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诗歌语言的美学特质及其可译性障碍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分析

语言研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分析秦 超【摘 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但是由于各国语言的不同导致了阅读困难。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阅读和理解,给予翻译是必要的。
所谓的翻译并不是直译,而是在深刻了解作者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展现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学 翻译 美学价值文学翻译并不是只为了让人们了解整个故事梗概,最关键的是传递原作中的艺术意境,能够让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美,得到启发和感悟。
这种文学翻译的形式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原著上的二次创作。
要实现译文和原著的有效对接,真实、灵动的表达原著中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美学价值体现在每一个韵律和句式当中,具体分析如下。
一、形象的语言表达,凸显艺术特征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很多社会现实投射到文学形象当中,凸显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英语文学翻译是翻译人员结合自身对于原著的理解和自己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进行再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艺术特色的升华。
当然,由于“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不同,对原著的理解也不同,掌握的翻译技巧也不同,这就导致存在很多种翻译风格,而各种翻译风格所展现的都是不同形态的美学价值[1]。
一些译者比较习惯于挖掘原著中的亮点,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中采用多种翻译方式,不再是重复的译文,而是着重展现和传递自身的美学感受,让读者在阅读时有美的享受[2]。
还有一些译者会在翻译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
简单地说就是原著只有一本,但是翻译的方式不同。
这种现象取决于译者本身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有的译者习惯九曲回肠、有的译者习惯平铺直叙,有的译者习惯含蓄委婉。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翻译方式,都是对作品和生活的一种感悟和表达,都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二、体现语言的美感,表达美学价值英语文学翻译是一种利用文字表达的方法来展现艺术魅力的方式,本质上是和其他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同的。
诗歌的翻译挑战与策略

诗歌的翻译挑战与策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语言和文学的精华。
它牵扯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意境描绘,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诗歌翻译的挑战,并提出一些策略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韵律和节奏的保留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的表达形式,其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对于意境的构建和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韵律和节奏差别巨大,因此在翻译中如何保留原作的韵律和节奏成为了一个主要问题。
这需要翻译者在选择词汇和句子结构时,注重音韵的和谐和句子的流畅,以尽可能地还原原作的韵律和节奏。
二、意象和隐喻的翻译诗歌中常常使用意象和隐喻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于意象和隐喻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象和隐喻成为了一个挑战。
对于这一问题,翻译者可以借助词典和注释,提供对意象和隐喻的解释,或者通过选择具有类似意象和隐喻的词语来代替。
另外,翻译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文化转换的手段,将原作中的意象和隐喻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更容易理解的形式。
三、押韵的处理押韵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感。
然而,不同语言的韵律和音韵规律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原作中的押韵成为了一个难题。
一种策略是通过寻找目标语言中具有类似音韵的词语来还原原作的押韵效果。
另外,翻译者还可以在译文中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排比,来弥补押韵的损失。
四、文化因素的考虑诗歌是一种深刻地扎根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形式。
因此,在翻译诗歌时,需要考虑原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翻译者可以通过注释和解释来提供对原作中文化元素的解读,或者通过寻找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来实现跨文化的翻译。
五、保持诗歌的美感诗歌的翻译不仅要保持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要追求美感的传达。
因此,翻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尽可能地还原原作的美感。
此外,翻译者还需关注诗歌的结构和格式,合理安排句子的长度和排列,使译文在排版上具有整洁美观的特点。
英语文学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1.形式多样:英语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2.丰富多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英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它可以通过各种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思。
3.对象广泛:英语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主题和对象,包括历史、政治、社会学作品注重用语言表现美感,通过语言的形式和艺术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意义。翻译技巧:
5.熟悉作品背景: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了解作者的背景、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环境,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6.保持风格一致: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调,使翻译后的作品能够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7.注意语言美学:英语文学作品注重语言美学,翻译时要注重语言的形式和艺术手法,保留原作的美感。
8.翻译思考: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思考原作的意义和情感,尽可能地将其传达到翻译后的作品中。
9.语境理解: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理解作品的语境,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意义。
论诗歌文本的审美张力及其抗译性

化蕴 涵 , 如果 译者 不具备 相 应 的文化 背 景知识 , 不能 使译 诗读 者 感悟 到原 诗所 蕴 含 的文 化 价 值 , 就会 导 致文 化意 义 的丧 失而失 却原 诗 的含 蓄 美 。
获得 了极 大的审美张 力 , 诗歌 的美学 特质 由此 得到彰显 , 此同时 , 与 也对诗歌 的翻译产 生了极大 的阻抗 。
一
、
诗 歌 文本 审 美 张 力 的 内在 表 现 形 式 及 其 抗 译 性
诗 贵在含 蓄 , 蓄是诗 歌文本 审美 张 力 的内在 表现形 式 。诗 歌文本 所要 表现 的情 感 和话语 信息 , 含 往
往 在诗 歌语 符之 间若 隐若 现 , 慢慢 咀嚼 , 细 品味 , 觉 韵味无 穷 。含 蓄是诗 歌 的灵 魂 , 蓄美 是诗 歌 文 细 便 含
本 审美 张 力 的内在表 现形 式 , 诗歌 思想隽 永 、 发人 深省 、 耐人 寻 味 的美 学特 质 , 过含 蓄 而得 以体 现 。语 通 言是文 化 的载体 , 蓄是 诗歌 的灵 魂 , 含 由于 民族 的历史 起源 、 活地域 、 活环境 以及 思 想意识 形 态 的差 生 生
一
个“ 想象 ” 世界 。 各布森把诗 歌解 释 为将其 语言从 隐喻或纵 向聚合 轴线投射 到转 喻或横 向组合轴线 上 , 雅
这样 , 诗歌文本 就故意用空 间的 、 阻碍作用 的共时 特点与言 语之线 性的 、 断前 进 的历时特 征相对立 , 起 不 使 文本 内涵 被赋予 多义性 , 诗歌 语符得 以向多维空 问扩 张 , 歌功 能可 以在 多层 面上展 开 , 而使 诗歌 文本 诗 从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文学作品。
