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症.
育儿知识-小儿肥胖的类别分类

小儿肥胖的类别分类小儿肥胖可按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通过区域性座落及病因进行分类。
(一)解剖分类根据脂肪细胞数和脂肪酸的分布分类,有许多始于小儿期的肥胖者,脂肪细胞数可增加2~4倍。
脂肪细胞数严格来说增加者属于多细胞性肥胖。
这与另一种脂肪细胞数为数为正常,但细胞大小增大的肥胖有区别。
一般的肥胖者均为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肥胖,而仅有少数几种类型的肥胖者是脂肪细胞数增多类肥胖。
(二)根据体脂的产自来分类肥胖也可根据体脂的分布来分类,因为在体脂的分布中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
帕西基超重分类一般分上身性肥胖和下身性肥胖,上身性肥胖的和女性患心血管性疾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高血压的警觉性都增加,而下身性肥胖者的这些危险性则较低。
(三)按肥胖的原因来分类这一分类大致可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全身性肥胖即单纯性肥胖,这是由于小儿饮食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不合理长期能量摄人过多,而多余的能量转换转化为脂肪积聚于体内造成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和脂肪细胞体增大引起肥胖。
这类肥胖99%座落在单纯性肥胖症。
小儿继发性肥胖是由各种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原因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慢性及药物等。
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疾病中的出血热、脑瘤引起的丘脑下部疾患也会引起肥胖,但常伴有脑炎、脑瘤等病史。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的甲状腺高血脂症功能低下也可导致肥胖,但常伴有轻微性肿胀、智力低下等症状。
另外,由胰岛细胞瘤或注入过量胰岛素产生的胰岛素过高症也可导致进食和脂肪贮留增加,但这种影响通常只是中等程度的脱发。
此外,如持续性小儿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可因其能引起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紊乱而惹起肥胖,但脂肪栖息一般脂肪集中于颜面、背部、腹部,呈满月脸、水牛背、腹部隆起。
小儿病理性肥胖症占到儿童肥胖症总数的不足1%,因此小儿的前列腺癌大多还是由于缺乏体力活动及膳食不平衡小儿所造成的单纯性肥胖。
小儿肥胖

编辑本段简介医学上对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的儿童,称为小儿肥胖症。
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者。
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由于诊断标准不一而变异较大,国内报告为2.4%~3.92%,而西安对青少年的调查则高达8.39%。
肥胖症分两大类,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大多数属此类;有明显病因者称继发性肥胖症,常由内分泌代谢紊乱、脑部疾病等引起。
研究表明,小儿肥胖症与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有必要对小儿单纯生肥胖症早期进行干预。
本节主要叙述单纯性肥胖症( Simple obesity )。
编辑本段病因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 营养过度营养过多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热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
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时,就立即喂奶,久之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喂婴儿高热量的固体食物,使体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
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二)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情绪创伤或心理障碍如父母离异、丧父或母、虐待、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等,而造成不合群,少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三) 缺乏活动儿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动不便,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
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性肌病或严重智能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热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四) 遗传因素肥胖症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
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出现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仅1%出现肥胖。
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五) 中枢调节因素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节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
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儿科课件 小儿单纯性肥胖讲稿

小儿单纯性肥胖一、定义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单纯性肥胖是指不伴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肥胖症。
近年来,小儿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与成人相比,小儿肥胖症的特点为:(1)儿童肥胖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症状;(2)儿童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病并非密切相关,其中仅有10%-30%发展为成人肥胖症。
发展的几率随肥胖发生的年龄及严重程度而增加,而后者与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肝脏疾病、胆石症、糖尿病等众多疾病有关。
二、病因1、摄入过多:摄入的营养素超过机体能量消耗和代谢的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存于体内,引起肥胖。
肥胖小儿大多食欲旺盛,食量大,且喜食高糖高脂食物,引起摄入能量超量。
2、活动过少:现代儿童学业压力大,活动时间少,且有限的时间亦被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占据,加之传统观念重脑力,轻体力,使儿童活动量明显减少。
且肥胖儿童体重大,负荷重,易疲劳而不愿活动,引起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父母皆肥胖者子女肥胖发生率70% ~ 80%,父母皆正常者子女肥胖发生率仅为10% ~ 14%。
对大量领养儿童的研究表明,被领养者与养父母之间体脂无相关性,而与双亲有直接关系,提示肥胖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目前认为,肥胖基因(ob)和肥胖抑素受体基因(db)是部分人类肥胖发生的必需基因。
瘦素是ob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具有抑制食物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
Ob或db 基因突变可导致瘦素缺乏,或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异常引起内源性瘦素抵抗,导致肥胖的发生。
尽管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其中可能存在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所掺杂的作用。
4、精神心理因素:某些儿童压抑状态下可以多食作为转化情绪方式,引起肥胖;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下降)及心理异常等也可导致儿童摄入过量引起肥胖。
三、病理生理四、流行病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儿童肥胖防控手册:有效预防方法简介

