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情结

合集下载

我和上海的情缘散文

我和上海的情缘散文

我和上海的情缘散文写完《戏说崇明》后,我的内心深处是满足的,因为我把我对“生我养我育我的家乡”的感怀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像用相机一样把我的思绪定格在了那个美妙的瞬间。

忆往昔,时间太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从我们指缝中溜走了,从我们头顶掠过了,在每一次日出日落间,我们匆匆走过。

如果说崇明是我的第一故乡,那么上海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崇明之于上海就像父与子的关系,从前是那么的疏远,如今是那么的亲近,我想说说我和这位“父亲”的情与缘,若干年后若再次回味,必会有一种“别来无恙”之感。

小时候对上海的理解就是上一次“海”(在我眼里,海和江一样),与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那里有我的梦想,好几次听家里老人说“以后啊,争取到上海工作,走出崇明岛,那你就有出息了”,这句话伴随着我整个求学生涯,激励着我,我也是这么去做的!在《说崇明》中我曾提及,崇明是一个岛,在没有长江隧桥的时候只能靠轮渡码头在崇明和上海之间穿梭。

依然记得,码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候船室内见到的都是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我想那笑脸来自于我们崇明人特有的朴实以及远赴上海城区的兴奋感吧,毕竟彼时的崇明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在开闸放客的时候,人群就像蜜蜂出巢一样,唯恐误了航班;依然记得,轮船离开码头驶往江心的时候,那份纯真的冲动,那种感觉就像我第一次乘飞机走出国门一样,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恒久;依然记得,第一次跟着我表姐去上海的那个画面,那个画面是唯美的,我独自一个人走向船尾,喜欢看着那涡轮打出的水花,喜欢那种在水上前行的美感,望着浩渺的江面可以任由自己遐想,可以想那只能在梦中才能见到的虚实交替的、若即若离的画面,所以我爱它!上海带给了我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看野生动物,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工作,第一次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使我难以忘怀,难以忘却那份依恋、那份不舍,在我人生最重要的年华里,上海给了我精彩,给了我梦想!我就读的大学是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二医结缘是因为高中时的一次科普英语竞赛,当时崇明赛区的初赛胜出了,非常有幸来到上海参加复赛,而当时的赛场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走进校门,我就被它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医学气息给震撼了,并在心中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考进这座神圣的大学,不仅是因为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所大学,还因为我孩提时代那个和我小伙伴的约定——“要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我的第一志愿填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这是我填的唯一一个志愿,非二医不去!高考过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欣喜若狂,拿着通知书向亲朋好友奔走相告;欣喜于梦想的实现,欣喜于离开崇明岛前往上海的未来,更欣喜于将来能传承“除人类之病痛”的责任。

我的上海情结

我的上海情结

我的上海情结--------------------------------------------------------------------------------●魏约翰(Johannes Weilharter)我对中国上海的热爱应该说是与缘分不开的。

1991年在我已就读了三年的维也纳大学,正好赶上每10年一次的为期一年的交换留学生的奖学金申请活动,而我的成绩和表现又符合奖学金的要求,这就使我有幸成为这15名交换留学生中的一员;我的留学目的地是上海复旦大学。

从那时起也开始了我与上海那割舍不断的恋情,以至于我以后只要一有休假就会往上海跑。

一年的留学生涯让我亲眼看到了,听到了许多我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的人生和社会。

上海是中国金融贸易的中心,早在四五十年代就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窗口,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其领先地位渐渐被香港而取代。

近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的变化是日新月异,有目共睹的,上海的领先能力也是有口皆碑的。

有人情味的小市民气息正因为上海有其悠久的海外交流经验,所以具备了能接纳一切的胸襟及宽容,这10年来随着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而变得贫富差别越发明显;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各方精英越来越多落户扎根上海,另一方面也从全国各地不断涌来成千上万的淘金者。

他们正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能力和本领,让上海这个大都市变得更加灿烂耀眼,变成真正的东方明珠。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阳刚古板的欧洲,其社会环境以严谨细密见长,凡事订计划讲条理,按部就班,一板一眼;进入上海这以阴柔细腻著称的大都市,让我有种如鱼得水的解放感觉和舒畅。

