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长江和钱塘江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层序界面和沉积间断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冰后期古河谷沉积特征及其沉积中心的变迁

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冰后期古河谷沉积特征及其沉积中心的变迁

深度
0 "i -
岗区 河问 — — 地 — 地— — 古 河 谷 — — 河 地斗 挺 一 — — — 问—
±f j 曩 ( )' = 【 兰 童 。 回 圈 十1 { I

{! ! : l !
【三 1
【 士l
『 : { 暮
1 1 晚 更 新 世 晚 期 地 层 层 序 .
晚更 新 世 晚 期地 层 层序 从 下 到上 主要 由 相 当海 洋 氧 同位 素 ( s 3阶段 的下 部 河 流 MI )
相 、 次 盛 冰期 形 成 的硬粘 土层 和上 部 河流 相组 成L 。下部 河 流相 埋 深多 在 6 ~7 以 末 l 引 5 0m
河谷地 层 的沉积特 征进行 分析 , 以探讨该 河段 冰后期 沉积 中心 的变迁及 演化 过程 。
l 沉 积层 序 及 其 沉 积 相 组 合
江都 一 镇江 ( 大港 ) 段在钻 孔控制 的深 度范 围 内, 河 自下 而上可 以 明显 地 区分 出晚更 新世
晚期 和 冰后 期 ( 全新世 ) 两类不 同时代 的地 层 。
江 的江 面 宽 度 不 断 变化 , 积 中心 位 置 也 随 之 发 生 多 次 较 大 调 整 : 消期 至全 新 世 早 期 , 沉 冰 中心 位 置 曾不 断 向南 偏 移 ; 全新 世 中 期 开 始 , 中 心 位 置 开 始 北 移 直 至 最 大 海 侵 结 束 ; 大 海 侵 后 , 从 其 最 随 着 三 角 洲 不 断进 积 , 中心 位 置 也 开 始 节 节 南移 直至 现 今 位 置 ; 最 大 海 侵 到现 在 , 长 江 中 其 从 古
杨献忠, 乃颐, 雪, 魏 马 蒋仁 , 于俊 杰 , 宗言 , 玲 , 张 赵 劳金 秀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赵宝成【摘要】利用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南汇边滩水下砂体的HYK16钻孔的测年、岩性、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分析末次冰期长江下切河谷阶地的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控制下的沉积环境演变。

钻孔沉积物自下而上记录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发育的3套沉积体系:河流体系(海拔-47~-31m,晚更新世晚期低水位体系域)、河口湾体系(海拔-31~-21m,早全新世海侵体系域)和三角洲体系(海拔-21~-3.6m,中晚全新世高水位体系域)。

岩性、有孔虫、花粉记录共同揭示了10~7.7ka BP在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钻孔所在地经历了滨海湖沼至滨海的快速转变,尤其是9~8.5ka BP期间,海面的大幅度上升使得河口快速向陆移动,导致钻孔所在地水深明显变大。

钻孔所在地约7.7ka BP开始发育水下三角洲,约1.07ka BP开始变为潮滩。

% Late Quaternary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control ed by postglacial sea level fluctuations are examined in the last glacial terrace of the paleo-Yangtze River incised val ey.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equences is revealed by dating and analysis of sediments and microfossils from borehole HYK16 located in the Nanhui shoa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front. The borehole sediment records three depositional systems since the last glacial, which in ascending orderare:fluvial (to sea level 47–31m, Late Pleistocene regression system tract and lowstand);estuarine (to sea level 31–21m, early Holocene transgression system tract);and deltaic (to sea level 21–3.6m, mid–late Holocene highst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hanged remarkably from marshto near-shore during~10–7.7 ka BP as a result of rapid stepped sea-level rise. In particular, a very rapid rise in sea level during~9–8.5 ka BP caused the paleoestuary to shift quickly landward and be immersed under deeper water, and a possible hiatus (several hundred years long) occurred at the studied depositional site. The subaqueous delta was initiated at ca. 7.7 ka BP and the tidal flat developed at ca. 1.07 ka BP at the depositional site.【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6页(P50-54,63)【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前缘;层序地层;古海平面;第四纪地质;沉积环境【作者】赵宝成【作者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成为上海市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工作内容[1]。

