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检验总结

合集下载

临床科室年度输血总结(3篇)

临床科室年度输血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临床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工作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

本年度,我科室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积极开展输血工作,现将年度输血工作总结如下:二、输血工作概况1. 输血数量与种类:本年度,我科室共输血XX例,其中全血XX例,红细胞悬液XX例,血小板XX例,血浆XX例,冷沉淀XX例。

输血种类涵盖了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等多种。

2. 输血适应症:本年度,我科室输血适应症主要包括:贫血、失血性休克、严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缺陷等。

3. 输血效果:经过输血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治愈率明显提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三、输血工作亮点1. 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流程,确保输血安全。

2. 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经验,合理选择输血种类和剂量,避免过度输血和不必要的输血。

3. 输血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检验和质量控制,确保输血产品质量。

4. 输血技术创新:积极探索输血新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5. 团队建设:加强输血科医护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输血队伍。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部分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掌握不够,输血适应症判断不准确,导致不合理用血。

改进措施:(1)加强医护人员输血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严格执行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合理用血。

2. 问题: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

改进措施:(1)加强输血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2)优化输血流程,提高输血安全性。

3. 问题:血液库存不足,有时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改进措施:(1)加强与血站的沟通协调,确保血液供应。

输血科专业技术总结(共8篇)

输血科专业技术总结(共8篇)

输血科专业技术总结(共8篇)第1篇:输血科总结输血科 2021年终总结2021年这一年来,在院领导正确领导下在职能科室指导下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认真做好血液制品的入库、出库工作,做好输血科各项登记记录及清洁工作,仔细准确地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及时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没有输血反应的发生,很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输血任务。

本年度具体的医院输血科工作总结如下: 1,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确保血液质量万无一失,临床用血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在我手中的全员质量意识,全面加强科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适时修订完善输血科工作制度、各级技术人员岗位职责、技术操作等规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

坚持“在医疗安全无小事,病人利益无小事”、“所有缺陷都是可以避免的”等质量理念。

众所周知:一般病人不输血,输血病人不一般;一般输血没问题,出了问题不一般!“输血工作无小事”是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一句口头禅。

2,在过去的一年里,输血科一共完成了红细胞悬液657U 、新鲜冰冻血浆ml 、成分用血比例达 100% ,符合卫生行政部门所要求的指标,交叉配血 355人次,及时参与抢救了 69 例危重病人,多次参与急诊用血抢救工作,无1 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

输血科2021年12月19日输血科2021年工作计划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科继续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职能科室指导下坚持加强全科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和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为确保医疗安全提供保障。

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工作质量标准、管理方案、管理办法,使输血医疗活动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促进质量改进持续化,有效控制输血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及时、有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响应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保障血液安全”的号召,并切实抓好自查自纠及督查整改工作。

一、为了使输血工作可持续发展,承担医院临床专业和检验专业实习生的输血教学任务,为医务人员培训输血医疗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以及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

临床科室输血年度总结(3篇)

临床科室输血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输血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科室在输血管理、血液供应、输血技术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本年度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如下:二、年度工作回顾(一)输血管理工作1. 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我科室建立健全了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合理、有效。

2. 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血液采集、检验、制备、输注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血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 强化培训教育: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法律法规、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输血业务水平。

4.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作:与检验科、输血科、手术室等科室保持密切联系,共同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二)血液供应1. 拓宽血液来源:积极拓展血液采集渠道,加强与血站、献血机构的合作,确保血液供应充足。

2. 优化血液库存管理:合理配置血液库存,确保各类血液成分储备充足,满足临床需求。

3. 加强血液质量检测:严格执行血液质量检测标准,确保血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三)输血技术1. 提高输血技术水平:加强输血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输血操作技能,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

2. 推广输血新技术:关注输血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推广应用,提高临床输血效果。

3. 加强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加强输血并发症的监测和报告,提高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四)服务质量1. 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2. 加强患者沟通: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提高患者满意度。

3. 加强医患关系建设:注重医患沟通,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年度工作亮点1. 血液供应充足:通过拓宽血液来源、优化库存管理,确保血液供应充足,满足了临床需求。

2. 输血技术不断提高:通过加强培训、推广新技术,提高了输血技术水平,确保了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

