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心理学第三章
心里咨询师考试教材--补充教材(冲刺课)

心理咨询师(补充教材)冲刺课补充教材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咨询概论第三章心理咨询专业伦理第四章心理评估概论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什么是人格第三章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第四章第三节新精神分析流派第五章第四节特质理论流派第六章第五节生物学流派第七章第六节人本主义流派第八章第七节人格认知流派第九章第八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第一节什么是人格人格: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
有结构、动力、特征的系统。
显示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典型性、差异性和统合性。
要点一人格的特性:独特性:一个人典型的行为和特征——典型性&差异性稳定性: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形成的稳定性&表达的稳定性统合性:人格的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和健康功能。
——多元&匹配&统合功能性:生活轨迹、生活方式、命运——外显&环境&自我约束判断题:人格的特性,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差异性。
答:错人格的特性,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一、人格结构意识的三层次理论潜意识——深藏内心的、无法直接触及的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前,能够进入意识层面的意识——心理最表层,能够清楚觉知到的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一、人格结构三我结构本我——享受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二、人格动力1、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心理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
等量原则、平衡原则2、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指向生长,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死本能:将死亡的欲望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力。
对立统一,互相整合,互相替代。
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三、人格发展阶段生存任务身体心理主题口唇期(0~0.15岁)断奶口唇信任肛门期(1.5~3岁)大小便肛门自我控制性器官期(3~6岁)认识男女差异性器官性别认同潜伏期(6~12岁)生活适应无防御方式两性期(12岁以后)异性交往生殖器亲密关系要点二防御机制——自我保护自身的方式:压抑——职场中受委屈,依然笑脸相迎否认——你怎么了?没事!反向形成——越喜欢,越欺负投射——爱屋及乌合理化——多谢前任不娶之恩退行——我不要,就不要嘛!转移——踢猫效应升华——情绪低落,创意无限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五、人格适应压抑:是指将意识中的令人不安的事物从意识层面移除,这是最基本和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防御机制,用于保护自己免于危险。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之发展心理学必背

要点:(1)、心里发展的阶段论与联系论(领会)
①阶段论:阶段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进程是不可连续的分阶段进行。
规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心里素质不同。
②连续论:主张――心里发展是连续的
12、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识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划分。
(3)、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地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研究方式-①组群研究与个案研究:将纵向研究应用于单一的特殊被试者身上的追踪研究。
②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因任务要求不同跨文化比较研究
9、.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2)试验法(3)访谈法(4)临床法
10、.心里发展的动力: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欺负与被欺负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生理发育高峰
生理机能的变化
性的发育和成熟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种水平,6个阶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独立行走★
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1、感知觉发展(研究方法的突破、视觉发展、空间知觉的发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儿童心理学创始人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自己整理的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三章。
注意(一)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各种心理现象共有的名称。
人们注意到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注意相关现象:选择性注意、注意转移、注意力分散、信息抑制和注意力集中。
一、斯特劳特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这种效果是指当一个单词的印刷颜色与一个单词的意思冲突,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很慢。
在Stroop效应实验中,受试者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色彩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择印刷色彩维度。
斯特劳普(1935)首先证明了这种效应。
他发现人们平均需要110码来说出100个冲突的单词。
相比之下,命名100个纯色方块只需要63秒。
两者之间的47秒差代表strop干涉或strop效应。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Stroop干扰效应更大。
Stroop干扰已被用作评估抑制系统有效性的指标。
干扰越大,抑制效率越低。
第二,自动加工和受控加工与注意力相关的加工有两个层次,即自动加工和受控加工。
自动处理主要用于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轻松任务;受控加工主要用于困难任务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
自动处理是并行的,换句话说,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项目。
相比之下,受控加工是一个系列,一次只能加工一个项目。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简单时,人们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
当任务因为包含不熟悉的项目而困难时,人们会使用控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论:处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分散注意力,人们利用并行处理自动注册特征。
即在分心阶段,人自动处理孤立的特征。
当无关项较多时,被试的目标意识速度与刺激显示只包含三项时一样快,因此无关项较少。
结果表明,特征配准或编码是自动的。
由此可见,在特征集成理论中,走刀是一种相对低级的加工,大致相当于自动加工。
这种处理需要很少的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发生。
第三节 行为主义治疗理论(心理咨询学)

三、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又称“暴露疗法”、“冲击疗
