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产生、发展、意义共40页
劳动对人全面发展的意义

劳动对人全面发展的意义
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社
会层面。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劳动可以提供个人实现自我发展
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通过劳动,个人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并且获得经济上的收入。
劳动也有
助于塑造个人的性格,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促进个人
全面发展。
此外,劳动还可以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助于提升个
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从社会层面来看,劳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劳动创造
了物质财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劳动也是社会分工
的基础,不同人通过不同的劳动形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形成了
多样化的社会结构。
劳动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提高社会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劳动也是社会分配的基础,通过劳动所
获得的报酬可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
配置。
总的来说,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促进个人
的成长与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劳动不仅是一种经济
活动,更是一种实现自我、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
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让劳动成为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章劳动时间

非全日制工作指每周的工作时间低于法定劳动 时间。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大致分为两类。一 类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从业者志愿从事非全日工 作;一类是从业者被迫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如难 以找到全日制工作等。
第32页,此课件共46页哦
部分发达国家劳动力选择非全日制工作的理由(1997年)
第9页,此课件共46页哦
第三节 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企业特别关心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 的决定,这是因为生产函数中人数的增加 和劳动时间的增加对产量产生不同影响, 或者成本函数中两者的增加对总成本产生 不同影响。
第10页,此课件共46页哦
一、规范性说明
第11页,此课件共46页哦
二、集体作业的影响
一劳动时间的特征1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人际交往功能第二节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按照经济学传统的标准思考方式劳动时间是由劳动的供给者作为最佳时间进行选择的
第1页,此课件共46页哦
第四章劳动时间
主要内容
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
第37页,此课件共46页哦
经济景气与否不仅影响加班时间,也影 响到制度劳动时间。经济复苏、产品需求增 加,则劳动力需求也增加。
在强大的劳动力需求的压力下,企业 为留住紧缺的劳动力,必须改善劳动条件 。提高工资是有效的方式,引入每周休息 两天的制度、缩短劳动时间,提供灵活就 业方式以加大弹性工作时间等措施也是吸 引员工的好方法。
日本的劳动时间 中国的劳动时间
第43页,此课件共46页哦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第7-9页)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看教材第12页)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参看教材第12-15页)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看教材旧第12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国外文学史十九世纪自然主义与其他流派文学随堂资料

第二十页,共40页。
《卢贡—— 马卡尔家族(jiāzú)》
? 1868年,左拉拟订了一个创作(chuàngzuò)《人间喜剧》 连续性大型(dàxíng)作品的宏伟计划,作《品卢总贡名— —马卡尔家族》 。1869 年至1893年,左拉根据家 族的世系分支完成了 20部31卷小说,共 600 万字。
1、泰奥菲勒·戈蒂耶 (1811-1872 )
? 戈蒂耶唯美主义(wéi měi zhǔ yì)的为先艺躯术。(yì倡导shù“”)而艺术 ? 代表作 《珐琅(fàláng)和(雕18玉52》)以画家的眼光纯
粹从色、光、线条、浮雕的效果出发,反复咏叹 自然美、人体美和艺术美,刻意创造赋予人的感
官,特别是视觉方面的美感。 ? 受泰奥菲勒 ·戈蒂耶的影响, 60年代法国出现了阵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zìrán 其他流派(liúpài)文学
一、概述(ɡài shù) 二、 左拉 三、 莫泊桑 四、 波德莱尔
第一页,共40页。
一、 概述(ɡài shù)
? 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ōu zhōu)文学,现实主义方兴 未艾,古典主义消退殆尽(dài jìn),浪漫主义余波
犹存。此外又陆续出现了好些新的流派,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自法国的自然主义、 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
? 提出了决定文学(wénxué)发种展族的(zhǒ“ngzú)、环境、 代”三要素的理论。种族包括人的先天的、 生理的、遗传的和特定民族影响等要素, 环境包括物质和社会两重因素,时代包括
文化和当时占优势的观念等因素。 ? 他主张描写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类
型的人物、综合研究人所收到的各种影响, 特别是种族影响。
1872 年起,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人小职员大数
高中政治 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家对__公__民__权_利__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 造的尊重。
(3)有利于让一切创造__社__会__财__富_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___居__民 _收__入__、推动经济发展。
第七页,共40页。
三、我国按的劳分分配配制(à度n
1.内容:l_á_o__f_ē_n__p_è为i)主体、多种分配方式(fāngshì)并存。
第三十二页,共40页。
【过关题组】 1.(2013·德州高一检测)莫言作品的影视版权,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 在一二百万元,获奖后,其长篇小说的影视改编权立即水涨船高,价格 推高至500万元以上。这里的版权收入(shōurù)是( ) A.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shōurù) B.个体劳动经营所得的收入(shōurù)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知识创新的奖励收入(shōurù)
第二十五页,共40页。
【解析】选B。本题考查我国分配制度的相关知识。材料表明的 是分配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生产决定分配,生产 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fāngshì),C、D观点错误。
第二十六页,共40页。
2.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我国调整分
配制度的根本依据是( )
平等(píngděng)分配
促进 按劳分配是消灭_____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公平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_________的社会地位
第五页,共40页。
3.按劳分配(fēnpèi)的性公质有与地制位经:济
基本(jīběn)原
(1)性质:社会主义_____(_j_ī_n_g_j_ì中) 个人消费品分配(fēnpèi)的则_________。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 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 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 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 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 劳多得,少劳少得
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3分题第1课总第14课《离不开他们的劳动》教案教学设计

