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荣的内蒙古文化艺术事业
多元视角下的内蒙古电影民族文化呈现研究

多元视角下的内蒙古电影民族文化呈现研究周祥东,邓静(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610599)以发展的眼光向历史最深处漫溯,惊然发现内蒙古电影已走过70余年波澜壮阔、风景如画的辉煌历程。
在内蒙古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土地上,一批批饱含民族忧患意识的影视创作者得以施展才华,他们创作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一部又一部极具草原特色、饱含内蒙古文化、震撼人心的影片征服了无数电影观众。
可以说,在辉煌70余年的经典岁月中,内蒙古电影成为内蒙古文化景观的重要塑造者,无论是描摹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构建民族团结的经典画面,抑或者是探寻民族文化精神之源,内蒙古电影成了传承草原文化精神、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梳理内蒙古电影诞生70余年来创作的影片,从景观美学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建构,不难发现,故事、音乐、民俗构筑了内蒙古电影的文化景观,三者交融谱写了一曲民族文化景观的电影“协奏曲”!一、与时代共鸣合拍的故事创作(一)社会主义认同的建构从影视人类学的角度讲,电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映演。
当电影成了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时,它就绝不是简单的娱乐产品,而是履行政治文化职能的文艺产品。
要知道国家初建之时百废待兴,而此时的电影就已然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改造与重建的文化系统,这就说明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摘要:在内蒙古电影中,异质文化并非是向西方/他者献媚的消费符号,而真意义的重要介质。
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对内蒙古电影进行分析,能够洞见影像最为鲜明本文认为,在故事文本上,内蒙古电影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不断反映大时代中内蒙活境遇;在音乐应用上,内蒙古电影坚持“引进来”,融合其他民族的特色音乐,虚怀若谷地加用,呈现出了一派崭新的音乐文化景观;在信仰坚守上,内蒙古电影以冷峻凝视的态度,通过列民俗文化表达出本民族最为深层次的文化理念。
在70余年的创作征程中,内蒙古电影博在中国电影史册上构筑起一道独有的文化景观。
让乌兰牧骑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周围,形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 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乌兰牧骑的新使命。这就要求乌 兰牧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 十九大精神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农牧区群众, 让新思想的春风吹遍内蒙古大地、吹遍北疆草原,把党 和国家的关怀传递到农牧民的心中,唱响主旋律,弘扬 正能量,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
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乌兰牧骑既是一个耀眼的文艺品牌,也是一种强大 的精神力量,要在全区各行各业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 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 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目标奋勇前进。
要学习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乌兰牧骑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在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打 交道,坚持为农牧民群众演出和服务。当前,全区各项工 作和社会事业的推进都离不开基层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扎根基层、扎根人民,与人民群众打成一 片,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凝聚民心、汇聚民力,带领全区各族 群众共同创造繁荣富裕的美好明天。
担负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 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 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 了深刻变化,农牧民群众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 强烈,文化需求日益多样,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这就要求 乌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骑不断满足农牧民日益提高的文化艺术需求。 乌兰牧骑作为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提供者,肩负 着为农牧区奉献精神食粮、加强文化惠民服务、满足农 牧区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光荣使命。所以,乌兰牧骑 要坚守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初心,继续做好演出、服务 工作,切实满足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审美需 求,更好地推进文化惠民等综合服务深入基层,促进边 疆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兴盛,为全区各族人民提供丰富的 精神食粮。
浅析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为例

古文化 的艺术作 品, 在文化 艺术 上繁荣少数 民族歌舞剧 、 蒙古 剧、 歌剧 、 音乐剧 、 交 响乐 、 二人台等艺术形式 , 同时肩负着 国家 和 自治区重 大文艺活动 、 公益性演 出和对外文化交 流的任务 。 2 0 1 5 年1 月, 内蒙 古 民族 艺 术 剧 院演 出 团受 邀 远 赴新 加 坡, 并在新 加坡 维多利 亚剧 院为 当地 民众 带来 了以 “ 大 爱草 原”为主题的歌舞盛宴 ; 2 0 1 6 年9 月, 应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 馆邀请 , 内蒙古 民族 艺术剧 院青年合 唱团的 “ 美丽的草原我的 家”无伴奏合唱在哈首都上演 ; 2 0 1 6 年5 月 、1 l Y J 、1 2 月, 内蒙 古 民族艺 术剧 院开 启 了惠 民演 出季 ; 2 0 1 7 年2 月, 剧 院又在 美
调 动和处 理 “ 人财 物产 供销 ”环节 中的一 切资 源 , 文化产 业 与 文化事 业的 主体 责任 不清 , 所 以不能 根据市 场的变 化快 速
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自 然只能始终被动应对。现代市场主
体 的必 要特征——资 本聚合性 、 组织 易变性和独立运 作性 , 这 三者缺 一不可。其实健康 的运行方式 中政府应该 扮演搭建平 台、 提供公共 服务等角色 。制度 与市场规 则不协调 , 文化 产业 难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寻得平衡 , 或者说在根本上没有 厘清文 化产业与政治 、 意识形 态等方 面的关系 , 必将掣肘 内蒙 古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 横向观之, 自 治区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仍有空间可以加 大。 下图为内蒙古 自治区 ( 2 0 1 5 年位列全 国 G D P 总量第 1 6 位) 文化厅 、 陕西省 ( 2 0 1 5 年位 列全 国 G D P总 量第 1 5 位 )文化厅 及广西壮族 自治 区 ( 2 0 1 5 年位列全 国 G D P总量第 1 7 位 )文化 厅2 0 1 3 2 0 1 6 年连续 四年 的年 度总支 出预算额 , 从 图中可见 , 内蒙古 自 治 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稳步上升, 但上升幅度不大, 且2 0 1 6 年的总支出低 于其他两省。
内蒙古美术馆_亮丽北疆_向美而行

