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1
2011年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1.0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1.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
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
2018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2018年12月指导委员会主任:陈鸣波副主任:傅新华张建明张英史文军委员:裘薇黄春华钱晓刘山泉崔艳春编审委员会主编:史文军副主编:陆森成员:吴敏张诚刘岩辛竹倪雯静宋敏兰龚青王艳陆威潜研究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鸣谢单位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燃气管理处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中心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上海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前 言| PREFACE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支撑保障手段,《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综合运用绩效评估、动态监管等措施,及时追踪智慧城市建设效果。
”的重点任务。
从“以评促建”的指导思想出发,为科学评价、及时把握本市各区智慧城市现状水平,有效支撑本市智慧城市建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自2014年起以本市各区为对象,每年开展评估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为了切实反映当前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在2018年的评估中,充分关注了当年度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市区联动的相关重点工作内容,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对政务服务、创新应用等领域的综合评估。
在本次评估开展及报告编写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相关市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各区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编者2018年12月目 录| CONTENTS前 言 (3)一、评估体系与方法 (6)(一)评估体系概述 (6)1.评估体系框架 (6)2.评估指标构成 (8)(二)评估测算方法 (8)1.指标测算标准 (8)2.分级测算方法 (8)3.指数的修正形成 (9)4.关于区域划分 (9)二、评估总体情况 (11)(一)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 (11)(二)网络就绪度指数 (12)1.总体情况 (12)2.二级指标 (13)3.三级指标 (14)(三)智慧应用指数 (16)1.总体情况 (16)2.二级指标 (17)3.三级指标 (18)(四)发展环境指数 (23)1.总体情况 (23)2.二级指标 (24)3.三级指标 (25)三、各区评估结果 (28)(一)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 (28)(二)网络就绪度指数 (31)1.基础能力指数 (33)2.应用感知指数 (37)(三)智慧应用指数 (41)1. 生活服务指数 (43)2.数字经济指数 (53)3.城市治理指数 (60)4. 绿色发展指数 (64)5.政务服务指数 (71)(四)发展环境指数 (77)1.机制保障指数 (79)2.创新应用指数 (85)3.试点示范指数 (94)(五)网络安全状况系数 (99)附 录 一 评估指标介绍 (100)(一)网络就绪度指数 (100)(二)智慧应用指数 (101)(三)发展环境指数 (107)(四)网络安全状况系数 (111)评估体系与方法(一)评估体系概述1.评估体系框架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构成总指数的3个一级指标,即网络就绪度指数、智慧应用指数与发展环境指数,以及作为总指数值修正系数的网络安全状况系数。
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

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Shanghai Pudong New Area's "Smart City Indicator System 1.0"A smart city is a city that ___ and products。
with "n。
orking。
intelligence。
n。
and n" as ___。
things。
and their rs in the city。
it greatly optimizes and ___ urban ns。
achieving ___。
friendlier environment。
and ___ are the product of a new round of n ___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It is an ___ n。
n。
and___ cities and realizing a development model led by "intelligence" will ___ n。
social manag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fields。
___。
based on us research。
the "Smart City Indicator System 1.0"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dicator System") ___.I。
___The "Smart City Indicator System 1.0"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mart city," taking into account factorssuch as the level of urban n。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IntroductionShanghai,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metropolitan areas, is also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China’s growth and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Shanghai has been actively embrac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o build a “smart city” that leverages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create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for its citize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city has established a set of smart city indicators that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ity’s digi tal infrastructure, public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in Shanghai.Smart City Indicators1. Economy: The Economy category measures the performance of Shanghai’s economic activities, including its GDP and economic output, economic structure, rate of job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2. Environment: This category looks at Shanghai’s progress in air and water quality, public sanitation, and green spaces.3. Infrastructure: This category measures the performance of Shanghai’s infrastructure, in clud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housing, and energy supply.4. ICT: The ICT category looks at the progress of Shanghai’s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including internet access, e-government services, and internet applications.5. Public Safety: This category measures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safety in Shanghai, such as crime rates, fire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6. Social Welfare: The Social Welfare category looks at the progress Shanghai has made in creating a more equitable society, including poverty reduction, educational access, and health care.7. Transportation: This category looks at the performance of Shanghai’s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clud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road infrastructure, and traffic safety.Conclusion。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12.23.3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所有机动车辆中所占比重,指城市管理各个领域中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的建设水平,指用于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地区。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2017-07-29 19:02:09 | #1楼《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全文: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评价: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满足全面性、先进性、高效能、简洁性及智慧性的要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有高标准的网络技
术和设备。