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与生物气成藏有利地

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与生物气成藏有利地

旋 回( P G ) , 亦 即五六万年来的记录。前者相 当于氧 同位素 第 2期 的大部 和第 3期 即末 次 盛冰期 和末 次
2 0 1 5年 4月 2 9日收到 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工作项 目 ( 资[ 2 0 1 4] 0 3 - 0 2 9 - 0 0 5 )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 徐 振宇 ( 1 9 7 8 一) , 男, 工 程 师 。研 究 方 向 : 沉 积 学 与 岩 相 古 地 理 。E - m a i l : x z y ~ n j @f o x m a i l . c o n。
长江 三角洲 河 口地 区发育 的下切 河谷 由于其下 切 的
深度深 、 规模 大 , 历 来 受 到 人 们 的关 注 。前 人 研究 了从 亚间 冰期开 始到末 次盛 冰期 结束 长 江下切 河谷 的充填 过程 以及其 对应 的沉 积环 境特 征 ¨ j 。 但 对 下切 河谷 的 内部结 构 、 层 序 特 征 与 浅 层 生物 气 藏 的关 系并 未开 展 系统 研 究 , 这 也 是 长 江 三 角洲 地
1 地 质 背景
长 江 三角 洲 地 区是 一 片广 阔 的 冲积平 原 , 趋 势
西 高东 低 , 面积 5 . 2×1 0 k m , 该 区域 可 以划 分 为三
角洲 主体 和南北 两翼 。所 述 的长江 晚第 四纪河 口地
层, 是指 末次 亚 问冰期 海侵 旋 回( L G) 和 冰后 期海 侵
期海 侵 与河 口湾发 育 阶段 和 河 口湾 充填 及三 角洲 发
重视 ¨ J , 下切 河谷 充 填 层 序 因其 往往 具 有 丰 富 的 油气 资源 , 成 为油 气 勘 探 过 程 中重 要 的 目标 层 ; 同时 它还 蕴藏着 丰 富 的沉 积 环 境 和 地 质事 件 信 息 。

《第四纪地质学》作业答案

《第四纪地质学》作业答案

第四纪地质学作业答案一、选择题1、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在陆地上形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层),它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Crust of weathering)。

主要风化壳类型有: ( )A. 碎屑型风化壳B. 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C. 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D. 硅铝-粘土型风化E. 硅铝-铁质-铝土型风化壳(红土型风化壳)壳2、最主要的两种搬运和沉积介质:( )A. 空气B. 流水C. 冰川D. 生物3、世界大地震活动带主要有:( )A. 大洋中脊地震带B.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 大地裂谷地震带D. 环太平洋地震4、第四纪(Quaternary)在国际地层表中可划分为多个世,包括:( )A. 全新世B. 上新世C. 中新世D. 更新世E. 渐新世5、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纪生物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A. 晚期智人阶段(新人)B. 早期猿人阶段(古猿)C. 晚期猿人阶段(直立人猿人)D. 早期智人阶段(古人)6、冰碛物按其存在位置,分为:()A. 底碛B. 侧碛C. 终碛D. 冰缘堆积7、物理风化作用包括有以下哪些方式:()A. 水化作用B. 层裂(岩石的释荷)C. 水解作用D. 碳酸化作用E. 冻融作用8、划分第四纪地层的标志包括:()A. 构造与地貌标志B. 生物标志C. 考古标志D. 岩性和岩相标志9、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有以下哪些方式:()A. 层裂(岩石的释荷)B. 水解作用C. 碳酸化作用D. 水化作用E. 氧化作用10、冰碛物按其存在位置,分为:()A. 底碛B. 侧碛C. 终碛D. 冰缘堆积物11、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包括:()A. 冰川遗迹——冰碛物B. 红色风化壳C. 海滩岩D. 动、植物化石标志12、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A. 包气带水B. 潜水C. 滞水D. 承压水13、物理年代学测量方法包括:()A. 古地磁法B. 热释光和光释光法C. 电子自旋共振法D. 裂变径迹法14、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A. 岩性B. 时间C. 节理发育情况D. 地形E. 气候15、岩溶地貌是()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お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お

