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

合集下载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言志①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长者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显耀。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B.学而不思/则罔C.于我/如浮云D.盍/各言尔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盍各言尔.志尔:(2)与朋友共.共:(3)敝.之而无憾敝:(4)无施劳.劳: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言为心声”,乙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第2篇陋室铭[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全卷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全卷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常州(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

(共13分)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乙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

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②而锐其剽...○3,头铦达④而尾掉缭⑤。

无知无巧,善治衣裳。

不盗不窃,穿洞而行。

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

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⑥。

既以缝表。

又以连里。

既能合纵,又善连横。

无羽无翼,反复甚急。

日夜合离,以成文章..。

下覆百姓,上饰帝王。

功业甚博,不显贤良。

簪以为父⑦,管⑧以为母。

用时则出,不用则藏。

(选自《荀子·赋》,有删改)【注释】①生于山中:缝衣针用金属制成,而矿石在山中,所以说“生于山中”。

②尾:线。

③剽(piao):针尖。

④铦达:锐利挑达,畅通无队。

⑤掉缭:摇曳而缠绕的样子.形容线的长。

⑥尾收而事已:线尾打结就新衣完工。

⑦簪以为父:簪,大针。

一般小针由这种大针磨细而成,所以说“簪以为父”。

⑧管:存放针的圆管状工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3(4)长其尾而锐其剽...(5)以成文章..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

9.甲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上。

(3分)设置铁板→放置铁范→→→按平板面10、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甲段“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板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1篇出师表(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1篇出师表(含答案解析)

第11篇出师表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22课;◎语文九下第21课;◎苏教九下第20课。

情,触犯科条,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负责专职的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________ 今义:指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2)不宜异同..古义:________ 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________ 今义:极端憎恨(5)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_______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6)由是感激..古义:________ 今义:由衷地感谢(7)庶.竭驽钝古义:________ 今义:众多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以光.先帝遗德原意为:光线,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2)形容词作名词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原意为:奸诈,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②此皆良实..原意为:善良、诚实,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③优劣..得所原意为:好的坏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④攘除奸凶..原意为:奸邪凶恶,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3)形容词作动词远.小人原意为:距离长,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3. 一词多义(1)道: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以咨诹善道.④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遗:①以光先帝遗.德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每与臣论.此事(4)行:①然后施行.②性行.淑均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⑤商旅不行.(《岳阳楼记》)(5)能:①先帝称之曰能.②必能.使行阵和睦③虽有千里之能.(《马说》)(6)临: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临.表涕零③临.溪而渔(《醉翁亭记》)(7)效:①恐托付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8)兴:①兴.复汉室②若无兴.德之言③百废具兴.(《岳阳楼记》)(9)当:①当.奖率三军②今当.远离4. 重点实词(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秋:(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4)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外:(5)盖追.先帝之殊遇..追:殊遇:(6)欲报.之于陛下也报:(7)引喻..失义.引喻:义:(8)以塞.忠谏.之路也塞:谏:(9)俱.为一体俱:(10)陟罚臧否....陟:罚:臧:否:(1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科:(1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刑:(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理:(14)不宜.偏私.宜:私:(15)使内外异.法也异:(16)志虑忠...纯志:虑:忠:(1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18)愚.以为宫中之事愚:(19)悉.以咨.之悉:咨:(20)必能裨.补阙漏..裨:阙:漏:(21)性行淑均..淑:均:(22)必能使行阵..和睦行阵:(23)亲.贤臣亲:(24)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颓:(2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2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良:(27)愿陛下亲之信.之信:(28)则汉室之隆.隆:(29)躬.耕.于南阳躬:耕:(30)苟.全性命于乱世苟:(31)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32)猥.自枉屈..猥:枉:屈:(3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4)遂许.先帝以驱驰..许:驱驰:(35)后值倾覆...值:倾覆:(36)奉命于危难之间.间:__________(37)夙夜..忧叹夙夜:_______(38)深入不毛.毛:(39)当奖.率三军奖:(40)庶竭驽钝...竭:驽:钝:(41)攘除..奸凶攘除:(42)至于斟酌损益..损:益:(4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愿:(44)以告.先帝之灵告:(45)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46)以彰.其咎.彰:咎:(47)以咨诹.善道诹:(48)临表涕零..涕零:5. 文言虚词(1)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____________②可计日而.待也 ____________(2)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____________.后施行 ____________(3)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____________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____________(4)盖.追先帝之殊遇____________①欲报之于.陛下也 ____________ 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③三顾臣于.草庐中 ____________①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②以.塞忠谏之路也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____________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7)①俱为.一体 ____________ 为.忠善者 ____________③愚以为.营中之事 ____________(8)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____________①悉以咨之.____________之.隆 ____________③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10)①则.汉室之隆 ____________②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1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2期)(原卷版)

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2期)(原卷版)

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19年中考广西北部湾卷】推、敲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__________(2)又欲.作“推”字__________________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二、【2019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③尽言方.养亲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课外) 冲刺训练(有答案及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课外)    冲刺训练(有答案及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冲刺训练一、文言文阅读东坡食汤饼①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

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

恶⑥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

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卖。

⑥恶(cū):通“粗”。

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2)徐谓.黄门曰()(3)尔尚.欲咀嚼耶()(4)秦少游闻.之()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秦少游闻之.A.无丝竹之.乱耳B.水陆草木之.花C.环而攻之.而不胜D.辍耕之.垄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季札观周乐吴公子札①来聘,请现于周乐②。

