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
当归芍药汤处方

当归芍药汤处方【名称】当归芍药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当归芍药汤【处方】当归9克芍药人参桂心生姜甘草各6克大枣10枚干地黄6克【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主产后虚损,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兰室秘藏》卷中:当归芍药汤【处方】柴胡0.6克炙甘草生地黄各0.9克橘皮(不去白)熟地黄各1.5克黄耆4.5克苍术(泔浸,去皮)当归身白芍药白术各6克【制法】上药哎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主妇人暑月劳役过度,脾胃虚弱,经水漏下不止,其色鲜红,气短自汗,身热闷乱,恶见饮食,沉懒困倦,四肢无力,大便时溏。
【用法用量】每次用水38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中医耳鼻喉科学》:当归芍药汤【处方】当归白术赤芍茯苓泽泻黄芩辛夷花白菊花干地龙甘草薄荷川芎【功能主治】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主鼻窒,邪毒久留,气滞血瘀,鼻甲肿实色暗,呈桑椹样,鼻塞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钝,语言不畅,咳嗽多痰,耳呜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家庭病必读》:当归芍药汤【处方】当归10克,白术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薄荷(后下)6克,辛荑花10克,蝉衣10克,干地龙10克。
【功能主治】通气活血,通窍。
主血郁。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广嗣纪要》卷十一:当归芍药汤【处方】白芍药4两,当归3两,白茯苓1两,泽泻1两,川芎2两,炙草2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前温酒调下;蜜丸亦可。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当归芍药汤【处方】归须、生地、川芎、赤芍、丹皮、人参、甘草、天花粉、麦冬、泽泻、干姜、香附、陈皮、炒黑蒲黄。
【功能主治】血渴。
【各家论述】产后之渴,与伤寒常病之渴不同。
产后血渴,血虚而渴也。
血虚当补血,而必兼补气者,血脱则补气,气盛则血充也。
是方四物而地用生,归用尾,芍用赤,补血、凉血、破血;丹皮、麦冬滋阴补水,以培天乙之源;花粉润肺止渴;泽泻引热下行;炒蒲黄以佐四物;附、陈、参、草补气行气;引以干姜,反治之义,防瘀未尽也。
苍术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

苍术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苍术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芍芍药汤针对身体是有非常好的补充功效的,通常大家在得病的情况下会挑选用赤芍芍药汤,由于赤芍芍药汤不但对病症拥有很好的功效,并且能为身体出示各种各样需要的营养元素。
如今就来解开它的神密面具吧。
特异药方生产
赤芍2两,芍药1两,柴胡一两。
特异制作方法生产
上锉。
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
太阴星脾承受湿,水泄注下,体微重微满,困弱乏力,不欲饮食搭配,暴泄成千上万,水谷不融,腹痛甚至。
痢疾痛甚至。
特异使用方法使用量生产
每服1两,加淡味桂半钱,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
特异摘抄生产
《保命集》卷中
大伙儿如今懂了赤芍芍药汤的功效了吧,但是该药并不适感用以
全部症状,这一点是需要留意的地区,此外在应用赤芍芍药汤医治疾患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药品的恰当应用,以防给人体产生不适感。
人参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人参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人参芍药汤,大家估计不会陌生吧,都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一点。
但是你真的了解人参芍药汤吗?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话,不妨浏览一下本篇文章哦。
人参芍药汤,大家估计不会陌生吧,都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一点。
但是你真的了解人参芍药汤吗?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话,不妨浏览一下本篇文章哦。
白芍药黄耆各3克五味子5个
【制法】上药嚼咀,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呼吸短促,容颜憔悴,形气两虚者。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
【摘录】《脾胃论》卷下
以上就是本文对人参芍药汤的一些介绍,其实养生方剂还是很值得我们来研究的,因为,它在中医养生领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生活常识分享。
清热剂-清脏腑热 芍药汤

更多尽在清热剂-清脏腑热芍药汤【方名】芍药汤【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官桂(5克)【方诀】【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用法】水煎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禁忌】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方解】本方证是由湿热塞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
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故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法。
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
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
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
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
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
其配伍特点是: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
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化裁】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可资临床参考。
本方在运用时,如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腻脉滑,兼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医学〗芍药汤,