4 5 0
地球科学进展 第 2 3卷
2 . 1 分布厚度变化大 西南地区河流覆盖层分布厚度变化较大, 例如, 在大渡河流域, 从目前的勘察资料来看, 大岗山河段 覆盖层最薄, 仅2 0 . 9m , 最厚的地段为冶肋电站, 覆 盖层厚度达到了 4 2 0m , 两个河段的覆盖层厚度相 差约 2 0倍。这个特点在西部其他河流内也比较突 3m , 钟坝河 出, 岷江流域漩口河段覆盖层厚度为 3 段覆盖层厚度为 1 0 4m ; 金沙江新庄街河段覆盖层 厚度为 3 7 . 7m , 虎跳峡河段覆盖层厚度为 2 5 0m 。 2 . 2 结构差异显著 西南地区河流覆盖层固体物质具有层次多、 结 构松散、 岩性变化大、 岩层相变显著等特点。具体地 讲, 有如下特点: ( 1 )颗粒组成偏粗大, 漂卵砾石一般占较大比 重, 漂石一般为 0 . 3~ 0 . 7m , 最大达到 1~ 2m 。 ( 2 )有磨圆度好的砂卵石层, 有时夹砂层透镜 体, 也有磨圆度较差的碎石、 块石层。 ( 3 )更新世沉积层为钙质弱胶结, 具半成岩特 点, 全新世堆积层结构疏松, 常架空。 按颗粒特征、 结构特性及成因类型,西南地区 河谷深厚覆盖层自下而上基本可分 3层: ( 1 )含泥砂卵( 碎)石层: 堆积于河谷底部, 多 0~ 7 0m m 的碎石为主,颗 为冰碛堆积物,以直径 3 粒呈棱角—次棱角状,骨架连续,结构一般紧密。 ( 2 )漂卵石,含泥沙碎块石,粉细砂( 砂壤土) 互层:漂卵石层粒径一般 5 0~ 1 0 0m m ,结构较紧 密。粉细砂层最大堆积厚度可超过 2 0m ,薄层状构 造,与含泥碎块石“ 共生” 堆积。局部河段具有架空 结构。 3 )现代河流漂卵石层: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 ( 及其两侧的高低漫滩或一级阶地。由漂卵石夹砂、 砾质砂、 砂质结构组成,分选性好,浑圆状或半浑 圆状。 2 . 3 组成成分复杂 河床覆盖层的物质组成较为复杂, 主要有: ①颗 碎石 粒粗大、 磨圆度较好的漂石、 卵砾石类; ② 块、 类; ③颗粒细小的中粗—中细砂类; ④壤土类等。各 物质成分的界线往往不明显,漂石、 卵砾石类中常 夹有砂类;块、 碎石与壤土类相互充填等。 2 . 4 堆积序列异常 一般而言, 受第四纪地壳运动的影响, 河床的正 常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 3 0m , 堆积物年龄一般小于 2k a 。而根据上表所列, 西南地区许多河流覆盖层 厚度都大于 3 0m 。同时, 多个水电站大量的测年资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
赵 宝成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 院,上海 2 0 0 0 7 2 )
摘 要: 利用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南汇边滩水下砂体的H Y K1 6 钻孔的测年、岩性、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 , 分析末 次冰期长 江下切河谷阶地的晚第 四纪层序特征 及冰后期海平面 波动控制下的沉积环境演变 。钻孔 沉积 物自下而上 记 录了末 次冰期 以来的发育的3 套沉积体系 :河流体系 ( 海拔一 4 7 ~3 l m,晚更新世晚 期低水位体系域 )、河 口湾体 系 ( 海拔. 3 1  ̄ 一 2 1 m,早 全新世 海侵体 系域)和三角洲体系 ( 海拔一 2 1 ~3 . 6 m,中晚全新世高水位体系域 )。岩性 、 有 孔虫 、花粉记 录共 同揭 示了 1 0 - 7 . 7 k a B P 在 海平面快速 上升作用 下钻孔所在地 经历了滨海 湖沼至滨海 的快速转 变 ,尤其是9 ~ 8 . 5 k a B P 期 间 ,海面的大幅度上 升使得 河 口快速向陆移 动 ,导致钻孔所在地水深明 显变大 。钻孔所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 成为上海市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工作 内容 - 一 。过去几 十 年来 ,基于长江三角洲陆域 的大量第四纪钻孔 ,确立 了 地层与沉积环境格架 ,尤其是具有精确地质年龄约束的
晚第四纪地层层 序和沉积演化模 式。李从先等利用长江
规律 以及估算历 史时期长江泥沙 “ 从源到汇”和 “ 从汇
5 0 i 2 0 1 3 年第3 4 卷第2 期
S h a n g h a i L a n d&R e s o u r c e s上 海 国 土 资 源 《 仅有 孔虫丰度 、分异度略有波动和优势花粉的含量有所
降低 。
潮 流的作用 ,根据 长江三 角洲主体 进积 、长江河道 和 南翼平原岸 线演变历史 ] ,推断沉积环境为水下分流河 道 。顶部 块状层理状细砂、中砂且含量大量 贝壳碎屑 , 反映了潮 流、波浪的强烈淘洗 ,属于河 口砂坝相环境。 根据S U 4 的AMS C日历年龄和沉积速率估算 ,该层底部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含盐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_张永生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含盐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_张永生

