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公共文化服务研究【2018年极具参考价值毕业设计首发】

合集下载

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与创新案例

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与创新案例

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与创新案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冲击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并列举一些创新案例。

一、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1.1 资讯传播方式的变革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且具有广泛的传递范围。

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依靠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和传播,而互联网可以将信息直接传递给用户,极大地方便了用户获取文化创意产品的途径。

同时,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

1.2 市场拓展和推广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拓展和推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市场推广需要依赖实体店面和传统广告媒体,而互联网允许了在线商店的出现,通过网站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大大降低了推广成本和门槛。

此外,互联网还催生了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使得文化创意产品更容易被发现和购买。

1.3 创意创新和内容生产模式的转变互联网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和创新机会。

通过互联网,创意人才可以更容易地展示和推广自己的作品,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和观看习惯,也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从传统的线性故事叙述方式转变为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内容生产模式。

二、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案例2.1 弹幕文化的兴起弹幕是指在互联网视频播放界面上观众实时发布的评论,随着互联网直播和视频网站的兴起,弹幕文化逐渐成为新的文化创意形式。

观众可以通过弹幕与其他观众实时互动和评论,为文化创意作品增添了新的维度和趣味性。

而一些视频创作者也将弹幕作为一种创意手段,通过融入弹幕元素来增加作品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2.2 个人创作者的兴起互联网为个人创作者提供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许多独立音乐人、插画师、作家等通过自媒体和社交网络进行创作和传播。

他们通过各种在线平台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度和粉丝,形成了以自身为核心的品牌,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多样性发展。

