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帖的意义方法及汉字结构八大规律共54页文档

合集下载

如何读帖

如何读帖

如何读帖1、静心读静心是对读帖时的心理状态要求。

蔡琶在《九势》中说:“欲书,先静坐默思,如对至尊。

”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也说:“学,须静也。

”读帖时应心静,只有心静,才能注意力集中,凝神静观,毫微入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帖中信急输入大脑,思考和领悟其中的奥妙,化为己有。

2、整体读读帖应该先整体读,再局部细观细察,再从局部回到整体。

即便是局部观察,也应是整体中的局部,必须有整体意识,要整体把握一个字的形态:是哪种结构类型是长是短,是宽是窄,是欹是正,是大是小,是方是圆,长宽比例约有多少,哪一个笔画是主笔等。

有了一个整体字形的基础,再进一步分析其笔画、结构和用笔特点等。

3、对比读对比读就是将两个以上的观察对象进行比对,分析比较,发现差异和特点。

对比观察,可以在同一个字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字中运用。

在同一个字中运用对比观察,主要用同一笔画的分析比较。

例如同一个字中有几个横画,运用此法,就可以比较分析出哪一横长,哪一横短,哪一横是方笔,哪一横是圆笔,哪一横上仰,哪一横下俯。

同样可以分析比较一个字中哪一竖悬针,哪竖垂露,哪一竖左包,哪一竖右包。

还可以分析比较同一笔画或部件在不同字中的形态,如两竖在这几个字中呈相向,在另几个字,护呈相背等等。

运用对比读帖法,分析出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圆、连断、斜正等同中之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反复读对于优秀法帖,我们即便是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也很快会忘记。

在临帖中经常发生临了一段时间,但一合字帖就写不像,写出的字和原帖相去甚远的情况。

所以对法帖要反复读,不然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不能将法帖深深印在脑海中。

相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曾路见索靖写的一块石碑,初见觉得平淡无奇,骑马而去,数里而回,再看,再离去,再回,再看,后愈看愈舒、愈看愈迷,竟索性卧于碑下,细心揣摩研究,三日后方才离去。

优秀法帖要反复读.反复研究,方能深入其中,发现共中的精妙之处。

学书法应该怎样“读帖”?

学书法应该怎样“读帖”?

学书法应该怎样“读帖”?
“读帖”是一种传统的学习书法的方法。

一般来说,“临帖”和“摹帖”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读帖”,常常不被人重视。

“读帖” ,简单地说,就是认真细致地,反复地“看”字帖,带着思考,研究字帖。

具体来书,“读帖”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看清楚字帖的全貌。

这个是为了熟悉字帖,不急于马上下笔临写。

许多的字帖,书写形成于古代,有一些异体字,古体字,不认识,也没有关系。

2.注意看清楚单个字的面貌。

这个是为了熟悉书写的风格。

如果是毛笔书法,先要看笔画,分析运笔特征。

再看结构,这个需要边看边思考。

同一个字,也有差异。

3.注意看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上与下,左与右,行与行,列与列。

还有几个字,甚至,某一个局部的各个关联方面。

这个比较复杂,初看,尽量做到细致就好。

4.注意看特殊情况的处理。

写错涂改,丟字落字,大小错落。

这些,仔细看都挺有意思。

初学要追求临啥像啥,至于意临,那是后话。

要写得像,就必须看得仔细。

5.注意看墨色浓淡和印章位置。

刻石拓片类字帖,无法观察墨色。

影印的原帖,仔细看,可以看到墨色的浓淡变化和行笔轨迹与力度。

关于印章,要看大小与位置。

6.“读帖”应该随时反复进行。

“读帖”与“临帖”、“摹帖”,是学习书法的有效方法,相互促进效果更好。

“读帖”简便易行,经常反复仔细“读帖”,下笔书写,可以更加精准,学习书法,进步也会更快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

读帖可以这样读,一拆字读、二单字读、三连字读、四对比读

读帖可以这样读,一拆字读、二单字读、三连字读、四对比读

读帖可以这样读,一拆字读、二单字读、三连字读、四对比读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读帖和临帖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倘若这两者相比谁更重要一些呢?笔者认为精读一遍胜临十遍,那么如何读帖呢?下面就这些问题,笔者谈点个人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请指正。

