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合集下载

2_第二章_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2_第二章_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二 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 才使得教育社会学在作为一门学科成立之时便已拥有一些宝贵的理论资 源。在这方而,英国的斯宾塞(Spence,H.)、法国的涂尔干 (Durkheim,E.)、美国的沃德、斯莫尔(SmalII A.w.)、罗斯(Ros s, E.A.)、库利(Cooley,C.比)以及萨姆纳(Sumner,N.G.)等著 名社会学家都有其独待建树。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 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的视 角。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 教育的制度、目的与内容都受社会所 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教育的基本 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与社会,同时将 社会内化于个人。
第三,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斗争中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 群体,总是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 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式,也可以是笼 络收买的方式,或者是维持“合法权威”的方式。但强制的结 果只能是暂时的稳定,而冲突仍会继续,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冲 突、磋商、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 抵制理论产生于70年代后期,其主要代 表人物有美国的吉鲁(Giroux,H.)、阿 普尔(AppLe,H)及英国的威利斯(Willis ,P) • 抵制理论最重要的假设之一是:劳动阶 级的学生不完全是资本的副产品。亦即 不完全屈从于权威教师与学校的指令; 更确切地说,学校中不仅存在着社会结 构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存在 着具有集体性的、见识敏锐的学生的抵 制,因此,学校乃是不同阶级文化之间 争夺的场所。

2-第二章-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2-第二章-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三、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具有3个相互正交的弹性对称面的材料称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当图2.2中的
1O2,1O3和2O3平面均为弹性对称面时,按单对称材料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式
1 C11 C12 C13 0
2
C12
C22
C23
0
0 C16 1
0
C26
2
233
C013
C23 0
C34 C44
C35 C45
C36 C46
233
31
C51
C52
C53
C54
C55
C56
31
12 C61 C62 C63 C64 C65 C66 12
即刚度矩阵或柔度矩阵具有对称性。因此,一般各向异性材料中独立的 性常数为21个。
二、单对称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事实上,材料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弹性对称性。 单对称性材料是指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各向异性材 料(即沿两个相反方向,应力应变关系相同)。
应力,即 3 0 ,其他应力分量均为零,得到
1 S11 S12 S13 0
2
S12
S22
S23
0
0 S16 0
0
S26
0
3 3
2
233
S031
S32 0
S33 0
0 S44
0 S45
S36 0
03
(2.20)
1
31
0
0
0
S45 S55
0 0
12 S16 S26 S36 0 0 S66 0
应变—应力关系为:
11 S1111
22
S2211
33 23

2 第二章第二节 飞机的基本结构

2 第二章第二节  飞机的基本结构

前缘
翼尖
后缘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2.机翼的分类
根据机翼在机身上安装的部位和形式, 飞机可以分为: 上单翼飞机(安装在机身上部) 中单翼飞机(安装在机身中部) 下单翼飞机(安装在机身下方) 目前的民航运输机大部分为下单翼飞机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上单翼布局——干扰阻力小,有很好的向下 视野,机身离地面近,便于货物的装运,发 动机可以安装得离地面较高,免受地面飞起 的沙石损害,因而大部分军事运输机和使用 螺旋桨动力装置的运输飞机都采用这种布局; 中单翼布局——气动外形是最好的,但因为大 型飞机的翼梁要从机身内穿过,使客舱容积受 到严重影响,因而在民航飞机中不采用这种布 局形式; 下单翼布局——民航运输机大部分为下单翼飞 机,机翼离地面近,起落架可以做得短些,两 个主起落架距离较宽,增加了降落的稳定性, 起落架很容易在翼下的起落架舱收放,从而减 轻重量。此外发动机和机翼离地面较近,做维 修工作方便。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多支柱起落架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B747的多支柱式起落架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3.起落架的结构形式 (1)构架式起落架
在一些轻型低速飞机和直升机上采用较多。
构架式起落架结构示意
减 震 支 柱 撑杆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3.起落架的结构形式 (2)支柱套筒式起落架
这种型式往往用作前三点式飞机的主起落架。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5
4 3 2 1
机翼前缘有五块缝翼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固定式缝翼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自动缝翼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第二节 飞机的机体结构 (4)扰流板