儿童肥胖防控手册:有效预防方法简介1.怎样预防小儿早期肥胖症?2.家长要如何预防儿童肥胖呢?3.儿童肥胖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儿童肥胖4.该如何通过健康喂养,来预防儿童肥胖?5.小儿肥胖症的预防和治疗6.儿童肥胖的防控怎样预防小儿早期肥胖症?预防小儿早期肥胖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放慢进食的速度。
因为小孩吃饭时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放慢孩子吃饭的速度能提高孩子对饥饿的忍耐性和食欲的敏感性和避免孩子暴饮暴食而引起肥胖。
2.定时定量。
就餐时间的不稳定容易导致孩子发胖,而且吃饭也要定量。
早餐吃好,午餐可以多吃一点,晚餐则要少吃,并且每天要保证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保持饮食的均衡。
3.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
减少脂肪的摄入量要控制对肉类的食用,除此之外,注意不要让宝宝经常食用高热量的零食比如糖果、巧克力、汽水,蜜饯等,可以更换为纯牛奶、酸奶、水果等低脂高纤维类的食品。
家长要如何预防儿童肥胖呢?儿童肥胖是影响终生健康的慢性疾病。
可能引起儿童发生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血糖等代谢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过早发生风险,对健康造成威胁。
儿童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遗传、膳食营养与饮食行为、身体活动与睡眠行为、环境风险等因素有关。
预防儿童肥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减少肥胖危险因素母亲孕前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巨大儿、低出生体重等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
育龄妇女要重视孕前、孕期体重变化,做好体重监测,预防孕期体重过度增加或增重不足。
2.选择健康养育方式家长应选择健康方式抚育儿童,避免将儿童暴露于易肥胖的膳食、行为和环境等危险因素中,指导儿童从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3.养成科学饮食行为6个月龄内健康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满6个月龄要及时添加辅食,坚持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儿童逐步适应。
幼儿期养成健康饮食行为,自主进食,规律进餐,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摄入,及时纠正偏食挑食。
小儿肥胖症ppt课件

-
32
养成定期参加体育运动、劳动的习惯。 定期检测体重。
-
33
-
34
作业:
1为什么说小儿单纯性肥胖症是典型的生活方 式病、是严重的健康-社会问题?
2小儿肥胖症的分类和病因 3小儿肥胖症的诊断(肥胖标准、肥胖分度) 4小儿肥胖症的鉴别诊断和并发症有哪些? 5小儿肥胖症如何防治?
-Hale Waihona Puke 35Alstrom综合征:中央型肥胖、视网膜色素变 性、失明、耳聋、糖尿病
-
20
-
21
鉴别诊断-内分泌疾病
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Frohich syndrome): 脂肪主要分布颈、乳房、会阴、下肢、臀部, 而手指显纤细,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延迟或不 出现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甲低、生长激素缺乏症, 都有肥胖症,各自有其特征症状
-
3
临床分类
单纯性肥胖:占肥胖的95%~97%,不伴 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继发性肥胖:约占3%~5%,继发于各种内 分泌代谢病和遗传综合征,他 们不仅体脂分布特殊,且常伴 有肢体或智能异常
-
4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遗传因素:可能是多基因遗传 双亲肥胖—后代肥胖者70~80%
双亲之一肥胖—后代肥胖者40~50% 双亲正常—后代肥胖者10~14%
-
11
营养素摄入﹥机体消耗 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脂肪数目增加 脂肪体积增大
肥胖
体温调节 与能量代谢
对外界气温 变化不敏感 低体温
脂肪代谢 蛋白质
内分泌变化
高脂血症 血尿酸↑
动脉硬化、 高血压 冠心病 胆石症
痛风
-
甲状腺受体↓、甲旁素↑ 胰岛素↑、 生长激素↓ 、 雌激素↑ 、皮质激素 糖耐量↓、糖尿病、不孕 肥胖骨质病变、月经不调 男性性功能↓ 、阳痿
儿童肥胖发病原因及判断标准