其实人们通常所指的上海小市民气息,是很有人情味的,很让人回味。

清晨漫步在华山路上,看着两边小吃店生火开张忙忙碌碌的热闹,看着个体生意人匆忙骑着脚踏车,载着满满的,还带着露珠的新鲜蔬菜的身影,听着赶往公园锻炼身体的退休老人们此起彼伏地招呼着的悠闲,上海的晨曲奇妙而又温馨。

转身走入两边的小巷弄堂,踏着碎石铺就的石子小道,让人有种身处欧洲小镇的感觉,只是两边居民屋门前那醒目的红漆马桶,提醒人们这是上海独特的风情。

上海人的红木家具情结

上海人的红木家具情结

上海人的红木家具情结上海人的红木家具情结上海人的红木家具情结从红木家具的消费与收藏上可以得知,上海这个城市是兼容并包的,相当开放。

撰稿/杨忠明上海人为什么对红木家具情有独钟红木家具与老上海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无论在石库门弄堂、新式里弄,还是在公寓大楼、花园洋房内,还都可以随意见到老红木家具的踪影。

家中置一堂红木家具,是小康生活的标志,也是上海人对家具的审美载体,更因为红木家具坚固耐用,可以传诸后代,那么就承载了瓜瓞绵绵的美好用意。

老上海人对红木家具的青睐,既包含着对海派艺术的审美过程,还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红木家具以雕工细洁的苏作为主,还有雕工繁琐的京作、用料结实的广作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进入所谓的黄金(1113.20,-2.40,-0.22%)岁月,消费旺盛,红木家具需求量很大,上海人比较喜爱的红木家具是明清古家具与海派西式家具两种。

明式讲究线条简练流畅,清式注重纹饰精美雕琢,海派的式样中甚至有来自欧美的装饰派风格的。

红木作商家将红木家具设计成不同类型,以适应不同阶层顾客的消费需求,其中又分传统、西式及亦中亦西的海派三种风格,在红木家具上也可得知,上海这个城市是兼容并包的,相当开放。

红木家具在中国的出现,不会早于明代,红木不是中国的本土原材,它来自海外,基本上是东南亚一带。

因为海外贸易的兴盛,海船出海后将对方所需货物在港口卸下后,返航时需要压舱物,以保证船体的吃水,那么当地的大株红木原材质量厚重便是最好的压舱材料了。

于是随船大量运回中国内地,被匠作师傅看中,制成上等家具。

如果我们将时间界定在100年前,就可以看到,当时做红木家具的高档老红木料大多是产自印度、泰国的酸枝木,现在做红木家具的大红酸枝木产自缅甸、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售价7万到8万元一吨,大料10多万元一吨。

上世纪20年代末,全上海红木家具店铺有100家左右。

虹口区一带是旧上海红木作集中的地方。

据虹口区地方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有大小40多家红木作在此经营,顾客可以买现货,也可以拿着画报上的照片定做。

生活记忆随笔:裙子情结(合集14篇)

生活记忆随笔:裙子情结(合集14篇)

生活记忆随笔:裙子情结(合集14篇)篇1:生活记忆随笔:裙子情结我喜欢裙子,从小就喜欢。

儿时的记忆里,裙子是妈妈手里的碎花布拼接的五彩斑斓的童年。

我在农村长大,那时的天空很蓝,云彩很白,晚上的星星很亮很低。

夏天的夜晚,我和妹妹穿着妈妈手工缝制的花裙子,拿张席子铺在村头的藕塘边,躺在上面,一边数天上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嫦娥的故事。

耳边不时传来青蛙“呱呱”的叫声,那时的梦里弥漫的都是荷花的甜蜜和清香。

上学以后,我读了《灰姑娘》的故事,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条像灰姑娘一样美丽的、具有魔法的裙子。

我九岁那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在城里上班的爸爸给我买回来人生当中真正意义的第一条裙子。