它可以通过押韵、音调和节奏等手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不同的语言中,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中英文诗歌相互翻译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中英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凝练、深含意境,注重意境。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而英文诗歌则注重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十四行诗》中“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形象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深情和赞美之情。
中英文诗歌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对词语的深度和多层次的运用,常采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恐秋节近,天涯过此中”,通过对花将谢和人将散的描绘,表达了女子对离别的担忧和不舍。
而英文诗歌则更注重对押韵和音调的追求,常使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手法。
例如约翰·克莱尔的《I Am》中“a spirit in an earthly mould; / Embued with saddest hues of sky”, 通过押韵和形象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中英文诗歌的翻译也是一项艺术。
诗歌的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美感和表达手法,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理解。
在翻译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还需要注意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以使翻译更加贴近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由于中英文诗歌的差异,译者还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对语言和文化差异做出适度的调整。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饶卫民【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 ry through analysis the two types of factors influences the poetry translating. Also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vity is the key of the question. So with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in mind, the translators should enrich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poetry translating in order to get the ideal result.【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6【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作者】饶卫民【作者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的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的基础。
论英汉诗歌互译中的对应问题

论英汉诗歌互译中的对应问题一直以来,我对中外诗歌、诗词都很感兴趣,不仅喜欢品位其中的韵律和节奏,而且热衷于揣摩字里行间的意趣和内涵。
诗歌往往有很高的境界,文字的运用既灵活洗练又独创新颖,一般都会通过对气氛、情节、人物、情绪等的刻画和描写来谈一些人生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
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将翻译思想浓缩为“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化”(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而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则主要依赖于其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效对应。
诗歌是音乐、意象、神韵的综合产物,所以,诗歌翻译在传达诗歌内容的同时,必须注意兼顾音形才能真正再现原诗的意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接触较多的是英文诗歌。
中外诗歌有其共通之处,又各有千秋,两种语言的互译关键就在于把握好其中的异与同——英诗常常直率深刻绵长,中诗通常委婉微妙洗练;中诗言简意赅,用的是文学的语言,英诗精确理性,用的是科学的语言。
本文就以若干英汉诗歌互译的译本为例,重点分析英汉诗歌互译中的“对应”问题。
一、音的对应音韵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给人带来一种听觉上的满足。
英文格律诗和中文旧体诗都有它们一套具体明确的音韵节奏模式;中文白话诗在音韵节奏方面没有严格的模式可言,但仍有规律可循,这一切都使得诗歌互译中音美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可能”不是绝对的,但是值得追求的。
(一)英汉诗歌音韵的比较与中国诗歌一样,英文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音韵节奏。
(1)汉语的发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分;英语的发音有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之分。
(2)就韵而言,汉语里有尾韵、双声和叠韵等韵式;英语里也有尾韵(end rhyme)、头韵(alliteration)、元音韵(assonance)和辅音韵(consonance)等诸多韵式。
(3)就节奏而言,汉语借助于“平仄”的交互来表现声律的美;英诗按每行诗中“重-轻”或“轻-重”音步分布方式的不同构成抑扬格(Iambus)、扬抑格(Trochee)、扬抑抑格(Dactyl)、抑抑扬格(Anapaest)等节奏类型。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作者:康煜旻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摘要:古今中外,致力于诗歌翻译的译者不在少数,但是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译诗是徒劳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其为不智也。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与神似;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31-01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诗歌是一国文学作品的精髓,不同时期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需要译者尽可能地发挥语言优势,将本国与他国的文化精髓译为交流双方所通晓的文字,彼此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诗歌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掺杂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的个人情感和特定的价值观。
因此,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诗歌翻译中,我们既要重视译作同原作的形似,也要注重它们之间的神似。
形、神结合才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二、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
然而,语系的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我们无法从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彼此的对等语。
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将原语翻译成译入语而造成的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称为“不可译性”。
这种不可译性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具体而言,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存在于下述几种情况:(一)典故不可译典故是一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就大量应用了典故。
如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晚年回忆之作,诗意朦胧,却为后人所传颂。
此诗看似咏物,实则借物咏情。
诗人运用了典故(庄周梦蝶)、比兴(珠、玉)、象征(蝴蝶、杜鹃)的手法,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4+5-2607*8)*+,-./*10*29/*+,., + 中 ! 系 动 词 在 前 后 两 个 分 句
中分别为 / 0 和 10 , 这种选择 ! 除了音节和数量的考虑% 每行
FF 个字节 & 之外 ! 还有一种隐在象征意义 , 前一分句用 / 0 !
