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检验4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输血学检验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免疫学和生物技术,诊断及预防输血及其相关的疾病的综合技术。
输血学检验的技术包括对于输血受者的血液样本的检测,对血液产品的检测,血液保藏期间的监测,输血反应的诊断及致病细菌的侦测等。
二、检测对象
1.血液受者:输血学检验首先指对于血液受者的抗原——抗体及其免疫功能的检测,一般包括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直接血型鉴定,自身抗体鉴定,Donath-Landsteiner试验,自身抗原的检测,以及核酸酶鉴定(NAT)等。
2.血液产品:输血学检验还指对于血液产品的检测,一般包括血液抗原的检测,血型鉴定,血液免疫学检测,血液产品的微生物检测,血液产品的重组DNA检测,血液储存期间的监测,血液成分分离技术,以及输血反应的诊断等。
三、应用
1.常规检测: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技术,主要用于血液受者的血液样本检测,血型鉴定,免疫学检验,Donath-Landsteiner试验,核酸酶鉴定(NAT)等。
2.实时检测:实时检测技术是指利用高通量、低成本的技术,实时鉴定血液受者的ABO血型、Rh血型、免疫特异性抗体及直接血型等。
3.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指应用精准医疗技术,个体化诊疗,有
效指导输血,以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
四、总结
输血学检验技术是一种综合的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和诊断输血及其相关疾病,以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预防措施。
输血学检验技术日益发展,正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检验服务。
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查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Pi g( p rme t f Clnc lL b r tr Fis o e Hopi lo iin t n De a t n iia a o ao y, rtPepl o s t f Neja g Ci a y,S c a 4 0 0, ia ihu n6 1 0 Ch n )
a d pr v nton ofc os nf c in, hiea i ng t e o c r nc fm e iald s ut s M e h d The s r n e e i r s i e to w l vodi h c ur e e o d c i p e . to s e um pa ii he tts B
s raea t e ( s ) h ma mm u o eiin y vr s ( y e u fc n i n HB Ag , u n i g n d fce c iu t p I ,y e I)a t o y ( n i I t p I ni d b a t H V1 / ) h p t i C — 2 , e ai s t
吸 附试 验 ( L S 进 行 血 清 学 乙型肝 炎病 毒 表 面 抗 原 ( s ) 人 类 免 疫 缺 陷 病 毒 ( E IA) HB Ag 、 I型 、 型 ) 体 ( H1 / Ⅱ 抗 抗一 V1
2 、 型肝 炎 抗体 ( 一 V) 梅 毒 抗 体 ( 一 P 检 测 分 析 。 结 果 检 测 样 本 总 阳 性 数 5 l , 阳性 率 l. o 。 )丙 抗 HC 、 抗 T ) 3例 总 6 4 其 中检 出 HB Ag阳 性 3 2例 、 一 V 阳性 1 例 、 Hc 阳性 5 s 6 抗 HI 3 抗一 V 0例 、 T 阳性 16例 , 梅 毒 螺 旋 体 血 细胞 凝 抗 P l 经 集 试 验 确 证 1 6例 。不 同性 别 的 检 测 情 况 来 看 , 0 男性 抗 一 P 阳性 率 (. 6 ) T 4 1 明显 高 于女 性 ( . 2 )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2 5 , 学意 义( P< O 0 ) . 5 。结 论 对 输 血 患者 进 行 输 血 前 血 清 学 4项 检 测 , 确 患 者 的 健 康 状 况 , 避 免 或 减 少 因输 血 产 明 可 生 的 有 关 血 源 性 传 播 疾 病 的 医疗 纠纷 , 医疗 纠 纷 的 处 理提 供 法 律 依 据 , 时有 利 于 医患 双 方 的 自我保 护 。 为 同
临床输血学 输血前检查流程

临床输血学输血前检查流程临床输血学的输血前检查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输血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测指标、替代治疗方案和患者家属的意愿,进行输血指征评估,确定输血目的和治疗方案。
同时,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指征,了解既往的输血史和输血不良反应史。
2. 实验室检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四项等。
这些检验结果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为输血提供依据。
3. 申请和审核: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向血库提出输血申请,并填写输血申请单。
同时,应确保输血适应症符合《开封市儿童医院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4. 采血: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采血人员对患者进行采血,以备后续的血液检测。
5. 交叉配血试验: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是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相容。
通过交叉配血试验,可以检测出可能存在的血型不合等问题,从而避免严重的输血反应。
6. 血液制品的质量检查:在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检查血液制品的外观、是否在保质期内、是否有渗漏等情况。
同时,要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否与申请单一致。
7. 核对和签字:在给患者输血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输血种类、输血剂量等信息,确保信息无误。
在核对无误后,患者和医护人员需签字确认,以确保责任的明确。
8. 输血:在确认所有步骤无误后,开始进行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9. 记录和报告: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输血的过程和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10. 跟进检查:在输血后的几天内,应进行跟进检查,以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临床输血学的输血前检查流程。
这些步骤都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定义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3.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1.血型学原理2.输血反应原理3.输血学检验方法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应用1.输血前检验2.输血后检验3.输血学检验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四、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创新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普及和推广3.输血学检验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文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是研究血液输注和血液学检验的一门学科,它在临床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输血学检验技术主要研究血型学、输血反应、输血学检验方法等方面,旨在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血型学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血液的类型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