输血工作总结(十二篇)

输血工作总结(十二篇)

输血工作总结(十二篇)输血工作总结篇一履职评价输血科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血液资源及确保临床的用血安全尤其重要。

几年来我院迅速发展,为配合临床工作,输血科同样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和责任。

根据我院38号文件要求,结合科室年度目标任务对履职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如下:一、管理能力1、医疗质量:2014年1-9总计费元,发血袋比2013年同期增加。

成分率100%。

2、医疗安全:无差错无纠纷,无临床科室投诉。

认真+责任:一定要做到零差错率。

全面加强安全管理,确保血液质量万无一失。

输血工作是细活,因为也许你节省的是一个环节,可是付出的代价也许就是生命!今年修订了工作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

参加了_临床检验中心全国血液相容性试验室间质评活动,都以满分的成绩顺利通过所有的测评。

完成对全院医务人员的输血培训,为确保医疗安全提供了保障。

坚持质量改进持续化,加强每天自查,有效控制输血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

3、专科建设:完成科室人员培训。

业务收入比同期增加。

无差错无纠纷,无临床科室投诉。

4、危机应对:与上级积极沟通及时上报,与血站、临床、患者积极沟通。

积极配合临床,科学合理的利用血液资源,做好输血服务。

1要求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血液制品的使用适应证。

输血是双刃剑,能挽回生命的同时也会存在更多的隐患!今年供血仍然紧张(o 型),①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输血科对输血、献血工作进行解释和宣传工作。

规范临床医生合理、有效、安全的输血。

② 做好与血站的沟通工作,与中心血站开展业务交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临床输血工作。

③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耐心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一、技术能力1、主任:本科,副高,市学会任职。

2、新项目、技术水平:开展卡式血型、卡式配型。

rh(-)确认4例,疑难配血1例。

论文1篇(统计源)。

三、医德医风我非常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严以律己,与同事互学互尊,团结协作,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保持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力争把领导分配的每一项任务做好。

输血检验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输血检验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一、前言2023年,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输血检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输血检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2023年输血检验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用血技术规范》,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优化血液检验流程,提高检验效率,缩短报告时间。

(3)加强科室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2. 技术创新,提高检验水平(1)引进先进的血液检验设备,提高检验精度和效率。

(2)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提高血液检验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3. 人员培训,提升综合素质(1)组织输血检验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2)加强内部交流,分享工作经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选拔优秀人才,培养后备力量,为科室发展储备人才。

4. 安全生产,确保实验室环境(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确保环境保护。

(3)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工作成效1. 完成临床用血任务:2023年,输血检验科室共完成临床用血任务X例,保障了临床用血需求。

2. 室间质评成绩优异:参加卫生部的各项目室间质评,成绩均达到优秀水平。

3. 获得患者好评:患者对输血检验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部分检验项目耗时较长,影响报告时间。

改进措施:优化检验流程,提高检验效率,缩短报告时间。

2. 问题:实验室空间利用率不高。

改进措施:合理规划实验室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3. 问题:部分检验设备老化,影响检验质量。

改进措施: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提高检验质量。

五、总结2023年,输血检验工作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输血检验工作水平,为临床用血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检验输血科实习报告

检验输血科实习报告

检验输血科实习报告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输血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输血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心得1. 输血科基本工作流程在实习期间,我认真观察并学习了输血科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血液入库、血液储存、血液发放、血液使用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等环节。

我了解到,输血科的工作不仅要求严谨细致,还需要快速高效,以确保临床用血的供应和安全。

2. 血液学检验在输血科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血液学检验的工作,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选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熟悉了血液学检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各种检验设备的操作技巧,并学会了如何处理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输血治疗在输血治疗方面,我学习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血型和血液成分,以及如何进行输血治疗。

我还了解到,输血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4. 输血科管理与质量控制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输血科的管理和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输血科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定期检查设备、校准仪器、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计划等。

5. 实习心得通过在输血科的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输血医学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输血治疗不仅需要严谨的操作和专业的知识,还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学会了与同事沟通合作,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总结通过在检验输血科的实习,我对输血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临床治疗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4季度输血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4季度输血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4季度输血总结范本2024年4季度是我们医院输血科工作中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现将本季度输血工作进行总结如下:一、工作概况本季度,我科共有1366例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输血总量为2200单位。

