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早期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封建国家为单位进行划分的,如商、周、秦等。
自古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秦汉时期:秦朝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72个县。
随后的汉朝对此进行了继承和调整。
2.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每个政权的行政区划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3.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全国,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
4. 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相对稳定,行政区划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尤其是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基本保持不变,直到清朝末期的晚清时期有一些调整。
5.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先后划分为省、道、县等级的行政区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整个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并一直持续到现代。
首先建立了省、
市、县三级行政区划,随后又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级的行政区划。
此后,还对一些特殊地区进行了特殊的行政区划划分,如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行政区划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将全国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以行使国家主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各级行政单位。
影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有四:1、地理因素行政区划主要是按地域的划分而出现的。
它的特点是,在地域上是连续的。
一般情况下,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些特征作为行政区划的界线。
总的来说,地理因素在行政区划的划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政治因素国家为了加强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更加有效地行使管辖和控制地方的权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相应地增加、削减或变革地方行政区划。
如西汉时期虽然继承了秦的郡县制,但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又创立了州制,并在全国设置了13个州级单位。
这种州制,后来就演变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再如,解放前的旧中国时代,国民党政府国防委员会1939年制定的《缩小省区报告书》中说到:“省区过大,治理不便,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往往可以凭借一省的物质作为犯上做乱的根据地,为了国家久治长安之计,其最有效的处置,莫过于缩小省区。
”3、经济因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就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变革其行政区划,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充实国家的力量。
如海南岛建省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
4、文化因素由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为同,国家为更有效地行使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就可以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设置切合实际的行政区划。
例如,清初在南方设置三藩,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也是如此。
上述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是改变不合理行政区划,设置相应的行政区划的主要因素。
行政区划的改变不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例如,疆域变化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变化;军事的需要也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改变。
一般认为,行政区划出现于奴隶社会,因为到了奴隶社会才出现国家。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中国的行政区划

乡管辖的区域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个行政村下辖若干个自然村。
镇
定义
镇是一种较乡高级的农村 基层行政单位,通常拥有 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优 势。
建制与规模
镇的建制和规模相对较大 ,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城 镇设施和公共服务。
管辖范围
镇一般管辖若干个行政村 和居委会。
民族乡
定义
民族乡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基层行政 单位。
历史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从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到秦汉时期的郡 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制和元明 清时期的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现代行政区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 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如1949年的 大区制、1954年的省辖市、1983年的 市管县等。
行政区划的意义
01
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政府对地方行政区 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02
社会管理
行政区划有助于社会管理,通过明确行政区域界限,减 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03
经济规划
行政区划对于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政府对地 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02 省级行政区划
安徽省
简称:皖
省会:合肥
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安徽省
行政区域面积
139600 km²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2个县、45个市辖区
人口
6324.1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
安徽省