基于CiteSpace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收稿日期:2023-01-15作者简介:高军(1969 ㊀),济南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勇(1986 ㊀),济南市图书馆馆员;王君英(1987 ㊀),济南市图书馆馆员㊂∗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2-ZXWL -18㊂基于C iteS p ace 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高㊀军,刘㊀勇,王君英(济南市图书馆,山东济南㊀250000)摘㊀要:文章通过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工具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轨迹和发展态势,从发文量㊁作者合作网络㊁发文机构㊁关键词共现㊁关键词突现㊁关键词时间线聚类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生成知识图谱,得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较少㊁研究团队分散,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家书屋㊁文旅融合㊁乡贤文化㊁文化振兴㊁乡村治理㊁创新发展等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文化扶贫㊁精准扶贫㊁乡村治理㊁服务路径㊁价值实现五个方面,提出了后续应加大文化振兴主体㊁数字技术驱动㊁阅读普及㊁图书馆联盟㊁社会化合作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㊁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的研究㊂关键词:乡村振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CiteSpace ;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G25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2-0130-081㊀背景㊀㊀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对于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和弱项,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促进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都有重要指导作用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提供了法律规范㊁政策指导㊁资金人才支持等便利条件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对文化振兴㊁乡村振兴道路探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照价值㊂通过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工具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轨迹和发展态势,可以为后续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㊂2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1㊀研究方法㊀㊀本研究应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使用JAVA 语言开发的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数据挖掘[1],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进行发文量㊁作者合作网络㊁发文机构㊁关键词共现㊁关键词突现㊁关键词时间线聚类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生成知识图谱,将乡村振兴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㊂本研究使用的Win-dows 环境为Windows 7(64位操作系统),JAVA 版本为Java17.0.4+11-LTS -179(64-bit),可视化软件为CiteSpace 6.1.R3(64-bit)Basic 版本㊂本研究的亮点为使用最新版本CiteSpace6.1.R3进行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不再使用老版本的关键词时区图进行主题路径分析㊂31第43卷第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2月2.2㊀数据来源㊀㊀2022年9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以 主题=公共图书馆(精确) AND 主题=乡村振兴(精确) 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150篇文献,文献发表的最早时间为2018年6月㊂在中国知网以SU =( 公共图书馆 +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县级图书馆 + 基层图书馆 + 农村图书馆 + 乡村图书馆 + 农家书屋 )∗ 乡村振兴 为检索表达式进行专业检索,检索结果为369篇相关文献,文献发表的最早时间为2019年5月㊂㊀㊀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获取原始研究数据,剔除报纸新闻㊁文化资讯㊁政策速递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后,笔者将两种检索方式的结果分别导出为Ref-works 格式,并合并为一个文档,共计460篇相关文献;把CNKI 的Refworks 格式原始研究数据转换为WOS 格式数据,再用CiteSpace 自带的WOS 去重功能进行去重后得到292篇文献[2]㊂这292篇文献包括期刊数据库及硕博论文数据库的数据,本研究以此数据作为原始研究数据进行研究(以下简称 原始研究数据 )㊂3㊀乡村振兴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㊀㊀笔者利用CiteSpace6.1.R3可视化软件对2018年6月以来有关图书馆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涉及乡村振兴的292篇文献的作者㊁关键词㊁作者单位进行系统的词频统计㊁聚类分析和共现分析,结果如下㊂3.1㊀发文量分析㊀㊀笔者用CiteSpace 分析后得到年度发文数据,将数据导入Excel,并插入折线图得到年发文量分布,见图1㊂图1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年发文量分布图(2018 2022年)3.2㊀作者合作网络分析㊀㊀笔者利用CiteSpace 6.1.R3可视化软件对原始研究数据的文献作者进行分析,绘制文献作者知识图谱,见下页图2㊂从图2可以看出网络节点数量为138个,连接线数量为25条,网络密度为0.0026,这说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作者较多,但合作研究团队较少,三人以上的研究团队仅有2个,以孙坦㊁吴建中㊁任竞为代表的团队研究了图书馆提升信息服务㊁助力脱贫致富的社会作用,认为图书馆界要提升扶贫工作精细化水平,构筑一体化扶贫工作网络,激活扶贫对象内生动力,要在提高脱贫人口信息化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积极作为[3]㊂王子舟㊁余慧㊁刘晗月的研究团队研究了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㊁重新复活的方式㊁目前的实践经验等,认为乡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四条:一是政府分级投资㊁整合多方资源创办乡村图书馆㊂二是政府通过购买乡村图书馆服务的方式促进乡村文化发展㊂三是鼓励新乡贤或社会力量创办乡村图书馆㊂四是图书馆专业力量介入乡村图书馆业务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及各种资源[4]㊂㊀㊀在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中,名字的字号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有15位,以侯凤芝㊁刘璐㊁吴平㊁周文㊁岳景艳等为代表㊂131高军,刘勇,王君英:基于CiteSpace 