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模拟冲刺卷
新高考冲刺模拟试卷答案解析语文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涛骇浪(jīng tài hài làng)B. 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C. 炽热(chì rè)D. 翻箱倒柜(fān xiāng dǎo guì)答案:C解析:A项“惊涛骇浪”应为“惊涛骇浪(jīng táo hài làng)”;B项“蹉跎岁月”应为“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D项“翻箱倒柜”应为“翻箱倒柜(fān xiāng dǎo guì)”。
2. 下列句子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A. 我在图书馆里阅读了一下午,收获颇丰。
B. 经过这次活动,我们更加明确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D. 在比赛中,他勇敢地冲在最前面,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答案:B解析:B项中的“经过这次活动,我们更加明确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存在语病,应改为“经过这次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下列诗句中,用词准确、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D解析:A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但用词不够准确;B项“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意境优美,但用词不够准确;C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绘了喜悦的心情,但用词不够准确;D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词准确,意境优美。
4. 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扩大。
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
2025届云南省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实实在在写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
一个突出的事实是:作为国家地情资料最权威也最为完备、最具连续性的地方志,即便最新编撰,也已经明显跟不上新时代巨变的节奏。
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学反映现实并及时记录“地方性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历史性变迁,就变得非常紧迫、必要甚至时尚起来。
这样的作品既尊崇以文学方法反映新时代巨变的美学规律,又是对方志记录地方舆地、物产、风俗、传说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称之为“新方志文学”。
对“地方性知识”整体性、结构性、历史性变迁的文学性、时代性、连续性、史志性表达,是我对“新方志文学”的一个基本界定。
这里的“地方”当然不是地方志所指的狭义的行政区划,而是包括特定的行业或领城在内,如教育、科技、航天等。
另外,面对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新方志文学所采用的,也并非狭义的纪实手法,而是包含了叙事、抒情、政论、新闻、口述实录等多种方法,而且文体也比较开放,可包括写新时代巨变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并不单指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
时代变革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审美品格。
当前,推动文学创作关注现实、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的呼声更为强烈。
《人民文学》杂志2017年第12期开始推出的《新时代纪事》栏目、就在这方面立起一面旗帜。
栏目不仅发表报告文学类的纪实性作品,也发表长篇小说。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2018年出版的一套20部“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系列长诗,分别以少数民族村寨及特色小镇、古镇的历史变迁为题材,以诗配画的方式讲述贵州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彩故事,也颇具新方志文学的品格。
可以说,从创作观念、写作姿态、创作方法到文体,近年这一类作品一直在引领文学关注现实、书写现实的热情。
语文高考模拟冲刺试卷一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和字义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鸡犬升天(shēng)B. 铿锵有力(kēng)C. 谈笑风生(shēng)D.震耳欲聋(zhè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的环境却日益恶化。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深受读者喜爱。
C. 她在演讲比赛中,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D. 由于他的努力,他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炽热B. 暴殄天物C. 风驰电掣D. 窃窃私语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
B. 他工作认真,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C. 我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恐怖片。
D. 我们学校的食堂的饭菜很便宜。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深受读者喜爱。
C. 她在演讲比赛中,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D. 由于他的努力,他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填空题6. 《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7. 《庐山谣》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8. 《醉翁亭记》中,“在乎山水之间也”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9. 《项脊轩志》中,“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10. 《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12. 请简述《呐喊》中《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13. 请简述《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发展。
四、作文14. 请以“青春,奋斗的火焰”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2024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

高考模拟检测卷(一)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选唐诗中有的选录杜诗,有的并不选录杜诗,这种情况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题,以杜甫同时代作家作品为收录范围的三种诗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这些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
杜诗亦在这三部诗选入选范围之内,却都先后意外落选。
原因何在?《河岳英灵集》(殷璠)是被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理想的诗选,盛唐诗坛重要人物基本入选其中。
杜甫当时诗歌创作数量也不少,却没有引起诗坛和殷璠的注意,除了进入长安较迟、年资不深这一客观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本身的问题,即其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主流风尚并不一致。
如深受今人赞美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借写景而喻时事,乃至“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高自标置,反而不如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的即景写实、淡定优雅,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终老于江湘,正是杜甫创作高峰,在杜诗佳作不断涌现之时诞生的两部诗选《箧中集》和《中兴间气集》中却仍难觅杜诗踪影,原因何在? 元结于《箧中集》序虽称“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其实并非没有严格的入选标准。
元结主张“雅正”,肯定入选作者“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元结文学思想明显是盛唐“别调”,并非主流,正好和杜甫比较接近,然细审之,杜甫其人其诗并不完全吻合其选人、选诗之标准。
杜甫曾为左拾遗,并非“正直无禄位”“忠信而久贫贱”者,且杜诗主题与单纯歌咏个人苦难也不一致,他们关注个人疾苦,而杜甫则忧国忧民,杜诗虽歌咏个人苦难,但往往推己及人,这种精神正是杜甫超越《箧中集》诸子之处。
据卢燕新考察,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诗标准为“体壮风雅,理致清新”“朝野通取,格律兼收”。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全国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究竟是越来越一体化、趋同化,还是更应该注意保存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层面,我认为要有主体意识。
如果缺乏主体意识,这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
我们只有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
正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不坚定,或者不明确,所以对外来文化吸收也就非常盲目。
进而对文化走向不明确,所谓的主体意识,其实就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近百年来,我们一方面不停地在批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了解。
文化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地重视群体的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及从群体利益。
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命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认为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所谓天地合气。
阴阳之气一合,万物就生长,所以天地是生命的根源。
而生命是分类的,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根源,就是祖先。
天地是生之本,祖先是类之本,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只是价值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个体生命有生有死,但族类生命是要不断延续的。
我们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人的这种生命观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观,你做事情一定想到要给后人留有余地,应该给后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是我这一代用完就完了。
文化还体现为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比如说,强调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当各个部分集合成一个整体以后,整体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跟其他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不能够再把它从整体中还原出来;强调我们思考问题、读书、倾听人讲话时,不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因为中国人讲文以载道,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语言文字里面承载的道理;强调在动态中看待问题,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等。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押题卷(8)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押题卷(8)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