其中,红细胞输注609单位,血小板输注804单位,新鲜冰冻血浆输注322单位,全血输注465单位。

输血工作单位共有22个,在本季度的工作中,我们加强了与各科室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了输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工作亮点1.质量管理方面本季度我们严格按照《输血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了质量管理。

将输血科实验室通过的质控样品比对结果用会议形式展示给同行科室,进行了经验交流,提高了质量控制的水平。

并且定期召开示教会,对输血操作规程进行再次培训,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按照规范操作。

2.供血管理方面在供血管理方面,我们与血库加强了联系与合作,及时了解库存情况,做好输血物资的调配工作。

同时,通过建立输血登记系统,实时了解患者输血需求,提前准备,确保输血物资的充足。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由于输血科在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着不足,主要是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导致工作压力较大,往往处于高负荷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加大招聘力度,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应对工作的需求。

2.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们的输血工作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手动登记患者信息和输血物资使用情况,容易出现疏漏和错误。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四、工作展望与改进措施1.加强科室间的合作在下一季度,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改进工作流程,优化患者输血的全过程。

同时,加强与血库的联系,及时了解血液库存状况,保证输血物资的充足。

2.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我们将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操作能力。

提高认识,加强自己学校小的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历年来奖学金新生人数,全面社会合作单位资源,通过积极引进送实习生就业年级人校企企业联盟模式,积极建立产房、ICU和急诊科室等关键科室的输血技术熟练度。

医院临床用血工作总结范文

医院临床用血工作总结范文

医院临床用血工作总结医院临床用血工作总结范文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动,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分析一下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了。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院临床用血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院临床用血工作总结1输血工作涉及临床各个科室,如何保证用血安全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其中输血科是关键环节。

20xx年3月医务部对输血科的工作进行了检查,总体上讲工作开展较好,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情况。

一、输血科完成的工作1、根据国家输血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山东省输血管理规程》,制订了《xxxx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输血科对我院员工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

在20xx年5月及11月对临床医师、新入院的护理人员和临床输血质控员进行了3次培训,同时印发了《输血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下发给临床各科室自行学习。

2、科室内的培训与学习已经开展,科室内的培训及考核材料较完整。

对输血科人员的提问回答较满意,多数能够知晓,有些细节问题有待提高。

3、输血科内部管理达到了要求,血液的储备方面,对不同的血型能分层放置、标识明确,血液储备量能满足临床3日用血,且各种血型分配合理。

对冰箱温度的检测、消毒、细菌检测都有记录。

输血前的检测能按照制度执行,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内容完整。

提问科室人员,对上述制度规定均能知晓,科室有自我检查的记录。

4、坚持合理用血,成分输血达到100%。

按照我院输血规范的要求,把握输血指征,审核输血申请单、大量用血报批单,对不合理的用血申请不予发血,做的了血液保护的要求。

5、输血科对临床科室大量用血审批单、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前检测、合理用血有检查、总结和改进措施,并每月在《医疗质量简报》上公示,督促临床科室完成大量用血的审批上报。