在日常学习书法过程中,临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读帖的重要性却往往不忽视,在我们生活周围经常看到一些学习书法的朋友,拿过字帖就上手,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上几遍再说,而对于你临的帖的特点却一无所知,这就比较盲目了,盲目的干一件事不如不干,精读字帖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实践上来看,能不能认真读帖是一位学书者能够成功的重要标志,虽然临帖和读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那一个环节都不能够缺失,但是很多人临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精读,如何读帖呢?
在读帖的过程中最好能做到四点,一是要拆字读,所谓拆字读就是将字拆开了读,认真查看各个点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查看各个点画之间如何穿插避让的,怎样才能够达到和谐相处的,二要单字读,着重看一个字的间架结构,以及如何取势的,通过单字读掌握该帖的整体结字规律,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就会游刃有余了,三要连字读,这种连字读,没有固定的字数要求,可以三个也可以五个,甚至可以一行或者几行等等,这种读帖的方法着重解决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查看他们之间的牵丝引带,以及行气等等,体会在统一中求得变化,四要对比读,所谓对比读,主要是形似或者一样的字进行比较,从中悟得用笔结字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总而言之,读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察之尚精”,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临帖的过程中事半功倍,效果佳,通过精读能够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看清楚正侧和大小的变化,领悟字的精气神,悟得真知。

什么是读帖,如何读帖,你知道其中的窍门吗?

什么是读帖,如何读帖,你知道其中的窍门吗?

什么是读帖,如何读帖,你知道其中的窍门吗?图为华拓应邀为国务院会议大厅创作的巨幅青绿山水画《山高水长》,宽3.6米,高2.07米。

这幅画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镜频率最高的一幅青绿山水画。

在以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华拓为首的“新金陵画派”第一代画家群体中,载入史册的开篇巨作是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收篇巨作是悬挂在国务院会议大厅华拓的《山高水长》。

华拓,1940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画家、艺术顾问,“新金陵画派”第一代中唯一健在的当代中国青绿山水画大师。

华拓的作品悬挂在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等场所,被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受到中外各界人士和藏家的追捧。

读帖,就是拿着古代碑帖资料进行阅读。

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完全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

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

读帖不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

动脑,就是要琢磨“帖” ,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形质”。

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也是可以触摸到的。

第一,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

着重体会书家的“笔力”。

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骨气”。

我们在宣纸上“临”,有困难。

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也有叫“空临”。

这样更易于反复体会每个字的用笔。

第二,还要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

就是要熟记每一个字的笔法。

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

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

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的“气”和“神”。

这里的“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

书法中如何读帖

书法中如何读帖

基础班学习资料如何读帖一、精察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观察一定要精细。

一般地说,初学者应该把.‘读”和“临”这两个环节同步起来。

临什么,读什么。

可按临写的顺序,先点画后结构地对所要临习的字逐个分析清楚了,从组成字的基本“细胞”看起。

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

就是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

这就是从所说的用笔之法。

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

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

”这是读帖的经验之谈,得仔细琢磨。

在读帖时,还可以把点画比较着看。

比如在一个字中,相同的点画是如何处理的,不同的点画在虚实、粗细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要进行比较、分析。

字中的某一个点和某一画的粗细,常常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看得不细,就会将本来粗细反差很大的点画忽略,那么临写起来也必然点画不分,学得“像”这一关就过不去。

在观察结构时,首先分清哪一画是这个字的主笔,点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位置,是如何衔接、呼应的,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读行、草书帖,不但要从点画上、字形上看,还要从整行乃至全篇上看。

行草书的具体点画完全服从于章法这个大局,某个字,某一点画在一幅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中药配方有“君、臣、佐、使”,中国画法有“启、承、转、合”,书法在原理上和这些姊妹艺术完全一样。

处于重要地位上的字,在点画上用的笔墨多,加以夸张、放大、占位偏重。

而处在承上启下地位的,就加以收敛、缩小、变态处理。

在一幅字中,有的字为何重大,有的字为何细弱,有的字为何歪斜,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人对古帖中歪歪扭扭的字很不理解,认为这样很不好,我说不是古代的书法家没有本领把每个字都写得很端正,也不是他们把握不住手中的笔,而是不如此就不称其为艺术。

