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测试附答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ⅳ苏教版 第一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语文必修ⅳ苏教版 第一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第2课时寡人之于国也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粟.( ) 曳.( ) 数.( )罟.( )洿.( ) 帛.( ) 鸡豚.( )狗彘.( ) 饿莩.( ) 孝悌.( )庠.序( )答案:sù,yè,cù,ɡǔ,wū,bó,tún,zhì,piǎo,tì,xiánɡ。

2.辨音.牧( ) 王.侯( )牲畜.( ) 王.天下( ).罟( ) 丧.事( )数.字( ) 丧.命( )答案xù,chù;wánɡ,wànɡ;cù,shù;sānɡ,sànɡ。

3.辨形弃甲兵(yè)生拉硬(zhuài)震(hàn)挑(jiǎn)遗(hàn)拾(jiǎn)测(jiǎn)答案:栗,粟;曳,拽;撼,憾;拣,捡,检。

【词语积累】五十步笑百步: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一些,却在讥笑别人。

后广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弃甲曳兵: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样子。

常见古代时间词歌诀时间不长叫做“旋”,“俄尔”表示忽然间。

“俄顷”、“顷之”是一会儿,“食顷”功夫吃顿饭。

“斯须”、“倏忽”和“须臾”,都表瞬间时间短。

“少顷”、“未己”和“逾时”,也指片刻短时间。

黎明时分称“质明”,早晨一般称作“旦”。

“侵晨”是指天将亮,“中夜”时分夜已半。

“旦日”天明第二天,“兼旬”即为二十天。

“朔”为初一“望”十五,“晦”为月底那一天。

每月十六称“既望”,过段时间称“居有间”。

“方”即正当某时候,“日”字用来表每天。

“期月”表示一整月,“期年”表示一周年。

表示年年用“累年”,“来年”即为第二年。

一年将尽称“岁暮”,也称“岁晏”或“岁阑”。

要记诗文时间词,正确理解是关键。

口诀帮你记牢固,理解运用多方便。

●【文言整理】1.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1)“无”同“毋”,不要(2)“颁”同“斑”(3)“涂”同“途”,道路2.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测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测 苏教版必修4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兵而走(拖着)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5.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B.请以战喻——请让我用打仗来作说明C.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D.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头按时进入山林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7.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民不加多B.王道之始也C.是寡人之过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三、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苏教版)必修四课堂作业:第1专题《寡人之于国也》【2】(含答案)

(苏教版)必修四课堂作业:第1专题《寡人之于国也》【2】(含答案)

必修四第一专题《寡人之于国也》课时作业(二)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ì) 填.然(tián) 数.(cù)罟洿.(kūa)池B.宅.院(zhái) 遗憾.( hàn) 粳米..(jīng) 家畜.(chù)C.庠.序(xiáng) 孝悌(tì) 颁.白 (bān) 绸.缎 (chóu )D.狗彘.(zhì) 饿莩. (piǎo) 归.顺(guī) 虐.待(nǜe)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面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云霞明灭或.可睹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 D.①⑤/ ②③/④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C.或五十步而后止 D.申之以孝悌之义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曹刿请见。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6分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昔者以为..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东蒙主 D.王无罪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6分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6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与“忌不自信”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6分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文中“之”字出现多次,下列对“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6分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树之.以桑④寡人之.于国也⑤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6~9题。

24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与“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的“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 B.可以乘虚直.抵其城C.系向牛头充炭直.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7.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义项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8.翻译。

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期末练习试题

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期末练习试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期末练习试题选择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海一粟(sù) 洿池(wū)鸡豚(tún)孝悌(dì)B.不可胜食(shēnɡ)庠序(xiánɡ)数罟(cùɡǔ)饿莩(piǎo)C.养生丧死(sànɡ) 颁白(bān)鱼鳖(biē)黎民(lí)D.弃甲曳兵(yè)畜牧(chù)遗憾(hàn) 发动(fā)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①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B.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C.凶相毕露D.凶多吉少②例句:谷不可胜食也( )A.驴不胜怒,蹄之B.此时无声胜有声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至今未变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D.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yè)兵生拉硬拽(zhuàì)不可胜(shēng)食胜(shèng)利B.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狼奔豕(shǐ)突牲畜(xù)C.衣(yī)帛食肉庠(xiáng)序涂有饿莩(p?ǎo)而不知发(fā)D.孝悌(dì)数(cù)罟(gǔ) 数(shù)见不鲜数(shǔ)落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加少(增加)B.请以战喻(请允许我)鼓之(动词,击鼓)弃甲曳兵而走(逃跑)C.或五十步而后止(或者) 不违农时(季节)不可胜食(完全,尽)D.树之以桑(种植 )数罟(密网)王无罪岁(犯错误)加少(更)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王无罪岁(归咎,归罪)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下列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移其粟于河内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C.微斯人吾谁与归D.王道之始也。