地理位置:华东地区
经济:安徽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资源。
风景名胜:黄山、九华山等
河北省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引言乡镇行政区划是我国基层行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也反映出我国基层治理的变革与创新。
本文将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演变1. 中国古代乡镇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乡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的社会组织以乡为单位进行管理,并设立乡官以实施行政管理。
此后,这种乡村的行政组织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
2. 统一中央集权时期在中国的统一中央集权时期,乡镇行政区划的设立和管理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
根据历史记录,秦朝建立初期,就实施了郡县制和乡制,并采取了严格的乡村行政管理措施。
3. 农业社会时期在中国的农业社会时期,乡镇行政区划的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
这一时期,乡镇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管理受到地方实际情况的影响,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行政区划模式。
4. 现代乡镇行政区划的形成现代乡镇行政区划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我国新中国的建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乡村人民公社制度,乡镇行政区划管理由乡政府和村委会负责。
二、发展趋势1. 行政管理权下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是行政管理权的下放。
由于乡镇行政区划与地方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下放行政管理权可以更好地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行政区划的管理效率。
2. 乡镇行政区划的精细化管理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还包括精细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乡镇行政区划的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
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乡镇行政区划的管理和监督。
3. 乡镇行政区划的功能拓展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还包括功能拓展。
除了常规的行政管理职能外,乡镇行政区划还可以发挥更多的社会服务和发展功能。
例如,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
4. 乡镇行政区划的合并与整合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还包括合并与整合。
唐代到宋代行政区划的变化及原因

一、唐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的行政区划体系相对稳定。
唐代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州、县、乡三级。
州是最大的行政区划单位,县是州的下属单位,乡则是县的下属单位。
这一行政区划体系贯穿唐代整个政治和社会结构,为唐代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唐代行政区划的变化1. 行政区划逐渐向细化发展唐代中期以后,我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北移。
国家对地方的管理逐渐有所改变,行政区划开始向细化发展。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增设行政区划单位、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重新划分等方面。
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更好地管理国家的地方事务。
2. 地方行政管理的权力逐渐下放唐代后期,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进一步北移,地方行政管理的权力逐渐下放。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地方长官的权限增加、地方财政独立性增强、地方行政机构更加健全等方面。
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地方事务,更好地保障当时地方政治经济的稳定。
1. 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唐代到宋代,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一个时期,而宋代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行政区划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2. 地方事务的需要唐代到宋代,作为一个庞大的封建帝国,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地方事务需要处理。
为了更好地解决地方事务,保障地方政治经济的稳定,行政区划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化。
四、总结唐代到宋代,我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更好地解决地方事务。
唐代到宋代行政区划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个人观点:行政区划的变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唐代到宋代行政区划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一)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一)论文关键词:行政区划演变规律改革思路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和数量,尽管在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划分标准,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和“折腾”,但是这些变化和“折腾”又有其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根据这些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可以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从而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搞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政策落实。
但是,乡镇的行政建制、行政单位、行政体制和行政成本等都是由乡镇行政区划的数量、规模和幅度决定的。
因此,只有首先搞好了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才能搞好乡镇行政体制的彻底改革,从而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和制度载体。
所以,认真总结我国乡镇行政区划历史经验,揭示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比较乡镇行政区划的改革思路,预测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我国西周出现乡制,春秋产生县制,秦朝形成郡制。