这 种 形 式 上 的 紧 凑 ! 使 +,-./ 与 /+,*+14+5-260 之 间 只 有 一 个 表 示 包 容 关 系 的 介 词 127 从 而 暗 示 了 +,-./ 与 /+,*+14+5-260 之间密不可分 - 水乳交融的关系 , 而与之相对 ! 后一个分句 中 !+,-./ 与 +,., 之间隔 了 两 个 介 词 10*29/ ! 它 们 不 仅 在 语 义 上表现了两者的不相融! 而且从音节的数量上也加大了
()*+,-./ ) 0*12*/+,*314+5-2607*8)*+,-./*10*29/*+,., ()*+,-./ ) 0*12*/+,*+14+5-2607*-:;+-0124*/+,*6,,.< =+-0124*/+,*>156*6,,.*-26*?9559>124*/+,*.9,7 ()*+,-./) 0*12*/+,*+14+5-260*>+,.,@,.*A*49B
I922, 诗中是用圆规明喻恋人的分离 , DM.20 诗中是灵肉的
分 离 隐 指 圆 规 $I922, 的 圆 规 是 女 人 固 定 在 家 而 男 人 出 门 远行 !DM.20 诗中是心固定在高原而身体流浪异乡 , 由此观 之 ! 原文中* ()*+,-./ / 0*12*/+,*+14+5-260*>+,.,@,.*A*49+ 在 形 式上就潜含着上述的三重对立 , 因此行末的 49 所表示的 ! 就不是一种中性意义上的空间移动 ! 而是一种以高原为心 理圆心的背井离乡 , 诗中的这种对立 ! 不仅表现在文本的语义层面 ! 而且还 投射在诗行语音层面的横组合轴上 #
应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语义场 ! 而用韵律取 CCDC! 符合中国 读者的听觉习惯 , 只是第三行后一个分句中的 . 獐儿 + ! 按汉 语的语音规律 % 儿化现象中后缀 . 儿 + 字不自成音节 !而是与 前面音节合在一起 !使前一音节韵母成为卷舌韵母 & !两字只 发 E+-24. 一音 !一句五字只剩四音 !于节奏不免有损 , 袁译虽较好地解决了押韵问题 ! 但在处理第一个诗 行 时 却 遇 到 了 语 法 方 面 的 麻 烦 , 原 文 . ()*+,-./ / 0* 12* /+,*
符向多维空间扩展所获得的审美张力 & 在于诗歌功能在多层面上展开而呈现的美学特质 % 关键词 $ 诗歌翻译 & 美学特质 & 可译性障碍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审美交换活动" 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诗的美学特质 % 诗歌文本在符号 学意义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指的多层次性和内涵的复义 性 % 也即是说 " 在诗歌文本中 " 能指诸感性层面得到了最大 限度的挖掘 " 各层面的偶然性因素被赋予了二度根据性 "/ 因 此 "构 成 诗 歌 文 本 美 学 特 质 的 "就 不 是 符 号 某 一 层 面 "而 是各层面诸因素协同配合 " 相得益彰的结果 % 在 诗 歌 文 本 中0组 成 诗 歌 的 能 指 的 各 个 层 面1构 成 了 种 种 力 的 式 样 1而 这 种 种 力 的 式 样 1 又 在 诗 的 大 系 统 中 达 到 某 种平衡 % 因此 " 用 系 统 论 的 术 语 来 说 1 每 一 首 诗 可 以 被 认 为 是由诸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1 而从格式塔美学的观点来看 1 每一首诗就是一个完形 2% 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 " 对以下四 首诗进行一番宏观上的审视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周蒲芳, ’$(^.7( " 男 " 江西安福人 " 上海金融学院 " 教务处处长 "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Y6*%<;*QB<6=65;; *******************’) 才能 MGB56D ***********!) 货币单位
第 !- 卷 第 ^ 期
云梦学刊
b:B)!-17\:)^ RKBA)7!""(
!""( 年 a 月
R :K>6G B7:H7]K6@5 6C
浅析英语诗歌语言的美学特质及其可译性障碍
周蒲芳