法”和“快速脱敏疗法”。它是鼓励求治 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 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 满灌疗法常被用来治疗焦虑症和恐怖症。 但在具体运用时,还要考虑求治者的文化 水平、需要暗示的程度、发病原因和身体 状况等因素。对体质虚弱、有心脏病、高 血压和承受力低的患者,不能应用此法, 以防发生意外。
25
满灌疗法的一般原理
由于恐怖是经过经典和条件作用而学习得来 的,因此,恐怖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应。某一 事物或情境在一个人身上所引起的恐惧体验 ,会激发他产生逃避行为,而不管此事物或 情境是否真的构成了对他的威胁。这种逃避 行为会影响恐惧体验的强弱,从而起着负强 化的作用。 由此,专家们认为,与其逃避,不如让 患者面对。一旦患者毅然正视恐惧,恐惧就 者将榜样的特征纳入自己的行为之 中并赋予自身人格的特征。
4定型:当模仿的行为得到外部或自我的 不断 强化之后,习得行为相对稳定建立起来并保持 一定的型态。
14
四、行为疗法的基本步骤
1、确定“靶行为” 2、“靶行为”量化与标定 3、矫正目标的制定 4、确定强化物和干预计划 5、结束以及复发的处理
27
四、强化疗法
1、行为塑造法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 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 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 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 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 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 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 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 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最新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环境心理学》知识第三章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环境心理学》知识第三章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1.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可以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
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
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塞尔耶把生理反应叫做生理应激,拉扎勒斯又把情绪和行为反应叫做心理应激,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⑴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
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唤醒理论认为:①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②并且愉快与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③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④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⑵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刺激负荷理论认为,首先,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第三,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最后,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心理学三章》课件

通过这份《心理学三章》的PPT课件,我们将带您进入一个关于认知、社会和 发展心理学的奇妙旅程。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神秘而令人 着迷的领域吧!
心理学三章的目的
了解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们在我们 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心理学三章的内容
2 群体归属
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个群体 的意识和认同感,对组织 和社会的归属感。
3 生命周期理论
描述人类发展为一系列的 阶段和任务,每个阶段都 有其独特的心理需求和挑 战。
心理学三章的应用
1
教育领域
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学习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组织管理
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来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团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和学习 等高级认知过程的科学分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探讨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 为、互动和关系等社会心理 过程的学科。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内心理和 行为变化的学科,从婴儿到 老年人的发展过程。
心理学三章的关键概念
1 认知失调
当个体的信念、态度或行 为与其自身的价值观和知 觉产生冲突时出现的心理 不适。
3
心理健康
使用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帮助人们应对心理问题,提升自我发展和幸福感。
结论和要点
通过对《心理学三章》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增进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 获取处理认知、社会和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个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章节练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认为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持该观点的学者是()。
(二级)(A)皮亚杰(B)普莱尔(C)吴伟士(D)施太伦【答案】A2、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二级)(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答案】A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三级)(A)先天的成熟(B)动作(C)后天的经验(D)吸吮【答案】B4、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三级)(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答案】D5、观察学习是指()。
(三级)(A)有意识地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B)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野外学习(C)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受到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学习(D)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答案】D6、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三级)(A)成熟(B)经验(C)同化(D)社会环境【答案】ABD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三级)(A)先天的成熟(B)动作(C)后天的经验(D)吸吮【答案】B8、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