艺苑长廊文化·艺术ART的共同体理念,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磅礴力量。
美术馆利用多种形式公共教育推广项目、美育活动等,吸引各界人士参观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教育。
配合展览积极打造特色化的公共美育课程,为全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普及美学艺术。
组织搭建线上线下、各级协同推进的互联式公共美育课堂,邀请藏品作者现场分享创作初衷、解读创作历程;由美术馆馆长担任单元讲解人,融合美术创作和历史沿革等多个角度,详解作品;与全区高校特别是中小学合作,以“美术馆里的文学课”“走进美术馆之艺术鉴赏”主题课程为切入点,开设“‘艺心守望·共筑家园’主题美术课堂”,自馆藏作品入手,从美临摹互动、艺术体验等方面,推进美术馆进校园活动,从美术视角品读历铸牢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审美情操。
并开展党政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多场,分批次招募并培训青年志愿者,结合展览活动主题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公众走欣赏作品、了解历史、增进认同。
以内蒙古美术发展为脉络,打造“北疆文化”金字招牌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辽阔的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创造了以多元大众化、生态化、艺术化为主要特征的优秀文化,内蒙古美术根植于此、扬名于这使得内蒙古美术的整体面貌独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并因此在中国美术界乃至国际美术领域得以全方位展示并产生影响,成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美术繁荣发杨飞云1954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意大利佛罗伦萨造型艺术研究院通讯院士,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青年美展”铜奖,第一届中国油画展获优秀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三届全国油画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同时也带动起一批青年画家共同促进“草原画派”的形成。
1989年1990年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美术教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关于内蒙古民俗的作文的一段一百字

关于内蒙古民俗的作文的一段一百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内蒙古民俗的作文的一段一百字篇1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
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
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
”一位阿姨说。
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
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
”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
在藏语中,“雪”是酸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节”。
虽然酸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还在一起比赛呢。
瞧,这摆放酸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
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终于,扣人心弦的比赛开始了,人们拿起碗,拉开了嗓子,“咕噜咕噜”地喝着。
开始,人们不分上下,时间长了,许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赛,在一旁给别人加油。
思想文化引领 守好精神家园——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思想文化引领 守好精神家园——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郝凤彩摘 要:在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伟大实践中,内蒙古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以思想文化引领,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事业补齐短板,提升百姓获得感;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文化交流引领经济,提高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
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关键词:改革开放 文化引领 精神家园 辉煌成就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快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铸就了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广泛传播,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
内蒙古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传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专门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整合全区优秀人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宣传和学术活动。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历史八年级册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科 教 兴 国
科教兴国战略的目的:
振兴科技 繁荣经济
教育的任务:
能够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的人才
教育的措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发展高等教育
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到 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今天的花园式的 校园
文体事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文化 艺术: 1981年设茅盾文学奖,1991年精神文 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体育: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获得51枚金
牌,名列第一
袁隆平 八六三计划
科技
《义务教 教 育法》 育 科技文 文 茅盾文学奖 体事业 艺 五个一工程 体育 奥运辉煌
苏科全科网
知识汇总
农业: 科技革命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1973年培育出第 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1986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实施 科研: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为 “八六三计划”
目的: 振兴科技 繁荣经济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发展高等教育
科 教 文 体
教育事业
措施: 任务:
能够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劳 动者和专门的人才
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在大跃进时期,人们 浮夸亩产1000斤,但是有一个人却在一步步 的把这个变成现实。中国人创造出一个世界奇 迹,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 人口,那么是谁让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的呢? 他是一介农夫,为解决人们的饥饿而不断努力, 最终他成功了,今天他已经名满天下,可他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而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那 么他是谁呢?
盛开在鄂温克大地上的“太阳花”

盛开在鄂温克大地上的“太阳花”作者:华兴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年第11期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其最大的聚居区位于内蒙古境内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作为不断迁徙的狩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索伦、通古斯、使鹿三个部落,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独特服装服饰和手工艺品文化。
太阳花就是鄂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
太阳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鄂温克人生活在阴暗寒冷的森林里,常年见不到光明,人们祈求向往温暖与光明。
而太阳是一位勤劳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希温·乌娜吉,她每天都会把光明和温暖带给生活在密林深处的鄂温克人,使森林变成了充满生机、五颜六色的天堂。
伊敏苏木阿贵图嘎查鄂温克族牧民乌仁从小就非常喜欢鄂温克文化,她一直以来的人生梦想就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2010年,经过深入调研,乌仁决定从事鄂温克民族手工艺品制作。
她自筹资金60万元创办工作室,组织嘎查里6个贫困姐妹缝制鄂温克族饰品太阳花。
太阳花饰品以鹿皮、动物皮等为原材料,以皮质为花蕊、棕毛为花瓣,再用精巧的珠线将它们有规则地连接到一起,做成项链和挂件,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乌仁利用半年时间,基本走遍了国内的鄂温克族人聚居地,遍访民间艺人,搜集整理传统技艺,并加以改进更新。
2016年,她开始入驻鄂温克旗民族产业创业园,建立了自己的生产销售基地,主要经营民族皮毛手工艺品制作、民族传统服装及民族舞台剧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现有员工14人,以贫困牧民妇女和下岗职工为主,销售渠道主要以网络销售和私人定制为主,年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带动创业效益300余万元。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乌仁每年都要抽出两个月时间,深入鄂温克族聚居区传授技艺,辅导初学者,并把自己半数以上订单分发给贫困户制作,让大家共同享受鄂温克传统文化带来的收益。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断努力,乌仁的太阳花手工制作事业欣欣向荣,逐渐打造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品牌,成为呼伦贝尔旅游纪念品中的旗帜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