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由来

合集下载

客家人的来源与分布

客家人的来源与分布

客家人的来源与分布客家人的来源与分布何谓“客家”“客家”是汉族民系其中一支的名称。

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

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

客家民系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

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

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何谓客家先民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先民,概言之,本应该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况比较复杂。

客家人的祖先除当地'客化'的少数民族之外,都是南迁汉民,但南迁汉人中,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

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quot;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含,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时空加以限制。

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

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方称客家先民。

何谓客家人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

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血统,不要误认为就是汉族血统。

因为客家民系虽然是汉族的一支,但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容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

也就是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

浅谈客家人

浅谈客家人

浅谈客家人客家人,可追溯自东晋时的中原人。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天灾,使客家的先民逐渐南迁至两湖一带;后来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继而南迁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带;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广东的时代。

这些先民流落到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到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分别称之为"客人"、"客户",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这些客家人来到岭南,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又因他们多居住在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客家文化既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传统习俗,又吸收融合了沿途及当地土著的各种文化,由此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围龙屋、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和别具风味的客家美食交织出一种绚丽多姿的客家风情。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

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

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

“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

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

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1]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2]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3]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人的来源

客家人的来源

客家人的来源(转载)由于过去广东土著民对客家的排斥,因此客家研究者罗香林提出客家人是中原士大夫南下的论述,并且得到众多人的响应,也满足了客家人居住的正当性。

然而,随着众多研究史料的出现和医学检验的报告,客家人是汉化的越人后裔,已是无法逃避的事实。

因此,土生土长的客家人现在更是拥有居住在闽粤赣大三角区域的正当性,无须再为了土著民的排斥而烦恼争执,客家剩下的只是一些过去误会厘清的问题。

长久以来,客家人都以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近年来关于客家的研究备受各界重视,客家的由来除了上述传统已有的客户说外,又相继有外人说、客居说、夏家说、河洛说、客卿说、佃客说、客萌说、外族说、给客说、夯家说、越人说等等十余种。

各种客家名称由来如下:客户说、给客说、客居说、客卿说、佃客说、夏家说、河洛说:名称虽异,都源与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所谓晋元帝诏书所定的“给客制度”相关所述,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华夏族从黄河洛水迁移岭南辗转南迁的时候,「暂居」或「客居」或为「客户」或「佃户」或为夏之音转「客」、河洛之音转「客家」为推论。

外人说、外族说:根据客家迁入后与土著发生「土客械斗」,土著对迁入族的称呼。

夯家说:根据客家夯筑土楼为民居推论。

客萌说:类似新兴民族,因时空环境原因造成由某多元化结合为一体的民族。

越人说:根据现代医学HLA血液检验比对的结果,客家人、闽南福佬人、越南人最接近,都是古代越人的后裔。

客家源流的探讨客家源流最早的中原说,根据记载的族谱是有问题的;最起码论述只说是南下的士大夫,而不说有原来的住民,然后又将之全部归为是南下的士大夫是不合理的。

如果说今天陜北和河南也有人讲类似的客家话,但台大教授去考证的结果,发现他们都是清代客家填四川时期时迁去的。

中原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南下的流民是大规模且普遍的向南方迁移,为何只在闽粤赣三角区形成客家,别处不是。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

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

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

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

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

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

”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

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

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

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

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

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

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正所谓“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人”。

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因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国内大陆17个省、180多个县市的约有5512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有454万人。

因此客家人被誉为“日不落”民系。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

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

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

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

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

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

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由来展开全文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生活着大量的客家人,客家人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客家文化也博大精深渊远流长。

客家人形成的原由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的赣州地区18个县市区、福建西部,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

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

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

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于本地人。

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

山歌别具风格。

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

在中国最多客家人的三大省分别是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

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 个:梅县、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非纯客县 65 个: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惠阳、河源、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珠海、斗门、龙门、深圳、南海、曾城、博罗、广州、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县市。

总人口 2100 万人。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 个:宁都、石城、安远、兴国、瑞金、会昌、赣县、于都、铜鼓、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市、非纯客住县有20 个:广昌、永丰、吉安、吉水、莲花、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萍乡、宜丰、奉新、靖安、高安、修水、横峰、武宁等。

总人口1250 万人。

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 8 个: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等县;非纯客住县 17 个:龙岩、漳平、诏安、平和、南靖、云霄、沙县、永安、顺昌、泰宁、将乐、邵武、浦城、建瓯、建阳、福鼎、福安、福州等。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化,是华人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关于客家文化知识的一些资料:
1.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较早的移民之一,主要起源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客家人的祖先曾先后历经中原、淮河、江南等地区的移居和迁徙,最后逐渐定居于南方丘陵和山区。

2. 客家语言
客家人的语言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客家话是一种声调语言,用笔记音符进行书写。

3.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较为特殊,崇尚工作、勤俭节约,注重家族文化和家族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和婚姻,尤其是男女平等、严守婚姻忠诚等。

4. 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客家人兴建的土楼是客家建筑的一大特色。

土楼是客家人的居住和防御建筑,通常是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的建筑,高四至五层,底部直径可达十米以上,内部多层楼梯环绕,居住密度高,非常适合节约用地,同时能够抵御外敌入侵。