为之歌《大雅》③,曰:“广哉!熙熙④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⑤日“至矣哉!直而不倨⑥,曲而不屈.;迩.而不逼⑦,远而不携⑧;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⑨;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⑩,行而不流。

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选自《左传》,选文有删减)【注】①公子札:即季札。

吴国公子。

②周乐:周天子的音乐。

③《大雅》:指《诗经·大雅》中的诗歌④熙熙:和美融洽的样子。

⑤《颂》:指《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

⑥倨:傲慢。

⑦逼:侵逼。

⑧携:离心。

⑨荒:过度。

⑩底:停顿,停滞。

1.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2019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2019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成语故事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6分)北人食菱北人①生而不识菱②者,仕③于南方。

席上啖④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知无涯》)【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菱角。

③仕:当官。

④啖(dàn):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每小题1分,共2分)(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识:.(2)北土亦有此物否亦:.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6分)螳臂当车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①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

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释】①御:车夫。

②回车:调转车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2分)(1)问其御曰其:.(2)对曰对:.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3.文章中“勇士归之”的原因是什么?“螳臂当车”现在主要是讽刺什么样的人?(2分)— 2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6分)徙木立信孝公既用卫鞅①,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已乃②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释】①孝公:秦孝公。

卫鞅:人名,即商鞅。

②已乃:旋即,不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2分)(1)恐天下议己恐:.(2)以明不欺以:.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

文言文阅读(一)人物轶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絪①刘瞻之先②,寒士也。

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

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

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

絪坐久,起行五六里。

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

顾见一绝,染翰尚湿。

絪大讶其佳绝。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

”引咎又拜。

公咨嗟久之而去。

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

吾亦不复指使。

”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

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

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

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1.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

(1) 刘景(景) 十八九,絪为御史,(2) 郑絪(絪) 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时南北无行人 / 左右曰 / 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

4.《太平广记》按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以“郑絪”为题,应属于哪一类?( C )A.俊辩B.气义C.知人D.幼敏5.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示例: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僮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

【译文】刘瞻的父亲刘景,是个贫寒的读书人.(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在郑絪身边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做了御史,到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马亭子里休息, 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都十分佳妙.郑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不能作诗,就是一定要(观赏到)天黑又有何妨呢?”于是又退回到亭子,想要在亭子上题一首诗.但是转头看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是湿的.郑絪非常惊讶于这首诗作得绝妙.而当时南北方向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这首诗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有所吟咏启发了我,才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先生赞叹了很久才离开.等到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子侄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奇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此以后可以让他与你们在学院一起生活,住宿吃饭等一切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役使.”到三年多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优美,哲理都很深.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成名,郑絪征召他做了辟法寺学省清级.(二)(2018成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孔子犹江海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③也。

”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选自《论语》) 【注】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识:了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简子不说.曰说:(2)赐譬.渴者之饮江海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3.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阐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4.赵简子对子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他听了子贡的话后,为什么会发出感叹?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①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③,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②木末:树林远处。

③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思欲就.亭止息就:(2)由是..如挂钩之鱼由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虽”与“虽兵阵相接”中的“虽”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3.翻译下面句子。

意谓是如何得到?4.作者在游览松风亭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道理?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考试说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80篇。

”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及中考文言文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即读、背、译、析。

读: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在诵读中体验、领悟和积累。

背:背诵优秀文言文,主要是必背篇目。

做到会背诵、会默写。

译: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翻译。

翻译浅显的文言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析: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正确
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考点归纳
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试题上,涉及的具体内容和考点设置主要是:对有关文言实词的
理解或辨析;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词义及作用的理解或辨析;对文言文语段中重要的语句,特别是对主旨句、名言警句的背诵、理解及赏析;对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或解释;对
文言文诵读节奏的划分与把握;对文言文语段、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文言文语段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与文言文语段相关的成语或名句的默写;与语段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

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主要以选段或短文形式出现,考查《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诗文篇目以及课外选文(选段)。

题型分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以主观试题为主,兼顾客观型试题。

客观型试题主要是默写题、
选择题、注音和词语解释题型,主观型题主要是翻译题、简答题等。

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
基本题型呈现五种形式,即①选择题;②解释题;③填空题;④简答题;⑤翻译题。

(一)文言实词
(联系语境,解释词义)
考试说明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知识归纳
1、辨析通假字
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类:①以同音字借代本字。

如“反”通“返”。

②形似字通用。

如“说”通“悦”。

现行初中课文中有注释的通假字约有70个,平时多读,记牢会用,中考才会迎
刃而解。

题型分析
中考文言实词试题有单项考查(读句解词)、综合考查(读文析词)两种形式。

主要
考查识记、解读(辨析、解释)、理解、应用等能力。

近几年中考已出现将知识与能力、积累与应用加以整合命题的新题型。

其命题由客观题为主走向主观题为主,由单项考查走向综合考查,由课内取材走向课外取材已成明显趋势。

复习策略及误区提醒
中考文言实词试题中,考生常见失误有两种:一是以今代古,望文生义。

不少考生阅
读理解差,又缺乏历史眼光和古汉语知识,解题时往往以今代古,随意答题。

“夫战,勇气也”中“夫”当作“大丈夫”解,就是证明。

二是脱离语境,断章取义。

文言实词的古音通
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现象,没有具体语境,都无法断定落实,如“食”在“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作“喂养”解。

可见,脱离语境去死记硬背词语,既不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