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摘要:一、引言:了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重要性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概述1.封建时代:分封制与郡县制2.秦汉时期:郡国并行制3.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4.宋元时期:路、州、县三级制5.明清时期:省、道、府、州、县五级制三、近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清末民初:省、道、县三级制2.国民政府时期:行政督察区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市、县三级制四、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与创新1.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调整与优化2.地方政府职能转变3.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结合五、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未来发展展望1.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2.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3.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正文:一、引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史册,从封建时代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到现代的省、市、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梳理,探讨其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概述1.封建时代:分封制与郡县制封建时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以分封制和郡县制为主。

分封制是指君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等,形成诸侯国。

郡县制则是在国家统一后,设立郡县,对地方进行统治。

2.秦汉时期:郡国并行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

汉朝时期,郡国并行,分为13州,州辖下设有郡县。

3.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调整为道、州、县三级制。

道为监察区,州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为基层政权。

4.宋元时期:路、州、县三级制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继承了唐代的路、州、县三级制。

路为监察区,州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为基层政权。

5.明清时期:省、道、府、州、县五级制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调整为省、道、府、州、县五级制。

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道、府、州、县分别为下属行政单位。

三、近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清末民初:省、道、县三级制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革,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历史地理研究生阅读书目

历史地理研究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一、古籍类:历代正史的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河渠志古代有关河南的地理专著,如《梦华录》、《洛阳牡丹记》、《洛阳伽蓝记》等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赵尔巽(清)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中华书局,1957。

二、现代论著类:河南省志·地名志河南省志·人口志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河南省志·黄河志《河南通典》、《河南大百科全书》、《河南大辞典》等尚士英等审订,常剑峤、朱友文等编著《河南省地理》,河南教育出版社刘祖望等《河南旅游资源》,河南人民出版社申畅《河南文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杨文衡《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戴庞海《中原文化大典·地理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地名委、城乡建设局、崔敬一、郭顺祥、彭子伊、冷文等编《洛阳历代城池建设》(1985)),内部发行,对洛阳历代的城池建设情况作了较系统地叙述,并搜集了历代洛阳城池建设有关图版一百幅,按时期分类予以编排。