其中对乡制的规定,从西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各个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规定。
因其历史时代不同,人口密度迥异,划分标准不一,故乡(镇)的数量、规模、层次和幅度等差异都很大。
从远古到春秋,不仅始终存在着自治传统,而且奠定了基层组织雏形。
氏族社会的自治“选罢”制度,既可对“贤能”首领实行“选贤与能”(《礼记》),也可将腐败首领罢免流放,“流共工于幽州”(《尚书》)。
乡村的建制规模,黄帝时以8户为邻、3邻为朋、3朋为里、5里为邑、l0邑为都,每都3600户(《尚书》);西周时虽中央政府已是专制王朝,但地方仍为乡村自治,王城之外的乡村,不是基层政权,乡官不由国家委派任命,而由民间推选王亲贵族担任;乡村建制规模,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每乡1.25万户(《周礼》)。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汉代州的职能
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 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 所。 西汉末刺史(或称州牧)权势有所增大 。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 大部分时间里,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 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
中央
刺史部 长官:刺史
郡:太守
县:令
汉武帝之后
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
2、畿服说
《国语·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 以五百里为差; 《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 百里为差; 《逸周书·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qí), 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
3、分封制
(1)夏、商的封国
(2)西周的分封制
夏的方国
商的方国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 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 诸侯在封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 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 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
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县 县的规模相差悬殊
5、郡的出现 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 子挚讲, “君实有郡县”。 ——《国语· 晋语》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战国时各Biblioteka 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
郡 长官:守 县(道): 令
诸侯王国
侯国(邑)
支郡:
县
汉 初
汉代郡国分布
西汉时期103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 29个,而关东地区达50郡,说明西汉时黄河 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 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关键词:行政区划演变规律改革思路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和数量,尽管在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划分标准,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和“折腾”,但是这些变化和“折腾”又有其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根据这些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可以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从而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搞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政策落实。
但是,乡镇的行政建制、行政单位、行政体制和行政成本等都是由乡镇行政区划的数量、规模和幅度决定的。
因此,只有首先搞好了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才能搞好乡镇行政体制的彻底改革,从而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和制度载体。
所以,认真总结我国乡镇行政区划历史经验,揭示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比较乡镇行政区划的改革思路,预测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都具有极为重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我国西周出现乡制,春秋产生县制,秦朝形成郡制。
其中对乡制的规定,从西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各个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规定。
因其历史时代不同,人口密度迥异,划分标准不一,故乡(镇)的数量、规模、层次和幅度等差异都很大。
从远古到春秋,不仅始终存在着自治传统,而且奠定了基层组织雏形。
氏族社会的自治“选罢”制度,既可对“贤能”首领实行“选贤与能”(《礼记》),也可将腐败首领罢免流放,“流共工于幽州”(《尚书》)。
乡村的建制规模,黄帝时以8户为邻、3邻为朋、3朋为里、5里为邑、10邑为都,每都3600户(《尚书》);西周时虽中央政府己是专制王朝,但地方仍为乡村自治,王城之外的乡村,不是基层政权,乡官不由国家委派任命,而由民间推选王亲贵族担任;乡村建制规模,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每乡1. 25万户(《周礼》)。
从春秋到隋朝,乡第一次成为基层政权,即乡官由国家委派任命,乡以下的里、什之主事,也由乡官从族长和富豪中任命。
乡村建制规模,春秋时以30 户为邑、10邑为卒、10卒为乡,每乡3000户(《国语》);秦汉时以5户为伍、2伍为什、10什为里、10里为亭、10亭为乡,每乡100013户(《史记》《汉书》);同东汉以降,每乡在500户至2500户之问徘徊。
从隋唐到北宋,实行“县政乡派”,改“乡官制”为“职役制”,乡里不是基层政权,而是县衙派出机关,其职能是县的职能延仲。
乡村建制规模:隋代以5户为保、5保为里、4里为党,5党为乡,每乡500户(《隋书》);唐代以4户为邻、5邻为保、5保为里、5里为乡,每乡500户(《旧唐书》)。
从北宋到清朝,恢复乡村自治传统,实行“皇权不下县”,乡官不由县衙委派任命,改由族权和绅权支配下的地方贤达士绅担任。
乡(镇)建制规模:宋代以10户为保、3保为甲、50户为大保、10大保为都保,每乡500户(《宋史》);元代实行“率一社一都一乡”四级制,以10户为率、5率为社——每乡人口南北不同、多少不等(《元史》);明代以10户为甲、11甲为里,每乡仅为110户(《明史》);清代以10户为牌、10牌为里、10里为甲,每乡1000户(《清史稿》)。
从清末到民国,起初在自治与统治之间反复,最终恢复秦汉旧制,重新以乡(镇)为基层政权,即乡(镇)长由县衙委派任命、保甲长由乡镇长委派任命。
南京政府1939年决定,实行“县一区一乡、镇一保一甲”虚五级管理制,以乡镇为基层政权。
乡镇建制规模,以其管辖的幅度大小和人口多少为标准。
“乡镇一般以10个保为基本组织原则,最大不超过15个保,最小不少于6个保,其规模在600户至1500户之间。