6、配合医务部和医院评审的要求,对临床科室及本科室的输血工作,先后开展了检查和自查,并保留了检查总结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LA复合体命名 如等位基因组超过100个的,如A*02 和B*15组,原来用A*92 和B*95来表示超过100个以后的 等位基因,现在重新改回A*02 和B*15,具体方式举例如下: A*9201 变成 A*02:101 B*9501 变成 B*15:101 具有的核苷酸序列其编码相同的抗原肽结合部位结构域(如HLA-I类基因的第2,3外显子; HLA-II类基因的第2外显子)的一串HLA等位基因,可以用P来代替这一串等位基因。 A*02:01:01:01/02:01:01:02L/ 02:01:01:03/02:01:02/02:01:03/02:01:04/02:01:05/02:01:06/02:01:07/02:01:08/02:01:09/02:01:10/02 :01:11/02:01:12/ 这串可缩写成A*02:01P 具有的相同的编码抗原肽结合部位结构域(如HLA-I类基因的第2,3外显子;HLA-II类基因的 第2外显子)的外显子核苷酸序列的一串HLA等位基因,可以用G来代替这一串等位基因。 A*02:01:01:01/02:01:01:02L/ 02:01:01:03/02:01:08/02:01:11/02:01:14/02:01:15/02:01:21/02:09/02:43N/02:66/02:75/02:83N/ 02:89/02:97/02:132/02:134/02:140 这串可缩写成A*02:01:01G
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紫癜
同种异体免疫
HLA与器官移植 肾移植
HLA-A,B,DR无错配或着HLA氨基酸残基无错配的肾移植,移植肾的存活期长;错配越少, 移植肾的存活时间越长。其次,错配越少,在移植肾失功后,引起致敏的可能性越小,也就 是说,需要再次移植时,配型的成功率高。 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免疫因素:感染、脾肿大、脓毒血症等 免疫因素:HLA抗原抗体反应、HPA抗原抗体反应
如何判断 1.血小板计数校正后的增加指数(Calculation of 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 CCI=输后血小板增加数(个/μ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 2.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PPR) PPR(%)=(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输注血小板总数)×100% 临床上判断输注血小板是否成功的标准为: PPR:输注1小时后>30%,输注20-24小时后>20%, CCI:输注1小时后>7.5×109/L,输注20-24小时后>4.5 ×109/L 治疗和预防 血小板抗体筛查 配合型血小板输注
抗体筛选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对受血者的血清或血浆应做常规的抗体筛选试验,以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意外抗体。 “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是指: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或使输入的红细胞存活 期减少的抗体。
一般在37℃有反应性的意外抗体可视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意义 抗体筛选试验可以在交叉配血试验之前或同时进行。 在配血前早期检查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意外抗体,获得充足的时间来选择缺少相应抗原血液, 避免一些可能的异常情况而造成患者病情延误。 抗体筛选试验不一定能检出所有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一些抗低频率抗原的抗体或有剂量效应 的抗体可能会被漏检,这时需安排抗原更完全和特异性更强的筛选细胞做试验,或用敏感度 更高的技术做检查。 一般抗体筛选试验阳性,应作抗体鉴定试验,以确定其抗体类别和特异性。
红细胞 受者型 供者型或O型 粒细胞 受者型 供者型或O型 血小板 供者型 受者型或AB型 血浆 供者型 受者型或AB型 后期 受者(患者)血型完全转为供者型时 输与供者同型血液成分或者根据患者 体内抗A和/或抗B效价选择相应血液成分 血型A与B之间主次要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当患者原有抗体消 失再用供体血型红细胞;需输注AB型血小板和血浆,至血型完全转变为供体型后,才输注供 体血型血小板等成分。
主侧配血不合 受血者与供血者ABO血型不合。 受血者血清中存在针对供血者红细胞上抗原的同种抗体。 受血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 供血者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次侧配血不合 受血者与供血者ABO血型不合。 供血者血清中存在针对受血者红细胞上抗原的同种抗体。 受血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 受血者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受血者红细胞为多凝集红细胞。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发病机制: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体内存在与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类血型抗体,IgG抗 体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新生儿红细胞,使之破坏产生不同程度的溶血而引起的同种被动免 疫疾病。 HDN的临床症状 水肿:主要见于Rh系统HDN。引起早产、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等症状。 黄疸:致敏IgG抗体的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游离胆红素导致。 贫血 肝脾肿大 核黄疸(胆红素脑病) 引起HDN的血型系统 ABO系统(最常见) Rh系统(较常见) MNS系统 Kell系统 Duffy系统 Kidd系统等 其它:母体自身抗体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保存 全血 采用特定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献血者体内一定量外周静脉血采集至塑料血袋内,与一定量的 保养液混合而成的血液制剂。 采血: 1、采血前的准备 2、采血过程 3、采血后的处理及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对采血时间要求:
