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名着导读第4讲西游记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西游记》

名著导读《西游记》

名著导读《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

小说以明朝进士吴承恩口述行文,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融汇了神话、传说、佛教故事以及中国古代文化,被誉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

第一回:大闹天宫
本回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孙悟空为了争夺天宫的至宝而与天兵天将交战。

最后被玉帝赶出天宫,并被拘禁在五行山下。

第二回:三打白骨精
本回讲述了唐僧师徒遇到了白骨精的故事。

白骨精化身为美女试图迷惑唐僧,最终被孙悟空等击败。

第三回:定魔方寸山
本回讲述了唐僧师徒与黄眉怪和红孩儿的战斗。

最终,唐僧师徒借助菩萨的法力成功降服,继续西行。

第四回:斗六耳猕猴
本回讲述了唐僧师徒遇到了六耳猕猴的故事。

唐僧师徒与六耳猕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法,最后六耳猕猴被唐僧说服,加入西行取经的行列。

第五回:纵过芭蕉洞
本回讲述了唐僧师徒遭遇红孩儿的故事。

红孩儿借助火焰山上的火势,企图阻止唐僧师徒前行,最终被二郎神降服。

第六回:争口观音菩萨
本回讲述了唐僧师徒遇到了观音菩萨的故事。

观音菩萨以唐僧的形象迷惑众人,最后被真正的观音菩萨降服。

附件: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降服:指给予制裁,使受制于己。

2.观音菩萨:佛教菩萨之一,有救苦救难的能力,常被信众祈求。

3.唐僧:指主要角色之一,真名叫玄奘,是唐朝时的高僧,出家后留在天竺修行,计划回到中国传播佛法。

明清小说名著解读《西游记》【精编】

明清小说名著解读《西游记》【精编】

明清小说名著解读第四讲《西游记》第一节众说纷纭的启示《西游记》小说问世后,诠释者不绝如缕,众说纷纭,每位解说者都自以为是,又几乎无一不受到质疑。

文学诠释的多样性固然是常有的事情,像《西游记》这样的情况却是少见的。

《西游记》的解说虽然众说纷纭,实际上都是不同的寓意说,解说者都不满足于小说形象和故事层面的意思,要去追寻形象和故事背后蕴蓄的意义,区别在于各家寻绎出的意思、意义各自不同。

只有胡适的“游戏说”,认为这部小说只是一部“滑稽小说”,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是个例外,也显然有所忽略,即如他所说的“爱骂人的玩世主义”,岂不也有具体的内涵和意义?《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属于神话性质的小说,寻求神魔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意思、意义是理所当然,解说者不会满足于为奇异的情节所引起的惊奇有趣之感。

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神话诠释中时常遇到的难题:形象、情节背后的意义的暖味性,难以确定性。

问题正由此发生。

众多的解说究竟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与小说叙写出的形象和情况相吻合?所做出的解说是否就是小说本有的意思、意义?明清时代的解说者多是用佛、儒、道三家的理念、语言解说《西游记》的大旨,有人谓其演绎的是“魔以心生,亦以心灭”的佛理:有人说“盖亦‘求放心’之喻”,或说是“劝人为学”,寓“正心诚意,黾勉警策,克己复礼之至要”;有人认为是教人“性命双修”。

这类解说,都是就小说中称孙悟空为“心猿”,故事主体是孙悟空始于“放纵”,被降伏后,西天取经,终成证果,做出的概括。

应当说这种解说还是言之有据,也符合文学诠释的常情常理,所以鲁迅也大体认同了“盖亦‘求放心’之喻”一说。

然而,这种解说却丢开了小说中的许多具体的情节及其所显示的与“正心”、“求放心”相悖的内容意义,叙述者心爱的、也是让读者最赏心悦目的孙悟空,不是他被制伏,不再“放纵”,相反地倒是他的“放纵”,他桀骜不驯的扰闹神仙世界、嘲谑神佛的行为和话语。