三级)(A)吸吮(B)后天的经验(C)动作(D)先天的成熟【答案】C9、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二级)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答案】C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二级)A.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B.训练决定机体成熟C.训练是机体成熟的前提条件D.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答案】A处于前运算的儿童具有的特征包括()。
(三级)(A)泛灵论(B)自我中心(C)思维的可逆性(D)掌握守恒【答案】AB11、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三级)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50岁以后)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2-4)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8-25岁)【答案】A12、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心理咨询师培训大纲(三级)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第一章基础心理学一、教学目标:基础心理学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既是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入门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章教学目标为:(1)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体系。
(2)掌握心理过程及人格各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二、教学内容:(1)基础心理学绪论(识记)(2)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识记)(3)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4)记忆(掌握)(5)思维、言语及想象(重点掌握)(6)意识和注意(掌握)(7)动机与需要(掌握)(8)情绪、情感和意志(重点掌握)(9)人格(重点掌握)三、教学方法:(1)概念准确,注意相近概念的区分,结合日常生活适当举例。
(2)分阶段完成练习,对题目答案进行分析。
(3)注意事项:注意学科的体系化和基础心理学在心理学学习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一、教学目标: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人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来解释人的心态与行为的一门科学。
本章教学目标为:(1)掌握社会心理学各流派理论及基本概念。
(2)掌握人际关系概念及相关理论。
二、教学内容:(1)社会心理学概述(识记)(2)社会化与自我(重点掌握)(3)社会知觉与归因(掌握)(4)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重点掌握)(5)态度(重点掌握)(6)沟通与人际关系(重点掌握)(7)社会影响(识记)(8)爱情、婚姻和家庭(识记)三、教学方法:(1) 讲解为主,结合日常生活适当举例,适当结合心理咨询中的人际互动关系、社会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举例讲解。
(2)分阶段完成练习,对题目答案进行分析。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3) 注意事项:注意引导学员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内容,注意人际关系及社会功能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过 程与主要技术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过程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 三、案例分析 四、 咨询中的重点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过程
罗杰斯在其工作的早期,曾就治疗过程提 出过12个步骤。但他强调说这些步骤并非是截 然分开,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 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一)自我的结构和内容 自我是一个人现象场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在一 个人的现象场中具有核心意义。它是自我感觉与 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它的构成主要包括: 1、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 2、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 3、个人对坏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坏境关系的评 价。
(二)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同感)
同感(empathy)有时又称为同感理解 (empathical understanding). 也称为‚共情‛、 ‚同理心‛、‚同感‛、‚同情‛、‚移情‛等, 按照罗杰斯的看法,同感就是咨询师体认当事人 内部世界的态度和能力:‚感受当事人的私人世 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 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同感。……感受 当事人的愤怒、害怕或烦乱,就像那是你的愤怒、 害怕和烦乱一样,然而并无你自己的愤怒、害怕 和烦乱卷入其中,这就是我们想要描述的情形‛。 (Rogers,1989a,p.226)
总结: 个人中心疗法的基本思想
三、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个体或多或少地摄入、 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 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 四、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 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 虑,而自我发展较好,无效、有害的自我概念较 少的个体,能够较为开放地对待任何经验,因而 不太可能感到威胁和焦虑。
着重研究人的主观世界,强调人类自由及个人价值。其 中有三个主要概念,即现象自我,内在自由,自我
实现
现象自我 由现象学的代表胡塞尔提出,把现象作为研究 人的起点,认为现象是呈现于人们的直接经验,也即意识 中的全部内容,是能够被直接感受到的。有机体根据其经 验感受从事行为反应,以满足其需要。换言之,我们对环 境事物之所见及解释,会影响我们对它的反应。 内在自由 是沿袭存在主义的自由意志观点而来的。每个 人都存在于经由自己选择的,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独特的生 活状态之中,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反对群体和社会对 个人自由的压抑和限制,人应将‚自我‛放在突出的地位; 人的自我意识本身(即个体对其经验的潜在警觉)始终 是影响‚决定‚的一项不能摆脱的因素,它使我们摆脱对 冲动的盲从或超越环境刺激,若能坚定这种内在自由,即 承认真正自我,就能活得真诚而自在。 自我实现 由马斯洛提出,认为每个人天生具备实现其潜 能的需求,人生不断成长和发展,追求卓越,自我实现乃 人终生历程。
二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 罗杰斯曾指出:‚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 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 是否具有某种态度。‛他认为心理咨询与 治疗就是建立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 关系,营造一种氛围使来访者体验到被关 注、被尊重、正视自己的情感体验,认识 其自身发展的潜能,最终通过来访者自我 实现的潜能的发挥来达到治疗的效果。治 疗者的主观态度影响治疗关系的质量,而 治疗关系对来访者人格改变产生影响才最 大,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治疗过程的开 始,是治疗中的主要事件,也是治疗的结 束。
(一)来访者前来求助 (二)治疗者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 (三)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
