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各地高三名题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右面的老照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
它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公布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城乡手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人民公社和经济大跃进运动4.右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
其中引起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C.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5.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次会议召开于( )。
A. 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6年6.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7.右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 )。
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广东专用)

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1.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项目时间粮食棉花钢煤原油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把握1952~1956年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再通过数据比较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粮食与棉花属于农产品,钢、煤和原油属于工业产品,从数据上看,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率明显大于农产品。
因此, A选项是错误的,B、C、D三项结论与表格信息相符。
答案:A2.右图是新华社编发的北京各界庆祝三大改造胜利大会的照片。
关于三大改造的完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B.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C.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D.逐步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D项结论是土地改革的结果,与三大改造无关。
A、B、C三项结论都是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答案:D3.下表是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A.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D.经济建设方针的正确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生产结构”这一关键词语。
四个选项中只有B、C两项是关于生产结构的概括,而表格材料反映不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故选B项。
答案:B4.某著作有一段描述,有几个字由于印刷问题看不清楚:“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你认为“□□□”应该是( ) A.三大改造B.“大跃进”C.人民公社D.“一五”计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
2017历史高考分类(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K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K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41. H2、J1、K1[2017·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41.[答案]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矿业问题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能力。
广东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达标集训 岳麓版

专题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单项选择题Ⅰ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1954年宪法的通过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答案]C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答案]A3.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把我国尽快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B.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答案]B4.(2017·揭阳学考模拟)“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
材料描述的是( )A.南泥湾大生产运动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乡镇企业的崛起B[“大跃进”运动强调生产的“大跃进”,其中重要的运动是大炼钢铁,与材料中的“土高炉”相吻合,故B项正确。
]5.“谷撤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首诗反映了我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经验缺乏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答案]C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重要原因是( )A.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D.实现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答案]B7.(2015·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A项是1951年提出的,C项是1958年提出的,D项是1992年提出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概况:有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概况: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带动了内地开发。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2)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时间:1990年。
(2)目的: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意义:①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②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 (2018·全国卷Ⅰ·T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有关史实。
【解析】选D。
新中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要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故A说法错误;古代便有了对煤、铁、铜等矿产的开采,B与题干及漫画信息不符,排除;漫画围绕的主题是“工业建设”,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要到1965年,故C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日增,D符合题意。
2. (2018·全国卷Ⅱ·T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析】选B。
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奶奶和阿姨的尺子,一个做新衣,属于手工业生产,一个做测量,二者综合,无法体现“工业化为中心”,故A错;二者都是女性,都为建设国家做出了贡献,因此B正确;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兴起的,故C错;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城市重工业,且城乡差别至今也没有根本改变,故D错误。
3.(2018·全国卷III·T31)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单元四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四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命题:高一A段赵文宾时间:2018.04.23 编号:5【单元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中国的国情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建设中,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主要概念】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1.据商业部1954年12月发出的《关于目前牛羊市场情况和毛猪生产问题的通报》反映:第四季度以来,许多地区牛羊上市量骤增,收购计划大大超过,且有许多母牛、乳牛、小牛、小猪,仔猪价格也随着下跌,这种情况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均有发现。
热河省出现大量宰杀耕牛,山西北部牲口向绥远倒流,四川农民养猪数字大减。
上述材料反映了:()A.牲畜生产相对过剩B. 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现象,导致生产力遭到破坏D.当时农村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2.新中国成立后,陈云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
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
”为此,人民政府:()A.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B.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C.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D.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3.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2018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4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04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事罢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门957年—五计划卷赖主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幵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血年, 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