就题材和故事梗概说,这类解说是对的:但丢弃了其中的丰富的细节,便阉割了小说的文学生命。

《西游记》名著导读(完美版)ppt-

《西游记》名著导读(完美版)ppt-

主要故事
屡遭挫折·降妖伏魔
东胜神洲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受日月精华,生出一石猴。之后因为成功闯入 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美猴王为求长生不老,到处四海求师,在西牛贺洲得到须菩提祖师指授,得名孙 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归来打败混世魔 王,收复七十二洞妖王,结义六大魔王,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针(原著作 "神珍"),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去阴曹地府,把猴 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秦广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
主要人物
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 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 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观音菩萨收服,命沙河尚 拜唐僧为师,保他去西天取经。因他最好拜唐僧为师, 知道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 和尚称为“沙僧”。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沙和尚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西游记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01 作者简介 03 书籍简介 05 主要人物
02 创作背景
目 04 主要故事 录
-Part 01-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吴承恩 -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主要人物
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被西 海龙王上天庭告忤逆,要被斩首。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 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等待唐僧取经。之后 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 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升为八 部天龙广力菩萨(又称八部天龙马)。后在化龙池得复原 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名著导读西游记

名著导读西游记

名著导读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带你领略《西游记》这部杰作的魅力。

第一章:前言《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一千多万字,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该作通过讲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人生的苦乐以及人与神仙的关系。

第二章:故事梗概《西游记》的故事围绕着唐僧师徒四人共同完成取经任务展开。

他们为了取得灵书真经,踏上了一段充满险阻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各种妖怪魔鬼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也结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朋友。

第三章:人物形象《西游记》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其中,孙悟空是最为著名的角色之一。

他机智聪明,武功高强,善于化解危机。

猪八戒则是个贪吃懒做的胖子,但心地善良。

沙僧是个勇敢而守信的人,他在旅途中一直默默地保护师兄弟们。

而唐僧则是个执着于信仰的圣人,他坚定地要走完取经之路。

第四章:寓意和思考《西游记》不仅是一本娱乐读物,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通过师徒四人的经历,作品表达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正义、善良的赞美。

更重要的是,《西游记》通过描写这一次西天取经的历程,寓意了历史必然性和人生的成长。

第五章:文化影响《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该作品也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西游记》是一部不朽的名著,它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寓意,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这部作品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读完《西游记》,你将会被师徒四人的奇遇所吸引,也会对人性的善恶、正义与成长有更深入的思考。

希望你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对《西游记》有更全面的了解与欣赏。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提纲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提纲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提纲名著导读——《西游记》【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4—1582),明朝人。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败落下来的小商人家庭,自幼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他追求科举进身,但屡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四十多岁才补了个岁贡生。

到浙江长兴县当了长兴县丞。

他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不惯官场的奸邪谄媚,尔虞我诈和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只干了两年就愤然弃职,拂袖而去,隐居家中,潜心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资料,决心写神话小说来与统治阶级抗争。

【作品简介】《西游记》共一百回,是以唐玄奘上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为主干,记述了三藏法师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中国古代神话幻想小说。

【故事梗概】东胜神州傲来国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产下一猴。

石猴求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去可行十万八千里,自称“美猴王”。

他盗得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入上界,做弼马温。

当猴王得知弼马温只是个管马的小官后,便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咤二将。

孙悟空又被请上天管理蟠桃园。

他偷吃了蟠桃,搅闹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

玉帝又派天兵捉拿。

孙悟空与二郎神赌法斗战,不分胜负。

太上老君用暗器击中孙悟空,猴王被擒。

经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丹炉锻炼,孙悟空毫发无伤。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如来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

观音点化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经。

唐太宗认玄奘做御弟,赐号三藏。

名著导读《西游记》

名著导读《西游记》

名著导读《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巨著。

它以叙述孙悟空和他的三个弟子八戒、沙僧、白龙马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为主线,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佛教故事和中国古代文化元素。

