法国巴黎,跟随法国写实派大师比鲁习画。
年秋天,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年,他得到同学的帮助,远渡重洋去了美国纽约,想入哥伦比亚大学半工半读学画,但美国司法当局认为他触犯了“移民法”,把他关进监狱。
在狱中,他愤激地画了一幅命名为《在不自由的地方画自由神》的画,出狱后被驱逐出境。
年月,司徒乔回到广州,在母校岭南大学教授西洋画,并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旧毛笔管削
成竹笔,蘸墨汁作竹笔画。
年初,他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
年,鲁迅去世,他以万分沉痛的心情,用竹笔蘸墨汁,画下了鲁迅最后瞬间的遗容,并为鲁迅葬礼画了鲁迅的巨幅遗像。
后在南京中山陵藏经楼工作,花了年时间,几易其稿,画了一幅孙中山巨像。
一位德国人看了此画后,在美国的《地理杂志》上撰文,誉为“惊人的肖像画”。
年抗日战争爆发,司徒乔先后流亡到缅甸、槟榔屿和新加坡等地。
他的名作《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年在新加坡观看了中国话剧团名演员金山等演出同名话剧后创作的。
年月,新加坡沦陷在日军之手,司徒乔辗转回到四川重庆。
一年后,他随重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前线视察团西北视察组深入新疆等地写生,创作出《套马图》、《巩哈饮马图》等作品。
年月,在抗日战争的胜利声中,于重庆举行了新疆画展。
年月,司徒乔患肺病,偕同夫人冯伊湄往美国纽约治疗。
年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他于年月从美国三藩市乘轮船返回祖国。
在旅途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轮船颠簸之苦,根据同船的三个老华工的血泪控诉和形象,创作了反映华侨苦难生活的名画《三个老华工》。
后来这画发表于《大公报》,并被美国进步杂志《群众与生活》转载。
回到广州后,他于年月,抵达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参加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设计和绘制我国的革命史画。
他倾注年心血,于年秋完成了史画《亚太会议图》稿。
年月,他回到家乡开平,创作了《故乡的早晨》等多幅充满南国情调的作品。
在开平画的最后一幅是《潭江夕照》,也是最大的一幅。
当时,他登临开侨中学教学大楼天台,此时正值傍晚时分,放眼潭江,只见夕阳把江水、归帆都染红了。
江堤上的绿竹翠影,延伸至赤坎百足山下,远山呈现黛蓝色,山石被夕阳反照变成紫色,故乡的美景,使画家陶醉。
司徒乔用长卷,画了三天时间,仍未完成,只好带回北京继续画。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还到新会、台山、惠州和海南岛游览观光,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
年春天,他回到北京。
年月日,于春节前两天的下午,因旧病复发,他在北京香山的画室里溘然逝世。
他创作的所有画幅都献给了国家,分藏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故乡开平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司徒乔画集》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