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全球能源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中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及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情况。

随后,文章将分析中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包括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能源安全保障的加强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中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利用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目前,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导能源,其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

石油和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石油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在中国的利用量也在快速增长。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已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亮点。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网络,为未来的能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能源利用现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能源消费量的持续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仍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支持,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和途径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和途径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和途径一、介绍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背景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过度依赖传统能源资源,如化石燃料,不仅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还存在着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采取具体举措和途径来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1. 推广清洁能源利用:通过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可以减少碳排放和空气污染物排放量。

2. 提升传统能源利用效率:投资于技术创新和改进,开发高效节能设备以及智慧化管理系统,在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推广节能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

3. 优化电力系统:发展智慧电网技术,完善电力系统管理和调度机制,提高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效率,通过测量、分析和预测能源需求,实现电力供应与需求的智能匹配。

4. 加强能源管理与监管: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企业和公民的能源消费行为监管,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途径1. 太阳能发电:利用光伏板、光热转换等技术,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力。

通过合理规划太阳能电站布局、提高光伏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措施,推动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

2. 风能发电:利用风轮机将风力转化为机械或电力。

通过选择适宜的地点、增强风电设备性能和改进风电场设计等手段,打造更稳定且高效的风能发电系统。

3. 水力发电:利用流水运动形式来驱动涡轮机并产生电力。

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建设水库、梯级开发水电资源,并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水轮机效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生物质能利用:通过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产生可再生能源。

在农田、农村和工业废弃资源中开展生物质能发电和热能利用等项目,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与可再生。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1. 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能源技术的跨国合作与共享,推动技术创新和落地示范项目,共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国能源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能源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能源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虽然我国在201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但国内产量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外,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但煤炭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

然而,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却具有巨大的潜力。

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非常丰富。

我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加快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

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国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尤其是在海洋油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此外,我国还大力发展核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并改善能源结构。

然而,我国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尽管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在不断提升,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依然不断增长。

其次,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亟待改进。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能源消耗强度较高。

这不仅导致了能源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国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推广力度,以提高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程度。

其次,我国大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调整能源价格和供需关系。

总的来说,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仍然面临着能源供需矛盾、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挑战。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热门话题之一。

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环境、推进经济发展并实现社会进步。

在此背景下,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是世界各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则正在逐渐崭露头角。

不管是哪种能源,都是人类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是,能源资源的开采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也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又不影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并确保社会公平。

从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前提下,采用环保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样才能够保证未来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同时也能够保护环境和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实践中,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往往会存在一些矛盾。

比如,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难免会带来空气和水的污染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用更加环保的技术和方法,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治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保同步。

推进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和人群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了自己的权益。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公平的资源配置、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法治环境,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

通过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打造社会共享经济,让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的做法

中国能源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的做法

中国能源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的做法中国新能源网 | 2008-6-27 9:44:00 | 新能源论坛 | 我要供稿特别推荐:《2011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年鉴》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早在1994年我国制定《中国21世纪发展议程》的时候,就把能源列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

中国在能源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了下列一些做法。

一、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为本中国是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要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能提效的道路。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2007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全国“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当年关停1000万千瓦的目标。

2007年实际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

每年可节省原煤188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9万吨、二氧化碳3700万吨。

中国将继续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动员全民节能和开展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努力实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

二、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已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税收、投资等政策,使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明显加快。

到2007年底,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800多亿千瓦时,占到全部发电量的16%。

2007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34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超过了600万千瓦。

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总量超过1.2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使用量的60%。

2007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目标,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将达到15%。

新能源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已经成为了解决能源挑战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能源具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还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将从新能源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新能源的社会效益1. 清洁环境:传统能源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而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发电方式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能够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环境污染。

2. 资源可持续利用: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属于有限资源,其开采和使用对地球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具有丰富资源,能够实现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能源枯竭的风险,保障能源供给的持续性。

3. 能源安全:传统能源供应受制于地缘政治和价格波动等因素,存在着能源供给不稳定和能源价格波动的问题。

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自给自足能力,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就业创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从能源生产到器材制造、工程设计、安装维护等环节,新能源产业链条的形成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二、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1. 技术创新: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通过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减少能源损耗,推动新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法律政策支持:政府在推动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激励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措施,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新能源从辅助性能源向主导性能源的转变。