5.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传统也十分丰富,如“三月三”、婚礼仪式、踩青、拉花篮等传统节日和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客家人的重大节日,是用来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6.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以口味重、辣、酸而闻名。

客家人喜欢食用盐腌制的肉类和腌菜等食品,牛肉、羊肉、猪肉等都是客家饮食中的主要食材。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建筑特色等方面。

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是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民族民俗:客家人简介

中国民族民俗:客家人简介

围龙屋
土楼
客家文化
(二)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
风格,受到唐诗律绝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 客家山歌直接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无论是生活劳动、风光景物、 传统风俗等等,都可以成为山歌的题材,其中反映客家男女的真挚爱情的情 歌在客家山歌中占的篇幅最多。
客家人分布图
客家人分布图
客家概述
(三)客家历史 有关客家人的迁徙,1930年代的客学大师罗香林为代表的研究学者认为,客
属民系自晋朝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并在这五次迁徙过程中繁衍 发展而来。
这五次大迁徙的大致过程是:第一次在两晋时期,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 江流域; 第二次始于唐代,大批北方汉民为躲避安史之乱,迁往相对安宁的赣 闽粤地区,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 第三次在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入侵,一批批 汉民迁往赣闽粤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少数民族逐渐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 系; 第四次是清朝末年,赣南由于满族统治者的蹂躏以及瘟疫发生,人口锐减, 加之闽西和粤东人口膨胀,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一部分客家人又回 迁赣南,另有一部分迁往四川; 第五次在近代,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 往沿海,有的则移居海外。
客家人
客家人
客家概述
(二)客家人地域分布 从西晋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
著居民杂处,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
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 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中国民族民俗
客家人简介
课件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人的由来
一、客家人首先是从语系是来的,客家人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里面的一群人,使用的语言叫做客家语,所以叫做客家族群,英文里面是Hakka。

客家人是唐宋时期从中原等地,南迁入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汉族一支,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宋朝贵族所使用的语音。

二、实际上汉藏语系汉语族(语言学上的名称)“汉语族”的语言,在当代,并非只被“汉族”所使用。

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他们都没有(几乎不使用)本民族语言。

三、“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居汉族,对宋来汉族的专称。

闽语汉族,为晋朝南迁,其语言为晋朝贵族语言。

粤语汉族,为唐朝南迁,其语言常称“唐语”。

但事实上论血统,粤语、闽语、客家早已互相渗透,没有绝对。

所以我们谈方言,应该单纯谈他们的语音。

也就是说,客家宋音、粤语唐音、闽语晋音。

四、可惜清末以来,有一些学者以为,凡是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都属于“客家”人,于是就有了“泛客家”学说。

(其实,客家人只是从中原南迁的一支,主要指宋朝南迁)
五、而“客家纯种”学说的来源,则是由于广府族群(粤语)诽谤客家语族群为“非汉种、亦非粤种”。

为了反驳粤语人士对客家族群的诽谤,一部分学者制造了矫枉过正的学说。

但居然至今仍被某些客家人,奉为绝对真理。

其实客家人、粤语人、闽语人,是先后南迁到华南一带的,而且相互之间互相融合,早已难从血统上分你我。

某些学者的坚持,不能表扬为毅力,而应批评为固执。

六、“客家”这个名词,最早也是粤语族群对宋来族群的名称。

闽语族群则是除了客家族群自己之外,最早接受来自粤语的这个词汇的,另一族群。

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有记载说“广州人将惠潮嘉人称为客家”的说法了。

至今“惠潮嘉仍被视为客家腹地”,即惠州市、潮汕(北缘,含大埔、丰顺、揭西)、嘉应(今梅州、兴宁等)。

七、除上述惠、潮、嘉三地之外,“客家大本营”里面的城市还有:福建龙岩、广东河源、韶关、江西赣州、吉安。

除河源市为纯客家语地区外,没有第二个纯客家的地级市。

梅州地级市被奉为客家方言根据,但梅州地级市也不是纯客家的地级市。

八、客家方言主要分为:粤台片(包含粤北片、汀南片)、粤中片(包含河源片、惠城片)、赣南片(包含宁龙片、于桂片)、汀北片(包含长汀片、宁化片)。

以上方言,均属于客家方言。

但事实上似乎只有“粤台片”、“汀北片”两大片的人们比较有客家认同感。

~~~汀北片又叫闽西片,但事实上汀南的客家话属于粤台片;只有长汀县及其以北的客家话,才属于汀北片。

九、虽然广东省粤中片(包括香港)、江西省赣南片的部分客家人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客家系。

但四川、广西、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却很清楚自己的客家身份。

客家籍的定型,是在广东梅州地区,凡是从梅州地区(清朝嘉应、大埔)外迁的,都比较有客家认同感。

十、客家地区,以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为“大本营”。

位于五岭东段,几乎都属山区,或半山区,或山间平地。

因此也借五岭的别称,称为“岭峤地区”。

客家地区的别称,就是岭峤地区。

客家话既略称为“客语”,也略称为“峤语”。

客家人,也称为岭人或峤人。

永昌总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