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㊀图2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2018 2022年)3.3㊀发文机构分析㊀㊀通过图3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可以看出,发文机构总数为130个,连接线为25条㊂从合作网络看,三个机构合作的有三个,分别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沂源县图书馆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图书馆和山东省沂源县大张庄镇文化站[5],‘出版广角“编辑部与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和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6];两个机构合作的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8]㊁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9]为代表㊂发文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但数量不多,且都是本系统内的合作㊂大部分机构还是各自为政㊁独立研究,而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只有开展跨地区㊁跨行业的研究,才能在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㊂图3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机构合作网络图谱(2018 2022年)231高军,刘勇,王君英:基于CiteSpace 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㊀㊀笔者将发文机构的发文量导出表格,通过表1可以看出,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15家,其中公共图书馆研究机构为3家,分别为福建省图书馆㊁嘉兴市图书馆㊁南安市图书馆㊂其他的研究机构为高校及研究院或党校系统,其中高校占比最多为60%,这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上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㊂表1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重要研究机构序号发文机构发文量1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4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3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34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35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26福建省图书馆27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8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29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10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211嘉兴市图书馆212南安市图书馆213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管理系214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15中共新乡市委党校24㊀乡村振兴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4.1㊀关键词共现分析㊀㊀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笔者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18 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通过CiteSpace6.1.R3可视化软件将原始研究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后,得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在打开的Vi-sualization 窗口中,通过上方工具中的 Nodes -Com-pute Node Centrality 即可手动计算中介中心性㊂笔者将排名前20的关键词再进行中心性计算后,得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见表2㊂从表2可以看出,2018 2022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家书屋㊁文旅融合㊁乡贤文化㊁文化振兴㊁乡村治理㊁创新发展等方面㊂表2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高频关键词统计序号频次中心性年份关键词11540.812018乡村振兴2980.72018农家书屋3180.092018图书馆460.052019文旅融合520.052018乡贤文化6110.042019文化振兴730.032018服务830.032021乡村治理920.032022问题1020.032020创新发展4.2㊀关键词聚类分析㊀㊀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后,笔者执行菜单Clusters -Convex Hull:Show /Hide 操作,可以聚类出相关研究领域的区块,通过分析得出13个聚类,见下页图4,分别为#0乡村振兴㊁#1农家书屋㊁#2图书馆㊁#3文旅融合㊁#4乡村文化㊁#5文化振兴㊁#6传播手段㊁#7乡土社会㊁#8效能提升㊁#9创新发展㊁#10价值㊁#11惠民工程㊁#12供给㊂4.3㊀关键词突现分析㊀㊀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笔者选择选项ʌBurstnessɔ可以对突现词进行检测,将γ值设为0.4,Minimum Duration 最小周期设置为1年,Re-fresh 刷新后得到21个突现词,这里显示前15个关键词,见下页图5㊂331高军,刘勇,王君英:基于CiteSpace 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㊀图4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2018 2022年)图5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2018 2022年)㊀㊀通过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可以看出现状㊁提质增效关键词研究在2019年结束,农民㊁公共文化㊁脱贫攻坚㊁政府㊁融合发展㊁服务效能关键词在2020年结束㊂文化扶贫㊁精准扶贫㊁乡村治理㊁发展㊁服务路径㊁试点㊁价值实现关键词从2021年出现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显示红色,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是后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也表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持续走向深入㊂㊀㊀从时间维度上看,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关键词为2年,整体的时间跨度都不长㊂从突现的强度上看,脱贫攻坚㊁文化扶贫㊁提质增效㊁精准扶贫㊁乡村治理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431高军,刘勇,王君英:基于CiteSpace 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等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热点㊂4.4㊀关键词时间线聚类知识图谱㊀㊀笔者绘制关键词时间线聚类知识图谱,通过图谱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聚类下的研究关键词,根据时间线的指向也能看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词研究聚类情况及演化㊂㊀㊀以文旅融合为例,从图6主题关键词的时间路径演变可以看出,文旅融合聚类了公共文化㊁文旅融合㊁服务协调㊁发展㊁内动力㊁途径㊁文化自信等关键词㊂通过右键菜单Node