3. 资金投资: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融资支持,确保新能源产业链的完整和稳定发展。

中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中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资源利用现状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其中煤炭的消费占70%左右,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2%。

煤炭是我国的一个主要能源供应,其次是石油,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煤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1. 中国能源在世界上中的比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的2.4%,天然气占1.2%,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和5%。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

2. 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

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

通常,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水能开发利用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地震、上下游生态系统显著变化、地区性疾病(如血吸虫病)蔓延、土壤盐碱化、野生动植物灭绝、水质发生变化等等;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能引起地面下沉,使地下水或地表水受到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二氧化硅的污染,水质发生变化等等。

我国不同地域的能源消费特点及可持续能源发展路径

我国不同地域的能源消费特点及可持续能源发展路径

我国不同地域的能源消费特点及可持续能源发展路径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能源消费量也最大。

该地区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用能上。

东部地区的特点是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煤炭和石油的需求量较大。

在可持续能源发展路径上,东部地区应优先向清洁能源的使用转变。

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能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可以引入自然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地区能源结构的多元化。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

该地区的能源消费特点是制造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较高。

中部地区的电力产业发展较为快速,但依然面临严重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中部地区在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可采取多项策略。

推动电力产业清洁能源化,加快发展风电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

加强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工农业各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广能源节约技术和设备。

发展生物质能源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富集区,也是能源消费较高的地区。

该地区的能源消费特点是以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同时农业和旅游业对能源需求也不可忽视。

西部地区在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可以探索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减少煤炭的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该地区还可以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电项目,实现能源多元化。

引入生物质能源和地热能等新兴能源,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工业重镇,能源消费量较大。

该地区的能源消费特点是以煤炭和电力为主,但也面临着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严峻问题。

东北地区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路径可以是通过清洁煤炭利用技术,减少煤炭的燃烧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

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源等。

促进电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新的清洁能源产业,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20 0 2年第 4期
经济经 纬
E O O CS R E C N MI U V ̄
N 4 o持 续 利 用
熊 筱 红
( 南 财 税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 河 南 郑 州 4 00 ) 河 50 2
费 在 能 源 消 费 总 量 中 的 比 重 极 为 有 限 ,9 % 以 上 的 能 源 5
需求 量是 由 国 内生 产 供 应 的。2 0世 纪 7 0年 代 初 在 大 庆
油 田 开 发 利 用 的基 础 上 。我 国 开 始 出 口原 油 , 但 数 量 很
少 ,到 19 90年 出 口原 油 仅 29 39万 吨 , 占国 内 原 油 生 产 量 的 l .% 。煤 炭长 期 以来 以满 足 国内 需求 为 主 ,只有 73 少 量 出 口。9 0年代 累计 出 口量 仅 占同 期 生 产 量 的 2 %左 右 。8 0年 代 国际 市 场 石 油 价 格 上 涨 ,我 国 号 召 以煤 代
调 入 ; 华 东 区 、 中 南 区 产 量 分 别 占 全 国 的 1 .% 和 73 1 .% ,消 费 量 占 全 国 的 2 .% 和 l . % ,能 源 需 大 量 38 13 84 调 入 ; 西 南 、 西 北 区 能 源 供 需 大 致 平 衡 。 全 国 各 省 区 比
的 9 %仍来 自国 内市场 。 由于 能 源供 应 立足 于 国内 自给 0 的方针 ,因此从 7 0年 代 中期 以来在 世界 多 次发 生能 源危 机进而 使能 源价 格 不断 涨 的形 势 下 ,我 国能 源 的 供 应 和价格 基本 没 受影 响 。 能源生 产 消费构 成 中煤 炭 占 主要 地 位 。世 界 上 发达 国家第 一代 能 源薪 柴早 已 被 淘 汰 ,第 二 代能 源 煤 炭 也在 5 年 代 中后 期逐 渐被 第三 代能 源 石油 、天 然气 所取 代 。 0
津 、广 东 、浙江 每 年各 缺 5 0万 吨 一80万 吨标 准煤 ,由 0 0


