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八下《故乡》word教案1
《故乡》优秀教案

《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主题,探讨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记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他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小说围绕故乡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总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依次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历。
)2、让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概括。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闰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段落,说说闰土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阅读后讨论,教师引导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闰土的变化: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热情开朗;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愚昧落后、贫困愁苦。
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等方面进行思考。
)2、杨二嫂文中是如何描写杨二嫂的?分析杨二嫂的形象特点。
探讨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
《故乡》教案完美版

《故乡》教案完美版目标教学目标:- 了解并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故乡情感的认同和发展-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学内容1. 散文《故乡》的作者和背景介绍2. 散文主题的讲解和探讨3. 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和解读4. 学生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回忆。
步骤二:知识讲解- 介绍散文《故乡》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
- 分享散文主题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步骤三:文本解读- 阅读散文《故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感受。
-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步骤四:学生互动活动- 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分享,促进思维碰撞和意见交流。
-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索散文中的关键信息。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 小组代表分享合作成果,展示对散文理解的不同角度和深度。
- 教师总结讲解散文主题和要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价- 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成果和质量,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参与学生互动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 检查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资源- 《故乡》散文文本- 与故乡情感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素材- 教师备课资料和课堂活动设计以上为《故乡》教案的完美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故乡》一文,使学生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惜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故乡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乡》一文、笔记本、课件。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学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描述一下自己的故乡有哪些特点。
2. 预习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故乡》一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故乡的特点。
3. 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在课本上阅读《故乡》一文,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乡》一文中描写的细节进行讨论,提问如下:(1) 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自然景观?(2)文中的故乡有哪些美丽的乡村风光?(3)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让人怀念的事物?(4)文中的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5. 语言表达(15分钟)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出那个地方的美丽与特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文中要包括自己对故乡的感受与描述。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故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
2.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故乡》教学教案(通用5篇)

•••••••••••••••••《故乡》教学教案《故乡》教学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教学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故乡》教学教案篇1一、相关基础知识1、关于作者与写作背景。
对于作者鲁迅,初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以“我所知道的鲁迅”为话题,让全班同学谈谈自己对鲁迅的认识,老师最后发言,与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的认识,或拓展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情况,或谈谈自己阅读鲁迅的感受体验,或介绍最新的鲁迅研究情况。
“说鲁迅”,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进而阅读鲁迅。
关于写作背景,要引导学生注意《故乡》的写作时间,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了解二十世纪初期(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
有条件的话,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感性材料(如反映当时我国国情的一些基本数据、反映当时历史事件和百姓生活的老照片、其他的文艺作品等),而不要仅仅强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即使要强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应该在学生初步感知作品后的讨论分析过程中才顺势提出来,不宜在学生阅读之前过早强调,以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其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与体验。
2、语言积累鲁迅作品的语言中有一些与现在用法不同的字词,《故乡》也不例外。
这有时会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
可让学生阅读课文时特别留心此类字词,甚至可结合学过的其他鲁迅作品对此作一次小结。
可重点积累以下词语:阴晦、萧索、本家、祭祀、家景、许愿、无端、如许、愕然、鄙夷、嗤笑、惶恐、絮絮、寒噤、松松爽爽、惘然、隔膜、恣睢。
可要求熟读或背诵课文片断,如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两段描写,结尾的三段议论。
3、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说,并自学本册课本附录《谈谈小说》,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故乡教案 鄂教版

《故乡》教学设计《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
以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2.了解写作背景。
二、谈谈关于小说的知识。
(见课件)三、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3.梳理情节结构。
四、初读课文。
1.积累字词。
(见课件)2.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见课件)五、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变。
2.故乡的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人、景、事)六、抓住“变”字,精读课文。
1.分析故乡的变。
跳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
思考: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2.分析闰土的变。
(1)速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填写表格。
(见课件)(2)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小结,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形象的意义。
鄂教版语文八下故乡1

