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精选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教学难点: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是人身居外地想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一起来读读课题。

(齐读课题)2、“佳”和“倍”是这一课的生字,大伙儿读得都专门准。

(点红课题中的两个字)那你明白课题的意思吗?谁来说说,“佳节”在文章中是是什么节?(指名说重阳节)“思亲”的意思是(指名说想念亲人)“倍”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加倍)3、是呀,每到重阳节就加倍想念家乡亲人。

二、检查预习,初步明白得课题1、大伙儿预习课文了吗?那王老师来考考大伙儿。

2、出示第一组词串:扶老携幼、头插茱萸、登高眺望、津津有味(1)指名读,读正确(2)指导写“幼”的部首,明白得“幼”是如何样的人?“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呀?(3)头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见过茱萸吗?我们来看看(出示课件,了解茱萸)(4)重阳节,人们也喜爱登高眺望。

那个词里面,“眺”,谁能换一个字?(明白得“眺”和“望”的意思的区别,“眺”是站在高处向远处看)(5)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你能感受到什么?(重阳节到了,人们专门快乐)(6)是呀,这么欢乐,这么快乐的一个节日,人们称它为“佳节”(点课题中的“佳节”划线)3、我们再看看这一组词串:出示西望长安、天各一方、思绪万千(1)指名读,读正确(2)同学们,读了这串词你有感受到了什么?(王维想念自己的亲人)(3)重阳佳节倍思亲!(点课题中的“倍思亲”划线)4、我们一起读读课题,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显现刚才的那些词语。

(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将检查预习、明白得生字词语、揭示明白得课题全部包含其中,两组词串在意境上的对比,也让学生初次受到内心的冲击。

三、初读古诗1、同学们,课题这句话是从哪儿来的?(学生答是王维写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述了王维写这首诗的通过。

3、轻轻的打开书129页,自己读读课文,读读古诗,把诗文对比起来,看看,你能读明白这首诗吗?(学生自读)4、谁来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学生说,依照学生回答,重点说明:忆、山东、独、异乡)异乡:别的地点是在哪儿呢?会读书的小朋友一定会从书里找到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word文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word文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词卡、小黑板三、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

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五、布置作业: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

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doc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doc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

(出示古诗)生:自由读、互读、指名读师:诗有诗的节奏,(注上节奏)再读师:纠正音、注意节奏。

指名读。

师:我们已经通过读文的办法,理解了其中一句。

你能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其他三句吗?生1:(诗文对照找到相应句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师:少一人,少了谁?生:少了王维。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就是师:王维在异乡,异乡是哪呢?(读第一自然段,画简图理解山东)师: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师: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是呀,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生:齐读。

师:范读。

(体悟情感)生:大家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然后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师:有没有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我在这里读书,爸爸妈妈在老家,他们回家三、四个星期了,我很想他们快点回来。

生2:我的爷爷不在我身边,我很想他师:17岁的王维,比你们稍大一点儿,他离家已经两年了,重阳那天,他看到(引读)而自己却师:又到了,为什么用个又字。

生:因为他十五岁师:哦,离家两年了,想家思亲,想起以前的重阳节(引读)而现在呢(天各一方)生:在异乡为异客。

师:是啊,孤独一人在他乡,想着以前看着眼前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思念亲人的感觉是很难受的。

人虽然离家了,但割不掉的是浓浓的乡情,舍不掉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

(熟读成诵)生:集体诵读古诗。

下课。

评议:佩服教者的真实。

上课铃响学生还不知道上什么课,没有预习,只是通过聊了2分钟就开始上课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一、教师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下你们一定背诵了许多古诗!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静夜思》吗?(生:记得)(教师指名背诵)是啊!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思乡的古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

关于这首古诗,还隐藏着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佳”的写法和注意事项。

生书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大声的朗读全文。

注意读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生词画下来。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师:课文读完了,文章的题目中有“佳节”,你知道“佳节”是指什么节呢?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名回答)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逢:遇到。

倍:更加。

请你连起来说说好吗?4、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的确很用心,上面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词语,大家认识吗?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热闹扶老携幼欢聚游玩兴高采烈异乡兄弟天各一方师:你读的真不错,都读正确了,了不起!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

5、师:既然大家把这些词语读的这么好,那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试着说说课文的内容呢?(教师指名说,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同学们,这些字词大家都认识了。

我们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长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

五、诗文对照,情感涌现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拿出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组织同桌交流。

(一)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15岁”“两年”——年龄小,离家时间长。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每逢佳节倍思亲2苏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每逢佳节倍思亲2苏教版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大意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来读课题。

