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
必修四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认识论 (知识篇)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再现]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课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考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及其关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性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梳理知识点复习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学习技巧,也是加深记忆的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梳理《柳永词两首》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
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
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
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
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
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 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
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
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
“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积累运用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 )A.东南 / 形胜,三吴 / 都会,钱塘 / 自古 / 繁华。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

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篇一】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解析:从实践的含义可知,选B项。
答案:B2.我国通过制定“十二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案:D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社会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解析: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它们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愚公移山之所以没用炸药,不用车运,是因为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答案:A4.*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C、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A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解析:伽利略通过自由落体试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答案:C6.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C.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D.真理是主观的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3篇)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政治学科体系严谨,交叉密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好好归纳一下重要知识点。
学完每个章节号要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本人整理了人教版必修四的知识点,欢迎阅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填空题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同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可概括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8、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9、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2、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15、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6、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1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上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字词复习及素材梳理..

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合交织,写出了佳节怀人的思
想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通过写 残秋的景色,表现了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哀愁。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
【应用指南】 本素材可用于“思念”“生命之痛”等话题的作文写
作。
【精彩运用】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 花自飘零水自流 ” 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
他,晚来风急抵挡,对敌 . ③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对等,相当 .
四、词类活用类型及释义 1.异日图 将好景名词作动词,画 . 2.多情自古伤 离别动词为动用法,为……而忧伤 . 3.大江东 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 4.竹杖芒鞋轻胜马 名词作动词,骑马 . 5.赢得仓皇北 顾名词作状语,向北 . 6.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名词作动词,吃饭 .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
一、通假字及释义 1.早生华发 2.一尊还酹江月 二、古今异义词 1.千古风流 人物 .. 古义:英俊杰出的,有才华的 今义:①轻浮放荡;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华通花,花白 尊通樽,酒杯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
2.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
古义:繁华景象,流风余韵 今义:①轻浮放荡;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3.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 古义:光景,状况 今义:①次序;②一个挨一个地 4.回首向来 萧瑟处 .. 古义:刚才 今义:从来,一向
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地寻找美、享受
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 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当柳永流连于歌馆红楼,浅斟 低唱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 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专出入名妓花楼, 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能和柳七亲热唱 和,哪怕是倒贴银子,就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不愿君王召, 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 面。”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 变”。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 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 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 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 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 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 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 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 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 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 杀苏轼,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 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 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
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
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
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
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
精力作词。
写作风格
柳永乃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旗中号“情长”,有 “豪苏腻柳”之称,柳词 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 独到。 柳永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不靡靡。构词意境 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 词,始行于世”。时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 ”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 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 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 活情景?
辙
苏轼简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 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 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 “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 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 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 四年开始, 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
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
返回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
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
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
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比喻却十分确切,把“婉约”与 “豪放”两种风格都说得非常清楚。
词人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作此诗。词上阙 绘长江,咏赤壁;下阙怀周瑜,伤己身。全词写景、咏史、 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壮阔,气魄宏大,格调雄浑,最能代 表苏轼豪放词风格,是宋词中精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 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柳永 一袭磊落青衫 茕然立于繁花落叶之间
眼里有无处安放的深情
谁也抹不平他心中的忧伤 春意阑珊拿不起的是书卷 秋雨连绵放不下的是思念 潇湘河畔 寻寻觅觅 红尘良伴 无限江山 时运不济 如何指点
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 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 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 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 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 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非常有名,不仅用 《念奴娇》“本意”以外的内容写词,而且气势雄放,为“曲 子所缚不住者”。 《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 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 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 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 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 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 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 人传唱。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 文学样式,它兼有文学与音乐 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 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 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 短句”。
宋词派别
婉约派
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
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
大江赤壁 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 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 建立功业 感伤身世 祭奠江月
周瑜 年龄:34
苏轼 年龄:47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苏轼
•
• • • • • • • •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 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 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都门(dū) 凝噎(yē) 暮霭(ǎi) 参差(cēn cī) 绕堤沙(dī)天堑 (qiàn) 罗绮(qǐ) 羌管(qiāng) 钓叟莲娃(sǒu)
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 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 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 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dān )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 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 ,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 ,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 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 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 ,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 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 提示:善于点染,是其特色之一。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 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 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 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 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 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 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 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 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 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 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本是唐代天宝年间一个倡女 的名字。唐元稹在《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奴娇,念奴潜伴 诸郎宿”句下注:
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pú宴,累日之后, 万众喧隘,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 念奴唱歌,邠bīn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 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如此。然而玄宗不欲夺侠游之盛,未 尝臵在宫禁。 后来词人们就用“念奴娇”作为词曲的名称,用来描写 念奴之美。这是《念奴娇》的“本意”。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 (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 170多篇(含小品),写了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放 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 的前后《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 上的大幸。历史有时如此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