Details 可以发现,文旅融合相关的研究开始于2019年,在2021年达到顶峰,为3篇相关论文㊂林肖锦研究了以公共图书馆服务为核心,探索建设融合文化㊁旅游㊁农业的乡村阅读空间[10]㊂莫黄燕对发展 乡村民宿+图书馆 的主要模式㊁存在问题进行了思考[11]㊂丁若时㊁应悦提出了主题图书馆应注重文旅融合的建设策略[12]㊂徐丽研究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农家书屋释放乡村振兴内动力的基本途径[13]㊂图6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关键词时间线聚类知识图谱(2018 2022年)5㊀研究结论与趋势展望㊀㊀通过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工具分析得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家书屋㊁文旅融合㊁乡贤文化㊁文化振兴㊁乡村治理㊁创新发展等方面,未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文化扶贫㊁精准扶贫㊁乡村治理㊁服务路径㊁价值实现五个方面㊂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未来还应重点关注以下七个方面,加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㊂5.1㊀文化振兴主体㊀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4],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用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的构建中,让全体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并成为主体,发挥乡村居民的主人翁地位,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㊂要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把乡村居民的潜在自信释放出来,在建设产业的同时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各个角落,渗透到人们的心灵当中,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自信自强㊂那么,如何探索发挥人民群众文化振兴的主体地位,有哪些新路径,将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下一个百年面临的研究问题㊂5.2㊀数字技术驱动㊀㊀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能够打破传统阵地服务㊂积极拓展 云上服务新阵地 ,可以发挥科技创新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赋能作用,让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㊂依托数字化㊁加强技术融合创新,可以健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社会阅读㊂以济南市为例,531高军,刘勇,王君英:基于CiteSpace 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㊀济南市图书馆推出的 泉民悦读 小程序㊁爱阅快借㊁享阅到家㊁社保卡借阅图书㊁泉城图书馆联盟等创新服务,都是数字技术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从共享工程到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再到数字乡村云建设等无不体现了顶层设计的思想与理念㊂后续的研究还应强化图书馆应用数字化的顶层设计,加强5G技术㊁区块链㊁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3D可视化等元宇宙科技在图书馆行业中智慧感知㊁虚实映射㊁智能管控的应用研究[15],快速缩减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图书馆服务不均衡的现状,让乡村公共文化受众跨越 数字鸿沟 ,真正实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㊂5.3㊀阅读普及㊀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大阅读普及方面的措施研究与实践探索㊂图书馆可继续降低办证门槛,建立健全跨部门㊁跨行业的信用机制,推进社会信用机制在图书馆行业的应用和落地,坚持书就是用来读的服务理念,提升读者的借阅权限㊂以济南市为例,济南市图书馆2022年4月对读者证的书刊借阅权限进行升级,在押金不变的情况下,将个人借书证及家庭借书证的可借册数㊁借期进行了翻倍提升,大力倡导 多读书,读好书 ;在县域乡村地区建立社保卡借阅的常态化宣传引导机制㊂社保卡开通图书借阅功能,不仅可以开拓新用户为服务对象,还可以节约制证成本,也避免了乡村居民使用多种证件办理业务㊂通过社保卡的辐射覆盖影响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方便群众借阅图书为目标㊂以济南市为例,2018年4月社保卡功能上线以来共新增读者21,7184人,其中社保卡注册读者45,079人,社保卡读者占新增读者的比重为20.8%㊂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社保卡借阅图书还有很大的服务潜力可以挖掘,应建立社保卡常态化宣传机制,引导群众积极使用社保卡借阅图书;以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提升公共图书馆均等化㊁普及化水平;做好乡村文化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乡村居民的知识需求,强化县域乡村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供给与共享,对贫困乡镇社区㊁欠发达地区强化流动图书车的使用,为广袤的乡村地区提供订单式㊁点餐式服务㊂5.4㊀图书馆联盟㊀㊀图书馆联盟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之一,是以实现资源共享㊁互惠互利为目标的图书馆联合体,能打破馆际服务壁垒,共享文献资源和读者用户数据,降低服务门槛,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16]㊂乡村图书馆在投资经费㊁硬件设施㊁人员素质㊁管理水平㊁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都较薄弱,更无法与城区图书馆同日而语㊂借助图书馆联盟可以实现省市级图书馆与各乡村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乡村图书馆借助联盟与省市级图书馆加强合作,让省市级图书馆为乡村图书馆提供业务辅导㊁图书捐赠㊁联合编目等帮扶服务㊂以济南市为例,泉城图书馆联盟服务体系囊括了济南市域内的350余家图书馆,兼容同构及异构系统,打破了资源壁垒,读者无须重复办证便能够借阅任何一家联盟馆的文献资源㊂未来,泉城图书馆联盟服务应继续深入县级领域,与乡镇中小学跨界合作共享图书文献资源;与文化馆㊁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及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㊁社保医疗等社会保障机构一起创新㊁融合㊁发展㊁共赢;建立涉农资源的共享机制等路径将是图书馆联盟助力乡村文化服务均等化下一步重点关注的问题㊂5.5㊀社会化合作㊀㊀我国可以探讨由县级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运营管理公司在给予村民适当补偿的基础上,对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整理和开发,引进专业的文化运营管理公司进行乡村图书馆的运营管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信用体系,健全市场化融资担保机制,推动将图书馆基础设施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17];推广图书馆乡村覆盖区域的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㊂以济南市泉城书房建设为例,2020年12月济南市委宣传部㊁市文旅局等5部门制定了‘济南市众筹泉城书房项目实施方案“,鼓励㊁支持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泉城书房建设,号召社会力量通过提供场地㊁装修㊁设备和管理的方式参与到泉城书房的建设运营当中[18]㊂泉城书房浙商银行济南分行分馆是首个社会力量参与㊁政府企业共建的书房,成为 