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 (第1、2分题)(总第 14 课)《离不开他们的劳动》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1.课题分析本课题系教育部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美好生活哪里来》之第三分题《生活离不开他们》之第1教学课题和第2教学课题。
位于教材第40页至第43页。
本单元主题为“美好生活哪里来”。
它包括“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三个分题。
第三分题“生活离不开他们”包括“离不开他们的劳动”“他们都是劳动者”和“感谢他们的劳动”三个教学课题。
第一课时教学包括第一个教学课题“离不开他们的劳动”和第二个教学课题“他们都是劳动者”。
第二课时教学进行第三个教学课题“感谢他们的劳动”。
第一个话题“离不开他们的劳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重要性,懂得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正是有这些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人们才有了便利美好的生活。
第二个话题“他们都是劳动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每个爱岗敬业的劳动者都在为社会贡献力量。
2.学情分析大多数四年级的学生还处在依靠父母为他们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的阶段。
对生活体验不深,难以做到主动观察社会生活。
他们对生活中各行各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尽管他们每天都得到了不同行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但没有真正意识到正在由于无数人提供的服务,生活才会如此便利,社会才能有序运转,也很难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要通过本课第一个板块话题“离不开他们的劳动”,让学生知道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感受这些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上每一种职业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各种职业间相互关联。
缺一不可,共同保证了社会的良好运转。
从古至今的劳动发展史

从古至今的劳动发展史
自人类社会开始形成以来,劳动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
动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程。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狩猎和渔猎维持生计,劳动内容简单
而单一。
经过长期的发展,人们开始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人们
开始使用石器、铜器等工具,并发展出了耕作、养殖、种植技术。
劳
动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人们开始通过劳动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源,生产
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劳动也不断向更加复杂的领域延伸。
工业生产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机器,劳动的形式也在逐渐变化。
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下,人们通过各种工具、机器生产出更多的
产品和服务,劳动方式也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总之,在人类劳动发展史上,劳动经历了从单一简单到多样化复
杂的过程,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劳动的发展
不仅使人类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劳动最光荣》

在完善和发展劳动法规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劳动者权益 的保护,提高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劳 动法规的完善和发展。
05
劳动模范的引领与示范
劳动模范的评选与表彰
评选标准
劳动模范的评选应基于工作业绩、职业道德、社会贡献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评选 出的模范具有代表性和广泛认可度。
02
劳动者的光荣与尊严
劳动者的地位与角色
1 2 3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工人阶级的主体 ,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 出巨大贡献。
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劳动者不仅承担着家庭责任,还承担着社会责任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惯,培养劳动意识。
学校教育
02
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
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社会实践
0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让学
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增强劳动情感。
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家庭教育传承
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 的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 劳动精神。
推动社会进步
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还创造精神 财富,如文化、科技、艺术等,这些 财富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 社会进步。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劳动的价值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