寒湿痰瘀凝滞,痹阻于肌肉、筋骨、 血脉-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 无热
阳虚血弱-舌淡苔白,脉沉细
配伍意义:
熟地〈重用〉-温补阴血,填精益髓
君
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
姜炭一温中,破阴通阳
臣
肉桂-温通血脉
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 佐
白芥子-祛寒痰湿滞,达皮里膜外
生甘草一解毒而调诸药
足素 复体 因营 劳卫 而气 汗血 出不
外感风邪客于血脉---肌肤麻木不仁 邪滞血脉,凝涩不通---脉微涩兼紧
配伍意义
黄芪-甘温益气,固表实卫
君
桂技-发散风寒,温经通痹
芍药-养血和营
臣
生姜-疏散风邪
佐使
大枣-养血益气
配伍特点:
1.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旨在温通
阳气,调畅营卫而通血痹。
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
亡阳。
病证解析:
寒肾 邪中 深阳 入气 少衰 阴弱
阴寒独盛,四肢不得温养…四肢厥逆 阳气失于温煦…恶寒踡卧 中阳阳衰败…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肾阳虚导致心阳不足,无以振奋心神…
神衰欲寐
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炙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
君 臣 佐使
1.配伍精当,功专效宏。附子、干姜相伍为用, 脾肾两顾, 既壮先天之阳,又温后天脾阳。
2.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虞。
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恶寒踡卧,四 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慄, 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 或无脉等。 病证解析: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
麻黄人参芍药汤_脾胃论卷下_减法方剂树