”建国以来,我们不仅把基层政权从县下伸到乡镇,而且还一度下伸到村。
乡镇建制规模,经历无数反复变化。
这些反复变化,大致分为五个不同时期:1、“小区小乡”时期(1949_-1953)»根据政务院1950年和1951年颁发的五个法规法令规定,从1951年春开始改造旧保甲、建立村政权,实行“县一区一乡一村一邻”虚五级管理制。
其中不仅把基层政权从县下伸到乡,而且还深入下伸到村。
乡镇的建制规模,以人口为标准,实行“小区小乡制”,平均每个乡镇控制在400多户以上。
全国的县辖区在1952年达到18330个;全国的乡镇从1951年的218642个增加到1952年的275269个。
2、“小乡小镇”时期(1954—1957)。
根据1954年宪法规定和国务院1955年指示精神,行政村不再是基层政权,但仍实行“县一区一乡一村一邻”虚五级管理制,小区小乡制已不适应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需要,平均每个乡镇应扩大到900多户。
故从1955年秋起,全国开始了撤区并乡,扩大了乡镇的管理规模和管辖范围。
到1957年,除台湾和西藏的昌都地区外,全国的县辖区从1952年的18330个减少为9000个,全国的乡镇从1954年的218700个减少为1957 年的 120753 个。
3、“大社大镇”时期(1958—1960)»195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规定,实行“县一公社一管理区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五级管理体制。
“一大二公”的公社规模,可根据_然地形条件和生产发展需要,由数乡并为一乡、组成一社,六、七千户左右。
至于达到万户或两万户以上的也不要去反对,但也不要主动提倡。
因此,各地掀起兴办“大社大镇”高潮,平均每个社镇都在5000户以上。
到1958年全国公社总数从1957年的120753个乡镇减少为只有23630个公社,1959年调整增加为25450 个,1960年又进一步减少为24317个。
4、“颠来倒去”时期(1961—1982)。
根据中共中央1962年发布的《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实行“县一区(镇)一社(镇)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虚五级管理制,把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从此开始实行长达20年之久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党政合一、政社合一”的体制。
人民公社的数量首先由少变多:从1960年的24317个猛增到1961年的57855个,1963年又进一步增加到80956个。
然后又由多到少:到1970年减少为只有51478个;以后又有所回升,但到1982年废除人民公社时,也只有54352个。
这个时期,平均每个公社的规模在1600多户到3300多户之间反复,人口在7000多人到15000多人之间徘徊。
5、“反复调整”时期(1983—2005)。
根据1982年《宪法》和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规定,恢复乡镇行政建制,实行“县一乡、镇一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四级管理体制,同时确认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乡镇的建制规模,首先是规模由大变小,数量由少变多:从1983年的56331个增加到1984年的91420个。
1985年又回落到91138个。
但然后数量又由多变少、规模由小变大:从1986年的71521个逐步减少到2005年的35473个,已经十分接近1958年到1960年数量最少、规模最大的最大极限。
到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的面积为250平方公里左右、户数为5600多户、人口为21000 多人。
上述演变表明,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稳定时间最短、变化速度最快、反复频率最高。
二、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在建国55年的历史中所经历的这些反复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可以说,不管有多少反复变化,也不管有多么复杂,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和找到一些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1、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中央政府,对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一旦做出决策并加以实施,就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这条规律,已被建国以来对乡镇行政区划的反复调整改革的具体实践所证明。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从秦汉至今一直实行单一制。
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个层次的地方行政区划,都是中央政府的创造物。
只要中央做出决定,就完全可以坚决实施。
建国以来,我们曾有三次决定,把大乡制变成小乡制,要增加乡镇的数量,就确实做到了增加乡镇的数量:分别是1950年到1952年、1960年到1963年和1970年到1984 年。
反之亦然,我们也曾有过三次决定,把小乡制改为大乡,要减少乡镇的数量,就确实做到了减少乡镇的数量:分别是1952年到1960年、1963年到1970 年和1985年到2005年。
如此反复不断的“折腾”,有了那么多的反面教训,居然没有遇到任何阻力,统统都是说到做到。
这就说明,单一制国家对行政区划的改变,只要做出决定,就可坚决实施。
只要坚持单一制,就具有这种优势,这是不少联邦制国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乡镇行政管辖的幅度太大、距离太长并在达到一定限度后,就一定会增加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
在国土面积不减、工作量不变的前提下,行政管理的层次与幅度是成正比的。
即层次越少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多则幅度越小。
我们在50多年实践中的基本教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县的行政管辖幅度太大,表现为乡镇的数量太多,达到10万个左右甚至20万个左右,必然增加县的行政管辖困难,所以在县与乡之间不得不增加一个县的派出机构即县辖区这个管理层次。
县辖区在1952年有18330多个,到1954年达到18900多个,1957年开始下降也有9000多个。
后来虽然不断减少,但即使是到1983年,我国的县辖区也仍有8100多个。
二是因为撤区并乡虽然解决了县的行政管理困难,也减少了县辖区这个管理层次;但自“撤区并乡”以来,由于在两、三个乡镇合并成为一个乡镇之后,没有及时对乡镇以下的村、组进行相应的合并,自然就拉长了乡镇行政管理的距离,增加了乡镇行政管理的难度。
所以又有不少地方又不得不在乡镇与村委会之间增加一个管理层次,即作为乡镇派出机构的片区、管理区或办事处。
因此,只耍过分扩大行政管辖的幅度,加大行政管辖的距离,就一定会增加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
3、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太小、数量太多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一定会“物极必反”走向反面。
乡镇的规模和数量都是有限度的,规模不是越小越好,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一旦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新的“折腾”。
这条规律,也被建国以来50多年的三次实践所证明:一是1950年以后的实践是如此,因为乡镇数量太多,所以在1952年达到极限之后,就开始走向反面。
但这次教训没有被吸取。
二是1960年以后的实践又是如此,结果从1963年又开始走向反面。
这次教训,还是没有被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