不过它不是“灰姑娘”身上金丝银线的五彩裙,而是一条粉色的百褶裙。

我把裙子蒙在眼睛上,透过阳光,看它像天边的彩霞一样开放在我的心里,那是我穿漂亮裙子、最快乐的一个夏天。

现在回想起来,那条粉色的裙子好像装点了我整个童年和夏天。

曾经有段时间,我却不敢穿裙子。

那是我去县城上中学之后,我注意到和我同龄的女孩子都像花骨朵般含苞欲放,她们青春勃发的身体如一团火要呼之欲出,而我却像一粒又干又瘪的蚕豆,清高而孤傲地拒绝着周围的一切。

尽管我依然喜欢裙子,依然在梦中无数次想象我穿上裙子神采飞扬的样子。

那时的裙子就像一个魔咒,随时敲打我纤弱而敏感的心扉。

那时的我用长衣长裤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包括自己那个卑微而孤独的灵魂。

当时与其说不敢穿美丽的裙子,倒不如说是无法正视那个自卑而又苍白的自己。

直到十八岁生日那天,和闺密去逛街,无意中看到一件蓝白格子相间的日系连衣裙,典雅而秀美。

我的目光仿佛被吸住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

在闺密的怂恿下,我买下了那条裙子。

望着镜子里那个容光焕发的自己,我知道,这一刻,我的灵魂苏醒了。

我仿佛在一条黑暗的隧道中彳亍独行,忽然眼前出现一束亮光,照亮了我迷茫的思想。

那条裙子就是我心底最深情地呼唤,被我无意中抛弃在记忆深处,如今又无意中抱起,成了我心底深处最温柔的疼痛。

城市社会学-05-城市体验

城市社会学-05-城市体验

(2)
都市认知、体验和都市社会心理中 的区位等级现象
中心城市(如:上海人的“上海情结”) 大都市(广州、西安、重庆、成都、昆明、武汉等) 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地区级城市) 中小城市 城镇与乡村

(3)物理形态的认知

A.个人日常生活行动(居住、外出、交通、消 费、求学、求职、购房、社交、社区参与等)的物理 层面的参照系统、心理依托(视觉结构中的环境、方 位基础、归属感),生活舒适、满足、方便感 心理归属感: 美国黑人小说《根》描写从非洲被掳掠到美国的 黑奴后代对故乡非洲冈比亚的怀念——在一个陌生之 地,将地名、物名都冠以曾经熟悉的故乡的名字。 美国许多地名也都是以英国及欧洲地名命名的。

B.城市整体概念的形成与巩固——由物理形态 向整体形态过度。 城市的位置结构与区位分布 C.微观的家居与社区(个人日常生活的物理环 境)与宏观地域空间(城市、地区、国家、全球)的 连接与整合——对较大区域的认知是从较小的空间及 其交通连接开始的。 类似于一种反向的影视镜头中高空卫星定位成像 系统过程——由大至小,大范围确定至小范围精确瞄 准。 D.作为城市文化(精神、意识形态)之一部分

B、城市人处于一个陌生人世界,必须学 会同陌生人打交道——确定陌生人的身份,然 后确定如何行动。 外表(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化妆——远 重衣衫近重人,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与地段 (高级或低级——商家的地段越好生意越 旺)——初步认知(鉴别)技术的运用,但现 代社会信息的复杂化使人们的处理方式更为复 杂,衣着已经不再是特别重要的,人们转向运 用地段差异来区分陌生人。


城市是人们的“都市体验”的动态的、创造性的和 不断变化的混合物,The Chicago theorist Robert Park曾经非常有说服力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城市不只是个人和社会设施——街道、建筑物、 电灯、铁路、电话等的堆积,也不只是制度和管理设 施——法院、医院、学校、警察、各种市政设施等的汇 集,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习惯和传统的实体、一 种从属于这些习惯并且继承了传统的态度和情感的集合。 换句话说,城市不仅是一些物质机构和艺术建筑,它涉 及到人们的生命过程,是人性(human nature)的产 物” 。

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

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

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形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行为方式、心里文化和全球口碑,这增进了他们的优越感,也让他们背负了被妖魔化的标签。

就拿在北京的上海人来说,这两个城市的恩怨情仇、微妙关系或许只有经历过双城生活的人们最能言说。

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北京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京城:背靠长城、面南而坐,端肃安稳。