麻黄人参芍药汤_脾胃论卷下_减法方剂树麻黄人参芍药汤_脾胃论卷下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人参3分,麦门冬3分,桂枝5分,当归身5分,麻黄1钱,炙甘草1钱,白芍药1钱,黄耆1钱,五味子2个。
(2)1.2.功效:久患吐血,愈后复发;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2)1.3.来源:《脾胃论》卷下。
(2)2.人参芍药汤 (2)2.1.减:桂枝、麻黄 (2)2.2.组成:麦门冬2分,当归身3分,人参3分,炙甘草1钱,白芍药1钱,黄耆1钱,五味子5个。
(2)2.3.功效:脾胃虚弱。
气促惟悴。
(2)2.4.来源:《脾胃论》卷下 (2)3.苦酒方 (2)3.1.减:人参、麦门冬、当归身、麻黄、炙甘草、五味子 (2)3.2.组成:黄耆3两,白芍药2两,桂枝1两6钱。
(2)3.3.功效:阴毒喉风,自汗咽疼,脉沉细,属少阴证者。
(2)3.4.来源:《喉科枕秘》卷二 (2)4.黄耆汤 (2)4.1.减:麦门冬、桂枝、当归身、麻黄、白芍药、五味子 (2)4.2.组成:黄耆2钱,人参1钱,炙甘草5分。
(2)4.3.功效:小儿惊风。
小儿虚弱痘证。
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面青(白光)白,饮食少进,睡卧宁静而不振者,不分已出未出者。
(3)4.4.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3)1.原方1.1.组成:人参3分,麦门冬3分,桂枝5分,当归身5分,麻黄1钱,炙甘草1钱,白芍药1钱,黄耆1钱,五味子2个。
1.2.功效:久患吐血,愈后复发;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1.3.来源:《脾胃论》卷下。
2.人参芍药汤2.1.减:桂枝、麻黄2.2.组成:麦门冬2分,当归身3分,人参3分,炙甘草1钱,白芍药1钱,黄耆1钱,五味子5个。
2.3.功效:脾胃虚弱。
气促惟悴。
2.4.来源:《脾胃论》卷下3.苦酒方3.1.减:人参、麦门冬、当归身、麻黄、炙甘草、五味子3.2.组成:黄耆3两,白芍药2两,桂枝1两6钱。
3.3.功效:阴毒喉风,自汗咽疼,脉沉细,属少阴证者。
甘草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甘草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疾病发生的时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们总是为自身的健康状况担忧,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时积累一些医药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中药方剂由于对人体的副
疾病发生的时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们总是为自身的健康状况担忧,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时积累一些医药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中药方剂由于对人体的副作用极小,成为了首选。
甘草芍药汤就是这样的一种,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甘草半两,芍药半两,白蔹半两,黄芩半两,黄连半两,黄柏半两,苦参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火灼疮,一身尽如麻豆,或有脓汁,乍痛乍痒。
【用法用量】以蜜和敷之,日2夜1;亦可作汤洗之。
【摘录】方出《千金》卷六,名见《普济方》卷四○八
【处方】甘草、砂仁、陈皮、山楂、白芍(炒)。
【功能主治】痘出时,肚腹胀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六
【处方】甘草1两,芍药1两,生地黄1两,川芎1两。
【功能主治】妇人伤寒,太阳标病,汗解表除,邪热内攻,入血室,经水过多,无满实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1两,水3盏,煎1盏半,去滓,入棕榈灰5钱,调匀温服。
不止者,刺隐白。
【摘录】《保命集》卷下
【处方】甘草(炙)1两,芍药1两,当归1两,人参1两,白术生活常识分享。
防风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防风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对防风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介绍下。
【处方】防风芍药黄芩各15克【制法】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对防风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介绍下。
【处方】防风芍药黄芩各15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主泄泻、痢疾初起,身热,头痛微汗,腹痛而渴,脉弦。
【用法用量】每服15~30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滤清温服。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防风1两,芍药1两,黄芩1两。
【功能主治】痢疾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金匮翼》有苍术。
【摘录】《保命集》卷中
文章介绍的防风芍药汤的药用价值,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实很多的身体疾病都可以通过防风芍药汤等一些中药方剂来调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
外感暑湿热邪 湿热郁蒸
芍药汤
湿热壅 滞肠中 内伤饮食
不洁食物
酿生湿热 湿热痢疾
肥甘厚味
气血失调
证治机理
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
壅滞气机、肠中积滞不通 湿热佐证
芍药汤
便脓血,赤白相兼
腹痛,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脉弦数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治宜
方解
黄芩 黄连
芍药汤
性苦寒、入大肠经,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以除致病之因
清热剂-清脏腑热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续集》
芍药汤
方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之中》泻痢 论:“芍药汤: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 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 气则后重自除”。后世医家皆推此方为治 疗湿热痢疾之主方,并遵“行血则便脓自 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为治痢之大法。
组成
芍药汤
黄芩半两(15g) 黄连半两(15g) 芍药一两(30g) 当归半两(15g) 槟榔、木香、炙甘草各二钱(各6g) 大黄三钱(9g) 官桂二钱半(5g)
临证加减
芍药汤
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 毒加黄柏半两”,可资临证参佐。 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 热盛伤津:去肉桂,加乌梅 兼食积,苔腻脉滑:加山楂、神曲 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文献摘要
芍药汤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夫痢之为病,固 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 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 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 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 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 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 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 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芍药汤
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
辩证要点
为治疗湿热痢疾之常用方。
芍药汤
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辩证要点
芍药汤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不可使用本方,久 痢及虚寒痢亦不宜使用本方 。
临床应用
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 痢疾、过敏性结肠炎 、急性肠炎 见有泻下不畅、腹痛里急,属湿 热的患者
用法
芍药汤
上药㕮咀,每服半两(15g),水两盏, 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芍药汤 㕮咀:中医用语。用口将口咬碎,以便煎 服,后用其它工具切片、捣碎或锉 末,但仍用此名。
主治
湿热痢疾
什么是痢疾
痢疾,中医病证名。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 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 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 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 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 痢疾。
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而止泻痢腹痛
当归 —养血活血 木香 槟榔 行气导滞
调气则后重自除 配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 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
行血则便血 脓血自愈
大黄—苦寒沉降 肉桂—温热
பைடு நூலகம்
可助归、芍行血合营,又能制芩、连苦寒之 性
炙甘草—和中调药,配芍药缓急止痛
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练习题
• (多选)痢疾的三要病理变化包括( ) A、脾虚湿盛 B、湿热壅滞肠中 C、肠道传导失司 BCDE D、气血壅滞肠中 E、寒湿滞留肠中
• 治疗湿热痢疾的首选方剂是( ) A、不换金正气散 B、 驻车丸 C、芍药汤 C D、连理汤
• 芍药汤中的反佐药为( A、芍药 B、肉桂 C、黄连 D、槟榔 E、大黄
)
B
• 芍药汤中肉桂的作用是( ) A、温里散寒止痛 B、散里寒、温血脉 C、防苦寒伤阳与冰伏湿热之邪,加强血行 D、温补肾阳 C E、以上都不是
方歌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趣味记忆: 将军要秦香莲当兵炒肉
芍药汤
附方
香连丸原名大香连丸
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黄连去芦、须,二十两(15g),用吴茱萸十两 (7g)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 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
八分(6g)
用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二十丸(6-9g),饭饮吞下
功用
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香连丸
主治
湿热痢疾。症下见痢。赤白相兼,腹痛, 里急后重。
鉴别
芍药汤与香连丸同治湿热痢疾。芍 药汤芩、连、大黄同用,清热之力强; 配用芍药、当归,兼以养血和血,缓急 止痛。香连丸黄连(吴茱萸同炒后去吴 茱萸)配木香,意在燥湿行气止痛。
思考
1、为什么芍药汤中芍药不是君药? 2、白芍在芍药汤中的配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