学习总目标一、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和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本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心里情感和愿望。
学习难点:一、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二、理解小说中议论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把握刻画人物的方式。
分析领悟造成人物转变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教法、学法说明: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进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育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讨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小调查:喜欢读小说吗?平时是如何读小说的?(请同窗们按照平时的情况做口头表述)2、由此回忆小结小说的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人,日趋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人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初读课文,注意在段落前标上顺序,并完成以下任务:A、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B、按照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题目“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性的词语,把课文的题目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元素。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增强人际关系的认识。
(3)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关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元素。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以及小说所传递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元素。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心中的故乡,分享对家乡的情感。
(2)介绍课文《故乡》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故乡》。
(2)学生互交流阅读感受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元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力。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总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
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内心情感和愿望。
学习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
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领悟造成人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调查:喜欢读小说吗?平时是怎样读小说的?(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情况做口头表述)
2、由此回忆小结小说的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初读课文,注意在段落前标上顺序,并完成以下任务:
A、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
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
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
B、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性的词语,把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3、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小说《故乡》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第一课时练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愕然()嗤笑()
惘然()潺潺()恣睢()
2.选出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阴侮影像心绪谋食 B.蓬隙寓所獾猪愕然
C.潮汛打拱瑟索恣睢 D.隔膜惘然箫索展转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 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4.从文中找出与下面各词相近的词
(1)阴暗(2)萧条(3)寂静
(4)悲凉(5)鄙视(6)崇敬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故乡》以为线索,按照、、来安排情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故乡环境的前后对比,突出一个"变"字,来体现主题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根据其线索分成几部分?
2.研读课文的变化之处
思考:上节课同学们给故乡加上了很多修饰语,不难发现故乡的人、事、物都在改变,请想想在课文中具体体现在哪里?
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通过研读,我发现变了,因为从文中
看出。
3、从课文的语句着手深入探讨,思考
A、之前、之后分别是的怎样?
B、造成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C、作者对这样的变化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4、这样塑造的手法有何值得借鉴,作者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备注:一、由于(2、3)步骤的实施在学案中不能呈现,只能根据学生课堂的回答来小结:本文的变化有两大点(人物、环境),人物的变化(闰土、杨二嫂);然后在立足语言的基础上探讨人物的前后的变化来分析其性格的变化。
二、分析人物时,提示学生通过列表格从闰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来分析性格的变化;利用分析闰土的方法来自主学习杨二嫂的变化。
课堂练习(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起一个,大竹匾,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在棒.那鸟雀就在竹匾下。
二、通过对比描写来表现人物,是一种常用且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方法。
请你选择班级中两位在外貌、性格、爱好、言行习惯等某一方面有较大差异的同学来进行对比描写。
为了不使同学难堪,名字可以另取或甲、乙代替。
字数应不少于200字。
第三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环境的变化及"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78-85自然段)
思考:
A、"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B、"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指什么?
C、"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
3、86~88自然段
A、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B、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探讨“我”的人物形象的写法和性格特点
二、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三、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的主题复杂性历来有很多争论,学了本课,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而生活,也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在“”内填上标点符号。
2.在“——”线上填写词语。
3.给加线的字注音:
A.潺潺 B.隔膜
4.解释词语:
A.隔膜: B.隔绝:
5.“我想”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有几点?
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这“新的生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本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手法。
(二)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选文中的“我”指()
A.主要人物 B.线索人物 C.鲁迅 D.暗衬人物
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A.希望有没有都可以 B. 希望没有用
C. 希望在黑暗社会不以实现
D. 不能空有希望
3.“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①这句话中“这”指的是()
A.希望 B. 希望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C.生活道路 D.故乡美好景象
②这句话中“成了路”比喻的是()
A.有了希望 B. 地上的路
C.家乡变得美好 D. 希望得以实现
4.“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该怎样理解?
5.选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A.语言描写 B.肖像描写 C. 行动描写 D. 心理活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