(2)智能化管理评价:智慧城市只有通过智能化才能在管理上更有
效率,从而实现了智慧城市的目标。
通过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的
安全、高效、可持续等综合发展。
(3)服务能力评价:智慧城市需要有丰富的、便捷的城市服务,这
需要有良好的互联网技术及智能化服务体系,以支持全面的服务质量保障。
(4)公共安全评价:智慧城市的人口、财产安全必须非常严格地进
行管理,而智能化的管理能有效提高安全的效率,改善安全的水平,减少
暴力行为,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5)精准社会治理评价:精准社会治理通过采用信息化、智能化、
社会化和参与式技术,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与服务,以解决智慧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维护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主管部门
归口单位
起草单位
备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全国信息技术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全国信息技术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附件
《智慧城市 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序列 计划编号
中文名称
标 准 性
制修 采用国 订 际标准
项目周 期
(月)
1
20152352-T-469
智慧城市 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 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推荐
制定
无
24
智慧城市 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
2 20152353-T-469 系 第2部分:分项评价指标制定总体 推荐 制定 无
推荐 制定
无
12
14
20152343-T-466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评价指 标体系
推荐 制定
无
12
15
20152359-T-348
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方法 第 1部分:总则
推荐
制定
无
24
16
20152358-T-348
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方法 第 2部分 公共汽电车
推荐
制定
无
24
17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 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 有限公司、中国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江苏省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

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上海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完整版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1.3 前期研究概述2.指标体系概述2.1 智慧城市概念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2.3 指标分类和层次2.4 指标体系结构3.经济发展类指标3.1 城市经济总量3.2 创新能力3.3 产业结构调整3.4 就业与人才引进3.5 资源利用效率4.社会发展类指标4.1 教育水平4.2 医疗卫生服务4.3 居民生活质量4.4 社会安全与治安状况4.5 绿色保护与环境改善5.基础设施类指标5.1 交通基础设施5.2 能源供应与利用5.3 水务与排水系统5.4 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5.5 公共设施和服务6.智慧化程度类指标6.1 数据共享与应用6.2 智能交通系统6.3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6.4 智能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6.5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7.评价与测度方法7.1 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7.2 数据收集与处理7.3 指标综合评价方法7.4 指标测度与追踪方法8.指标体系的应用8.1 基于指标体系的智慧城市评价8.2 指标体系在政策制定与规划中的应用8.3 指标体系在城市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8.4 指标体系在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附件:附件1:指标数据表格范例附件2:智慧城市指标问卷调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智慧城市: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2.指标体系:指根据智慧城市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构建的用于评价和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套定量指标体系。
3.综合评价方法: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评价模型,通过对各指标的加权计算,综合评估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4.城市竞争力评价:指利用指标体系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估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1.0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 个维度,包括19 个二级指标、64 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3 个二级指标,8 个三级指标。
1.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
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
包括4 个三级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
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
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2无线网络覆盖率。
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
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1.1.3主要公共场所WLAf覆盖率。
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f覆盖率。
智慧城市主要公共场所WLAr应达99%以上。
1.1.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
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
智慧城市的NGB R盖率应在99%以上。
1.2宽带网络接入水平。
指城市居民通过各类宽带接入渠道可实际享受的网络带宽。
主要包括2 个三级指标。
1.2.1户均网络接入水平。
指城市内每户家庭实际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包括各种家庭网络接入方式)。
智慧城市的户均网络接入水平应在30M以上。
1.2.2平均无线网络接入带宽。
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实现的室外网络连接的平均实际带宽。
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平均接入水平应在5M以上。
1.3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水平。
指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投入和建设水平。
包括2 个三级指标。
1.3.1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
指城市基础网络设施投资的总量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
智慧城市年度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应在5%以上。
1.3.2传感网络建设水平。
指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安装传感终端、建设传感网络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
“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传感网络建设投资力度保持较大水平(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以上)。
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化的政府行政、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监测、安全防控、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8 个二级指标,33 个三级指标。
2.1智慧化的政府服务。
指当地政府部门整合各类行政信息系统和资源、提供开放协同、高效互动的行政服务方面的发展水平。
包括5 个三级指标。
2.1.1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水平。
指可实现全程网上办理的区域内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比例。
智慧城市的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办理比例应在90%以上。