社会参与㊁全民共享㊁多方共赢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道路的有益探索,应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将泉城书房众筹项目的社会化合作经验借鉴应用到乡村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上㊂因此,社会化合作的研究也是未来乡村图书馆解决资金和基础设施问题的有效路径,将是未来重点关注的领域㊂5.6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㊀㊀引导建设县域乡村图书馆品牌,设立特色主题631高军,刘勇,王君英:基于CiteSpace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馆;配合乡村振兴一县一产业㊁一乡一特㊁一村一品等,打造乡村振兴某一方面的特色科技主题图书馆㊁乡村振兴数字图书馆,为政府部门㊁各涉农企业㊁种养大户㊁农业科研工作者㊁农技推广人员㊁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服务;挖掘本地乡村振兴产业文化需求,把 农村书屋(农家书屋) 建设成为乡村的学习中心㊁培训中心和活动中心,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职能,为乡村振兴提质赋能㊂创新推广图书馆+ 模式,通过图书馆+康养产业㊁图书馆+特色产业㊁图书馆+田园综合体等重构乡村阅读新空间,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19]㊂因此,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怎样融合,从哪些方面挖掘需求,如何相互促进将是未来图书馆重点研究的问题㊂5.7㊀人才队伍建设㊀㊀县域乡村图书馆的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一人多面,是有目共睹的问题㊂如何加强乡村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馆员队伍建设,怎样宣传发动当地乡村的新乡贤㊁退休教师㊁共产党员发挥余热,弥补乡镇乡村分馆人力不足的问题,对乡村图书馆从业人员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人才培养也是当前及未来图书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20]㊂只有保证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才能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事业得到良性循环与发展㊂㊀㊀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宏大文章,乡村振兴必须是全面振兴,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就精神内核㊁输入持久动力㊁提供创新源泉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㊁加大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的有效途经,本质是维护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达到 人人参与㊁全民共享 的理想状态㊂公共图书馆承担着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㊁提供文化服务㊁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责,落实 平等㊁开放㊁共享 ,面向所有人提供普遍均等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要求㊂相信未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在跨领域㊁跨学科㊁跨机构的合作定能有所创新和突破㊂参考文献:[1]㊀Chen ,C.(2006)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 ].JASIST ,2016(3):359-377.[2]㊀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015(2):33.[3]㊀饶权,杰拉德㊃莱特纳,孙坦,等.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提升信息服务助力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与图书馆作为专家笔谈[J ].图书馆杂志,2020(4):4-20.[4]㊀王子舟,李静,陈欣悦,等.乡村图书馆是孵化乡村文化的卵巢:关于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讨论[J ].图书与情报,2021(1):116-125.[5]㊀唐敬国,朱成香,滕云燕.浅议公共图书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 ].新农业,2019(15):97-98.[6]㊀陈丽琴,张阿源.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农家书屋的建设与作用[J ].出版广角,2020(21):6-10.[7]㊀秦升泽,吴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三农图书出版浅析:基于2008 2020年农家书屋推荐目录[J ].出版科学,2021(1):38-46.[8]㊀萧子扬,叶锦涛.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㊁内在契合和主要路径[J ].图书馆,2020(2):46-52.[9]㊀汪圣,田秀娟.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基层文化机构参与策略研究[J ].图书馆,2019(12):43-48.[10]㊀林肖锦.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文化样本:以 滕㊃小院 乡村书吧为例[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9):32-35.[11]㊀莫黄燕,甘新.广西公共图书馆参与建设 乡村民宿探究[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9):12-14.[12]㊀丁若时,应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主题图书馆建设策略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21(9):39-44.[13]㊀徐丽.文旅融合释放农家书屋乡村振兴内动力探析[J ].传媒论坛,2021(18):143-144.[14]㊀中国政府网.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EB/OL ].[2022-10-16].http ://www./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9.htm.[15]㊀王效岳,高旭,白如江.面向元宇宙图书馆的增强现实系统设计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2-69.[16]㊀戴龙基,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36-39.[17]㊀顾宗源.上海郊县地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22(26):37-42.[18]㊀张振康,王海.图书馆众筹建设公共阅读空间的实践与思考:以济南市图书馆众筹泉城书房项目为例[J ].图书馆杂志,2022(7):107-113.[19]㊀范成博.坚持文化自信背景下沿海城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86-89.[20]㊀杨超超,李俊.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研究的知识图谱:现状㊁热点及趋势[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232-240.(编校:周雪芹)731高军,刘勇,王君英:基于CiteSpace 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

