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节1

合集下载

2.1.1认识无理数(教案)

2.1.1认识无理数(教案)
2.1.1认识无理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数与代数”中的2.1.1节“认识无理数”。主要内容包括:
1.无理数的定义:介绍无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2.无理数的表示:学习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如根号表示、无限小数表示等。
3.常见无理数:列举一些常见的无理数,如π、e、√2、√3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2.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无理数性质和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增强数学抽象能力: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无理数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无理数,提高数学抽象能力。
4.培养数学应用意识:通过探讨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分享环节表现不错,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悉。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课程结束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本节课中掌握的知识点较为扎实。但同时,他们也反映出了对无理数性质和证明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无理数性质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无理数的基本概念。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与有理数(整数和分数)不同,不能精确表示为有限的小数或分数。无理数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在几何中的比例关系、物理学的公式中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π),展示无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几何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2.1节单项式、多项式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2.1节单项式、多项式课件
(4)数n的相反数是_-n_。
思考
(5)半径为r的圆的周长是_2_πr__。
.r
归纳
❖ 观察以下式子:
6a2,a3,2.5x,-n,vt, 2πr 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 6a2 a3 2.5x vt - n
数字 字母
1× v t -1×n
发现: 这些式子都是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
单项式的定义
2.1 整式
单项式
知识回顾
❖ 前面学过的内容,什么地方用了字母 来表示法则、规律。
如:加法的交换律 a+b = b+a 加法的结合律 (a+b)+c=(a+b)+c 乘法的交换律 ab=ba 乘法的结合律 (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 a(b+c)=ab+ac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a-b=a+(-b)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a÷b=a×1/b
(3)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 “1”通常省略不写。如a²,–abc;
(4)单项式的系数应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常写成
假分数,如 11 x2 y 写成 5 x2 y
4
4
(6)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
常把数字写在前面.
2.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
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 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 项式
❖ 如:6a2,a3,2.5x,-n,vt, 2πr 注意: (1)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 单项式 如:3,a,-3
例:下列式子哪些是单项式?
x+ y 1 x
-
2 3
xy
3
p r2
7 ab 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事件的可能性》教案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事件的可能性》教案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事件的可能性》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事件的可能性》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随机事件的定义及其可能性。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概率初步知识的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率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随机事件的含义,掌握事件的可能性及其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概率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应用事件可能性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随机事件的含义和可能性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掌握事件的可能性及其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率观念。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随机事件的定义及辨识。

2.事件可能性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随机事件和可能性的思考。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实例和练习题: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巩固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如抛硬币、抽奖等,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介绍随机事件的定义,通过课件展示相关概念和例子,让学生明确随机事件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辨识一些随机事件,并计算它们的可能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如:某班有30名学生,其中有18名女生,求抽到女生的可能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可能性的大小与事件发生次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事件发生次数越多,可能性越接近实际发生概率。

2.1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资循环

2.1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资循环

思路再现
岩浆岩
重 融 再 生 冷 却 凝 固
岩浆
沉积岩

外力作用 质 作 用
变质岩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牛刀小试】
• 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 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所述岩石是 ____岩,按成因属于 ____岩。 (2)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__ __岩。这种岩石的用途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以该岩石为主的山区常形成____ 地貌, 该景区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___ _高原
成因 地壳
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探究主题(三):物质循环
1、什么是地壳物质循环?,它发生的能量机制是什么? 会造成什么结果? 2、三大类岩石一般情况是如何转化的?其转化的规律是 什么?
成语:沧海桑田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 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机械能 热能 放射能 放射性物质 的衰变
一 ︑ 地 壳 的 物 质 组 成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 概念 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 基本单元
矿物
基本存在形式 矿物的分类
有用矿物富集
气态 天然气 液态 石油和天然汞 固态 石英(二氧化硅)
大面积分布
矿产
矿床
岩石
概念 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
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1、什么是矿物?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2、矿物有哪几种基本存在形式?试举例说明。
3、矿物有哪几种类型?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什么?
组成地壳的八种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联想记忆口诀: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堂实录《2.1_看一看》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堂实录《2.1_看一看》北师大版