本文档将对《西游记》进行详细的章节导读。

第一章大闹天宫本章讲述了孙悟空从花果山被压到八卦炉中受苦,后来趁二郎神赴宴之机,闯进天宫与天兵天将展开一场大战,并最终获得紧箍咒的故事。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孙悟空的力量和聪明才智,揭示了他与天庭的对抗关系。

第二章三打白骨精本章讲述了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取经的行程,与白骨精展开三次战斗的故事。

这一章节通过战斗的过程展示了孙悟空的勇猛和智慧,同时展现了唐僧对孙悟空的信任和依赖。

第三章火焰山本章讲述了孙悟空一行人在火焰山的险境中,通过智慧和团结战胜恶势力的故事。

这一章节展示了团队合作和智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的思想。

第四章水帘洞本章讲述了孙悟空与红孩儿在水帘洞中的较量,以及唐僧和其它弟子因此被困的故事。

这一章节通过战斗与困境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合作,表达了忍耐和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第五章花果山之危本章讲述了孙悟空一行人在花果山中,与黑熊精和黄眉老鼠精展开激烈战斗的故事。

这一章节展示了孙悟空的作为以及他与其它弟子之间的默契与团结,同时也提醒读者要珍惜家园和自然环境。

(逐章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附件:________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西游记》全文修订版电子书。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版权:________指作品创作者对作品享有的权益,包括著作权、署名权等。

在引用《西游记》时需注意尊重作者的版权。

2.知识产权:________指作为一种无形财富的知识及其相应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在阅读《西游记》时需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3.法律责任:________指根据法律规定对违法行为承担的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明清小说部分第四章西游记辅导

明清小说部分第四章西游记辅导

《明清小说》部分第四章《西游记》辅导一、本章学习要求1)《西游记》故事的演变;2)孙悟空形象和《西游记》的时代精神;3)《西游记》的现实性;4)《西游记》的艺术魅力;二、学习要点辅导:1)《西游记》故事的演变《西游记》的成书经过跟《三国演义》、《水浒传》有些相似。

开头的时候在历史上确有真人真事,稍后民间出现有关各种传说,成为民间艺人说唱搬演和剧作家撰写戏本的素材。

最后阶段才是由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联缀贯串成篇。

唐代末年出现了敷演三藏取经故事的笔记小说,如《独异志》、《大唐新语》。

据李时人(1991)《〈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现存南宋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能早在晚唐、五代就已成书,实是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

(收入李时人(1991)《西游记考论》)如果属实,则虽不能确定唐代寺院何时开始讲唱三藏取经故事,但最迟在五代还保留这类讲唱的文本。

这个诗话分三卷,卷上六则,缺第一则,卷中七则,卷下四则,原来共十七则故事。

第二则开始,唐僧六人遇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即“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自愿加入取经行列。

此后列述取经途中遭遇,有些并非灾劫。

第八则出现深沙神,即两度吃唐僧的沙和尚,不过只是送唐僧一众越过深沙,并非随同取经。

直到第十七则返回京城长安,仍是七人,并无猪八戒。

可见故事仍相当简陋,文字也粗糙简略,应属早期作品。

《取经诗话》的重要性如《漫稿》所说,可用三个“代替”概括之:一是猴行者代替唐僧成为取经主角,二是虚构人物代替真实历史人物,三是神魔故事代替佛教传说。

宋元话本《西游记平话》是一个很关键的文献。

它是《西游记》故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可惜的是,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

收入《敦煌变文集》的话本〈唐太宗入冥记〉,说太宗“杀人数广”,被阎王使人勾入地府,碰见判官崔子玉,经过第六曹司见两人啼哭,原来是兄弟建成元古留此告状。

故事内容与《西游记》第十一回太宗游地府碰见判官崔珏之遭遇显然是一脉相承,即使吴承恩未见《唐太宗入冥记》变文,此唐代变文故事亦必早已流传广远,成为《西游记》取材之对象。

