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逻辑学 存在论 导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导读(1)

2013-12-28 11:54:26|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何新: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导读

(1)

【引言】

黑格尔《逻辑学》素称难解。据说黑格尔临终前曾抱怨,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一个人理解我(指罗森克兰茨),《黑格尔全集》编者),但他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有两部,《逻辑学》(大逻辑)和《小逻辑》。

事实上,这两部《逻辑学》自19世纪初出版以来到今天的200年里,可以说一直未被解读者所真正理解。国内有几种解本,无非是对原文或望文生义或生吞活剥的编述。国外的新黑格尔主义著作也多是主观臆测,不知所云。

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读黑格尔的著作,由小逻辑到大逻辑,迄今已近四十余年。此前我已出版几部哲学和逻辑方面的研究,对黑格尔哲学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诠释。

本书基于我的读书札记。如果以后精力和身体可能,我拟全

部整理出来。在此书中,我将以逐段诠释的方式,对黑格尔《逻辑学》予以通解。

何新

201年12月25日于上海

【说明】本文为作者的未定稿。中国古代学术本来就缺乏本体论、认识论以及逻辑工具论的系统研究。近代中国仅仅在上个世纪的30—60年代

出现了少数几位对西方哲学有较深研究的学者。80年代以后则只有

翻译者,妄解者,缺乏真正理解西方古典哲学内涵,而确实具有真

知灼见的研究者。

在当今这个精神极其浮躁、学术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主义的时代,西方古典哲学的奥义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失传。所以本文只是提供给

很少的人——对黑格尔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既感兴趣,此前又对西

方哲学史有一定阅读基础者研究、参考。

笔者在本博发表此文目的是为免此学将来在中国终究会成为绝学。本书所有内容均出自笔者的原创,是作者40年哲学思考的总结。

何新的很多学术原创性观点经常被无耻者所剽窃。所以笔者在本书

正式出版前,只能在这里发表极小部分内容的摘要。

[以下黑字部分均为贺麟译本黑格尔《小逻辑》的原文,红色字则为何新写

的导读。]

第一篇存在论(Die Lehre vom Sein)

§84 存在只是潜在的概念。

【何新导读:所谓存在,就是存在的世界和万物。

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物的本质是一种概念,一套概念,是概念的集合体。这个说法,不易理解。实际上,他的整个逻辑学就是阐述这个道理。这里先初步地解释一下。

所谓概念,就是“名”或“语名”,来自对事物的命名。例如指谓一块石头,就必须用关于这石头的概念、语名来指谓它。一个人的称代、称呼,也是他的语名。

[老子的《道德经》开头著名的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所说的“名”,也是关于万物的语名、概念的问题。孔子提出正名问题,《荀子》有“正名论”,公孙龙有“指物论”,这是先秦哲人对名实问题的初步讨论。可惜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只是浅尝辄止,后来没有人系统地更深入研究。详论可以参考《何新古经新解》中的《老子新考》一书。]

关于概念与物的关系是既合一,又分离。著名的曹操望梅止渴故事,就是曹操以酸梅的语名消除士兵饥渴的存在现实的故事。表明名与物、概念与存在,在人的精神中是可以合一的。

分裂看,存在物与此物的语名并非一体。但是在思维中,任何物只能是作为一个抽象的语名而存在。离开语名——概念,人则无法进行思维,也无法进行表述。

以现代观点,语名,概念,实质都是事物的符号、指号(已经设定意义的符号叫指号)。

一个概念或语名,就是以符号对一种事物的归类和模拟。

语名、概念系统是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符号模型。只有人类具有这种能力——发明抽象符号,再以之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来建模的能力。所以也只有人能够进行抽象的思维。

由此又出现的问题是:名与物——概念与存在,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极其古老的哲学问题,即所谓“思”与“有”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只有战国学者公孙龙曾经在“指号论”(参考何新最新的《心经诠释》一书)中讨论了这个问题。

但是,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关于“思”与“有”的问题,从小亚细亚—爱欧尼亚的古代哲人,到东罗马以及中世纪意大利、法国及西欧的经院哲学,再到近代的培根、洛克、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以及现代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一直都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上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

概括言之,关于“思”与“有”这个问题的基本要义如下:

人,作为主体,所面对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被人直接感知的物理性的世界(客体、客观世界,休谟、洛克、康德称之为”经验世界“)。

另一个是人用语名和概念所建模的虚拟性的符号世界(抽象世界,概念和语名的世界,也即所谓主观世界)。

问题在于:

1、那个直接能感知的物理世界,它的存在是有问题的——它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本原、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本体论的问题。对黑格尔的逻辑学来说,这是在他的“有论”或者“存在论”中讨论的问题。

[实际上,黑格尔用“有无的同一论”——“纯有就是纯无”,纯粹存在就是非存在这种命题,解构了我们所经验到的物理世界。但是这种解构,“有就是

无”这个命题并不是什么新鲜命题。中国先秦的老子通过所谓“有生于无”以及有无互生的命题也进行了这种解构。后来魏晋时代的清谈派的“有无论”、中古的佛哲学提出万物皆空,四大皆空,也早就对物理存在世界做了同样的概念解构。

但是诚如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第4卷)中曾经说:对物理性的存在的概念空无性解构,是进入哲学思维的第一步,是一个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点。他曾经讽刺而幽默地说:不理解这种物理虚幻性的人还不如一头驴——因为驴并不相信物理世界存在的真实和绝对性——面对一槽草料,它不会执着它们的物理存在是永恒的,它会吃掉它,使得这些草料变成无——从而证明物理存在本体的虚幻性。

不理解物理世界的虚无性本质、虚幻性本质的人,是无法理解任何哲学本体论问题的。]

2、人类在头脑中,通过思维,利用符号所建构的那个语词——概念的世界,它如何能用于解释和认知物理世界?这两个世界究竟处在一种什么关系?——这也就是古典哲学所谓”认识论“的问题。

康德认为,经验世界与抽象的符号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相隔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工符号世界只能似是而非地模拟、描写那个物理的经验世界。

[关于黑格尔对经验的定义,可以参看小逻辑导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

物理世界(客体)和经验世界(意识、思维)是两个世界。沟通、联结这两个世界的是人的感觉(通过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人获得感知的工具)、知觉(佛学的七识)和意识(阿赖耶识)。

但是感觉、知觉本身是完全不可靠的,人的感知能力为时空所限制也是极其有限的。

而且感知在意识中组成为印象。这种主观的印象包含许多错觉和幻象(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