《2.1 看一看》北师大版课堂实录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的第2.1节《看一看》。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并准确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交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并准确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并准确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个正方体,你能说出它的几个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正方体,你会看到哪些面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2. 教师讲解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从正面观察,只能看到正方体的前面两个面;从后面观察,只能看到正方体的后面两个面。

3. 教师通过展示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并准确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4. 教师给出一些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尝试从不同位置观察,并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并准确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果你在教室里,你能说出教室的几个面吗?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教室,你会看到哪些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1第一节 认识地球

2.1第一节 认识地球

15 N
N
南 纬
S
75oN 90oS
(3)纬度的变化规律:
90°N 60°N 30°N
越 向 北 度 数 越 大
越 向 南 度 数 越 大


30°S
60°S 90°S
• 1、向北读数越大,为北纬 • 2、向南读数越大,为南纬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90°N
北极圈
高纬度
60°N
中纬度 北回归线 低纬度
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逐渐 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 缩短,到极点时成一点 东西两边相等的半圆 东西方向 赤道( 0o ) 向北、向南各分为90o 赤道把地球划分 为南、北两个半球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0o ) 向东、向西各分为180o ( 20o W,160ooE)把地 球划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四、经纬网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的确证形状-----地球卫星照片
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 球体. 。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推测:“地球 ”
证明地球 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 ,证实地球是一 个球体。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仪(globe):
人们根 据地球的形 状,并按照 一定的比例 缩小,制成 地球的模型。
一、地轴和两极
北极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
球表面的两个交
点。北极是地球
的最北端,南极
南极
是地球的最南端。
认识地球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 极圈、南极圈、北极、南 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 线和180°经线,算一算 这两条经线相差多少度。

公文的数字层次

公文的数字层次

公文的数字层次
在公文中,数字层次是指将文本内容按照数字进行标注,以便读者能够方便地理解和查找相关信息。

数字层次主要用于标题、章节、节、小节等层次的标记。

常见的数字层次一般从1开始,按照层次逐级增加。

例如,一级标题用1表示,二级标题用1.1表示,三级标题用1.1.1表示,依此类推。

以下是一个示例:
1. 第一章
1.1 第一节
1.1.1 第一小节
1.1.2 第二小节
1.2 第二节
1.2.1 第一小节
1.2.2 第二小节
2. 第二章
2.1 第一节
2.1.1 第一小节
2.1.2 第二小节
2.2 第二节
2.2.1 第一小节
2.2.2 第二小节
通过数字层次的标记,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并
能够按照需要查找具体内容。

在编写或编辑公文时,务必按照逻辑进行层次划分,并保持层次结构的清晰和连贯性。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之一。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判别式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函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但一元二次方程相对复杂,学生对其概念、解法、判别式等知识点的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判别式。