文章编号:1671-1505(2003)01-0029-07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含盐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张永生1 杨玉卿2 漆智先3 乔悦东2 袁鹤然1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测井事业部,北京1011493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摘要 潜江组盐层间的层段(盐间段)由砂岩和非砂岩两部分组成。

其中非砂岩分布广泛,主要由单层厚度为毫米—厘米级、累积厚度达几十厘米至几米的含盐韵律组成,并多为复成分的蒸发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陆源的粘土和细碎屑矿物组成的混积岩。

过去,人们对盐间段非砂岩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岩性的认识,对于其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研究较薄弱。

文中通过对潜江凹陷西北部王场构造3口井共约151m 岩芯的精细研究,对盐间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

认为潜江组盐间段湖盆环境为常年性较深水分层盐湖,大体可分为微咸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水体深度自下而上逐渐变浅。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潜江组 含盐岩系 沉积特征 常年性分层盐湖第一作者简介 张永生,男,1963年生,1995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盐湖学及沉积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1 概述江汉盆地是我国东部第三系陆相含油盐湖盆地中的典型一例,它由枝江、江陵、陈沱口、潜江、小板、云应、沔阳7个次级凹陷组成(图1)。

这些凹陷在平面上以潜江凹陷为中心,其余环绕其四周构成卫星式展布,其中以潜江凹陷下陷最深。

在古近系上始新统—下渐新统潜江组沉积期,潜江凹陷受北部潜北大断层强烈活动的影响,呈现北深南浅、北陡南缓、东西平缓的箕状深凹陷,构成湖盆汇水中心和沉降中心[1]。

潜江组自下而上可分为四段,即潜四下段、潜四上段、潜三段、潜二段和潜一段(表1),其中潜四上段至潜一段沉积层序中就有160多个Ⅲ级盐韵律,盐层累计厚度达1800余m 。

地貌第四纪复习题答案-1

地貌第四纪复习题答案-1

一、填空题(每空1分)1.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2.荒漠的类型有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

3.河床水流质点的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和推移。

4.窝穴、终碛垅、沙坝和峰丛分别属于风成、冰水堆积、海岸堆积地貌和溶岩地貌。

5.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代号分别是Qp1、Qp2、Qp3、Qh6.Qal、Qgl、Qel和Qpl,分别代表第四纪冲积物、第四纪冰川堆积物、第四纪残积物和早更新世。

7.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8.河流阶地按结构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三种类型。

9.海岸带的三分,分别是:浅海、半深海和深海。

10.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活动层,下部为永冻层。

11.由粒雪转变成冰川冰的成冰过程因环境的不同有两种类型:冷型成冰作用和暖型成冰作用。

12.任何地貌都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3.新构造运动的标志有地质构造标志、地貌标志、沉积物标志、地震标志、火山标志、水文标志和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

14.Qp3、E、Qh和N2分别是晚更新世、古近纪、全新世和上新世的代号。

15.气候变化的标志主要包括生物学标志、岩石学标志、地貌学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和矿物学标志等。

16.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是岩性、地下水性质、构造和气候.17.在黄土地层划分上,S14是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的分界线,S1是离石黄土与午城黄土的分界线。

18.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Z、C—P、Q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震旦纪Z,石炭纪C,二叠纪P,第四纪Q) 19.河流中泥沙的起动流速大小与泥沙的粒径成正比。

20雪线是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固体降水的降雪量等于消融量。

副热带高压带地区的雪线高度比赤道地区高,说明气候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2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在结构上洋壳缺少硅铝层,在厚度上洋壳比陆壳薄。

23.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沙丘间的距离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