(齐读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抓住关键字眼“倍思亲”,尤其是“倍”。

)2、复习生字“忆”和“念”(1)教师边讲解边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忆”是左右结构,右边是“乙”,笔画是“横折弯钩”,写的时候“折”需要向左倾斜。

“念”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今”,写的时候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能将“今”写成“令”。

)(2)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这两个字,每个字写四遍。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对学生的书写进行点评。

)3、读词,回顾课文大意(1)出示第一组词串:重阳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A.指名读,读正确。

B.同学们,从这组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重阳节到了,人们非常开心,街上非常热闹。

板书:热闹)(2)出示第二组词串: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A.指名读,读正确。

B.同学们,读了这串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王维思念自己的亲人。

板书:思亲)过渡:本文是文包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借助文章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二、精读课文,走进作者内心1.昨晚周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熟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合作,将你们找到的句子进行交流。

四句诗相对应的意思分别是哪几句话?你从哪里感受到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2.同桌互相交流学习,把有关的词句用波浪线勾画下来。

教师巡视:同学们,你们可以用一两个简单的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3、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1)与第一句诗相对应的文字是哪句话?出示第一小节: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A.指名读这段文字。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数字“15岁,两年”)B.15岁,就比你们大一点,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少小离家,一个15岁的少年就这样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漂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指名读“独在异乡为异客”)(引导学生理解:异乡,别的地方,这里指京城长安;异客,城市的外来者,过客;一个“独”字传神地刻画出了王维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3上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3上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过程: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喜欢过节吗?生(开心地齐说):喜欢。

师:为什么呀?生1:因为过节的时候很开心。

生2:因为过节的时候很愉快。

师:那你们知道中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生1:春节。

生2:中秋节。

生3:重阳节。

生4:端午节。

……师:这些给我们带来美好感受的节日就称之为“佳节”。

(板书:佳节)跟老师读“佳节”。

生(齐读):佳节。

师:我们大家都喜欢过节,因为每逢过节我们大家都非常开心,可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全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多媒体出示资料: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谁来读一读?(生读)师:也许小朋友们对王维不熟悉,但对他的这句诗应该很熟悉,你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情感储备,充分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朗读古诗,了解背景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自由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好?(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生:(读古诗)。

师(称赞)读得真好!谁再来试试?生:(读古诗)。

师:你知道诗中的“佳节”是什么节吗?生:重阳节。

师:它是哪一天呢?生:九月九日。

师:对,农历九月九日。

那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生1:去城外登高远眺。

生2:插茱萸。

师:茱萸可以插在头上,也可以放在香囊里戴在身上。

生3:吃重阳糕。

师:(多媒体出示补充材料,并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现代人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师:正因为重阳节有这样的习俗,所以每次到重阳节的这一天,孤单在外的王维就会更加想念——生(齐):自己的亲人。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3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3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3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2014)一、扣题导入,初感“思亲”。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生齐读师:我听出来你们把倍思亲重读了,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读?生:……师:不知道,就是凭感觉。

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他。

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生:查字典。

师: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今天,刘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词句的意思——读课文。

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生:好。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

每逢佳节就是说——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里指的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哪一天?生:九月九日。

师: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什么习俗?生:插茱萸、登高。

师: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师:佳节来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思念家乡的亲人,就是思亲。

倍呢?生:更加。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就叫,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再读一遍课题,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段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从课文中去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为后面的学习引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word文档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word文档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读题感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生读课题)2*“思”就是指……(指名学生说)思念亲人,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来读(指名生1读课题)3*听出来,你很想念亲人。

“倍”又指……(指名学生说)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了,该怎么读?你来!(生2读课题)4*思亲之情多强烈呀!一起来!(齐读课题)二、以题引诗1*小朋友,告诉你们,这课题可是一句千古绝句呢,猜一猜它出自哪首诗呀?诗人是……(指名生答),教师随机出示诗题。

2*九月九日是什么节呀?(学生答)课题中的佳节就是指这重阳节。

“山”在这里指华山,“山东”是华山东面的意思。

“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答)*很好。

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生读)预设:如学生读得流利*很好!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

如学生读得不流利*你很努力地读了,但还应注意……*如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不简单!你已与诗人王维心灵相通了,让我们一起来读!(齐读)三、学文感悟1*诗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明白诗人的内心,我们就得去了解诗句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关于这诗的文章,好好地读读。

2*老师看到了,我们小朋友读书都那么投入,你能说说读书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吗?(生答)——我感受到了诗人王维很想念远方的亲人。