2 第二章 糖的化学

2 第二章 糖的化学

红黄色
用于还原糖检测,或还原糖浓度测定。
2.单糖被还原
在硼氢化钠类还原剂作用下,醛糖还原成糖醇,酮糖还原成一对差 向异构体的糖醇。
CHO
CH 2OH
CHO
CH 2OH
[H]
[H]
CH 2OH
CH 2OH
CH 2OH
CH 2OH
D-葡萄糖
CH 2OH H COH
D-甘露糖(mannose) D-葡萄醇(山梨醇)
肝脏和肌肉中含有糖原、乳汁中含有乳糖;
微生物:糖约占菌体干重的10~30%。
(三)生物学功能
① 生物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 ② 生物体的结构成分。 ③ 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与功能,如
作为细胞识别的信号分子。
④ 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它物质(作为其它物
质合成的碳骨架)。
二、糖的分类
(1)单糖(monosaccharide):不能再被水解的最小单 位,是最简单的糖。 根据其所含碳原子(C)数目:丙糖、丁糖、戊糖和 已糖等;
不对称碳原子(手性碳原子):碳原子和四个不同的 原子或基团相连;
L-甘油醛
D-甘油醛
对映体:互为镜像,不能重叠。 手性:不能与自己的镜像叠合,犹如人的左右手的关 系。
单糖从丙糖到庚糖,除二羟丙酮外,都含有手性碳原
子(C*)。 具有n个手性碳原子的单糖具有2n个异构体,2n-1对对 映体。
单糖构型的确定
CH 2OH
D-甘露醇
CH 2OH
[H]
C O
[H]
HO CH
CH 2OH
CH 2OH
CH 2OH
D-葡萄醇
D-果糖
D-甘露醇
3.单糖的成脎作用
苯肼是糖定性试剂

2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2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学科形成时期
一、学科制度的成型 学科成形有三个主要标志: 学科成形有三个主要标志:
1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
1907年,苏扎罗(Suzzallo,H.)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 年 苏扎罗( , ) 开教育社会学讲座
2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成立了美国“全 年 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成立了美国“ 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 抵制理论产生于70年代后期,其主要代 表人物有美国的吉鲁(Giroux,H.)、阿 普尔(AppLe,H)及英国的威利斯(Willis ,P) • 抵制理论最重要的假设之一是:劳动阶 级的学生不完全是资本的副产品。亦即 不完全屈从于权威教师与学校的指令; 更确切地说,学校中不仅存在着社会结 构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存在 着具有集体性的、见识敏锐的学生的抵 制,因此,学校乃是不同阶级文化之间 争夺的场所。
教育知识 社会学
教学社会学
社会变迁与 教育
第六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参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J】 吴康宁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功能主义学派
其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来 探讨教育现象 其代表人物首推帕森斯(Parsons)。他为功能主 义教育社会学提供了以AGIL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 分析框架,并运用功能主义理论对学校教育的 基本单位——班级进行了经典的研究。 ——
按照AGIL图式,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 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组功能范畴组成的相互 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
二 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 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 才使得教育社会学在作为一门学科成立之时便已拥有一些宝贵的理论资 在这方而,英国的斯宾塞(Spence,H.)、法国的涂尔干 源。在这方而,英国的斯宾塞 , .、 (Durkheim,E.)、美国的沃德、斯莫尔(SmalII A.w.)、罗斯 沃德、 、 . . 、罗斯(Ros s, , E.A.)、库利(Cooley,C.比)以及萨姆纳(Sumner,N.G.)等著 . . 、库利( , . 以及萨姆纳( , . . 等著 以及萨姆纳 名社会学家都有其独待建树。 名社会学家都有其独待建树。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 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 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的视 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 角。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 教育的制度、 教育的制度、目的与内容都受社会所 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教育的基本 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 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与社会, 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与社会,同时将 社会内化于个人。 社会内化于个人。

2 第二章 教学媒体的本质

2 第二章 教学媒体的本质

1 信息是什么
信息来自于拉丁文“information”,意思 是指导解释、陈述。
Information explosion Inform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 √ √ √
媒体的本质
Clark的观点 Antony.Bates的观点 J.Bruner的观点 Edgar Dale的观点
Clark的观点(无差异论)
能带来稳定且再三重现高质量教学的, 与其说是媒体,不如说是软件的设计。 教学媒体只不过是信息发送的一种手段, 无论电视、书本还是面授,传递信息的 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其效果也没有什么 不同,所不同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方式。
教学媒体使用的符号
符号 数序符号 印刷品 无插图 有插图 √ √ √ √ √ √ √ √ √ √ √ √ 形状符号 模拟符号 受刺激的感官 视觉 视觉 视觉 视听觉 视觉 视觉 视听觉 视听觉 视听觉 视听触觉
幻灯 有声幻灯 无声电影片 加字幕 有声电影片 电视 录像带 多媒体 计算机课件
√ √ √ √ √
信息的解释
《韦伯字典》
信息是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数据、 新闻和知识。
《牛津词典》
信息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1)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消息、情况和知 识。
信息是一种传播的消息。 信息是一种加工运算、加工处理的数据和符 号。 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2)“信息”的本质
直接作用 物质场作用 发射与接收
信息的产生
什么是信息源?举例说明。 什么是信息体?举例说明。