根据血型的不同,人类血液可以分为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在临床输血中,正确的血型匹配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当时,由于对血型学知识的匮乏,输血导致的死亡事故屡见不鲜。
随着血型学的发展和输血学检验技术的进步,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血型学原理、输血反应原理和输血学检验方法。
血型学原理主要研究人类血液的类型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
血型抗原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表面,而血型抗体则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正确的血型匹配可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血反应原理主要研究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两种类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存在血型不合导致的红细胞破坏。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则主要涉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
输血学检验方法主要包括 ABO 血型鉴定、Rh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实用版】目录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定义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分类1.血型鉴定2.交叉配血3.输血反应检测4.血液保存与运输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输血申请管理制度2.输血备血量的分级管理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正文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是指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检验和鉴定的技术手段。
其目的是保证输血的安全性,防止因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导致的严重后果。
输血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输血治疗的关键环节。
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分类1.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的鉴定。
2.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指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这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3.输血反应检测:输血反应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细胞学检测,用于监测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4.血液保存与运输:血液保存与运输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液的保存方法、保存时间、运输条件等。
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输血申请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对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进行分级管理。
2.输血备血量的分级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将输血备血量分为三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级别的医师提出申请和核准签发。
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学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等方面。
总之,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在保障输血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代码YLCSXY课程类型B类课程总课时72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22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中心血站、医院输血科任课教师要求具备扎实的临床输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临床输供血检验的工作经历。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输血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系统的讲述了安全献血、血型检测技术、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技术、血液及成分制品的管理与运输、临床输血流程、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输血管理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输、供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
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专业核心课程为《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与本学期的《血液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密切联系,为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正确进行献血者的招募、教育和动员,并能采集血液。
(2)能正确进行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3)能正确制备血液制品的。
(4)能够正确进行输血前血容性相关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自体输血。
(5)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2.知识目标(1)具有采血、输血技术规范的基本知识;(2)知道采供血机构及其职责,输血安全的技术和管理保障;(3)知道临床输血基本条件的控制、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要求与操作。
3.态度目标(1)具有高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献血员的教育、动员、招募→献血员体检→血液采集→血型及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整个流程进行编排,在此基础上,对医疗卫生单位输血科(库)和中心血站工作环节与流程、工作任务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在强化现代输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检测技术的同时,也介绍了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院内感染,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凝集法、胶体硒标法检测5846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HBsAg阳性率9.7%,抗-HCV 阳性率0.72%,TPPA阳性率0.45%,抗HIV为0.07%。