73页苏健主编:洛阳古都史,401 页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地理志》, 211 页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程有为、王天奖等:《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文楷、毛继周等:《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1.《史记大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4.《晋书地理志》(卷14~15)5.《宋书州郡志》(卷35~38)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7.《魏书地形志》(卷106)8.《隋书地理志》(卷29~31)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12.《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14.《辽史地理志》(卷37~41)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17.《明史地理志》(卷40~46)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21.《通志地里略》22.《文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总志】23.《禹贡》《十三经注疏本》24.《山海经》郭璞注毕沅校2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26.《穆天子传》27.《括地志》唐•李泰等28.《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贺次君29.《元丰九域志》宋•王存30.《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31.《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32.《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33.《禹贡锥指》清•胡渭34.《广阳杂记》清•刘献廷35.《广志绎》明•王士性【城市类】36.《三辅黄图》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37.《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8.《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39.《梦粱录》南宋•吴自牧40.《雍录》宋•程大昌41.《武林旧事》南宋•周密42.《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43.《析津府志辑佚》元•熊梦祥44.《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45.《北平录》明•失名46.《故宫遗录》明•萧洵47.《宛署杂记》明•沈榜48.《旧京遗事》明•史玄49.《旧京琐记》清•夏仁虎50.《藤阴杂记》清•戴璐51.《燕京岁时纪》清•富察敦崇52.《天咫偶闻》清•震钧53.《宋平江城坊考》王謇撰【方志】54.《蛮书》唐•樊绰55.《吴地记》唐•陆广微56.《华阳国志》晋•常璩57.《酌中志》明•刘若愚58.《龙沙纪略》清•方式济59.《吴越春秋》汉•赵晔60.《寒山寺志》叶昌炽61.《龙江船厂志》明•李昭祥62.《吴郡志》宋•范成大63.《吴趋访古录》清•姚承绪64.《扬州图经》清•焦循,江藩65.《至顺镇江志》元•俞希鲁66.《百城烟水》清•徐崧,张大纯纂辑67.《泰州旧事摭拾》俞扬辑注68.《吴门表隐》清•顾震涛69.《越绝书》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域外】70.《佛国记》晋•法显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义净原72.《释迦方志》唐•道宣73.《瀛涯胜览》冯承钧74.《西游录》元•耶律楚材75.《异域志》元•周致中76.《岛夷志略》元•汪大渊77.《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78.《长春真人西游记》79.《西洋番国志》明•巩珍80.《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81.《东西洋考》明•张燮82.《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83.《海国图志》清•魏源84.《清朝柔远记》清•王之春85.《海录》清•谢清高86.《两种海道针经》向达87.《职方外纪》(意)艾儒略88.《安南志略》(越)黎崱89.《漂海录》(韩)崔溥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日)慧立彦悰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假设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 400 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遥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开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 36 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开展——州制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 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1.《史记大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4.《晋书地理志》(卷14~15)5.《宋书州郡志》(卷35~38)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7.《魏书地形志》(卷106)8.《隋书地理志》(卷29~31)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12.《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14.《辽史地理志》(卷37~41)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17.《明史地理志》(卷40~46)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21.《通志地里略》22.《文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总志】23.《禹贡》《十三经注疏本》24.《山海经》郭璞注毕沅校2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26.《穆天子传》27.《括地志》唐•李泰等28.《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贺次君29.《元丰九域志》宋•王存30.《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31.《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32.《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33.《禹贡锥指》清•胡渭34.《广阳杂记》清•刘献廷35.《广志绎》明•王士性【城市类】36.《三辅黄图》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37.《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8.《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39.《梦粱录》南宋•吴自牧40.《雍录》宋•程大昌41.《武林旧事》南宋•周密42.《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43.《析津府志辑佚》元•熊梦祥44.《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45.《北平录》明•失名46.《故宫遗录》明•萧洵47.《宛署杂记》明•沈榜48.《旧京遗事》明•史玄49.《旧京琐记》清•夏仁虎50.《藤阴杂记》清•戴璐51.《燕京岁时纪》清•富察敦崇52.《天咫偶闻》清•震钧53.《宋平江城坊考》王謇撰【方志】54.《蛮书》唐•樊绰55.《吴地记》唐•陆广微56.《华阳国志》晋•常璩57.《酌中志》明•刘若愚58.《龙沙纪略》清•方式济59.《吴越春秋》汉•赵晔60.《寒山寺志》叶昌炽61.《龙江船厂志》明•李昭祥62.《吴郡志》宋•范成大63.《吴趋访古录》清•姚承绪64.《扬州图经》清•焦循,江藩65.《至顺镇江志》元•俞希鲁66.《百城烟水》清•徐崧,张大纯纂辑67.《泰州旧事摭拾》俞扬辑注68.《吴门表隐》清•顾震涛69.《越绝书》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域外】70.《佛国记》晋•法显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义净原72.《释迦方志》唐•道宣73.《瀛涯胜览》冯承钧74.《西游录》元•耶律楚材75.《异域志》元•周致中76.《岛夷志略》元•汪大渊77.《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78.《长春真人西游记》79.《西洋番国志》明•巩珍80.《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81.《东西洋考》明•张燮82.《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83.《海国图志》清•魏源84.《清朝柔远记》清•王之春85.《海录》清•谢清高86.《两种海道针经》向达87.《职方外纪》 (意)艾儒略88.《安南志略》 (越)黎崱89.《漂海录》 (韩)崔溥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日)慧立彦悰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浅读周振鹤老师《中国历代政治地理十六讲》

浅读周振鹤老师《中国历代政治地理十六讲》

浅读周振鹤老师《中国历代政治地理十六讲》学号:1400070131姓名:刘光炎可能周振鹤老师的另一本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更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的地方政治制度,我没有读过,却无意中读了这本《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这本书就已经让我获知良多。

本书主要是周振鹤老师关于“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展开的各个专题的合辑,全书分为十六讲,每一讲为一专题,前二讲是对政治地理、政区地理研究的一些绪论和一些概念的介绍,便于理解后文内容。

最后一讲又是对构建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设想,其余的则是主要内容,主体讲的是中国历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行政区划,内容为描述了变迁过程、分析了变迁规律和变迁原则、解读了变迁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在这,我认为有必要列一下目录和简要内容:第三讲: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一是边疆与内地的关系,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第四讲: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的关系——而后又联系到第八讲:行政区域划定的基本原则: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山川形便是行政区域划分的自然原则,而犬牙交错则是政治原则。

第五讲: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主要讲的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郡县制的各种变迁。

第六讲: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三循环——在近两千年的君主专制过程中,地方行政层级的三种转化趋势的循环。

第七讲:行政区划幅员的确定:百里之县、千里之郡与万里之州。

第九讲:行政区划地理分布的变迁——主要讲的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由北向南的地理方位的转移。