2.1.2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电子监察率。
指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对行政许可类事项办理的全程电子监察率。
智慧城市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监察率应达100%。
2.1.3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
指政府非涉密公文通过网络进行流转和办理的比例。
智慧城市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应达到100%。
2.1.4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率。
指城市区域内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互动的企业在与政府有交互行为的企业中的比例。
智慧城市中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率应在80%以上。
2.1.5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
指城市市民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交互的比例。
智慧城市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应在60% 以上。
2.2智慧化的交通管理。
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使城市交通管理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
主要包括5 个三级指标。
2.2.1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
指经常关注各类交通信息的市民所占的比例。
智慧城市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应在50%以上。
2.2.2公交站牌电子化率。
指电子公交站牌在城市所有公交站牌中的比例。
智慧城市公交站牌电子化率应在80%以上2.2.3市民交通诱导信息服从率。
本指标针对驾车出行的市民。
指在驾车出行的市民中,服从交通诱导信息提示的比例。
智慧城市驾车出行市民交通诱导信息服务率应在50%以上。
2.2.4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
指安装停车诱导系统的停车场在城市所有停车场中的比例。
智慧城市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应在80%以上。
2.2.5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
指各类交通信息传感终端在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中的安装率。
智慧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应在100%。
2.3智慧化的医疗体系。
指市民可切实享受到的具有便捷性、准确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主要包括3 个三级指标。
2.3.1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
指拥有电子健康档案的市民所占的比例。
智慧城市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应达到100%。
2.3.2电子病历使用率。
指城市内使用电子病历的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例。
智慧城市的医院电子病历使用比例应达到100%。
2.3.3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
指城市内实现医疗资源及信息共享的医院占总数的比例。
智慧城市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应在90%以上。
2.4智慧化的环保网络。
通过各种传感终端和感知网络,对环境(主要是大气、水源等)进行实施监测、预警,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主要包括3 个三级指标。
2.4.1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
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气和水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的比例。
智慧城市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应达2.4.2重点污染源监控水平。
对城市内重点污染源的信息化监控比例智慧城市重点污染源监控比例应达到100%。
2.4.3碳排放指标。
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40%以上。
2.5智慧化的能源管理。
指城市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这是体现城市绿色低碳的重要指标。
包括5 个三级指标。
2.5.1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
指居民家庭中安装智能型电、水、气表具的比例。
智慧城市的智能表具安装率应在50%以上。
2.5.2企业智能化能源管理比例。
指企业中应用各类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平衡能源消耗的比例。
智慧城市企业智慧化能源管理比例应达70%以上。
2.5.3道路路灯智能化管理比例。
指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的路灯中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比例。
智慧城市道路路灯智能化管理比例应在90% 以上。
2.5.4新能源汽车比例。
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所有机动车辆中所占比重。
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比重应达10%以上。
2.5.5建筑物数字化节能比例。
指城市乙级以上办公楼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比例。
智慧城市建筑物数字化节能应达30%以上。
2.6智慧化的城市安全。
包括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防控犯罪等领域。
主要包括5 个三级指标2.6.1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
指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在主要食品药品种类中覆盖比例。
智慧城市的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
2.6.2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
指一年内对城市遭遇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台风等)及时发布预警的比例。
智慧城市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应在90%以上。
2.6.3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
指城市管理各个领域中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的建设水平。
智慧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建设率应达100%。
2.6.4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覆盖率。
指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城市区域在总区域中的比例。
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覆盖率应在99%以上。
2.6.5危化品运输监控水平。
指对各类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比例。
智慧城市危化品运输监控比例应达100%。
2.6.6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跟踪。
指对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详细身份信息的采集和跟踪。
智慧城市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库应覆盖99%以上的城市内人员。
2.7智慧化的教育体系。
指市民获得各类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便捷、精准程度,以及教育设施的信息化程度。
主要包括3 个三级指标。
2.7.1城市教育支出水平。
指用于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入。
智慧城市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勺比例应达5%2.7.2家校信息化互动率。
指各类中小学中,通过各类信息化技术,实现家校互动的比例。
智慧城市家校信息化互动率应在90%以上。
2.7.3网络教学比例。
指城市中各类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网络教育的比例。
智慧城市网络教学比例应在50%以上。
2.8智慧化的社区管理。
指依托信息化手段,对社区(以居委为单位)管理中的居民管理、信息推送、养老服务等提供便捷。
主要包括4 个三级指标。
2.8.1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
拥有综合性信息服务系统的社区在所有社区中所占的比例。
智慧城市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应在99%以上。
2.8.2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率。
指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向社区居民主动推动各类服务信息占信息总量的平均比例。
智慧城市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率应在95%以上。
2.8.3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
指对社区实际提供的养老监护占需要监护的老人的比例。
智慧城市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应在90%以上。
2.8.4居民小区安全监控传感器安装率。
指城市内具有独立物业的居民小区中安全监控类传感器的安装率。
智慧城市居民小区安全监控传感器安装率应达95%以上。
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主要指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催生衍化或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