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优质推荐】

合集下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了解原发病治疗情况。

2、出血部位,皮肤、粘膜、伤口、颅内等。

3、生命体征变化。

4、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等。

5、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如肝素。

二、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3、出血护理: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肝素剂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输血制品的护理: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输注几种血制品时,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再输全血,最后输血浆。

冰冻血制品应在常温下复温后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滴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5、药物护理: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使用肝素必须尽量减少注射及各种穿刺操作,以免局部血肿,出现自发性出血。

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6、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7、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及床铺清洁干燥,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发生。

8、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战胜恐惧。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疾病的自我监测。

四、注意事项1、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

2、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发生液体外渗时,要给予冰敷。

4、注意有无内脏出血的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评估是否存在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础疾病。

2.评估出血倾向,如患者出现自发性、多发性出血,部位遍及全身、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或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

3.评估休克或微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少尿、呼吸困难、发绡及神志改变等。

4.评估微血管栓塞表现,如浅层栓塞,表现为皮肤发绡,进而坏死、脱落;深部器官栓塞,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综合征等。

5.评估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如呈进行性贫血。

二、护理措施1.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床单位清洁。

大出血时尽量减少搬动,病情稳定后每2h翻身1次。

使用床挡,防止坠床。

2.给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昏迷患者给予鼻饲。

3.病情观察及护理(1)观察出血症状: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黏膜淤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按本系统疾病出血护理常规护理。

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剂量,严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皮肤黏膜发纳、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尿色变化。

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发绢,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疸溶血症状。

(5)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4.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5•做好基础护理,包括口腔、会阴、皮肤护理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危重疾病,其特点是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的病理过程。

主要通过凝血因子激活和纤溶系统异常激活引起。

对于DIC患者,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将介绍DIC的护理常规。

1.观察及监测:针对DIC病情的观察和监测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测量、监测出血和血栓的情况、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水肿情况、监测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参数。

2.相似病症的警戒:DI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如感染、癌症、创伤等)相似,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警惕和及时辨别DIC的病情发展,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安全护理:由于DIC患者易出血,护理工作中需保持环境安静,防止跌倒和伤害,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床上安全。

4.减少出血风险:DIC患者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更换干净的床单和衣物,避免使用草制品、牙签等物品,控制局部压力和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5.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调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交替进行,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来调控这两个系统的平衡。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使用抗凝剂、纤溶酶和降压药物来恢复平衡。

6.补液和改善循环:DIC患者需要维持体内足够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通过静脉输液、血制品输注和利尿剂等治疗手段来实现。

7.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IC常与感染密切相关,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清洁环境等措施。

8.心理护理: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

9.定期复查:DIC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凝血功能、纤溶系统参数以及病情变化的监测。

总之,针对DIC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以及对患者的综合护理来实施,并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导医生的要求进行调整。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
一、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障碍疾病,主要特点是血液在全身多处同时发生异常而导致出血和凝血两种相互矛盾的生理现象。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造成DIC的病因复杂,常见原因包括:
1.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严重的真菌感染等;
2.大面积烧伤或创伤;
3.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
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症等。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表现为以下症状:
1.出血,可能为橄榄疤、鼻衄、消化道出血等;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伴随的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
间延长等。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估。

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
1.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
2.D-二聚体检测;
3.血小板计数等。

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在护理患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
2.保持患者的安静,减少刺激;
3.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4.根据医嘱及时输注血浆、血小板等;
5.保持患者体温稳定,避免感染。

六、结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危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在护理患者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DIC患者的护理

DIC患者的护理

DIC患者的护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

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血液高凝状态及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

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

1.备齐抢救设备及药品如抢救车、吸氧装置、输液器、输血器及各种急救药物。

2.按危重患者常规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发生休克者按休克常规处理。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协助医师判断病程分期,以便正确处理。

4.出血 DIC时所发生多部位出血倾向,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皮肤出血:若有血疱、紫癜性大片坏死时,要用无菌辅料包扎;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衣服和被单应柔软,翻身操作宜轻;穿刺部位和注射部位可行压迫止血;每日应观察记录皮肤出血点的面积大小、颜色深浅、软硬度等。