北京的城市人格,是其特殊文化土壤孕育的产物,是在帝都历史的积淀上,在官学两极的强大磁场中定型的。

皇城根下讲政治、红墙黄瓦遛大弯、后海酒吧听摇滚、胡同方言把话侃、化俗为雅现痞气,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国艺术及京派文化的海内外人士纷纷“漂”入京城,去感受京味、重塑京味。

上海的地理环境、文明习惯则迥然不同,上海侧脸向东,面对浩瀚的太平洋,从宋元时期的“因港兴市”、晚清的通商口岸、到近百年的租界历史,海派文化源远流长,西学东渐影响颇深,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办西人工厂和学校、最多引进西式建筑、市政管理的城市,就连编门牌号码、人车分道等习惯也受到西化影响。

上海人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对海外文化保持开放型追求,用余秋雨的话说是“崇洋不媚外”。

就在久居北京的老外不经意的口吐着夹杂了些许京味儿的普通话时,现代的魔都却把上海人塑造地越发海派洋气,即使是一个上海老太太也能泰然自若地面对老外的问路,外滩沿岸那片集“古典”、“巴洛克”、“洛可可”、“折中主义”风格于一体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仿佛重新置人于租界年代。

在审美形象上,上海人追求雅,北京人追求痞。

上海男人讲究有“调调”,重视穿着和仪表:老克勒做派的上海男人,有时穿一套枪翻领、双排扣西装,裤管翻了边,有时穿背带裤,皮鞋头不管是尖是圆还是方,擦得油亮油亮。

红酒、雪茄、烟斗是他们的常规道具,讲闲话的辰光爱拗造型。

现代的上海男人穿着整洁细致、修边幅,出门还不忘在口袋里放一包餐巾纸。

这种讲究及香喷喷却被北京男人所鄙夷,北京男人追求痞气、做爷们儿,那是一种粗狂随意、返璞归真,他们不刻意雕琢,怎么随意、怎么舒服怎么来。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侯昕彤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名颇有传奇特色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内心里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

张爱玲常常以上海人为描写的对象,也常常从上海人的角度看世界。

张爱玲的小说透着一股上海味道,上海情调,展现了上海的生活、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对她的影响。

上海作为张爱玲的故乡,是她悲观性格的成因之一,也是她无法割舍的家,她作品里的悲凉,一部分也来源于她的上海情怀。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上海人在我看来,张爱玲是特别的,她系出名门,人生曲折,才华横溢;她的小说是特别的,华丽却苍凉,中西交融,读起来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的交错之感;民国时期的上海也是特别的,新旧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繁华却压抑,新旧交替,推动了社会前进但也催生了种种畸形产物。

张爱玲说自己“到底是上海人”,她的作品常常选择上海为舞台,书中的人物也常常是上海人,张爱玲对于她的出身地,无疑是有这浓厚的感情的,这份上海情结,让她的作品成为上海水土中开出的一朵浓丽的花儿,婷婷立于民国时期的文坛之中。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是香港。

她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人生的许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比如家庭的动荡,进入上学校学习,首次发表作品,被父亲责打拘禁,逃出家门去母亲家,以及后来遇见胡兰成等等。

人的性格习惯都是与自己生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息息相关的,因此所有这些都对她以后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的故事总带着一股上海味儿,就像她自己说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答意的地方1”。

一、上海人张爱玲在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讲述了她对上海人有的两个印象,一个是白与胖,一个是“通”。

这个“通”是“文理清顺,世故达练2”,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态度。

她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3”。

这些性格在她的作品里可以找到影子,如《半生缘》里的上海姑娘顾曼桢,她坚强独立,接受过较为高等的教育,她勤劳工作养活家人,鼓励男友追求理想,她追求平等的爱与幸福。

台港导演的上海情结

台港导演的上海情结

106 MOVIE 2010_5王家卫:“上海就是下午的街道还有一些音乐。

”曾经有人说:“老上海已经不在上海,它在王家卫、关锦鹏的电影里。

”而这两位导演除了在自己的电影中讲述老上海的故事,他们还都曾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王家卫出生在上海,去香港的时候五岁,上海外滩、东风饭店、澳门路的路灯都成为他作品中常见的符号。

