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沁园春长沙1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 长沙1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 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 深刻含义?
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大胆的夸 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 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 凌云壮志:在革命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 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 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 的大任,表达了革命者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 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
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 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 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 侯。” 这几句应如何理解?
“同学少年”——正值青春年少之时;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 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 气魄。
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山、林、江、舸、鹰、鱼等万类
按照怎样的观察角度来描绘的?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近观: 江中→水碧船急驶 仰视: 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一个“看” 字总领七 句。使之 远近相间、 动静结合, 对照鲜明。
俯视: 水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儿轻快畅游
指出下列各字的表达效果: 万 →山之多 ;遍 →红之广 ; 层 →林之密 ;尽 →染之透 ; 漫 →水之盛 ;透 →水之清 ; 争 →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 ;翔 →游之轻快 ; 竞 →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时代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其时,中国正处于日见复杂 的“大革命”浪潮之中,一方面,工农运动蓬勃 开展,革命力量迅猛增长;另一方面,国民党反 动军阀加紧镇压革命,面对如此形势,毛泽东进 行了深入的思考:中国革命究竟谁是领导者? 1925年10月,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故地重游,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 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生活,不禁心潮起伏, 写下这首动人诗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1

江 山 代 有 才 人 出 ,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 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 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社会 背景下写的?当时的情况对他有什 么样的影响? 2青年毛泽东看找到这生机勃勃, 美丽壮阔的秋景,写到“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表达 了他什么样的思想呢?
1 上阕中,作者眼中的秋景这样充满生机,给人怎 样的感觉? 2 中国文人自古悲秋,而作者独立寒秋,看到的却 是万山红遍,充满生机、充满热情,有刘禹锡笔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可 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上阕提出“谁 主沉浮”这一 问题,下阕回 答了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如何理解?
课外扩展: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 泽 东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沁园春长沙(1)

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 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蕴含着什么感情?
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 诗人的奋发有为.也艺术地回答了上阙 的问题.”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 地黄花分外香。
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上阕由哪个字领起?主要描写了 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样的视角变化和 写景顺序? 2、讨论“湘江秋景”图中,那些字用 得好,并说明理由。
万山红遍,
一 字
山
层林尽染; 上
领 起
漫江碧透,
江
看 百舸争流。 中
色彩绚丽 生机勃发 的秋色图
远
--- --- ---
鹰击长空, 天 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品味体会毛泽东诗词的 豪放风格
2、激情诵读全诗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 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 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 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 民运动讲习所途中,在长沙停留,重游 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 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1.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译文: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译文: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译文: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舒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译文:面对辽阔的宇宙不禁要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译文:就在这里,曾经和许多战友聚会游览。
回忆过去,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水游泳,尽管风高浪急,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激流拼搏乐。
【课下注释:】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寥廓:宇宙的广阔苍茫:旷远迷茫主:主宰沉浮:这里指盛衰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泳遏:阻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有。
击,搏击,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的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这里是不平凡的意思,稠,多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沁园春长沙[1]
![沁园春长沙[1]](https://img.taocdn.com/s3/m/b77e5dd24028915f804dc250.png)
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独立”能否改一个人,更显示
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所表现出来的昂然不 屈、傲视天下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再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 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 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 “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 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 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 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 么心境?
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
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 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
这种不同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
有关。
当时毛泽东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
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 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 由于胸襟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 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
诗如其人
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90)、长调(91字以上),如《沁园春》 共114字,上片13句,下片12句,属长 调。 3、韵脚(句尾押韵的字)分别为 “秋”、“头”、“流”、“由”、 “浮”、“游”、“稠”、“遒”、 “侯”、“舟”。
诗人简介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
远望 近看 仰视 俯视
“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高)“群山” (低)“江水” (高)“长空” (低)“水面”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诵读感悟。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
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属于古典诗词。这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者,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i方法。教学本课是授人以渔的最佳时机;同时,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赏作准备。总之,《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画面,来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生齐背《沁园春·雪》。
﹡板书:《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认定本课学习目标。
﹡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我们学过《沁园春·雪》,能不能背诵一遍?
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导语设计之二: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2.教学思路与方法:
教学思路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涌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大家边看课文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2,朗读全诗,进一步熟悉全诗内容
⑴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⑵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写作背景介绍。
1、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相传东汉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3.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典例:文章的写作背景资料,毛泽东的生平及思想资料,毛泽东游泳的历史资料,中国古典诗词中写秋的名篇名句,关于湘江的地理资料等等。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宛如一枝枝绽放的奇葩,装点着文学永恒的春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笔挟风雷的诗人。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生活,记载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他的诗词,既是他革命人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第五,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六,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之目的。
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特别强调的是:诵读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缭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可以考虑设计开放性的训练,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2、背景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