200 ml全血采集时间>5 min,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0 min,应给予特殊标识,所采集的全 血不可用于制备血小板。 200ml全血采集时间>7 min,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3 min,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新 鲜冰冻血浆。 保存期的确认: 在保存期期末输入人体24小时后的红细胞 存活率在70%以上 保养液:以抗凝剂、葡萄糖等为主要成分的用于防止血液凝固、维持血液内各种组分活性和 生理功能的一类药剂。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OP 改进的rSSO技术---流式细胞术 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PCR – SNP 基因芯片分型技术 测序分型技术
血小板血型抗原构成 红细胞血型抗原 吸附的 血小板表面表达 总量低于红细胞但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同型输注 HLA 表达HLA Ⅰ类抗原 虽免疫原性比白细胞表面的弱,但由于血小板数量巨大,可占外源HLA Ⅰ类抗原的70%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构成血小板膜结构的一部分,至少位于血小板膜5种糖蛋白上。 共显性 一个碱基突变或几个碱基的缺失
HLA的检测技术 HLA抗原的检测技术 血清学检测技术--补体依赖的淋巴细胞毒分析 微量补体细胞毒试验: WBC+标准分型血清+补体+染料─死亡细胞着色(>50%为+) 细胞学检测方法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纯合细胞分型方法 预致敏淋巴细胞试验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基于序列分子构型的方法--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 参照链介导的构象分析RSCA 基于核酸序列识别的分析方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
Rh系统HDN Rh系统HDN是由于母婴Rh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新
生儿的红细胞。 Rh系统抗体的产生:妊娠、输血。 没有免疫史的个体第一胎一般不会发生Rh系统HDN,但从第二胎开始以后的胎儿,可能发生 Rh系统HDN。 因输血已产生抗体的个体,第一胎也可发生HDN。 Rh系统的HDN的病情严重程度普遍要比ABO系统的严重,常需要换血治疗。
分类 造血干细胞的来源 骨髓 外周血 脐血(干细胞量少) 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 自体移植:延长缓解期同 基因移植:无排斥反应和GVHD适合于获得性疾病 异基因移植:GVHD,GVL
移植前的准备 ABO血型相容试验 PRA监测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 HLA抗原分型
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输血 血液成分 主要不和 次要不和 早期
保存温度:2~6℃,-80℃ 2.3-DPG(二磷酸三油酸甘油醛) ATP
影响全血保存因素 血液离开血循环要与抗凝保存液混合,发生了“保存损害” 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4℃只能保存红细胞,对其他成分无保存作用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是短命细胞,离体后几个小时功能丧失,很难保存 血小板在全血中很难保存 凝血因子Ⅷ和Ⅴ不稳定,需要在﹣18℃以下保存
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 母体中针对来自于父体抗原的抗体检查: 夫妇ABO 、Rh(D)血型 夫妇ABO不同型,检测IgG抗-A(B)抗体效价。 孕妇抗体筛选 抗体筛选阳性者进行抗体鉴定(抗体特异性)和抗体效价检测。
HDN的预防和治疗 产前检查:检测是否存在高效价的ABO系统IgG抗体,以及其它系统如Rh系统的抗体。 妊娠期内对孕妇的治疗: 药物治疗 定期检测IgG抗体效价 血浆治疗性单采、血浆置换 宫内输血 新生儿治疗:有药物治疗(如白蛋白、血浆、丙球、激素等);光照疗法(蓝光);换血疗 法等。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命名原则 1990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国际输血协会(ICSH/ISBT)联合组成了血小板命名委员
会(PNC),负责血小板的命名工作,并采用了国际系统命名法。在系统前冠以人类血小板 抗原的英文缩写HPA,以发现的时间先后进行编号,高频率抗原(public antigen)以“a”表 示;低频率抗原(private antigen)以“b”表示,用“w”表示没有对应等位基因的抗原
HLA分子的分布 HLA Ⅰ类分子分布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 HLA Ⅱ类分子主要表达在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及激活的T细胞。 HLA系统在医学上的应用
HLA与输血 输血是一种细胞移植 输血反应:FNHTR、PTR、TRALI和TA-GVHD
免 发热反应 疫 过敏反应 性 溶血反应 反 输血相关的 应 急性肺损伤
血小板抗体的种类 多次输血(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妊娠及器官移植后,是由异体或自身血小板抗原 作用机体而产生的,分为: 自身抗体 同种异体抗体 药物依赖抗体
血小板输注无效 是指患者至少连续2次接受充足治疗剂量(≥2.5×1011个/次)的血小板输注1h后,输注后血 小板计数校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7.5×109/L,即认为是血小板输注 无效。 临床表现:畏寒、发热、血小板计数下降 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