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PPT、黑板、粉笔。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判别式等基本知识。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个部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一些典型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及时反馈,指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2.1.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VT T i u
VT d
u
2
b) 0 u
g
ωt
π
1
2 π
ωt
a)
u
1
u
2
u
d
L R
c)
0 u
ω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 d) 0 i e) 0 u
VT
+
α
ωt
d
θ
ωt
f) 0
ωt
图2-2 带阻感负载的单相半波电路及其波形
2-13
2.1.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在ωt=0到α期间,晶闸管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压uAK大于零, 但晶闸管门极没有触发信号,晶闸管处于正向关断状态,输出 电压、电流都等于零。 ฀ 在ωt=α时,门极有触发信号,晶闸管被触发导通,负载电 压ud=u2。 ฀ 当ωt=π时,交流电压u2过零,由于有电感电势的存在,晶 闸管的电压uAK仍大于零,晶闸管会继续导通,电感的储能全部 释放完后,晶闸管在u2反压作用下而截止。直到下一个周期的 正半周。 从Ud的波形可以看出,由于电感负载的存在,电源电压由 正到负过零点也不会关断,输出电压出现了负波形,输出电压 和电流的平均值减小;当大电感负载时输出电压正负面积趋于 相等,输出电压平均值趋于零,则id也很小。所以,实际的大 感电路中,常常在负载两端并联一个续流二极管。
2-18
2.1.2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1) 带电阻负载的工作情况
电路结构 工作原理及波形分析
在u2正半波,在0~α区间由于没有触 发脉冲都不导通,uAK1,4=1/2u2。 在 ωt=α 处触发,晶闸管VT1、VT4 承 受 u2 正 向 电 压 导 通 , 电 流 沿 a→VT1→R→VT4→b流通,此时负 载上输出电压ud=u2。电源电压反向 施加到晶闸管VT2、VT3上,处于关 断状态,到 ωt=π时,因电源电压过 零,晶闸管VT1、VT4阳极电流也下 降为零而关断。
R
ωt
Id
ωt
Id π+α
ωt
电源电压正半波u2>0,晶闸管电 f) 压uAK>0。在ωt=α处触发晶闸管 g) 导通,负载上有输出电压和电流, 续流二极管VDR承受反向电压而 处于断态。
O u VT O
ωt
ωt
图2-4 单相半波带阻感负载 有续流二极管的电路及波形 2-15
电源电压负半波u2<0,通过续流二极管VDR使晶闸 管承受反向电压而关断。电感的感应电压使VDR承受 正向电压导通续流,负载两端的电压仅为续流二极管 的管压降。如果电感足够大,续流二极管一直导通到 下一周期晶闸管导通,使id连续。 •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感性负载加续流二极管后, 输出电压波形与电阻性负载波形相同,续流二极管可 以起到提高输出电压的作用。在大电感负载时负载电 流波形连续且近似一条直线,流过晶闸管的电流波形 和流过续流二极管的电流波形是矩形波。 • 对于电感性负载加续流二极管的单相半波可控整流器 移相范围与单相半波可控整流器电阻性负载相同为0~ 180º,且有α+θ=180º。
2-6
2.1.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基本数量关系 首先,引入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首先,引入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触发延迟角: 触发延迟角:从晶闸管开始承受正向阳极电压起到施加 触发脉冲止的电角度,用 表示,也称触发角或控制角。 也称触发角 触发脉冲止的电角度 用α表示 也称触发角或控制角。 导通角:晶闸管在一个电源周期中处于通态的电角度, 导通角:晶闸管在一个电源周期中处于通态的电角度, 用θ表示 。 表示 移相与移相范围 ฀ 移相是指改变触发脉冲 g出现的时刻,即改变控制角 移相是指改变触发脉冲u 出现的时刻,即改变控制角α 的大小。 的大小。 移相范围是指触发脉冲u 的移动范围, ฀ 移相范围是指触发脉冲 g的移动范围,它决定了输出 电压的变化范围。 电压的变化范围。单相半波可控整流器电阻性负载时的移 相范围是0~ 相范围是 ~180º。 。
ud id 0 α u VT
u d( id)
π
α
ωt
1,4
0 i2
ωt
0
ωt
图2-5 单相全控桥式 带电阻负载时的电路及波形
2-20
由于在交流电源的正负半周都有整流输出电 流流过负载,故该电路为全波整流。在u2一 个周期内整流电压波形脉动2次,脉动次数 多于半波整流电路,属于双脉波整流电路。 b) 负载上正负两个半波内均有相同方向的电流 流过,从而使直流输出电压、电流的脉动程 度较前述单相半波得到了改善。变压器二次 c) 绕组在正、负半周内均有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的电流流过,波形对称平均值为零,即直 流分量为零,不存在变压器直流磁化问题, d) 变压器绕组的利用率也高。 晶闸管承受最大反向电压Um是相电压峰值 1/2 Um 。 晶闸管承受最大正向电压是