【知识网络建构】【重点知识解读】、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考模拟题分解》栏目按考纲顺序分解整理分解整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5·广东广州高三调研·18)18.1961年,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000万吨降到1000万吨,1962年再降到600万吨。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经济困难B.巩固大跃进成果C.加强环境保护D.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年经济困难【解析】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故A项正确;大跃进强调以钢为纲,全面跃进,而材料中钢指标一降再降,故B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困难,与环境保护问题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广东惠州二模·17)17.梅州市蕉岭县丘逢甲故居外墙上写有一条标语“让钢花开遍蕉岭,让铁水全县奔流。
”这条标语最早可能书写于()A.1953年B.1956年C.1958年D.1979年【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让钢花……”和“让铁水……”,应该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时间应为1958年,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3.(2015·广东惠州三模·18)18.1961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通过法国转口,从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商——美国进口粮食。
”这说明当时()A.中美关系走向缓和B.国家经济困难粮食短缺C.社会主义工业取得初步成果D.人民公社化运动成效显著【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年经济困难【解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故A项错误;“1961”、“进口粮食”反映了受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粮食问题,没有涉及工业,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中的失误,不适合“成效显著”,而且它的危害主要是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且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5·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7)17.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建立大同世界,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同时他提出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毛泽东就曾受到其影响,能体现在哪项措施中() A.农业生产合作社B.文化大革命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材料康有为对大同世界设想是建立公有制,而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主要涉及生产资料的形式调整,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属于左倾错误的恶性膨胀,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给社会带来浩劫,与大同世界的理想不同,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主要涉及生产领域,尤其是工业上以钢为纲进行跃进,导致浮夸风盛行,与材料中大同世界不同,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强调公有化程度,形成“大锅饭”、平均主义等现象,与材料中的财产共有、妇女解放等内容相吻合,故D项正确。
【答案】D5.(2015·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18)1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材料比较了毛泽东的人民公社和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毛邓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发展创新,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之下,一切行动听上级指挥,没有经营自主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后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小农模式,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
【答案】B6.(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9)19.西方学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该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不是小农经济行为,故A项错误;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消除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并未改变农业集体化模式,并不是小农经济的行为,故C项错误;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是大包干、包产到户,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行为,以家庭为单位,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正确。
【答案】D7.(2015·深圳市宝安区高三第一学期调研·13)13.有材料证明:1955年春,各地纷纷反映“闹粮荒”,许多地方发生大批出卖耕畜、滥宰耕畜、杀羊、砍树等现象。
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一五计划”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解析】“一五”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与题目中的信息“许多地方发生大批出卖耕畜、滥宰耕畜、杀羊、砍树等现象”不符,故A项错误;1955年,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等缺点,导致“许多地方发生大批出卖耕畜、滥宰耕畜、杀羊、砍树等现象”,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均发生于1958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55年”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B8.(2015·广东湛江一模·17)17.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说明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解析】“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7月”,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故A、B项错误,C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C9.(2015·广东清远一模·18)18.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6-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
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中国实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C.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D.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解析】材料的关键词是“效仿苏联”,即照搬苏联模式的表现。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特色的独创,苏联并没有出现过此类改造,不可以证明材料的观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以重工业为重点”学习了斯大林模式中的“重视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学习了苏联1928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照搬了苏联模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10.(2015·广东珠海一模·12)17.“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
这是一首充满乐观精神的政治抒情诗,是1955年10月毛泽东重游长沙岳麓山而作。
该诗创作背景可能是()A.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B.国家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农村合作化运动发展迅速C.域外之事指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苏联撤走导弹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正式提出【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解析】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1949年的新政协召开,与题干时间1955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以及“1955年”的时间,可以判断是一五计划时期,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故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苏联撤走导弹是19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正式提出是1956年,故D项错误。
【答案】B11.(2015·广东潮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12)17.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
下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考点】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解析】1897年维新思想兴起,报刊《渝报》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工具,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思想的解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1年11月22日,这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所以重庆革命党人这时夺取清廷政权,可以视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37年12月1日淞沪会战已经结束,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所以国民政府将首都迁至较为安全的大后方重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于1953开始实施到1957年结束,成渝铁路通车时间为1952年不属于一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12.(2015·广东湛江一模·17)17.1954年,有报道说:“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们都遭遇了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
”属于这种趋势的行为是()A.配合政府将土地交给生产合作社B.支持政府将自家的铁锅用于炼铁C.痛恨政府对粮食的产量浮夸报道D.反对政府将家里的财物上缴充公【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不符,故A项错误;B、C项分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和农业上浮夸风的表现,时间不符,故B、C项错误;反对政府将家里的财物上缴充公体现维护私有财产,与题干“遭遇了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相符,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