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国情概论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概论第二讲当代中国历史方位

当代中国概论第二讲当代中国历史方位
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各种地 貌俱全,相互交织。 全国 2/3 以上的面积均为山区。(山地 占陆地总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 占10%。)盆地占19%,平原占12%。
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黑吉辽冀内晋陕, 京津鲁豫苏沪皖, 宁甘青新藏川滇, 台闽浙赣鄂渝黔, 琼粤桂湘港澳南。
(南指南方,为押韵而添)
三 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 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 10.71%。
数据3
[数据 4]
中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资源和7%的水资源 来供养十几亿人对食物的需求。中国要用 世界2%—3%的公共财政资源为13亿人口提 供各类基本的公共服务,要办世界规模最 大的教育、卫生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事 业。中国要为占世界总劳动力1/4的各类劳 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要为世界1/5的老 龄人口提供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
[数据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肮脏能源的 生产国和消费国
煤炭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1%; 世界上第一耗水大国,占世界用水总量的 15%;每天有机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相当于美、印、日排放量的总和;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二位。
2009年数据
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1.0亿吨标 准煤,比上年增长6.3%。
城镇人口621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 数的46.6%;乡村人口71288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3.4%。
201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 比上年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 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35 万人,出生率12.10‰;死亡人口966万人, 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4.95‰。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个现代中国历史的主题。

中华民族有光荣的历史。

它曾经创造了独特的农业文明和深刻的东方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东方的强大国家。

然而,在世界历史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之后,中国开始落后。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期间,西方殖民者用强壮的舰船和枪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使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征服与灭绝危机。

自那时以来,拯救民族,争取民族复兴已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的最大目标。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裕,人民共同富裕,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基本的历史线索在现代中国历史的宏伟进程中完成的:首先,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和无耻掠夺,是现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一切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因此,推翻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从鸦片战争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抵抗外国侵略,保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的历史。

第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自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和艰辛的探索。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政治模式已经在中国提出和讨论,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实践。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提案之前,没有任何民主的政治提案符合中国的国情,并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提议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民主不可避免地让位给人民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目的是实现多数派的民主,而不是少数派的民主。

近代史纲要论文——论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失败的原因

近代史纲要论文——论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失败的原因

论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失败的原因关键词:救亡图存社会性质认清国情概论:中国近代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最终都归于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是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弄清中国的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愈发严重,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陷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西方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阻断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开始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在列强船坚炮利的生生侵略下,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醒来,开始“开眼看世界”,研究西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均以失败告终。

各阶级对救亡图存道路探索的失败证明“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必须要以认清社会性质,从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一味的照搬西方模式只会适得其反。

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下面我具体说说探索救亡道路失败的原因。

一、不重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由于各阶级在探索救亡道路的过程中不重视对西方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研究,因而忽视了中西方国情的差别。

历史和文化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历史中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文字和语言是文化的缩影,要研究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向西方学习,必须首先从西方的文字和语言下手,在这方面林则徐做得比较好。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博学多才,办事干练又远见。

鲁迅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

新思潮迈出了探索救亡道路的第一步,而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人民的英雄。

中国近现代国情

中国近现代国情

中国近现代国情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节,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第三节,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第二章、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第一节一幅血与火的画图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第三节是民族危机还是现代化“良机”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政治第一节政治格局的变迁第二节触目惊心的政治腐败第三节积重难返的财政困境第四章近代中国的经济第一节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和垄断第二节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第三节近代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第四节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第五章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第一节人口的压力第二节灾荒和饥馑第三节教门和帮会第四节罂粟之妖第六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近代文化演变及进程第三节西学东渐与文化重建第四节近代中西文化的论争第七章中国近代化问题第一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内涵第二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类型和模式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1 ,社会性质。

1840 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是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

进入明清时代以后,延续两千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末期。

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断反抗,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

2 ,政治概况。

封建社会政治的上层建筑是封建国家,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封建国家机器,主要有军队、法庭、监狱等封建法律是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地主阶级的意志。

封建官吏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统治权力的执行者。

封建皇帝,则是封建国家权力的象征、标志和总代表。

3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官僚制度,并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郑州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各章节重点总结

郑州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各章节重点总结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0分)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4·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5·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6·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选择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从哲学方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中,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

近代中国的性质

近代中国的性质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摘要: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关键字:性质封建资本共产党毛泽东了解近代历史,认清近代社会性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

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

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

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

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

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
❖ 时间:1856—1860 交战双方:中英,中法 ❖ 导火线:中英亚罗号事件、中法马神甫事件 ❖ 结局: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
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
程度加深了。
天津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 内政和外交。
国人民进行奴役。
❖ 2、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 人民的工具(以华治华)
❖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清政府以及后 来的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集团成为外国资本主义 的帮凶和走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旨在变中国 为殖民地的侵略战争以后,中国封建势力对外妥协, 对内镇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中 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起,成为 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成为外国资本 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 ②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 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
❖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便于列强其军事侵略。
❖ 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资本主 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 ⑤向英法两国赔款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 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
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 义和团运动








主 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地点:中国北部
❖ 时间:1900年–1901年9月7日参