而《花样年华》想要表现的,正是他的上海情结。

影片前前后后拍了15个月,本来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北京,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于是,王家卫将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改了,改成了60年代上海人发生在香港的故事,而且是保留了老上海情调的香港。

那时候在香港有很多上海人。

他想用这个故事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对他而言,拍《花样年华》最大乐趣是回到他熟悉的空间,小时候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时的那个空间。

印象里的上海有很多小巷、后街,每天母亲下班从外祖母家接他回家都会经过一条路,是以前上海交响乐团排练的地方,经过那里的时候常有音乐。

所以关于童年,王家卫的印象就是下午的街道还有一些音乐。

在这个电影里,王家卫想让大家看见以前的“老上海”是这样生活的。

他也说:“虽然现在的上海已经不是我5岁离开时的上海了,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在上海人的生活里,面子依然很重要。

上海女人也永远都是很好的电影题材,因为她们复杂。

”台港导演的 上海情结文/格子《2046》《彩云飞》《花样年华》《半生缘》《阮玲玉》《倾城之恋》《原乡人》2010_5 MOVIE 107关锦鹏:“上海的生活质感非常迷人。

”关锦鹏曾经说过,《长恨歌》这部影片表面上看,是讲述王琦瑶与四个男人动荡的一生;实际上,她的“长恨”源自她与这座城市——也就是上海的感情。

如果说王琦瑶身上有上海女人特质的话,就是那种精明、有城府。

很显然,他把自己对上海的感情融入到了电影中。

当然,有人认为《长恨歌》不像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倒像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

因为关锦鹏毕竟是个香港导演,他不像王家卫,曾经在上海生活,对老上海的弄堂生活有着自己的记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对上海最初的印象和感受就是来自在香港的上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朋友说我有上海情结,他所说的上海情结与我本身具有的上海情结是二回事。

在他说完这句话之后,我马上做出心理反映是:上海的生活方式,上海的人文环境,上海的前沿资讯,总之上海的一切的一切。

我的朋友说的上海情结,直指上海妹妹。

上海妹妹的确很洋,在中国都市生活圈子里,上海妹妹的洋味体现在潮流,与国际接轨。

说到我的上海情结,是与几年的上海生活密切相关。

在上海生活、工作自然离不开与上海人打交道,上海的男人也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个个都是“娘娘腔”。

上海女人也并非全是精明透顶。

说到上海人,分为本地上海人与外地漂来的新上海人。

外地来的上海人融入了上海社会,在这儿以他们的精明强干赢得了自己在上海的生存资本,立脚之后成为新上海人。

我的同事多是外地来上海的,他们通过购买家产成为上海人。

而上海本地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懂得上海人骄傲的资本不是十里洋场承袭的虚伪,而是实实在在捞市场,通过上海在全国市场的信息优势,赚全国人民的银子。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上海男人的榜样人物,杨百万。

他是个传奇的人物,是典型的上海人赚钱方式的代表,赚得聪明,活得也有面子。

在我的同事圈子里,多是证券交易方面的朋友,比不上杨百万有名,但是,他们的消费方式比较前卫,也是让我愿意接受的。

比如一桌人吃饭,人再多都没有关系,最后买单的时候是AA制,参与的,与召集人都不累,不是国内一些扛着嘴吃饭的,哥们你好我好,吃饭的时候扛着嘴,不请自到,最后吃完饭就开溜,买单的时候都上厕所装孙子。