(不一定这样,只要点到思念就可以)(一)品析第一段1*你们真会读书!文字是有温度的。

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会有一种凉凉的感觉。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读读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生读)*你听出了什么呢?(指名生评价)预设1:我听出了王维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

从哪里听出来的?(不觉已经两年了)你来读!“15岁那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1.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2.这句诗出自——
3.全诗是这样的——
二、诗文对照读,理解诗意。

(7分钟)
1.读了诗,我们再来读读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文中能帮助你理解古诗意思的句子和词语划下来。

(板书:找)
2、你找到了哪句诗的意思?交流
3、再读读诗,联系课文内容。

4、师生配合说诗意。

三、读诗读课文,品味诗情。

(20分钟)
1、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回到一千多年节的长安街头,看看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去登高游玩。

2、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们一家团聚,他们扶着—(齐说:老人),带着—(齐说:孩子),这就叫扶老携幼。

3、让我们沿着街道继续往前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是啊,看到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情景。


再仔细听一听,你会听到了什么?(欢声笑语不断好开心啊!)
3、重阳节就是这样手指读(热闹),每个人都手指读(兴高采烈)。

4这样的情景,谁来读?
5多热闹呀,一起读。

6、如果你是王维看到老携幼的情景什么感受?为什么?
7、出示第一小节:你来读
8、这儿有两个数字15和2年,看着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9、两年的时间,7百多个日日夜夜,15岁的王维经历了多少事,有多少话要和亲人倾诉啊!
10、生病时,悲伤时,高兴时,-----
11、是呀,所有的一切他都独自一人孤单承受,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12、什么是异乡?
13、你们知道他到京城来干什么的吗?(补充资料)
14、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王维此时的心情呢?你来读!一起读(板书孤独)
(板书:异乡、异客)
15、同一个重阳节,王维和长安城的百姓,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来配合着读一读这两段话。

(二)感受思念
1、身在异乡的王维本就十分孤独,再看到重阳佳节欢乐场面,更触动了内心深处,诗中哪一句说出了他此时的感受?
2、回忆刚才在第几小节找到了这句诗的意思?
(1)指名读。

(2)倍的意思就是——更加。

(3)王维仅仅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亲人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4)平时呢?700多个日夜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亲人,一遇到佳节,看到欢乐的情景,王维就——更加思念
3、师:现在,谁再来读读这句诗?
4、指名读。

(我听出了更加思念,谁再来?赛读)一起来读。

5、身处异地的王维两年多的时间对家乡无尽思念,越是到过节,越是激起思念家乡的心情。

这就是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王维不禁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过节时的情景呢!——出示第三小节(以前)个别读
7、以前的重阳节他们会在一起?还会做什么呢?什么心情?
8、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个充满欢乐的往昔!(齐读)
9、曾经的欢聚多么美好,可如今——
10、如今王维身在——(京城长安),你知道他的兄弟亲人们在哪里吗?诗题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们对于“山东”这个词语又是怎样理解的?(华山的东边)
11、(画)同学们这就是华山,王维现在在京城长安,在华山的西边(板书:京城),他的家乡蒲州(板书:家乡)在——华山的东边。

所以这山东的意思是?
12、师:这华山是这么高!这家乡、异乡之间相隔千里,可谓路途漫漫啊,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天各一方(相机板书:天各一方)。

13、师:这儿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隐藏着王维多少的话语,多少的思念啊!让我们一起读(如今……我呢。

)
14、文字能读出感情,标点符号同样也能读出感情。

这种种情感用第三小节中的一个词来
概括就是——思绪万千(板书)
15、出示图片:看,王维的兄弟真的头插茱萸,在登高西望呢,想一想(板书:想)
16、此时此刻,他的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呢?
17、兄弟们在思念王维,王维更加思念兄弟们,这就是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1、然而纵然情深似海,可是路遥遥、水迢迢,还是无法相聚。

这时,王维只能把这满腔的深情寄托在一首诗中,
播放乐曲。

师范读
2是啊,今天唯独少了王维一人。

现在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清风,你情不自禁的诵读着(指名读古诗)
站在窗前,你仰望着皎洁的圆月,无限深情的诵读着
站在高山上,遥望着远方的家乡,你心潮澎湃的诵读到
王维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呀(齐读)
3、是啊,多么美好的情感,多么深切的思念。

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样把思乡之情写进诗句的又岂止是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

2、拓展
3、而王维的思乡之情凝聚成了千古名句——(手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总结学法
1、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包诗这样课文,我们可以通过(手指板书)的方法来学习。

2、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文包诗
思念思绪万千找
……悟
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