儿童肥胖发病原因及判断标准
儿童肥胖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肥胖症和病理性肥胖症两大类,其中单纯性肥胖症在儿童期最多见,大约占儿童肥胖总数的95%;病理性肥胖又称为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而产生的,仅占儿童肥胖的5%。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环境、以及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等有关。
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有家族发病倾向,很多肥胖儿有家族肥胖史。
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
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饮食习惯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另外,静息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水平由遗传决定。
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础代谢值降低。
父母双方或单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础代谢值低于体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约10%,体育活动能量消耗低于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肥胖的遗传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94年学者们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之后的研究证实,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1998年在神经肽家族中,新发现一类具有调节食欲作用的神经肽类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
此类激。
肥胖症

8.中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
9.重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
(10~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B.低血糖
C.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D.轻度营养不良
E.惊厥
10.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15%~25%属于
11.营养不良患儿夜间或清晨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考虑
(1)评估致病因素:①孕母妊娠晚期有无维生素D不足史;②患儿是否早产、双胎、多胎等;③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是否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④患儿户外活动情况,有无日光照射不足;⑤患儿有无慢性胃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
(2)评估临床症状:询问患儿睡眠不安、夜哭、多汗等症状开始的时间、进展情况,有无惊厥、手足抽搐、喉痉挛等严重表现,有无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由于肥胖小儿性发育较早,故最终身高常略低于正常小儿。由于怕被别人讥笑而不愿意与其他小儿叫我,常有心理上的障碍,如自卑、胆怯、孤独等。
【辅助检查】
甘油三酯、胆固醇增高,严重患儿血清 脂蛋白也增高;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血生长激素水平降低。肝脏超声波检查常有脂肪肝。
【治疗要点】
一般不用药物治疗。主要采取控制饮食、增加活动、消除心理障碍的综合措施。其中,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是最重要的两项措施。
4.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宣传科学喂养知识,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高能量的食物,创造条件和机会增加患儿的活动量;告诫家长不能采用成人肥胖的药物疗法、禁食疗法和手术疗法治疗小儿肥胖症;强调肥胖小儿体重减轻是一个长期过程,指导家长经常鼓励患儿树立信心,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
小结
营养不良因缺乏蛋白质和(或)能量引起,喂养不当为最主要原因。最早表现为体重不增,Ⅰ度、Ⅱ度、Ⅲ度营养不良体重分别低于正常均值15%~25%、25%~40%、﹥40%;皮下脂肪减少最早部位为腹部;常并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维生素A缺乏、自发性低血糖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护理上应注意调整饮食,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原则。维生素D主要来源为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成,其必须在肝、肾分别经25-羟化酶和1-羟化酶作用生成1,25-(OH)2D才具有最强生物活性。日光照射不足为佝偻病最主要原因,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激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和脚镯、“O”形腿、“X”形腿。护理上应多晒太阳、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并补充维生素D制剂及钙剂;出生2周后给予维生素D预防量400~800U/d至2岁。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根本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直接原因是血钙降低(血清总钙﹤1.75~1.88mmol/L或离子钙﹤1mmol/L),惊厥、手足抽搐、喉痉挛为主要表现。护理上应迅速控制惊厥、解除喉痉挛、及时补充钙剂,以防窒息和受伤;急性期后给予维生素D治疗。
肥胖儿体弱儿管理