2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

2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

心算家的失误
第二节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注意的早期发展 注意并不是从一开始就 发展完全的,大约出生 两三周,新生儿开始出 现明显的视觉集中和听 觉集中现象。
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随着年龄增长,婴儿的无意注意逐渐发展,稳定性和持久性 逐渐增长,越来越偏好复杂的物体,喜欢与成人交往。
一、什么是注意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 一切对象,只能感知其中 一些少数对象。这样,注 意的对象才能得到鲜明清 晰的反映。
一、什么是注意
小学儿童可 以全神贯注 地听老师讲 课,也可以 对老师的讲 授内容自行 思考。
一、什么是注意
人类的生活少不了注意,它使人及时集中自己的活动,清晰地 反映客观事物;使人能够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
有意注意
2.合理地组织活动 3.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四、注意的种类
(三)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 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 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 养个体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有意后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
(一) 知觉对象的特点
注意的广度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 知识经验
五、注意的品质
一、什么是注意
君子壹教
弟子壹学 亟成
荀子
二、注意与各种心理过程的紧密联系
注意并不是一个 独立的心理过程, 它和感知觉、思 维、记忆等心理 过程共同为个体 工作。
二、注意与各种心理过程的紧密联系
一般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适应性动作出现 无关动作停止 呼吸运动变化
三、注意的功能
为什么课堂上总强调纪律? 为什么教室里几十个学生, 有的专心致志,有的小动作 不断? 为什么专心致志地听讲学习 效果就好?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杂化轨道理论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杂化轨道理论

二、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空间结构的关系
1.杂化轨道的类型
(1)sp3杂化轨道——正四面体形
sp3杂化轨道是由 1个 ns轨道和
3个 np轨道杂化而成,每个sp3
杂化轨道都含有
1 4s

3 4p
的成
分,sp3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
109°28′ ,空间结构为正四面
体形。如右图所示。
(2)sp2杂化轨道——平面三角形 sp2杂化轨道是由 1个 ns轨道和 2个 np轨道杂化而成的,每个sp2杂化轨道
4.下列有关甲醛(HCHO)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C原子采取sp杂化 ②甲醛分子为三角锥形结构
③C原子采取sp2杂化 ④甲醛分子为平面三角形结构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5.在BrCH==CHBr分子中,C—Br采用的成键轨道是
A.sp-p
√C.sp2-p
B.sp2-s D.sp3-p
12 含有 3s 和 3p成分,sp2杂化轨道间的夹角都是120°,呈平面三角形,如 下图所示。
(3)sp杂化——直线形
sp杂化轨道是由 1个 ns轨道和 1个 np轨道杂化而成的,每个sp杂化轨道含