能 源 概 念 与 资 源 现 状
此造成 了我 国北 煤南 运 、西煤 东 送 、西气 东 输 的运 输 局
面。
我 国煤炭 资 源预 测储 量 4万亿 吨 ,其 中垂深 10 0 0米 以内 的 2万 亿 吨 ,垂深 10 00米 一20 00米 的 2万 亿 吨 ,保 有 储量 9 6亿 吨 ,居 世 界第 3位 。石 油 资 源远 景 储 量 为 6 77亿 吨 ,天 然气 远 景 储 量 3 . 8 3 3万亿 立 方 米 ,已探 明的 石 油 和天 然气 储 量分 别 为 4 .7亿 吨 和 13万 亿 立 方 米 , J2 D . 居世 界 的第 l 0位 和 第 1 位 。水 力 资源 理 论 蕴 藏 量 68 1 . 亿 千瓦 ,居 世 界第 1 。从 总 量看 我 国能 源 资 源居 世 界 位 前 列 ,但 人均 资 源量仅 为世 界平 均水 平 的二分 之一 。 我 国能 源资 源 自然 形 成 的分 布 特 点 ,造 成 了 常 规能 源地 区分 布不 均 匀 ,资 源分 布 与 全 国 生产 力 布 局 不 协调 的局 面 。以黑 龙 江黑 河 到 云南 的腾 冲一 线 为界 ,以 东地 区集 中了全 国 9 %的人 口和 9 %的工 业产 值 ,经 济 基础 0 0 雄 厚 ,但 能 源短 缺 ,该线 以西仅 占全 国人 口的 1 %和工 0 业 产 值 的 1 % ,却 拥有 煤 炭资 源预 测储 量 的 6 % ,水力 0 3
油 ,尽 管 原 油 产 量 的 14用 于 出 口 创 汇 ,但 能 源 消 费 量 /
部 。六 大 经济 区 比较 ,华 北 区 能 源 产 量 占全 国的 2 % , 5
消 费 量 占 2 . % ,能 源 产 品 大 量 调 出 ; 东 北 区 产 量 占 全 07
国 的 2 . %,总量 上 供给 大 于需 要 ,但 石 油调 出 ,煤 炭 01
摘 要 :从 可持 续利 用 的观 点 出发 ,提 出调 整 能源 结 构 、在 传 统 能 源 中寻 找高 效 清 洁 的新 能源 、开 发 替 代
性 能源 等合 理利 用 、有 效利 用 的对策 构 思。
关 键 词 -能源资 源 ;现状 ;可持 续利 用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1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6—19 (02 4—0 1 0 6 2 0 )0 04—0 3
资 源 的 7 % 。2 0 1世 纪 大 型 的石 油 工 业 基 地 也 将 分 布 在 西
二 、 能 源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的 特 点 和 问 题
能源生 产 立足 于本 国经 济 发 展需 求 。世 界 能 源 消 费 构成有 四 种 类 型 : 自给 型 、进 口型 、出 口 型 、调 剂 型。
较 ,工业 发 展 水平 高 ,经 济发 达 的 省 区 ,能 源 的 需 求 大
幅 度 超 过 能 源 供 给 ,上 海 、辽 宁 每 年 各 缺 20 00万 吨 标 准
煤 ,北 京 、江 苏 、湖北 每 年 各 缺 10 00万 吨 标 准 煤 ,天
收 稿 日期 :20 —0 —2 02 3 8
我 国 属 自给 型 , 即 9 % 以 上 的 能 源 需 求 量 立 足 于 国 内 生 5
产供 应 。新 中国成 立初 期 ,煤 炭 比重 大 ,占能 源 生 产 总 量 的 9 .% ,原 油 产量很 少 ,仅 l 吨 ,占能 源生 产 总 63 2万 量 的 07 ,所需 原 油 相 当一 部 分 靠 进 口 ,由 于 石 油 消 .%
作 者 简 介 : 熊 筱 红 ( 95一 ) 女 , 河 南 开 封 人 , 河 南 财 税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副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经 济 地 理 研 究 。 1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