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
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
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
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
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
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
2025届陕西省四校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陕西省四校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首百年岁月,既如梦如烟,又历历如在眼前。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投身革命起,我在出生入死的地下党工作中得到______;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亲见一代读书人于_______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气魄和风骨,也真切听到人民怒吼的心声和越吹越响的斗争号角;新中国成立后,在如火如荼的国家建设中,我从头开始学城市规划、学工程管理;改革开放春雷滚滚,在_______的生活变迁中,我和所有人一样见证这个国家的扬眉吐气;有幸跨入新世纪,我更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民族实干兴邦的崛起……如果说作为一个百岁老人,我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 ),也更能感受到置于百年沧桑的历史里,七十周年这一喜庆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期间有值得汲取的大多的故事和经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磨练坚苦卓绝沧海桑田发愤B.历练坚苦卓绝日新月异奋发C.磨练艰苦卓绝日新月异奋发D.历练艰苦卓绝沧海桑田发愤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那就在于,“新中国”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可能对我有着别样的体会。
B.那就在于,我对“新中国”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可能有着别样的体会。
C.那可能就在于,我对“新中国”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有着别样的体会。
D.那可能就在于,“新中国”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对我有着别样的体会。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这一喜庆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其间有太多值得记取的故事和经验。
B.七十周年这一喜庆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期间有太多值得记取的故事和经验。
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模拟冲刺押题卷(六)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祖先是谁?很多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人,都想知道答案。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发现》杂志列举了现代世界十大科学谜团,人类的起源即其中之一。其实,探索人与猿之间的空白的过渡环节也一直是现代人类学家的热门话题,化石研究者与分子生物学家之间关于何时出现人类的争论时起时伏。
此番论调似乎已为人类祖先是谁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不过,华盛顿大学遗传学家坦普尔曼教授则认为,上述理论值得商榷。坦普尔曼教授认为加州生化学家的分析技术尚未完善。因此,人类的祖先是谁,仍然是个谜。
(摘编自高岩《人类的奥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祖先是谁”曾被列为世界十大科学谜团之一,且至今仍然是个谜,化石研究者与分子生物学家为此引发的争论一直没有真正停止过。
许多古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一致认为,1976年在埃塞俄比亚发掘的370万年前的南猿“露西”是人类的始祖,但“露西”是不是一种畸形的猿类或是人类与猿类交配的后代呢,是人类源于类猿动物,还是现代猿类以人为始祖呢?
以往,人们发掘欧洲猿人的骸骨,认为他们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其后又发掘亚洲猿人,也顺理成章地认为现代亚洲人是他们的后代。这种说法在1987年受到来自加州大学的生化学家们的攻击,已经站不住脚了。
古生物学家认为,200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不再属于灵长类动物了。新一代的分子生物学家却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们在比较了人和猿身上的蛋白质、血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样本后,得出结论,认为不到500万年前才出现真正的人类。前些年,科学家们在中国发现了至今最为完整的腊玛古人的头盖骨,这是一种1500万年前的类猿动物,根据以往发掘的零碎化石,许多人曾相信这是人类最早的一个祖先,但是科学家们对这次的新发现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这更可能是现代猩猩的始祖,从而推翻了早先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
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
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
《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
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
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
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
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
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
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
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1. 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B. “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通过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来请求神的庇佑。
C. “原始的礼”指的是“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它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D. 关于“礼”的起源,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与我国的看法完全一致,如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共餐”制之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都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B.《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
C. 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D. 世界上许多民族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B. 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从而创造了祭礼文化。
C. “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D. 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是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回家朱道能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
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
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
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
”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
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
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
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
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
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
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
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
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
”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
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
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
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
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
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
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A. 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
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 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
C. 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5. 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3分)6. 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7.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杨丽萍:因纯粹而传奇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
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
舞者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
他说:“大部分艺术作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
”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
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以敢打老师为荣。
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点”。
1971年,杨丽萍13岁。
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
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
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
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15个月。
但《云南映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