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生物一轮必备(基础训练 提升训练 挑战训练)第31讲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锁定特训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锁定特训复习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2.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个体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记数时,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可记可不记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4.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6.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刺猬的生命活动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7.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8.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导与练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名师优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情景解读】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
率,故 A 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
幼年三个年龄期,故 C 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
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 D 错误。
思考:(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
答案提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2)样方法能否可以调查群落的植物丰富度?
网络图构建
答案:①空间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J”型增长 ⑥“S”型增长
考点突破 ·技法提炼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要点化归纳 训练式悟法
情景引领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B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 ,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 ,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 取样器取样法
实验平台·尝试探究
系统化夯基 总结式提升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
变化
实验基础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
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
基础整合 实验平台
考点突破 题组演练
基础整合· 网络构建 模型化梳理 体验式自评
一、种群的特征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②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③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014高考生物一轮知能演练:必修3.4.1、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概要

1.(2012·高考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B。
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性生殖能力下降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解析:选D。
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3N0B.1.69N0C.2.3N0D.5.29N0解析:选D。
要注意在N t=N0λt中,λ代表的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α=(X2-X1)/X1=1.3,求得X2/X1=2.3,即λ=2.3。
第一年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
4.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解析:选A。
种群的特征一轮复习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添加标题
适用范围:
添加标题
一般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01
02
第1次
第2次
种群数量 标记个体数
=
计算公式: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保证调查准确的前提和注意事项是:
前提:标志个体与为标志个体在重捕时几率相等;无大规模的出生,死亡,迁出和迁入等。 注意事项: 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寿命和行为无伤害。 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 捕捉方法应地点一致
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添加标题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01
添加标题
数学方程式:Nn=2n
02
添加标题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03
时间(min)
种群数量(个)
0 20 40 60 80 1 1 1 1 1 00 20 40 60 80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Nt=N0 λt
环境阻力:
环境容纳量(K值):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降低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4.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随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4.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题组一、种群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2014年高考广东卷)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多少,而图中落叶松是一个物种,故B错误;幼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由图可知幼虫的数量变化并不会立即影响松树的松针长度,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D正确。
答案:B2.(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x=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 只/hm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C3.(2014年高考四川卷)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强化作业(含

【走向高考】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强化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答案 B解析“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
2.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答案 C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
3.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①随机选取若干样方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③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④计算种群密度⑤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④⑤C.③①②⑤④ D.①④②③⑤答案 C解析样方法为植物种群密度调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掌握基本步骤即可正确作答: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随机确定样方;③统计各样方数量;④计算,求平均值。
4.林业部门对某地区稳定生态系统中乔木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合下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某乔木种群的数量变化应符合曲线ⅡC.该地区所有的乔木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群落D.分析曲线Ⅱ,通过a时的信息不能推出该种群的相应K值答案 C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为样方法,A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内,种群的数量变化应符合“S”型增长,B正确;生物群落指的是某生态系统内全部的生物,C错误;曲线Ⅱ中的b点才可推测出该种群的相应K值,D正确。
5.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只能用标记重捕法B.调查均匀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样方的多少对结果有影响C.不同种群所示的生物不是同一物种D.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 D解析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还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A错误;均匀分布的生物,可通过简单取样即可计算出相应结果,B错误;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区域不同种群就不同,但不同区域可以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
种群的特征(理)生物必修

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助 于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 发和资源浪费。
保护濒危物种
了解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 规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 施,促进物种的恢复和保护。
预测流行病
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助于 预测流行病的爆发和传播,为防
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04
种群的遗传特征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种群的特征(理)生物必修
目录 Contents
• 种群的概念与定义 • 种群的分布与密度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的遗传特征 • 种群的行为特征 • 种群的进化特征
01
种群的概念与定义
种群的定义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社群行为与交流方式
社群行为
是指种群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行为模式,包括分工合作、等级制度、领域 行为等。
交流方式
是指种群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包括声音、气味、动作等非语言和 语言形式的交流。社群行为的形成和维护需要有效的交流方式来传递信息和协调 行为。
06
种群的进化特征
自然选择与进化
进化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变 化的速度、种群大小、突变率等。
种群的适应性进化
适应性进化
种群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逐渐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适应性特征
适应性进化使种群获得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如耐寒、耐旱、抗 病等。
适应性进化的意义
适应性进化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能力,促进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周期性变化
由于环境因素的不稳定性,种群数量变化常常呈现周期性变化,如季 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课时作业(三十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B.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答案:C 解析: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不一定会降低出生率,A错误;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B错误;随着“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C正确;“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
2.[2018·江西南昌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D 解析:调查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3.[2018·湖北荆州调考]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基础巩固1.图K311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图K311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2.下表是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研究过程需要注意防止培养液被杂菌污染,以免使实验结果偏大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等实验工具C.可以预计,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20 ℃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最大密度比10 ℃条件下大D.实验结果表明,20 ℃左右培养酵母菌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③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④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⑤种群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A.种群增长约等于零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能力提升5.如图K312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的划定样方,其中大黑点代表要调查的植物。
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K312A.图中共有四个样方B.图中只有一个样方C.按照左上计数原则,该样方内共有13株植物D.样方法同样适合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6.2012·盐城一模图K313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图K313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7.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K314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K314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逻辑斯谛型增长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庐山上全部的蝴蝶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9.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10.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A. 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 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C.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D.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11.如图K315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图K315(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是有限的。
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_的影响。
同时,种群数量还受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如________和________等。
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12.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 4组实验,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培养液体积(mL)图K316(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13. 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
图K317如图K317表示某物种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_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_。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________。
(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使效益最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
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
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
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解析] 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错误;增长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2.C [解析]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观察时得借助显微镜、滴管、量筒、吸水纸、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等器具,其中血球计数板是一种微生物细胞计数的常用工具,B选项正确。
温度影响细胞代谢进而影响酵母菌的增殖速率,但在空间、营养、气体供应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环境容纳量应该基本不变,即10 ℃、20 ℃下培养酵母菌最终种群密度应该基本相等,C选项错误。
表中数据表明,相对三种不同的温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16小时、20 ℃左右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348个/mL),故D选项正确。
3.D [解析] 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因而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的存在形式,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地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因而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
4.D [解析] 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相当;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不是零。
5.B [解析]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图示样方的植物种群的个体数不多,应该是五点取样法中的一个样方更合理,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位于样方边界上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即样方上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该样方共11株植物,C选项错误。
麻雀的种群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选项错误。
6.A [解析] 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不停地变动,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 选项错误。
c点时,鹿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为0,B选项正确。
a点时曲线呈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因此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C选项正确。
cd段时间内鹿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可能原因来自于其天敌数量的增加,D选项正确。
7.D [解析] λ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由图可知:在第1~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种群增长率为0,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少,B选项错误。
到第9年时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乌鸦种群数量在第9年以前呈逻辑斯谛型增长(“S”型增长),A选项错误。
8.D [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庐山上全部的蝴蝶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交配过程;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