1 2s
和12p
的成分,sp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80°,呈直线形,如下图所示。
2.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空间结构的关系 (1)当杂化轨道全部用于形成σ键时,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与杂化轨道 的空间结构相同。
中心原子 中心原子孤 ABn型分子 杂化类型 电子对数 空间结构
实例
AB2
sp2
1
_V_形__
SO2
AB3 sp3
AB2或(B2A)
1
_三__角__锥__形__ NH3、PCl3、NF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式聚合反应是指在聚合反应过程中,聚合物链是仅由单体和聚 链式聚合反应是指在聚合反应过程中,聚合物链是仅由单体和聚
的反应生成, 合物链上的反应活性中心之间的反应生成 合物链上的反应活性中心之间的反应生成,并且在新的聚合物链上再 生反应活性点。 生反应活性点。
17
18
2.2 聚合反应单体
所有单体必须至少是双功能化的,即至少含有两个反应点, 所有单体必须至少是双功能化的,即至少含有两个反应点, 可概括为三大类: 可概括为三大类: ①含两个(或以上)末端功能基的单体,如: 含两个(或以上)末端功能基的单体, 羟基酸:HO-Z-COOH 羟基酸: 氨基酸: 氨基酸:H2N-Z-COOH 二元 胺:H2N-Z-NH2 二元羧酸: 二元羧酸:HOOC-Z-COOH 二元醇: 二元醇:HO-Z-OH等 等 聚合反应:通过单体功能基之间的反应进行,为逐步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通过单体功能基之间的反应进行,为逐步聚合反应。
H O N C O O O C O
聚合反应:开环聚合,依条件不同可为逐步或为链式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开环聚合,依条件不同可为逐步或为链式聚合反应。
20
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其他聚合反应
21
1. 逐步聚合反应
22
1.1 特征
以二元羧酸与二元醇的聚合反应为例: 以二元羧酸与二元醇的聚合反应为例:
D. “聚”+高分子主链结构中的特征功能团: 高分子主链结构中的特征功能团: 指的是一类的高分子,而非单种高分子, 指的是一类的高分子,而非单种高分子,如: 聚酯: 聚酯: 聚酰胺: 聚酰胺:
O HO ( C O C OCH2CH2O) H n
H [ HN (CH2)6 NHCO (CH2)4 CO ] OH n
9
共聚物
Copolymer
由一种以上(真实的、隐含的或假设的) 由一种以上(真实的、隐含的或假设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 合物。生成共聚物的聚合反应称为共聚反应。 合物。生成共聚物的聚合反应称为共聚反应。
HOOC-Ph-COOH HOCH2CH2OH HO(CH2)3OH
-(OC-Ph-COOCH2CH2O)n-(OC-Ph-COOCH2CH2CH2O)m-
~OCH2CH2~ 聚 氧化撑乙基 氧化撑乙基 ( )
15
2、聚合反应的类别和反应单体
2.1 聚合反应的类别 (1)早期,根据单体与其生成的聚合物之间在分子组 (1)早期, 早期 成与结构上的变化把聚合反应分为加聚反应 加聚反应和 成与结构上的变化把聚合反应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 应。 •加聚反应是指聚合产物的重复结构单元的组成与单体相同的聚合 加聚反应
H C H H C CH H C H H C CH
H H H H H H C C O C C O C C O H H H H H H
7
由链原子及其取代基组成的原子或原子团。 由链原子及其取代基组成的原子或原子团。
H C H H C CH
3
3
3
单 体 单 元 Monomer(ic) Unit, mer 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由单个单体分子生成的最大的结构单元。 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由单个单体分子生成的最大的结构单元。 聚 合 度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 单个聚合物分子所含单体单元的数目 分子所含单体单元的数目。 单个聚合物分子所含单体单元的数目。
不表明产物类型:两单体名称或简称加后缀“树脂” 不表明产物类型:两单体名称或简称加后缀“树脂”,如 苯酚和甲醛的缩聚产物叫“酚醛树脂” 苯酚和甲醛的缩聚产物叫“酚醛树脂” 尿素和甲醛的缩聚产物叫“脲醛树脂” 尿素和甲醛的缩聚产物叫“脲醛树脂”
12
C. 由两种单体通过链式聚合反应合成的共聚物: 两种单体通过链式聚合反应合成的共聚物: 两单体名称或简称之间 +“-”+“共聚物”:如 +“-”+“共聚物” 共聚物 乙烯和乙酸乙烯酯的共聚产物叫“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乙烯和乙酸乙烯酯的共聚产物叫“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度分子之间通过缩合或加成反应生成的。其中通过缩合反应生成聚合 度分子之间通过缩合或加成反应生成的。 之间通过缩合或加成反应生成的 物链的称缩合聚合反应( ),简称缩聚反应 物链的称缩合聚合反应(Polycondensation),简称缩聚反应;如果 ),简称缩聚反应; 聚合物链是通过加成反应生成的称逐步加成聚合反应 (Polyaddition). )
6
链 原 子
Chain Atoms
聚乙二醇
构成高分子主链骨架的单个原子。 构成高分子主链骨架的单个原子。
H C H
聚丙烯 H H C C CH 3 H
H C CH
3
H C H
H C CH
3
H H H H H H C C O C C O C C O H H H H H H
链 单 元
Chain Units
由一种(真实的、隐含的或假设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 由一种(真实的、隐含的或假设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 如: CH2CH 氯乙烯单体 Cl O O 由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反应 C C OCH2CH2O 生成的“隐含单体” 生成的“隐含单体”: HOOC-Ph-COOCH2CH2OH CH2CH “假设单体”:乙烯醇 假设单体” 假设单体 OH 生成均聚物的聚合反应称均聚反应 (Homopolymerization)。 )
5
1、基本概念和名词
高分子化合物
Polymeric Substance
或称聚合物,是由许多单个高分子(聚合物分子)组成的 或称聚合物,是由许多单个高分子(聚合物分子) 物质。 物质。
聚 合 反 应 小 分 子 高 分 子
Polymerization
单 体
Monomer
能够进行聚合反应, 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并构成高分子基本结构组成单元 的小分子。 的小分子。
16
(2)根据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的不同,分为逐步聚合 (2)根据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的不同,分为逐步聚合 根据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的不同 反应( 反应(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和链式聚合反应 ) (Chain-Growth polymerization)。 ) •逐步聚合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聚合物链是由体系中所有聚合 逐步聚合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聚合物链是由体系中所有聚合
聚合物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涤纶,PET 涤纶,
HO O (C O C OCH2CH2O ) n HO O C