! 上海金融学院 " 上海 !"#!"$ # 摘 要 $ 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诗的美学特质 % 英语诗歌语言的可译性障碍在于诗歌文本内涵的复义性 & 在于诗歌语
丰华瞻译文 # 我的心在高原 ! 我的心在远方 ! 我的心在高原 ! 追逐着麋獐 ! 跟踪着鹿儿 ! 奔驰在山岗上 ! 我走遍天涯 ! 常念高原不忘 " 王佐良译文 # 我的心呀在高原 ! 这儿没有我的心 ! 我的心呀在高原 ! 追赶着鹿群 ! 追赶着鹿群 ! 跟踪着小鹿 ! 我的心呀在高原 ! 这儿没有我的心 " 袁可嘉译文 # 我的心呀在高原 ! 我的心不在这里 ! 我的心呀在高原 ! 追逐着鹿麋 " 追赶着野鹿 ! 跟踪着獐儿 ! 我的心在高原 ! 不管我上哪里 " 细读几位名家的译文 ! 不难发现 " 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表现在对押韵的处理方式 " 丰 译 以 -24* 为 韵 ! 韵 音 响 亮 ! 回 肠 荡 气 ! 颇 能 表 现 诗 人 对高原心驰神往的思念 " 然丰译韵有所得 ! 意则有所损 " 英 诗 中 三 个 指 称 动 物 的 词 语 !6,,.7*>156*6,,.7*.9, 原 本 构 成 一 个颇有深意的语义场 # 上位概念 6,,. ! 统领两个下 位 概 念
显然 " 以上各诗都存在两个, 或两个以上 # 层面 - 一个 是表层的 " 显在的 & 另一个是深层的 " 隐在的 % 这两个层面既 相 互 关 系 "又 相 互 对 立 "产 生 了 强 烈 的 张 力 "从 而 形 成 了 诗 歌可感的审美形态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 对此可以简要图解 如下 $
!" #$ %&’ ()&$*$+’’ 345678*9:6;<=5>74:?7@A7B<C4D7<;7;E56D 77777777F>574GBH7@A7=GA7<67D4<;7=G>I7?:>B=7G6=7?<=50 77777777+6=7D4GD7DGB56D7?4<947<;7=5GD47D:74<=57 77777777J:=C5=7?<D47@57K;5B5;;07D4:KC47@A7;:KB7@:>57L56D 77777777M:7;5>N5*D45>5*?<D4*@A*OGI5>1*G6=*E>5;56D ********OA*D>K5*G99:K6D1*B5;D*%5*>5DK>6<6C*94<=5) O<BD:6S *******************************************PQA*R) ," -.&’ (/+0* 1 (/+02 M4<;*L>5G=*8*L>5GI*?G;*:695*D45*:GD1 ********M4<;*?<65*KE:6*G*H:>5<C6*D>55 ********TBK6C5=*<6*<D;*H>K<D& OG6*<6*D45*=GA*:>*?<6=*GD*6<C4D ********JG<=*D45*9>:E;*B:? "L>:I5*D45*C>GE5* ;*U:A *********+ M4<;*HB5;4*A:K*L>5GI1*D4<;*LB::=*A:K*B5D ********OGI5*=5;:BGD<:6*<6*D45*N5<6 ********35>5*:GD*G6=*C>GE5 ********Q:>6*:H*D45*;56;KGB*>::D*G6=*;GE & OA*?<65*A:K*=><6I1*@A*L>5G=*A:K*;6GE)
F!R
云梦学刊
!""# 年
然而 ! 诗歌语符这种多层次的复杂的感性形态 ! 对于翻 译来说 ! 却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 因为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 ! 翻译的作业流程可以表现为 # 符码 $! 符码 % 在这个模式中 ! 符码 & 能指与符码 ’ 能指 ! 是在各自文 化和历史背景中独立发展而来的 $ 它们可能只是在某个层 面上等同或近似 " 而在诗歌文本中 ! 能指的每个层面% 或多 个层面 & 都被 赋 予 了 一 定 的 功 能 ! 因 此 翻 译 中 需 要 考 虑 的 ! 就不仅仅是单一层面上的等值 ! 而是诸多层面上的等值 " 我 们 不 妨 以 英 国 诗 人 彭 斯 的’ 我 的 心 在 高 原 ( 一 诗 的 前 四 行 为例 ! 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比 ! 来感受一下翻译者所面临的 困境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