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论语译注读后感600字-优秀word范文 (3页)
2018-2019-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范文-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范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论语译注读后感 1500字范文两篇,欢迎阅读参考!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一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腐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2018-2019】论语读后感600字-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语读后感600字论语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书,下面小编整理了论语读后感 600字,欢迎阅读!论语读后感600字(一)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600字(二)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44a347561252d380eb6edf.png)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1):《论语译注》读后感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3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3篇篇一:论语译注读书心得《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
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
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
《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首先,孔子是个人。
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
【2018-2019】论语读后感600字-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一:论语读后感600字】《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
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
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
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
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
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
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
2018年论语注释读后感-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语注释读后感篇一:《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涓涓流淌的历史长河,汇聚着人们的无穷智慧,而孔子便是那清澈,明亮的一活泉水,正是这活泉水不断的滋润着我们的思想,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这个名字饮誉世界,他被李若禅大师赞为“圣无域泽天下,圣德有范泽垂人间。
”的先哲。
谈到《论语》,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自己说:“而丘也,殷人也。
”此句话说明孔子为殷商的苗裔。
当时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权臣间或强大氏族间你吞我严,各国之间更是骚动不已。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他没有选择驰骋沙场,但他走向了另一种变革的巅峰。
孔子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开之。
”他大半辈子精心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治学之态度严谨科学。
孔子的许多语录充满哲理性的教育性,我最喜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
意思是:学习的时候,经常复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这岂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从初中时期接触到这句话时,就将它铭记于心,学习新的知识,复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称不了老师,但自己确实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孔子为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真的让我获益多多。
认真学习孔子的严谨科学态度,去对待知识,不懂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身边的老师,优秀者,普通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学习他们的睿智,学习他们的成功秘籍,学习他们的平静心态。
再来谈谈《论语》吧!《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
论语译注读后感(通用16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通用16篇)论语译注读后感(通用1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通用1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
在阅读中,我与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着他的幸福,快乐着他的快乐,追逐着他的追逐。
读了《论语译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到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高山,是那样的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的壮丽无边,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读了《论语译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我读到了:我们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快乐的。
于是,我不敢让一日闲过,怀抱信念,拥着信心,在快乐中拥抱生活,在充实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与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
我们不应该怀着任何的怨恨去对待每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去对待每一个伤害亏欠自己的人。
生活于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段客旅,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也许幸福会让我们停留的脚步久一些,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但终究止不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生活就会充满快乐,明艳动人的花朵才会在我们面前尽情开放。
【2018最新】论语译注读后感600字-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语译注读后感600字篇一: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
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
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 、90 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
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
我觉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语译注读后感600字
大家阅读过论语译注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论语译注读后感 600字,一
起来看看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1】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
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
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
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
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
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
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
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
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生活中常常能
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
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
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
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
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
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
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
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幸福的路
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真正把孔
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
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
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
许的点头。
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
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
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
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
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
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
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2】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
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
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
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
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
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
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
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
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
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
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
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
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译注读后感【3】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
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
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
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
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
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
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
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
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
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
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以下文字仅用于测试排版效果, 请使用时删除!
冬是清寒的。
站在有风的地方,悄然回首,看见来时的路。
一路有花的娇艳,
有草的青葱,有树的挺拔,有鸟的鸣叫。
抬起头,天空蓝的清澈。
风起时,有
笑颜。
冬,是寂寞的。
万物都归于沉静中,孕育着来年的昌盛。
隐忍才是最有力的,
也因此,寂寞的冬天给人以太多的幻想与渴望。
会去渴望温暖的一炉壁火,也
会想要一个温暖的怀抱。
围炉煮雪,相拥着取暖。
习惯了把心情种在寂寞里过冬,深耕一陇陌上的花开。
等待着,下一季的盛景。
不会忘记冬的情怀,圣诞节的钟声会敲响,冬有自己的辉煌。
静静的写下一首
小诗,待到花开时,扦插在那枝头,为冬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