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防治
(一)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采取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
措施(1)建立卫生消毒制度
(2)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
(1)、行为矫正:纠正肥胖儿不良的饮 食行为(进食速度过快,喝甜饮料,吃 甜食过多,进食频率过快);不良的运 动行为(不喜欢动,不愿参加移动体重 的项目);不良的心理行为(自卑感, 交往胆怯等)。
(2)、饮食疗法
一日三餐要合理分配,早餐能量35%,中餐45%,晚餐 20%,原料上选择绿色食品,多用清蒸、凉拌,少用煎、 炸等方法,不吃零食,不吃快餐。对于主食量大的孩 子,则应限制主食入量,每餐先减少三分之一,逐渐 过度到减少二分之一。换小碗吃饭,将食物做成小块、 细嚼慢咽、饭前喝汤、吃饭时和孩子交谈等,都是避 免孩子过量进食的方法。对肥胖儿童采用上面所说的 饮食调整方案,不会对儿童的生长造成损害,但也不 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减肥效果。因此家长首先要 有恒心和毅力,让孩子长期坚持执行饮食调整方案。
二、小儿肥胖的判断标准 肥胖是一个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
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全身脂肪普遍过 度堆积为表现的慢性疾病。 判断肥胖的最好指标是体重。常用的是身高标 准体重,也就是以一定的身高对应的正常体重 值为标准,小儿的体重超过这个正常值的20% 就是肥胖。超过的范围在20-29%之间属于轻 度肥胖,在30-39%之间属于中度肥胖,超过 标准体重的50%就是重度了。如果小儿的体重 只超过身高标准的10-19%,则属于超重,如 果不加以注意,超重是很容易发展成肥胖的
儿童肥胖的治疗有别于成人肥胖,儿童 具有生长发育的特点,任何治疗措施都 不应防碍儿童的正常的生长发育,故严 禁饥饿、半饥饿、变相饥饿疗法,严禁 短期快速减重,严禁药物减重,严禁手 术去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1、①明显肥胖儿童常有 疲劳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 ②严重肥胖者可出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 即: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运 动,使得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 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紫绀、 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 衰竭甚至死亡。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控制饮食。 合理控制饮食,但禁止采用禁食、饥饿或半 饥饿疗法; 禁止使用减肥药物、减肥食品。 2、增加运动。
治疗
二、药物治疗 对血脂升高较严重或脂肪肝者可适当使用降脂 药物治疗。对糖耐量异常或血胰岛素升高者可 使用药物以改善糖代谢。
治疗
三、其他治疗 积极尽早排查易导致肥胖的内分泌及遗传代谢 性疾病,并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肥胖症
儿科
主要内容
1、概述 2、病因 3、临床表现 4、体重指数、分度诊断标准 5、治疗 6、预防
概述
小儿肥胖症是指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 消耗或由于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使得体重超过 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 即可称为肥胖。 肥胖易影响儿童的健康,儿童期肥胖可延续至 成人,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 石症、痛风等疾病。
病因
1、能量摄入过多。
病因
2、活动量过少。
病因
3、遗传因素。 肥胖有高度的遗传性。
病因
4、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例如肥胖生殖无能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甲低、生长激素缺乏症、胰岛素瘤及增生、 Alstrom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等可引起 肥胖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甲低
病因
5、其他。
预防
1、孕妇在妊娠后期要适当减少摄入脂肪类食物, 防止胎儿体重增加过重。 2、要宣传肥胖儿不是健康儿的观点,使家长摈 弃“越胖越健康”的陈旧观念。 3、父母肥胖者更应定期监测小儿体重,以免小 儿发生肥胖症。
结束
临床表现
2、体重过重,走路时两下肢负荷过重可致膝外 翻和扁平足。 3、肥胖小儿性发育常较早,故最终身高常略低 于正常小儿。
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BMI):即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 BMI>30或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BMI的第95 百分位数为肥胖。
分度诊断标准
⑴超重:体重大于参照人群(同年龄、同性别、 同身高人群)体重的10-19%。 ⑵轻度肥胖:体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的2039% 。 ⑶中度肥胖:体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的4049% 。 ⑷重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胖:体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