结论:为了对患者负责,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关键词输血前医院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资料与方法标本来源:2005年5月~2007年5月本院需输血治疗的患者共5846例,均于输血前抽取静脉血。
仪器与方法:HBsAg、抗-HCV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用北京普朗DNM-9602酶标仪检测,以标本吸光度/阴性对照吸度≥2.1者判为阳性;TPPA用凝集法,试剂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抗-HIV用胶体硒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雅培公司提供。
以上试验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抗-HIV 阳性标本送省防疫站做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
结果5846例受血者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者为567例(9.7%),抗-HCV阳性者为42例(0.72%),TPPA阳性者为26例(0.45%),抗HIV4例(0.07%),其中抗HIV 与抗-HCV同时阳性1例,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3例。
讨论临床输血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又有可能导致传染病感染,为了判断和分析血源性疾病的病因,划清感染疾病的责任,减少由于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近几年本院严格按要求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血液传染病的检出率为HBsAg阳性9.7%,抗-HCV 阳性0.7%,TPPA阳性0.45%,抗HIV阳性0.07%,可见患者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不容乐观[1]。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完整版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主讲:孟繁兴时间:八月份签名:输血前四项的检测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自2012 ̄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352例受血者中前4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检出165例,检出率为12.20%。
结论:输血前4项检测在临床输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尽早做好隔离治疗措施工作。
【关键词】输血前4项;检测;分析探讨输血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抢救措施之一.也是许多病症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但输血的同时也要承担者相关传染病传染的危险,为此,临床上输血前4项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一mⅥ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现就我院2012—2013年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1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12~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8例,年龄范围从2岁一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
1.2检测项目: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Ⅵ、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I.3检测试剂: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4检测方法:以上检测均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严格操作执行,完成检测后记录检测结果。
2.结果352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3.讨论在临床上除了要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合外,还特别需要注意输血传染病的发生.1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包括:3.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乙、丙、丁、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光散射(S)
运用一个氦氖激光源发 出的单色激光扫描细胞, 收集细胞在100~700的散 射光提供关于细胞结构、 形态信息,可以很好地 区分颗粒特性不同的细 胞。
25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26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27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17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细胞悬液(稀释、染色、 球形化)注入鞘液流中 央,单个细胞随悬液和 鞘液两股液流通过石英 毛细管,受激光束照射, 因本身特性(体积、染 色、细胞核、细胞成分) 不同,阻挡激光或改变 其方向,产生各角度散 射光。
如:细胞荧光染色,染色后 细胞经激光照射,产生不同 波长荧光散射。
血液分析仪能够提供的数据:
• ①全血细胞计数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 • ②白细胞分类。 • ③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扩展功能,包括:有核
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其相关参数检 测;幼稚粒细胞、未成熟粒细胞、造血干细胞 计数;未成熟血小板比率;淋巴细胞亚型计数; 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等。
5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34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模式图
0°前向散射光,7°侧向散射
光
35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90°垂直角度散射光(偏振光)
90°垂直角度消偏振散射光(去偏振 光),90°垂直角度散射光(偏振光)
36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5、双鞘流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法
性粒细胞颗粒和白细胞的膜结构染色), 过氧
化物酶试剂。
1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四 分光光度法
血红蛋白
稀释液和溶血剂使血红蛋白溢出,后者与溶血 剂某些成分结合,形成稳定的血红蛋白衍生物, 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与血红蛋白浓度成 正比。
含氰化物:改良HiCN-540nm
不含氰化物:SLS-Hb-555nm
一般均以检验报告单的形式显示,并向临床发出 或传送结果。当检测结果超出参考区间时,仪器 会给予符号标记(↑表示增高,↓表示降低),或 用特定颜色(如红色表示增高,蓝色表示降低) 加以提示。
43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44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
13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二 射频电导法Radio requency,RF 高频电流
细胞内部化学成分 细胞核和胞质(比例) 颗粒(大小、密度)