第十讲:行政区划变迁中的文化因素。

第十一讲:行政区划的等地变化。

第十二讲:军管型的特殊政区。

第十三讲:中国历史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背景。

第十四讲:主流的大陆意识与非主流的海洋意识:历史中国海权的缺失。

第十五讲:政治地理视角下的中央地方关系变迁。

我比较感兴趣的也较为细致地阅读了的为:第六、八、十三和十五讲。

以下为我阅读后的一些所得:中国各朝各代,地方行政层级各有不同,名称也各有异:郡、县、州、府、路、道、省等,各地方职官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地方行政制度一般分为两级制和三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行省幅员十分广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级既多义复杂,为了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

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最重要的几条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例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江西行省也越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
一体;中书省直辖地又称“腹里”,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而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遥邀直到福建山地。

只有四川行省稍成四塞之国,但其北面屏除秦岭并不属该行省,难于养成长期割据的气候。

行省这样划分就使所有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解。

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是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

对比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我们就会发现,两个朝代的划界方法正好完全相反。

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

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而唐代的道是以山川形便来划分的,所以唐初的1O道,大都是横长竖短,河南道由山东半岛到豫西山地;江西道从东海之滨到贵州高原,横向长度都在1000公里以上,纵向却只400一500公里,岭南道、山南道、淮南道、陇右道也都是既扁且宽。

只有河东道、河北道、剑南道是既狭且长,但这也是山川所限,河东道位于太行与黄河之间,河北道为渤海和太行所限。

元代分省的意愿与唐代分道相反,既要便于军事上实行由北向南的控制,又要破除山川之险,省的形状也自然与道完全相反。

陕西、湖广、江西、江浙四省南北长而东西短,正与江南、岭南二道的横向布置相径庭。

而中书省又把山东、山西(唐河东道)与河北合在一起,却是变纵向为横向。

后人对元代划分行省的方法,大多予以贬斥。

清人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

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平心而论,储氏此说尚未完全触及要害,他还来提到最不合理的合岭南、岭北为一,合太行山东西为一两事。

而且合江南、江北为一是明代的事,元初虽一度有过,但后来已纠正。

合浙东、浙西为一,本非元代之过,唐代和北宋时浙东、
浙西根本未分,因此不宜说“尽废唐宋分道之旧”。

同时,归州隶楚亦在唐宋而不在元。

但是储氏所说因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却有一定道理。

再进一步分析,犬牙相入极端化的做法虽然发生在元代,但其思想在南宋已经萌发。

民族英雄文天祥就已提出:“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kǔn]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今南昌);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今波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

贵长沙取鄂,隆兴取薪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

”(《宋史·文夭祥传》)
文天祥的建议几乎与元代南方几省的区划完全一致,这正是从政治、军事观点出发而得出的共同结论。

文天祥为了北向抗敌,认为必须多头出击,又为了使“地大力众”,必须合两路为一路,所以就主张合湖南、广西为一,合江西与广东为一,合江东与福建为一,产生纵向的合并。

如果横向合并,例如合江西、湖南为一,合广东、广西为一,那么虽地大力众,但却只有一个出击方向,在军事方面自然不利。

元代统治思想恰好与此相反相成,是既要实行南向控制,同时又要使行省成为地大人众的军事殖民区,因此对宋代的路也只能采取纵向合并的办法,以荆湖南北路和广南西路组成湖广行省;以江南西路和广南东路组成江西行省;以江南东路和福建路再加上南宋首都所在的两浙路组成江浙行省。

试想如果将湖南、江西合组一个行省,两广又合组一个行省,那么中央政府对岭南的军事控制不是鞭长莫及了吗?因此元代的南向控制与文夭祥的北向抗敌的思想正是“相反而皆相成也”。

如果再更详细地观察元代行省的分置过程,还可以发现,元初七省的区划完全是南下军事征服行动的直接后果,后来的几省则是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再作进一步调整所形成的。

由上述情况看来,元代的分省建置并不全是“惟务侈阔’,的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出于明确的军事、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制定的。

当然,元代这样分省只服从于中央集权统治这个唯一目的,必定要产生许多弊病,如地方无险可守,于长治久安颇为有碍;再如纵向建省,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利;又如行省地域过大,于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很不方便,省与路之间不得不再设道一级监察区域,增加了管理层次。

所以明代兴起以后,对这些弊病有所改革。

但这些改革并不是放弃犬牙相入的原则,而是从另一个方面造成新的犬牙相入区域。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务馆,1998年,第126-13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