4名著导读:《西游记》(分析文本)

4名著导读:《西游记》(分析文本)

名著导读:《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教学实录教学思考:按照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的论述,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多数情况下,我们将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定篇”来讲,这样做有可能会忽视了教材自身的体裁特点。

于是,从《牛郎织女》开始,我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愈加注重文本特质,以文学理论为背景,支持教材的深入解读,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

近一年来,基于对传统语文教学观的继承与提升,我们提出,主题教学,不应仅是指向“语言与文字”的教学,根据文本的体裁不同,还应是让学生获得“语言与文学”熏陶教学的思考。

比如本课所用教材《三打白骨精》,选自苏教版^一册(人教版也有),主要情节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

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起一个名字,叫“用具”一一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更好地阅读《西游记》。

因此,本课的课型是一节名著导读课。

这种探索,是主题教学思想的发展,即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是带有“原创意义”的教学研讨。

也就是,我们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

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棵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有专家说,这样的课,别开生面,其实践富有里程碑的意义。

但愿我们不负众望,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尝试中,获得同仁的帮助,并一起努力,取得语文教育的真经。

教学思路:利用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渗透《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借助小说中“情节”的研究,探究《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导读《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描写西行路上一系列妖魔灾难;作者为市人, 如唐僧命行者盗仙桃情节) ④元代《西游记平话》(《永乐大典》“梦斩泾河龙”,《朴通事谚解》 “车迟国斗圣”,出现“大闹天宫”,黑猪精猪八戒,取经故事比较完备) ⑤杨讷《西游记杂剧》(六本二十四折,唐僧出世,孙悟空带点下流气) ⑥吴承恩《西游记》
斗精神和积极进取的 5、乐观主义精神(王燕平《试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沈仁康《西游
记试论》、王齐洲《孙悟空与神魔世界》) 6、滑稽与玩世(胡适《西游记考证》、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恶作
剧”)
2.2主题的哲理性阐释
1、谢肇浙《五杂俎》“求放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赞同)
2、清代悟一子陈士斌、悟元道人刘一明等认为是谈禅说道(“阐三教 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张书绅认为是劝学(“大学之道”) 《新说西游记总批》“今《西游》,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 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 以窝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
陈元之,刘一明,张书绅等
1.3.2、吴承恩说
吴玉搢《山阳志遗》首先提出作者是吴承恩,但反响不大 丁晏据康熙《淮安府志》认为是同乡嘉靖贡生、长兴县丞吴
承恩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西游记考证》均认为是吴承
恩 理由: ①《天启淮安府志·艺文志》有载 ②小说使用淮安方言 ③吴写过志怪小说《禹鼎志》,诗歌《瑞龙歌》、《二郎神
1.2《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1.2.1与《三国》、《水浒》相近的特点:
①唐僧取经题材有一定历史事实作依据
②在民间长期流传
③最后由文人改编而成(五四学者将其归属于 白话通俗小说有其时代背景,浦安迪提出“文 人小说”的说法)
1.2.2 流传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版本