(2)鼻出血应鼻部冷敷,用0.1%肾上腺素棉条或凡士林纱布填塞鼻腔。

(3)口腔黏膜出血用凉开水1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2mg含漱,并保持口腔清洁。

(4)呕血应按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5.减少有创性操作(1)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抗凝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

(2)静脉穿刺或注射力争一针见血,避免止血带捆扎过紧。

(3)静脉穿刺或导管拔除后,压迫穿刺点5~10min,防止出血。

(4)避免测量直肠体温和肌内注射。

(5)尽量减少袖带血压计测量血压的次数。

6.观察治疗反应(1)输入血液或血液成分时,注意有无荨麻疹、寒战、发热、面色潮红、头痛、心悸、呼吸困难和胸痛等反应。

一经发现,立即减慢输注速度或停止输注,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应用肝素治疗,静脉给药时要缓慢注入,定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时间等凝血参数,备好鱼精蛋白。

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新的出血点、紫癜、血肿,静脉注射处、胃肠道、泌尿道出血量有无增多。

7.了解肢体活动情况肢体活动障碍常有肌肉或关节腔出血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所致。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二、治疗原则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

(一)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有效救治 DIC的前提和基础。

(二)抗凝疗法是终止 DIC、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血功能平衡的重要措施。

1.肝素应用:是 DIC首选的抗凝疗法。

急性或爆发型 DIC通常选用肝素钠10000-30000U/d,一般为 15000U/d左右,静滴,每 6小时用量不超过 4000-6000U,根据病情可连用 3-5天。

另一种剂型为低分子肝素(如速碧凝、克赛),与肝素钠相比较少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且半衰期较长,用药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凝血酶(AT)、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噻氯匹定等药物3.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且已进行基础病变及抗凝治疗,但 DIC仍未能有效控制。

4.抗纤溶治疗适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的 DIC晚期5.其他尿激酶溶栓、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组人活化蛋白 C(APC)三、护理(一)评估要点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评估:(1)病因许多疾病可导致 DIC的发生,其中以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医源性因素、手术与创伤所致者最为常见。

(2)发生发展过程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1)出血严重或多发性的出血倾向。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DIC的护理范文

DIC的护理范文

DIC的护理范文DIC,全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状态,由于全身性血管内凝血机制异常激活,引起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在全身范围内非特异性沉着,并造成全身性微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

DIC是多种病理病因及疾病不同阶段的共同表现,临床上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将就DIC的护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评估与监测1.定期检测LAB值,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及病情进展。

2.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黏膜、伤口等部位。

注意护理环境的洁净,避免患者刺激伤口,以减少出血风险。

3.监测尿量、颜色及足够的水分摄入,以预防尿潴留、肾功能损害等合并症的发生。

二、保持循环稳定1.密切观察患者的循环情况,包括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

及时发现循环不稳定的早期表现,并及时采取措施。

2.维持血容量平衡,注意监测入量出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体征,合理给予输液,包括补充液体、红细胞悬液等。

3.防止血栓形成,需要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比如,使用低分子肝素、血双十(促凝与抗凝剂用药)治疗等。

三、注意心理护理1.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原理。

鼓励患者参与主动健康管理,如给予合理的饮食、休息、运动等指导。

2.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

比如,保持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合理安排探视时间等。

3.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

如提供恰当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等,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四、避免感染1.提高患者自我免疫力。

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摄入。

避免过分注重蛋白质供给,以免增加肝肾负担。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定期观察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采取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3.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包括严格洗手,规范使用抗生素,加强环境清洁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病情观察:1.观察出血症状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皮肤粘膜紫组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对症护理:1.出血的护理(1)按本系统疾病护理的出血护理常规。

(2)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剂量如肝素,严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2.微循环衰竭的护理(1)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3)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尿色变化。

(4)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5)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一般护理: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3.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应根据原发疾病调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指导:根据病因或原发性疾病作相关指导,促进患者进一步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优质推荐】
按内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皮肤粘膜紫组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对症护理】
1.出血的护理
(1)按本系统疾病护理的出血护理常规。

(2)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
给药,严格掌握剂量如肝素,严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2.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1)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3)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尿色变化。

(4)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5)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一般护理】
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3.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应根据原发疾病调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指导】
根据病因或原发性疾病作相关指导,促进患者进一步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