近代国情

近代国情
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产生但其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其中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目录
一、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 二、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三、近代中国主要历史任务
四、近代国际背景
五、总结
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
政治
1.构成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第二,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则很 少或完 全没有土地; 第三,封建剥削的主要形式是地租,同时还有国家贡 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第四,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 级的封建国家。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第一,资本 -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 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 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 结,成为资本 - 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已遭到破坏,但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近代中国国情的非常态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产生,但其发 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其中大部分与外国资本 - 帝 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 平衡。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 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 -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 (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 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 权利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
综合 当代 五种方法
国土面积、地质、 地貌、地形、气候 、矿立、生物、水 、光、热资源等
经济实力、经济体 制、生产关系、生 产力布局、对外经 济关系等
人口、民族、 家庭、婚姻、 社会犯罪及其 相应对策等
01
02
03
04
05
06
07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科技教
经济发
政治状况
社会状况 开展情况
• • • •
(三)三次大论战 1.“问题与主义”论战 2.关于社会主义论战 3.同无政府主义论战

三次论战的核心问题分别是中国要不要革 命, 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 要不要共产党的领导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改造中国的方式方 法、中国革命的前途以及革命领导者等具 有原则性的根本问题。在论战中早期马克 思主义者对这些根本问题作出的马克思主 义的分析和回答,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步,具有重大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意义。
近现代中国的国情概论
刘 芹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国情概念
• (一)概念 • 国情(the condition(or state)of a country;national conditions),指一 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 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一方面指国 家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国家的社会性质。 具体通过7个方面来反映国情,如环境和 资源、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政治等。
三、当代中国国情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 (一)中共八大 •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 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 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 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 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 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认识中国国情的综合框架(胡鞍钢)
国际资本 分配 自然资本 福利
制度与政策
物质资本
增 长
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
TFP
• • • • •
1.自然资本 2.物质资本 3.人力资本 4.知识资本 5.国际资本

什么是国情?国情是属于历史范畴的综合概念。从范 围来讲,它有广义国情和狭义国情之分;从时间来分 ,它有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以存在方式来分,它有 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广义国情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形 态的国家,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自 然条件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的总和。 狭义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性 质、基本特征、主要矛盾等情况的综合。国情的核心 要素一般是指社会性质和社会生产力状况。 • ——朱贤枚:《中国国情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 社,1997年6月版,第20页。
决定一国长期发展的五大资本(胡鞍钢)
物质 资本 人力 资本 知识 资本
自然 资本
环境和自然 资本的数量 和质量
国际 资本
国外商品、技 术、资金等要 素流入量
固定资本形 成总额与存 货增加
通过教育、培训和卫生保 健形成的人的学习能力、 就业能力和生产能力
指技术资本, 来源于自身创 新和外部引进
总资本:一国的广义储蓄率或投资率, 为五类资本累加并扣除重复计算量。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 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 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 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 学,所成坚船利炮与奇技淫巧:洋务派 与保守派的国情之争就者不过术数之士, 古 今 来未 闻 有持 术 数而 能 起衰 振 弱者 也。”
——(《同治( 1867 年)六年二月十五日 大学士倭仁折》)
(二)国情概念的谱系
国情 调研 国情 咨文 国情 分析 国情备 忘录 国情 检测 中国 国情 基本 国情 国情 国力 国情研 究报告 国情 教育 国情 国策
国 情
国情观
(三)国情观
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普通 七种方法 毛泽东 国情观 四种方法 邓小平 胡鞍钢 五种方法 四种方法

观点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策 略等,国情是长期 以来我们认识问题 的立足点与政策依
历史文 化传统
国际环境 国际关系
育状况
展状况1Biblioteka 科技队伍,科研 水平、体制,教 育的规模、结构 、水平等
2
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 分,政党和政治团体 间的关系、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民主与 法制建设等
3
4
价值取向、伦理道 德观念、宗教信仰 、艺术观念及民族 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5
6
各国国情特色 、特点、发展 、模式及相互 之间的比较等
• 邓小平国情观
• • • • 1.出发点:实事求是 2.方法论:定性定量分析 3.比较点:中国特色 4.目的论:讲求实效
• “国情”是指一国相 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 实际情况, 它是指那些 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 作用的、最基本的、 最主要的推动因素和 限制因素, 它常常决定 着一国长远发展的基 本特点和大致轮廓。
二、近现代以来关于国情的论争举例
•(一)洋务派、维新派与保守派的国情之争

“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 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 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 不能学 …… 中国欲自强,则莫 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 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 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函, 1868年(同治三年)4月 28日
7
• 毛泽东国情观
• • • • • 1.核心:社会性质 2.关键点:社会基本与主要矛盾 3.主要内容:阶级斗争分析法 4.工作出发点:调查研究 5.主要任务:不同时期的调整
• • • • • • • • • • • • • • •
重视国情调研 坚持实事求是 注重调查研究 群众路线方法 国内外相联系 唯物辩证分析 社会发展阶段 继承与发展 延续与差异 理论与实干 浪漫与实用 大众与精英 革命与特色 政治与经济 自主与开放
• (二)民主共和与恢复帝制之争 • “国情”一词在此时正式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词典之中 ,中国人在这个词语的运用上,当政者、守成者、保 守者往往是极力强调“国情”的一方,在野者、创业 者、革命者,往往是反对强调“国情”的一方,民国 以降,这几乎成为历史的铁律。在这一轮的“国情论 ”喧嚣中“人民程度”成为一个关键词。“人民程度 不足”、“民智未开”,成为保守派反对共和、复辟 帝制的主要借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