书法结构八个规律口诀

书法结构八个规律口诀

书法结构八个规律口诀书法结构八条规律是于横平竖直、横画等距、竖画等距、撇捺舒展、对等平分、上收下展、上展下收和同形三叠。

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

左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

斜笔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

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

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

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

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

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

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

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

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

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

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

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

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横平竖直,书写时横画平稳,竖画直挺。

横画倾斜的角度视情况而定,整个字看上去平稳正直。

横画等距,字中多笔横画并排时,尽量使横间等距,布白均匀。

竖画等距,字中多个竖笔并列时,竖间距基本相等,窄宽随字而定。

撇捺舒展,平衡字形;下部紧凑,稳定字形。

对等平分是指在左右结构的类型字中,左右部分大小匀称,对等平分。

上收下展,上部收紧,为下部留出余地;下部展开,行笔舒展,开张而丰满。

上展下收,上部开张飘扬,下部凝重稳健。

行笔先急后缓。

同形三叠,三部分相同,书写时要注意各部分分布均匀,下边部分呈左收右放或左紧右松之态,整体平稳。

学习书法,如何读帖?

学习书法,如何读帖?

学习书法,如何读帖?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提到临帖,对于读帖做的比较少,有些朋友甚至忽略了读帖这一方法,而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把临帖和读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读帖和临帖的时间要一样。

那么什么是读帖呢?读帖其实不是简单的把字帖的文字内容读一遍就完了,读懂字帖的文字内容是学习书法必须要做到了,但是读帖远远不限于字帖的文字内容。

读帖其实就是观察、研究字帖的意思,因为我们在临帖的时候,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单个字的用笔或者结构上,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通过研究字帖、分析字帖,能够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字体的风格特点。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临帖相当于低头拉车,而读帖则相当于抬头看路。

读帖都要读些什么首先,第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读通字帖本身的内容,先把整个字帖通读一遍,了解一下这本字帖的文字内容到底讲了什么。

优秀的书法作品,它的文字内容和书法风格基本都是相近的,有很大的关联性的,你比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它的整体风格秀美典雅,《兰亭序》本身也是一篇美文,一开始写的不紧不慢,文字内容写的也很优美: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但是这篇文章的最后结尾部分,王羲之感叹人生,书法也变得动荡起来,章法明显的变的紧密,还出现了多处错误和涂抹,这可能也和王羲之当时激动的心情有关系: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尤其是,我们能够看到“痛哉”这两个字写的非常的大,比正常的内容大了很多,最关键的是第一遍王羲之还写错了,涂抹以后,又改了一遍。

通过这些,我们知道文字内容和字帖的整体的风格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的,先把整体的内容通读一遍,能够更好的理解字帖的整体格调。

其次,要读一下这本字帖书写的年代和背景了解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那个时代的整体的书法氛围,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融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但同时,他的一些部分又会超越这个时代,这就是大师了。

最有效的读帖方法

最有效的读帖方法

最有效的读帖方法选择好了称心的碑帖,不能束之高阁,待到临习时再拿出来用,而是要经常地、反复地、认真地观察、琢磨、背记。

这个观察、琢磨、背记的过程在书法上称为读帖。

碑帖要时时读、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要读到烂熟于心,每一个点画的毛细血管都要记得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说你读透了。

读帖是临帖的前提。

认真的读帖能加深对笔法、章法、笔势、笔意的理解。

时间长了,必然在头脑中形成印象,自然而然见诸笔端。

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写道"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从实践上看,能不能认真读得进去帖,也是看一个学书者是否安下心来,是否真想学习书法的重要标志。

古碑名帖,对于仔细品味者往往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

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

从上述这段话中,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

读帖这个环节看起来较临帖简单,要读得有效益、有收获也要得法才行。

1、精察唐代孙过庭在其所撰《书谱》中写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观察一定要精细。

一般地说,初学者应该把.'读"和"临"这两个环节同步起来。

临什么,读什么。

可按临写的顺序,先点画后结构地对所要临习的字逐个"相面",从组成字的基本"细胞"看起。

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书法论丛》中,谈到对起笔的观察时说,"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

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

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