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

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共文化服务也在逐渐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型。

这种转型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围绕“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影响和现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互联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1.传播效果更广泛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效果也更加显著。

网络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

2.提高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更加高效、便捷。

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公共文化资源,如图书、影视、音乐等,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互联网也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挑战传统文化服务方式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对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在数字化的环境下需要更加灵活、开放的服务模式。

而这种转型过程也需要相应的资源和技术支持,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二、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1.数字化转型的进展近年来,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已经开始向数字化转型。

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机构逐渐实现了数字化的服务模式,提供了数字化馆藏、在线阅读、在线参观等服务。

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社会组织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探索,例如大型的网络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等。

2.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率虽然互联网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率还不够高。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4.25亿册,全国图书馆服务覆盖率达到了60.4%,但是公共文化服务在贫困地区、基层社区的覆盖率还有待提高。

此外,数字鸿沟也给部分用户带来了使用障碍,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服务设计等方面的改进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便捷度。

网络文化参考文献

网络文化参考文献

后现代理论与现代性批判的相关理论世界变大了,还是变小了?眼看是在看他人的世界,事实却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网络化生存、网络孤独症蔓延与心理危机□蒋建国(探索与争鸣2013·10 81-82)P81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对网络过度依赖的现象较为突出,网络信息消费的商业化、娱乐化、虚幻化趋势较为明显。

一些网民陷于网瘾而不能自拔,与现实生活较为疏离,内心较为焦虑和空虚,这直接导致了网络孤独症的蔓延。

网络孤独症突出表现为对虚拟他者的依恋和现实人际关系的淡漠,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关键词网络消费网络孤独症心理危机一些网民过度迷恋网络消费和网络社交,势必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对现实空间的挤压,对现实生活失去感受力与参与感,并容易导致情感空虚与自我封闭,由此而形成的网络孤独症,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信息消费与作为“消费导师”的网络在信息生产即消费的网络社会,网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是统一的,对于单个的网民而言,相对于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他们的生产能力相对有限,而消费信息成为上网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网络阅读、网络购物、网络聊天还是网络娱乐,网民的信息消费总量远超信息生产总量。

在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信息生产与消费不对称的问题一直存在。

而自媒体的发达,也难以改变网民在信息海洋遨游的现状。

在网络世界,单个的网民永远只是一个“原子”。

与传统社会的劳动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劳动的实践已经从田间地头转向于网络的空间生产。

不仅如此,网络促进了工作、消费、休闲、娱乐、社交的一体化,创造了无所不能的现代神话。

尤其是对于一些网瘾者而言,网络世界是生活终极意义所在,网络消费是证实自我存在的方式。

我们在电脑屏幕上不断点击,信息似乎在发出奇异的味道,激发我们的消费欲望。

在网络社会,网络消费成为指导文化生产和精神活动的价值所在,上网不仅是工作的需求,消费网络和网络消费已经合为一体。

如果说鲍德里亚将工业社会描写成为消费社会,那么,网络社会就是信息消费社会。

传播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论文(5篇范例)

传播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论文(5篇范例)

传播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传播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论文移动互联网将人们从传统桌面互联网前解放出来,催生了新兴网络文化产业形态,其在通信、社交、娱乐、新闻、商务等各方面的应用与创新,使人们进入了“后PC时代”。

一、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移动互联网具备多种传播优势,已成为受众最青睐的媒介形态之一。

(1)移动性。

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即移动性。

传统桌面互联网是人随网走,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提供网络服务。

而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手持终端设备获取网络内容,真正做到了网随人动。

(2)便携性。

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最主要终端,体积较小,便于随身携带,故而手机已成为带着体温的媒介和人体的延伸。

(3)融合性。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互联网传媒业和移动通信业的边界,使两个传统产业融为一体。

不同的传播主体被融入到移动终端,多种传播形态被兼容整合。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及各种应用也在移动互联网中综合呈现。

移动互联网成为多行业、多媒介交互融合的新型网络业态。

(4)多样性。

移动互联网应用种类繁多,可分为移动游戏、移动阅读、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视频、移动教育等内容类应用;移动语音、即时通信IM等通信类应用;移动社交SNS、移动微博等社交类应用;此外还有移动地图、移动导航、移动购物、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旅游、移动理财等等。

(5)娱乐化。

移动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应用,最主要集中在娱乐内容方面。

手机游戏、移动视频、移动音乐、移动聊天等应用,为受众带来很多乐趣。

(6)个人化。

移动互联网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

i-mode、iPhone、iPad,移动互联网的代表产品都以字母“i”开头,Information(信息)、Interaction(互动)、Instant(即时)等单词也都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相关。

“i”即“我”,体现了移动互联网一个明显特征——个人化。

(7)即时性。

2018-2019互联网+中 国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2018-2019互联网+中 国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2018-2019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报告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一浪潮中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 2018-2019 年期间,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状况。