(四)治疗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 方的消极情感 (五)来访者成长的萌动 (六)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积极的情感要加 以接受和认识 (七)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
(八)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 采取的行动 (九)疗效的产生 (十)进一步扩大疗效 (十一)来访者的全面成长 (十二)治疗结束
(三)价值条件和自我的异化 孩子寻求的积极经验中,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关怀 (尤其是父母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另一种是受 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即孩子有了关怀和尊重的需 要(即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不幸的是这些需 要的满足取决与他人。父母(包括他人)的关怀和 尊重是有条件的,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被 称为价值条件。儿童反复从自己的行为结果体验这 些价值条件,并将之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 当这种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形成以后。一 个可悲的事件发生了。儿童的行为不再受机体估价 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的指导。 或更准确的说。儿童被迫放弃按机体估价过程去评 价经验,而依据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 评价经验,意味着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发生了异 化。
总之,当一个人意识到‚我是怎样‛, 同是又认为‚我不该这样‛的时候,内部的 紊乱就不可避免。所有障碍的根源都源于自 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失调。 心理适应障碍的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就是 这个人不能再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有效地发挥 其心理机能。
总结: 个人中心疗法的基本思想: 一、个体天生就有一种实现趋向,在个 体的自我开始形成以后,这一实现趋向主 要表现为要求自我实现; 二、机体估价过程总是与实现趋向一致, 信任机体估计过程,依赖它的指导,就能 发展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会最大限 度的减少对真实经验的歪曲和否认,从而 促进自我实现。
以人为中心疗法倡导非指导性的治疗,认为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的最重要工作是创造一个 帮助来访者了解其自身的气氛和环境,而不是向 来访者指手划脚、发号施令。非指导的治疗重视 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的心理状态的权 利。而指导式的治疗重视社会的规范,认为有能 力的人应该对能力较差的人进行指导。不同的治 疗观对治疗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指导式的 治疗者更倾向于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工作,一旦 症状消除或问题得到解决,治疗就算是成功了。 非指导的治疗着眼点在来访者而不是来访者的问 题。一旦来访者对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有了充分的 理解之后,他就能够选择适应环境的方法。由于 其领悟力的提高和经验的增长,他将更有能力去 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要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不一致和冲突。只要个体否 认或歪曲经验,这个人就存在心理失调,因此,几乎一切 人都会体验到失调,只是程度轻重有差别罢了。失调程度 较轻的人对经验较为开放,否认、歪曲的比重较小,客观、 准确地知觉经验的比重较大, 失调程度严重的人恰恰相反。 失调不等于心理适应不良。当防御手段失效。不能成功 地歪曲或否认经验和体验。才会出现烦恼和紊乱。出现 ‚神经症性‛的适应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个体因预感到经验和自我失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 因防御失败导致经验和体验得到完全、明确的意识。 个体不得不面对这些他力图否认的经验。 自我和经验的对立非常明显,而个体又无法使之协调, 完全失去控制局面的能力。
一 对人的基本看法
二 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自我的结构和内容
人的主观性
自我的形成
人的实现倾向应问题
一 对人的基本看法
(一)人的主观性 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 每个来访者都有权力保存他们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 (二)人的实现倾向 人类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 迈进的,具有实现的倾向。 (三)对人的其他看法 人性‚善‛与生俱来,是诚实、善良、可以信赖的。某 些‚恶‚的特性是由于自我防御的结果而并非来自本性。 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 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 择与适应。
2、自发性的交流:治疗者与来访者的 言语交流与行为应是自然的,不应受某些 规则和技术的限制。而这种自然的言语表 达和行为表现是建立在治疗者的自信心基 础之上的。 3、非防御的态度:治疗者应努力理解 来访者的消极体验,帮助他们深化对自我 的探索,而不是忙于抵御这些消极的体验 对自己的影响。 4、一致性:指治疗者应言行一致,表 里一致。 5、自我暴露:治疗者应以真诚的态度,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表达其情感。
所谓坦诚交流是指治疗者持真实态度,和来 访者公开讨论自己的感情。如果治疗要真正开始, 那么处于治疗关系中的治疗师必须成为一个统合 的即真诚透明的人。要求治疗师要直率坦白、表 里如一、自我接纳,当情感和反应产生与改变时, 他对其的准确意识与他的实际体验要一致。 伊根根据罗杰斯的理论提出作为治疗者在会 谈中与来访者进行真诚的交流所应注意的事项。 其中包括: 1、从角色中解放出来:这是指治疗者无论是 在生活中或是在治疗关系中都是真诚的,不必隐 藏在自己专业角色的背后。
二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特点
综合性 心理治疗以以人为中心疗法、存在主义 疗法、完形疗法等理论进行综合治疗。 强调个体整体性 以问题为中心,注重良好气氛 不注重治疗方法。
第二节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 对人的基本看法
二 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卡尔· 罗杰斯
(carl· Rogers), (19021987)) 美国心理学家 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力的 心理学家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者 主要著作: 《咨询和心理治疗》(1942) 《当世人为中心疗法(1951) 《会心团体中的卡尔· 罗杰斯》 《人的成长》 《存在之路》
总结: 个人中心疗法的基本思想是
五、预感到经验和自我不一致的个体,会运 用防御机制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 上达到与自我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 出现明显的适应障碍。 六、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 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 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 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即个体面对 内在的矛盾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我不再能发 挥其机能。 七、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子在个体自我中 那些无效的、与自我经验相异化的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