①《大唐西域记》(相当于地理游记) ②《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彦琮,神化玄奘) ③现存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要点:猴行者出现并成为主角;
缺陷:作者认定是邱处机,乐道于数字上的证明,与《大学》《易经》 等逐一对照
3、清末民初: “《西游记》随手写来,羌无故实,毫无情理之可言”冥飞《古今小说
评林》,“《西游记》虽近于哲理,然晦而不明,其弊坐偏于依托,偏 于想象,致涉为荒诞而不经”著超《古今小说评林》
4、从“求放心”到孙悟空的人生历程:追求、挫折、成功(金紫千 《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①仙:天仙与地仙(服丹、尸解、服药) 仙界的生活与 “思凡”
②鬼:鬼是死去的人,人对鬼的同情
③怪:器物怪、植物怪(第64回木仙庵三藏谈诗)、动物怪 (人对怪的藐视,魏晋人对怪的态度《放伯裘》,孙悟空)
对妖怪绝不留情
《搜神记》卷十八《苍獭》记载:
吴郡无锡,有上湖大陂。陂吏丁初,天每大雨, 辄循堤坊。春盛雨,初出行塘。日暮回,顾有一妇 人,上下青衣,戴青伞,追后呼:“初掾待我。” 初时怅然,意欲留俟之,复疑:“本不见此,今忽 有妇人冒阴雨行,恐必鬼物。”初便疾走,顾视妇 人,追之亦急。初因急行,走之转远,顾视妇人, 乃自投陂中,氾然作声,衣盖飞散,视之是大苍獭, 衣伞皆荷叶也。此獭化为人形,数媚年少者也。
1.4.1万历时期的繁荣
①《西游记》开先河 ②三教同源思潮的影响
1.4.2代表作品
①余象斗《南游记》(华光的复仇与皈依) ②罗懋登《西洋记》(《三宝太监下西洋》,“五鼠闹东
京”,对三侠五义的影响) ③董说《西游补》(影射秦桧、项羽)
1.4.3许仲琳《封神演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
宋元《武王伐纣平话》(妲己、殷郊、黄飞虎、姜子牙) 讲史话本——神魔小说(31回到86回“神魔斗法”,
鲁迅“虽为讲史,已多神魔”) 艺术成就(丰富的想像力;各有特点的法术,如土行孙;
某些斗法描写引人入胜;鲜明的人物性格) 缺陷与不足(女人祸水论,故事情节多雷同)
2.1主题的政治性阐释
1、正面突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李希凡《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 2、突出孙悟空的归顺并进行批判(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3、双重主题(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上海师大《论西游记》) 4、主题统一论:热情歌颂孙悟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顽强勇敢的战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容
1。《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及相关问题。 2。主题的多种阐释 3。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名篇赏析
1.1 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1.1 神魔小说的历史定位
①“奇”与“幻”
②来源:宋元话本
③思想背景:明代中后期心学兴起,文人思 想的自由
1.1.2 仙、鬼、怪的志怪渊源
1.3《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1.3.1邱处机说 元人陶宗仪《辍耕录》首提作者为宋末元初人邱处机,毛
奇龄引之,后清人一般沿用此说;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二
卷,非后世之《西游记》;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指出其中的明代官制:如祭赛国锦
衣卫,朱紫国司礼监,灭法国东城兵马司 汪象旭《西游证道书》认为是邱处机,后清人多沿用,如
5、寻取人格价值、实现人格完善“救赎”(冯文楼《取经:一个多重 互补的意义结构》)
6、反映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李舜华《喜耶,悲耶——孙悟 空的心路历程》)
搜山图歌》与《西游记》风貌相接近
1.3.3其他说(后人俞平伯、李安纲提出异议)
1.3.4吴承恩的生平 小商人家庭,但犹存家风 少年多才,其《对月感秋》颇多豪气 科场失意,五十多岁才出仕长兴县丞“平生不肯受 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 爱野言稗史,神话传说《二郎搜山图歌》
1.4《西游记》的续书及其他神魔小说
苍獭的愚蠢之处
一,全身上下都穿着青色的衣服,撑着青色的伞,装束甚为 古怪;
二,它诱惑的对象是管堤的小吏丁初,丁初从未见过这样一 位女子,现在忽然有个女人冒着阴雨天气走路,不能不引起 他的怀疑;
三,丁初快步地走,它也追得很急,可距离却越拉越大,足 见其能耐有限。如此獭怪,却多次用美色来迷惑年轻人,假 如有人上当的话,那也只是因为男子太好色(人性的弱点), 并不表明苍獭工于色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