14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区分电阻抗法所不能区分的体积一样的细胞 如: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大小一样 ➢核质比不同 ➢颗粒不同
WBC分类
√
血液分析仪检验
张丽霞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 是临床检验最常用的筛检仪器之一 。
• 传统的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或分类方法: 速度慢、误差大、影响因素多,且难以满足临 床大量标本检测需求。
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Coulter
三分类
WBC数:>35fL 35~90fL 小细胞区: 淋巴细胞 90~160fL中间细胞: 单核细胞、嗜酸、 嗜碱 、异常细胞 >160fL 大细胞区: 中性粒细胞
• 与嗜酸性颗粒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可根据侧向散射光 信号强度,将嗜酸性粒细胞从中性粒细胞中分离出来
30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2)WBC/BASO 通道
嗜碱性粒细胞 将红细胞和血小板处 理后呈淡影化,将除 嗜碱性粒细胞以外的 白细胞处理成裸核形 态,在这个通道中可 以获得白细胞总数和 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
• 细胞化学染色: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嗜酸性粒细胞对染色剂的着色程度不同、每种细胞特 定的细胞核形态和颗粒的结构造成光散射的强度不同, 产生了特定的吸光率。
• 第一鞘流液:电阻抗(体积) • 第二鞘流:光吸收率分析(细胞内容物)
WBC/BASO 通道
37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VCS细胞检测立体散点图
VCS异常细胞检测 平面散点图位置
28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2、 电阻抗、射频、流式细胞 术和核酸荧光染色方法
2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1)4DIFF通道
• 溶解红细胞和血小板,在白细胞膜上打出小孔,荧光 染料通过这个小孔进入白细胞中,与细胞核的核酸和 细胞器结合,激光照射后产生的荧光强度与细胞的核 酸含量成正比。
再生障碍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 常综合症 略增高
估计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
53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MCV和Hct
MCV:直接由分析仪测量得到
Hct RBC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RMI=(MFR+HFR)/LFR 100%
RMI值越高
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越高
参考范围(%) 男性 9.1~32.2 女性 12.8~33.7
5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临床意义
较网织红细胞总数变化更具意义 高RMI: 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 低RMI:骨髓衰竭、无效造血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变异性参数 PDW减小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参考范围:14.8~17.2%
血小板比积(plateletcrit,PCT)
血小板容积在血液容积的比值
50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增高提示活性强的新生血小板
5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3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3、钨光源散射与细胞化学方法
利用过氧化物酶作为WBC分类的试剂。利用 热力固定白细胞、令红细胞破裂、 将过氧化物 酶粒体染色,检测经过激光照射所产生的过氧 化酶散射光吸收率
过氧化酶通道和WBC/BASO 通道
3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过氧化物酶活性: E>N>M L阴性
•
三分群血液分析仪的核心技术
• 与光学原理联合—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WBC、RBC、PLT
1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三分群
溶血素处理: RBC破坏/WBC胞质溢出 大小
WBC数:>35fL 第一群:35~90fL 第二群:90~160fL
第三群:>160fL
核、颗粒
小细胞区:淋巴细胞 中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嗜碱 原始细胞、幼稚细胞 大细胞区:中性粒细胞
临床意义
值大表明红细胞大小不均匀,值小表明红细胞 大小均匀; 小细胞
低色素 ❖ 用于缺铁性贫血和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前
者早增期高诊,断后(者灵正敏常度;高,特异性较高): ❖ 缺铁贫的筛选诊隐断性和缺疗铁效期观察; ❖ 进行贫血形态学的新分类(与MCV结合)。
疗效观察:恢复最晚
48
了解血液分析仪类型原理 掌握常用的参数 熟悉正常及异常变化细胞直方图
6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第一节 检测原理
1
电阻抗法
Coulter principle
导电性 大小,数量
2
3
射频电导法
激光散射法
Radio requency,RF 流式细胞术(Flow
高频电流,电导性
CytoMeter,FCM)
过氧化酶最强阳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过氧 化酶强阳性的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体积 较大、过氧化酶弱阳性的单核细胞 ;体 积较小、过氧化物酶阴性的淋巴细胞 ; 体积大于淋巴细胞且过氧化物酶阴性的未 染色大细胞,此类细胞增加提示幼稚或原 始的各类细胞可能出现。
33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4、多角度偏振光散射
非导电,电阻大
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脉冲的大小 脉冲的数量
细胞体积的大小 细胞的数量
10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电阻抗法正常红细胞直方图
电阻抗法正常血小板计数 和拟合曲线直方图
电阻抗法红细胞计数和血小 板计数是在相应通道内进行 计数
1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应用
荧光信号 侧向散射光
前向散射光
细胞大小、细胞分类
18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用于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染料分为荧光染料和非荧 光染料。
• 荧光染料有:碱性槐黄、噻唑橙、噁嗪、聚亚 甲基蓝和碘化丙啶等,主要用于核酸染色,网 织红细胞计数
• 非荧光染料有:亚甲基蓝(用于核酸染色),
氯唑黑E(用于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
溶血剂(E-lyse): 溶解红细胞 终止剂(S-lyse): 令溶解作用 停止,并使白细胞恢复到
“接近原态”
2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体积(V)
用低频电流准确分析 细胞体积,体积是区 分白细胞亚群一个很 重要的参数,它能有 效区分淋巴细胞和单 核细胞。
23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月桂酰硫酸钠
20
(SLS)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综合运用
电学、光学、细胞化学等
2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1、 VCS (Volume,conductivity,sc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