O C

+ OH HOCH2CH2OH
单体单元
O C O C
聚合度
2n
OCH2CH2O O C O C OCH2CH2O
O C
O C OCH2CH2OH
n
8
均聚物
Homopolymer
反应,其聚合产物称加聚物; 反应,其聚合产物称加聚物;
•缩聚反应是指聚合产物的分子组成比单体分子少若干原子,即在 缩聚反应是指聚合产物的分子组成比单体分子少若干原子,
聚合反应过程中伴随有水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聚合反应过程中伴随有水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其聚合产物称缩聚 物。 但随着新的聚合反应不断开发,这种分类方法已不适应。 但随着新的聚合反应不断开发,这种分类方法已不适应。
共聚物
10
命名法
( 1 )习 惯 命 名 法 天然高分子
一般有与其来源、化学性能与作用、 一般有与其来源、化学性能与作用、主要用途相关的专 用名称。如纤维素(来源)、核酸(来源与化学性能)、 )、核酸 用名称。如纤维素(来源)、核酸(来源与化学性能)、 化学作用)。 酶(化学作用)。
合成高分子
A. 由一种单体合成的高分子:“聚”+ 单体名称 由一种单体合成的高分子: 如聚氯乙烯、 如聚氯乙烯、聚乙烯等
HOOC-R-COO-R'-OOC-R-COO-R'-OH + H2O 。 四 聚体 。 。 O O n HOOC-R-COOH + n HO-R'-OH HO ( C R C OR'O ) H + (2n-1) H2O n
23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1)聚合反应是通过单体功能基之间的反应逐步进行的; 聚合反应是通过单体功能基之间的反应逐步进行的; 反应是通过单体功能基之间的反应逐步进行的 (2)每步反应的机理相同,因而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大致相同; 每步反应的机理相同,因而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大致相同; (3) 反应体系始终由单体和分子量递增的一系列中间产物组 单体以及任何中间产物两分子间都能发生反应; 成,单体以及任何中间产物两分子间都能发生反应; 聚合产物的分子量是逐步增大的。 (4) 聚合产物的分子量是逐步增大的。 最重要的特征:聚合体系中任何两分子(单体分子或聚合物 最重要的特征:聚合体系中任何两分子( 分子)间都能相互反应生成聚合度更高的聚合物分子。 分子)间都能相互反应生成聚合度更高的聚合物分子。
ZHENGZHOU UNIVERSITY
材料科学基础
高分子部分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提 纲
Ⅰ 概论
一、高分子科学与高分子材料 二、材料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内容
Ⅱ 高分子化学部分
一、基本概念 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配位聚合 三、聚合物共聚合 四、高分子的化学反应
Ⅲ 高分子物理部分
一、聚合物的结构 二、聚合物的力学状态与转变 三、聚合物现代研究方法
2
Ⅱ 高分子化学部分
3
一、基本概念
4
高分子科学名人堂
Hermann Staudinger : 把“高分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 高分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 并确立了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1953年诺 并确立了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1953年诺 贝尔奖)。 贝尔奖)。 Carothers : 建立缩聚反应理论。 建立缩聚反应理论。 Karl Ziegler, Giulio Natta : 乙烯、丙烯配位聚合 (1963年诺 乙烯、 年诺 贝尔奖) 贝尔奖) Paul J. Flory : 聚合反应原理、高分子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聚合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 年诺贝尔奖)。 (1974年诺贝尔奖)。 年诺贝尔奖 Hideki Shirakawa, Alan G. MacDiarmid, Alan J. Heeger :对 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 年诺贝尔奖)。 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2000年诺贝尔奖)。 年诺贝尔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