这点真不如上海人精明了,至少在一起不累,大家都开心,也愿意接受。

说人家上海人小气那就错了,上海人小气是因为我们接受更多的是上海房东,是小气,所有的话尽在女房东嘴里出来,男房东一般情况下好象挺男人的,但是,一说话娘娘腔出来了。

所以,说上海男人娘娘腔的,多是指上海有房子出租的上海土财主吧。

上海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及人才优势,这是哪个地区所取代不了的。

在上海呆久了,你
会发现上海浦东国际会展中心经常有国际级别的会议。

报纸上经常说哪个哪个人在作报告了,一看就是国家级的,或者是世界级的,不是在海南岛,一看就是不怎么样的人,要不就是地方干部吹GDP。

大有山中没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味道。

人家上海人也是司空见惯了大人物,看你大人物在身边经过,才懒得理你是老几呢。

男人们理会的是在上海随处可以看漂亮妹妹,或者不小心遇到电影明星什么的。

我哥们有几个比较铁的是外地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看美女。

我初来上海时认为南京路上的妹妹漂亮,经他们哥几个一点化,明白了南京路上的漂亮妹妹并不是本地产的,而本地产的妹妹多在淮海路上,所以,大家喜欢周未没事的时候路到淮海路上看漂亮妹妹的。

男人不好色还算是爷们!
说到上海情结,给我更多心理冲击的是老外滩,有半年的时间我是在外滩上班的,每天我会在累了的时候,出门到外滩走走,后来这一爱好发扬光大了,改为每天早上来上班首先站在江边吸吸空气,遥望对面的东方明珠塔,再做几个深呼吸动作再进办公室。

那个时候工作压力大,但是,上海的人文环境比较好,我经常在各校园转,如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圈子,接触的人多了,成果也多了。

那几年也是我著作最多的几年,我的几部书基本上都是在上海期间写成了。

不写不行,因为在上海争城略地,要有名气的,上海人认这个,要不谁吊你一个“阿爸桑”。

所以,我让上海人认可下来的主要成果来自于自己的著作,那是真本事,不是花架子,上海人认这个。

在上海生活,你不努力都不行,只要进入到那个城市,人就象上了发条的钟表,不跑都不行。

说到上海情结,一直没有提上海妹妹,好象不在情理了。

说到上海妹妹,的确是别有一番风韵,与她们打交道的时候,特别快乐。

我们办公室主任就是上海妹妹,是个很专业的职业经理人。

他在叫你的时候,很客气也很温柔,将你的职称叫得象情人似的,让你听了心理既舒服又不失尊重,同时还与你保持一个距离感,女人做到这个份上,真的非上海妹妹莫属了。

当然,在上海并非只有妹妹才让你感觉美好,上海大姐大嫂级的也会非常友好,只不过多了几分假面具而已。

举个同样的例子说,她在称呼你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捏着嗓子装“嫩”。

不过,人家是上海女人,装得出来,也自然,说得出口,换了你上山东女人,让你装上海女人的腔调,不用说,等待你张口说,你老爸肯定会给你二个嘴巴,你老妈会撒破你的嘴,就是自己都会抽自己嘴巴的。

得,外地女人学上海女人说话,免了!当然,上海女人穿衣过日子你得学,那是外地女人比不了的,里外一把手!
我朋友说上海妹妹的时候,是说他的朋友泡上海妹妹花样多,也多是逢场做戏的多。

因为没有在上海生活,不了解上海,只是从花天酒地了解上海,就没有权利说上海,所以,他所说我有上海情结的内容,只能说个皮毛而已,那能够真的懂我的上海情结的渊源。

离开上海好几年了,离开之后才知道我真的有上海情结。

因为这几年的海岛生活让我变得自大了,因为一个小岛上没有多少人可以有我优越,滋生出来的自大也在所难免,现在想想,再也找不到在上海时期拚搏的动力了。

现在暂且不说一个一个懒惰的海南岛人喝老爸茶那种样子,更不说什么别的了,一说就来气,想做事没有做事的环境,搞得人一拖就是好多年,尤其是在年富力强的年龄,这种生活就是慢性自杀,所以,每当这种时候,我就感觉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想到可气处,自己就会打自己几个嘴巴。

所以,我的朋友说到我的上海情结,那能够再理解的更深一层呢。

我想他也只能说说上海妹妹罢了。

今天提到上海情结,心情就复杂了,写到此,真的想上海了。

想那个可以象个男人似的拚搏的环境。

那个时期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男人只有激情燃烧的生活,才是火热的,有意义的。

想到此,真有更想上海了。

上海,这个国际都市,有男人们燃烧的激情与火焰,所以,这也是我上海情结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