最新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时训练:专题一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试卷及答案

最新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时训练:专题一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试卷及答案

专题一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的人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的D.斯天下之民至.焉至:到达解析:至:归顺。

答案:D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宾语前置。

答案:B3.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

魏惠王曾进行改革,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制定新法。

B.“填然鼓之”中的“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具体来说,“序”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而“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D.“孝悌”中“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解析:“鼓”是名词作动词,敲鼓。

答案:B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解析: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的百姓归顺的条件”。

答案:B5.(2017·舟山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②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③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测试(附答案苏教版)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测试(附答案苏教版)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测试(附答案苏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测试(附答案苏教版) (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 B.谷与鱼鳖不可胜食胜:尽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憾:遗憾,不满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郑重解析:“谨”是“认真从事”的意思。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①然后解而送之于官②寡人之于国也解析:C项“之”,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A项“然”,①代词,这样;②助词,形容词词尾。

B项“而”,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D项“于”,①介词,给;②介词,对于。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谨庠序之教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A项,“颁”同“斑”;B项,“涂”同“途”;D项,“无”同“勿”。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王:为王;B项,树:种植;C项,衣:穿);D项,发,动词,开仓救济,无活用现象。

答案:D 5.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解析: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1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1 Word版含答案.doc

寡人之于国也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粟.(sù)弃甲曳.(yè)兵数.(cù)罟B.铠.(kǎi)甲供.(gòng)养老人洿.(wū)池C.鸡豚.(tún)狗彘.(chì)庠.(xiáng)D.饿莩.(piǎo)孝悌(tì)牲畜.(xù)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谨庠序之教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填充(l)《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

《孟子》是记载时期思想家言行的书,共篇,每篇分上下,由编成,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孟子设喻,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的这段话中含有的两个成语是和。

前者的含义是,后者的含义是。

4.名句填空(l),社稷次之,君为轻。

(2)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

5.对“其”和“岁”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A.两个“其”指代的内容相同,两个“岁”含义相同。

B.两个“其”指代的内容相同,两个“岁”含义不同。

C.两个“其”指代的内容不同,两个“岁”含义相同。

D.两个“其”指代的内容不同,两个“岁”含义不同。

6.“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另一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下列例句属于第一种情况的是A.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 D.王好战,请以战喻。

7.加点的词古今词义不一的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衣帛矣 B.王无罪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东蒙主 D.养生二、语段精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测试(附答案苏教版)(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B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胜:尽 C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憾:遗憾,不满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郑重 解析:“谨”是“认真从事”的意思。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然后解而送之于.官②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C 项“之”,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A 项“然”,①代词,这样;②助词,形容词词尾。

B 项“而”,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D 项“于”,①介词,给;②介词,对于。

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谨庠序之教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A 项,“颁”同“斑”;B 项,“涂”同“途”;D 项,“无”同“勿”。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 B .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王:为王;B项,树:种植;C项,衣:穿);D项,发,动词,开仓救济,无活用现象。

答案:D5.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非我也,岁也D.树之以桑解析: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2)(那些人)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啊。

(3)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又有什么不同呢?二、阅读鉴赏(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餍:满足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D.王往而征.之征:讨伐解析:“修”意为“学习”。

答案:B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无后乎②其.皆出于此乎B.①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②失其所与.,不知C.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解析:A项“其”,都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B项“与”,①连词,和、同;②动词,结交、依附。

C项“为”,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被。

D项“以”,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答案:A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④省刑罚,薄税敛⑤仁者无敌⑥愿为死者一洗之A.①②⑤ B.②③⑥C.①④⑤ D.③④⑥解析:②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⑥是梁惠王的话。

答案:C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孟子面对梁惠王的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解析:C项,“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说法错误,原文是假设秦、楚君王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答案:C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这不过是因为俑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三、表达交流(15分)12.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转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5分)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