一、互联网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机遇1、传播范围的扩大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以往,人们只能通过书籍、博物馆、旅游等有限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如今,只需轻点鼠标或滑动手机屏幕,就能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例如,各大文化网站、在线博物馆纷纷上线,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2、创新形式的涌现借助互联网技术,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短视频平台上,众多创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展现传统戏曲、民间艺术的魅力;动漫、游戏等领域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

3、互动交流的增强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双向的互动。

各种传统文化主题的论坛、社群应运而生,爱好者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心得、交流见解,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案例1、“故宫淘宝”的成功故宫博物院利用互联网,推出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如“故宫口红”“故宫折扇”等。

这些产品将故宫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让故宫文化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2、抖音上的传统文化热潮抖音平台上,许多用户通过拍摄短视频展示传统文化,如传统舞蹈、手工艺制作等。

其中,一些热门视频的点赞量高达数百万,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3、线上教育平台的传统文化课程各类线上教育平台纷纷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经典解读、书法绘画教学等。

这些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

三、面临的挑战1、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互联网上的传统文化信息鱼龙混杂,部分内容存在错误或曲解,容易给公众造成误导。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策略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策略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多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转型方式。

在这个大背景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也需要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策略。

一、信息化与数字化助力文化服务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文化服务的标配。

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提供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建设文化信息数据库、数字化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服务平台等方式,使文化服务更加立体、多样化,并且能够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

二、智能化技术提升文化服务体验智能化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也成为了文化服务的重要驱动力。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智能化导览服务等。

通过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质量,还可以让用户在文化服务中体验到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的服务。

三、网络平台构建文化社交空间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文化社交的重要载体。

文化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搭建文化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在线交流、分享文化体验的空间。

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文化资源分享、交流学习,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快乐和启发。

通过网络平台构建文化社交空间,既可以满足公众对文化交流的需求,也可以为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更广阔的文化传播渠道。

四、网络营销推广文化服务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了文化服务的重要推广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内容推广等手段,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将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广给更广大的用户群体。

网络营销不仅可以为文化服务机构带来更多的曝光和用户流量,还可以提升文化服务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文化服务活动。

五、移动化服务提升文化服务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化服务已经成为了用户获取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

文化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移动端技术,打造移动客户端、移动社区等移动化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体验。

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创新

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创新

文史天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要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面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要承担文物的征集、收藏、保管、陈列、展示的职能,还要肩负文化宣传与保护、公共文化教育等职能,是社会公众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阵地。

大多数的博物馆长期以来以藏品为基础,采取展览为主的方式服务社会,虽然这种方式也对公共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维的转变,公众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已经逐渐不愿接受博物馆这种被动服务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当下,本文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创新的现状1.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为了迎合“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博物馆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中去。

比如,为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博物馆在展览活动中使用3D、VR、全息投影等技术,陕西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虚拟技术,将陕西省博物馆连成一张地图,并对每个区域进行了详细的标注,游客只要在网上敲击鼠标,就可以跟随地图的指引进行虚拟参观;为了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博物馆开设了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号等,及时更新博物馆活动,定期进行传统文化介绍,国家博物馆的官网上还可以提供线上订票、场馆指引藏品简介、活动推送等服务,基于特色展品的相关介绍,人们可以在浏览前有所准备,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之后,可以在浏览中收获更多。

虽然说互联网已经为博物馆的展览与对外联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这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而言还远远不够。

2.全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

“全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一起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年度获奖文档首发!“互联网+”思维公共文化服务研究【2018年极具参考价值毕业设计首发】【注意:本文为2017-2018年度最新文档,极具参考价值,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打赏,谢谢!】
摘要:在我国人均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为了满足社会大众持续增加的文化需求持续,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潮流,所以如何才能借力“互联网+”的东风,探索一条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之路是当前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点。

本文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研究对象,着重就其在“互联网+”下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此为鉴。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发展
近些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时空间距,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各类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度。

在网络时代下,大多数社会群众均纷纷“触网”,但是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却以“网下”服务为主,那么相应的服务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

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互联网+”同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借助“互联网+”这一思维方式来使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1“互联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实际上就是一种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公益措施,具体主要涵盖了青少年宫、艺术馆、图书馆、京剧院、大剧院、群众艺术馆和博物馆等,群众可以免费或者花费少量的资金既可以享受到文化教育。

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就势必要进一步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虽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