2-2
2.1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2.1.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2.1.2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2.1.3 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 2.1.4 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
2-3
2.1.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Single Phase Half
Controlled Rectifier) Wave
2-9
VT T i u
VT d
a)
u
1
u
2
u
d
R
u
2
b) 0 u
g
ωt
1
π
2 π
ωt
c) 0 u
d
ωt
d) 0
α
θ
ωt
u
VT
e) 0
ωt
图2-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及波形
2-10
直流输出电压平均值为
Ud = 1 2π
∫α
π
2U 2 sinωtd (ωt ) =
Id =
电流平均值:
Ud = 0.45 Rd Rd
ud id b) 0 α u VT c) 0 i2 d) 0 u d( id) π a)
α
ωt
1,4
ωt
ωt
图2-5 单相全控桥式 带电阻负载时的电路及波形
2-19
在电源电压负半波,晶闸管VT2、 VT3承受正向电压,在π~π+α区 a) 间,uAK2,3=1/2u2 ,在ωt=π+α处 触发晶闸管VT2 、VT3 ,元件导 通 , 电 流 沿 b→VT3→R→VT2→a 流 通 , 电 b) 源电压沿正半周期的方向施加 到负载电阻上,负载上有输出 c) 电压ud=-u2。此时电源电压反向 施加到晶闸管VT1 、VT4 上,使 d) 其处于关断状态。 到ωt=2π,电源电压再次过零, VT2 、VT3 阳极电流也下降为零 而关断。
第2章 整流电路 章 本章主要内容
整流器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分析整流器的 整流器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 工作波形,整流器各参数的数学关系和设计方法; 工作波形,整流器各参数的数学关系和设计方法 整流器工作在逆变状态时的工作原理、 整流器工作在逆变状态时的工作原理、工作波 形。 变压器漏抗对整流器的影响、 变压器漏抗对整流器的影响、整流器带电动机 负载时的机械特性、触发电路等内容。 负载时的机械特性、触发电路等内容。
2-4
VT T i u
VT d
a)
u
1
u
2
u
d
R
u
2
b) 0 u
g
ωt
1
π
2 π
ωt
c) 0 u
d
ωt
d) 0
α
θ
ωt
u
VT
e) 0
ωt
图2-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及波形
2-5
变压器T起变换电压和隔离的作用, 变压器 起变换电压和隔离的作用,在电源电 起变换电压和隔离的作用 压正半波,晶闸管承受正向电压, 压正半波,晶闸管承受正向电压,在ωt=α处触 处触 发晶闸管,晶闸管开始导通; 发晶闸管,晶闸管开始导通;负载上的电压等 于变压器输出电压u 时刻, 于变压器输出电压 2。在ωt=π时刻,电源电压 时刻 过零,晶闸管电流小于维持电流而关断, 过零,晶闸管电流小于维持电流而关断,负载 电流为零。 电流为零。 在电源电压负半波, 在电源电压负半波,uAK<0,晶闸管承受反向 , 电压而处于关断状态,负载电流为零, 电压而处于关断状态,负载电流为零,负载上 没有输出电压,直到电源电压u 的下一周期, 没有输出电压,直到电源电压 2的下一周期, 直流输出电压u 和负载电流i 的波形相位相同。 直流输出电压 d和负载电流 d的波形相位相同。
1)带电阻负载的工作情况
฀ 在实际应用中,某些负载基本上是电阻性的,如电 在实际应用中,某些负载基本上是电阻性的, 阻加热炉、电解和电镀等。 阻加热炉、电解和电镀等。 电阻负载的特点: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电阻负载的特点 电压与电流成正比,两者波形相同并 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且同相位,电流可以突变。 且同相位,电流可以突变。
2-7
VT T i u
VT d
a)
u
1
u
2
u
d
R
u
2
b) 0 u
g
ωt
1
π
2 π
ωt
c) 0 u
d
ωt
d) 0
α
θ
ωt
u
VT
e) 0
ωt
图2-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及波形
2-8
通过控制触发脉冲的相位来控制直流输出电压大小的 方式称为相位控制方式,简称相控方式。 方式称为相位控制方式,简称相控方式。 通过改变触发角α的大小,直流输出电压 通过改变触发角 的大小,直流输出电压ud的波形发生 的大小 变化,负载上的输出电压平均值发生变化,显然α=180º 变化,负载上的输出电压平均值发生变化,显然 时,Ud=0。由于晶闸管只在电源电压正半波内导通,输 。由于晶闸管只在电源电压正半波内导通, 出电压u 为极性不变但瞬时值变化的脉动直流, 出电压 d为极性不变但瞬时值变化的脉动直流,故称 半波”整流。 “半波”整流。 晶闸管承受的最大正反向电压是相电压U 的峰值。 晶闸管承受的最大正反向电压是相电压 2的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