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2021-08-30
十大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复、比拟等。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衬映,互相补充。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比拟: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准确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和情感表达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准确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和情感表达高考语文备考是每个考生都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是综合性的科目,其中修辞手法的准确理解对于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准确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以及情感表达的方法。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借助于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或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进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在高考备考中,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准确理解其运用作用。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共同之处来突出其特定特征,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感受。
比如,“她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这句话通过将笑容与春风相比,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2.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 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雨点儿敲窗,像小精灵在唱歌”,通过给雨点儿赋予敲窗的行为,使读者感受到雨的魅力。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引人注目。
例如,“他身旁的书堆能堆成小山”,通过夸张形容书堆的数量,使读者对其印象深刻。
4. 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多用于修辞强调。
例如,“黑夜敌不过拂晓,困境难挡奋斗的力量”,通过对比黑夜与拂晓,突出了奋斗的重要性。
二、准确理解修辞手法的方法准确理解修辞手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可用于帮助考生准确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1. 多读经典名著经典名著往往使用修辞手法较为丰富,通过大量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培养对修辞手法的敏感度。
同时,阅读名著还可以锻炼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注意上下文语境修辞手法的准确理解需要考生注意上下文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意图。
通过分析上下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3. 结合实际例子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可以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理解。
通过将修辞手法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运用作用和效果。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作用特点【范文一】大家好,我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语文常用修辞作用特点相关的内容。
在高考语文中,修辞手法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内容。
修辞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的手法。
修辞手法可以被分为词语层面的修辞和句子层面的修辞。
在词语层面的修辞中,比较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等。
比喻,就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增加语言表达的强度和美感。
比如,“他是我的太阳”,用太阳代表爱人,来表达深深的感情。
拟人,就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语言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比如,“我们的花园借風婉转而歌”,用“歌”来代表“花园”,使其更有灵性。
夸张,则是把事实或现象夸大,以夸张达到表达的目的。
比如,“不吃这个,就等于饿死了”,将不吃一个小零食变成了饿死这么夸张。
在句子层面的修辞中,比较常见的有排比、反复、对比、倒装等。
排比,就是重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形式,把观点表达地更加准确有力。
比如,“快乐不是功夫、不是地位、不是金钱,快乐是心灵的境界。
”反复,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或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增强表达的力度,让读者产生共鸣。
对比,就是比较两个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之处,产生感性认识和共鸣。
倒装,则是把语序反过来,使语言表达的更灵活、更生动。
比如,“难道不是千百年来,莫愁人单,土地还黄、天空还蓝吗?”这句倒装的话,更加生动有力。
总之,修辞手法是高考语文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可以用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分析】这篇作文介绍了高考语文中常用修辞作用特点的类别和具体示例,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让读者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用词适当,比如“语言表达的强度和美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
【范文二】大家好,我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语文中修辞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的技巧,其中语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高考语文知识点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高考语文知识点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在散文的鉴赏常识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比拟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三、借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也叫做“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四、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六、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和写法辨析及表达效果

高考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和写法辨析及表达效果1.比喻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还要注意其分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最常考的。
06天津高考题: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06上海高考题: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06高考福建卷: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06河北等地卷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3.反衬《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06高考河北(等地)卷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06高考江西卷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掌握好这几种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写作和文章赏析是很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二):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高考语文中的修辞手法必备与解析

高考语文中的修辞手法必备与解析在高考语文中,修辞手法是考察学生对文学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
掌握和运用好修辞手法,对于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事物与其它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在高考作文中,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在叙事作文中,我们可以使用比喻来描述人物的特点,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
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就能让读者对该人物的友善和善良有更直观的感受。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议论作文中,我们可以使用拟人来表达对事物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时间慢慢倒流,回到过去”,就是对时间进行了拟人化的描述,通过这种方式使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对事物进行程度上的放大的修辞手法。
适当运用夸张可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在说明文中,我们可以使用夸张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或者特点。
例如,“这个成果是我们辛勤劳动的结晶,价值堪比黄金”,通过夸张的手法,让读者更加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这个成果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可以使文章显得有条理、紧凑且有冲击力。
在议论文中,我们可以使用排比来列举观点和论据,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例如,“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追寻;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表面的和谐,更关键的是内心的平静。
”通过排比的运用,清晰地表达了文章的观点,使之更加强有力。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提出问题但并不期待得到答案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文章的表达力。
在议论文中,我们可以使用反问来引出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