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4》电影观后感
碟中谍观后感400字

碟中谍观后感400字
最近,妈妈带我去看了一本大片《碟中谍4》,这个片子里有很多情节不仅让我记忆犹新,还很惊心动魄。
比如有一个情节:汤姆
克鲁斯饰演的男主角用吸盘爬世界甲壳上最高的塔——迪拜塔。
那场
面可真是惊险!特别是当他的一只项圈坏了时,他掉下去了,但他又
用另外一只手套吸住了塔身。
就这样他还往上爬。
正是他这种勇敢、
不放弃的精神,才让他最终打败了想要引爆核弹的俄罗斯恐怖分子。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在以后的生活中才,有三点是极
重要的:一、学习要好。
学习包括很多现阶段,外语、语文、即便数
学还有各方面的知识都叫学习。
如果你学习不好,将来就考不上大学,也不能为社会做贡献。
二、要勇敢。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然要遇到一
些很难做到的事,如果你不勇敢,就会被别人嘲笑。
勇敢面对,没什
么可怕的。
三、身体要好。
如果你身体不好,经常生病,那么你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什么事也干不成。
所以我们一定要锻炼好身体。
只要能做到这三点,我在我看来什么事都能成功!。
电影碟中谍4观后感800字

电影碟中谍4观后感800字电影碟中谍4观后感800字15:26:47电影碟中谍4观后感800字1 趁着周一下午大家都上班的机会,我悄悄地观看了《碟中谍4》这部电影。
(因为我猜肯定关注这部电影的人太多了,所以选了个休息并且没有人的时间段看。
)这部影片在中国上映的稍微晚了点,比美国晚了一个月。
当然它不负众望,在全球挣得了10多亿的票房和非常好的口碑。
阿汤哥宝刀不老呀,一出鞘依然有着那么高的人气和竞争力。
又加《上碟中谍3》距离我们大概得有快6年的时间,让所有“碟中谍迷”们不得不关注这部新作。
整部电影确实没有任何的尿点,是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总之我是憋着尿没有上WC,哈哈)其中有很多亮点值得回味,那么以下我就一一列举出来。
NO.1:快4张的阿汤哥再次出马,在俄罗斯经历爆破、高楼跳台和潜水,迪拜的高楼攀岩、沙暴中的长跑,印度的1100米拦的追逐等等高难度运动,不断地玩命演出,怎么能让我们这些影迷有任何的困意和尿意。
抛开专业的欣赏角度来看,阿汤哥的这些高难度的镜头让我这个普通的影迷看着都特别为他捏一把汗,甚至有很多时候都会被他的动作和表情所吸引。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魅力,而是整个剧情的编排和阿汤哥近乎完美的个人表演。
我想在现在这些动作明星当中,也就非他莫属了。
NO.2:依旧有让人眼光缭乱的高科技给力武器。
哈哈,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好的特工除了拥有超高的智商、超强的身体素质、特别细腻并且过硬的心里素质,还有拥有非常发达的武器的辅助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在《碟中谍4》里面,我仍然看到了很多超级给力的武器。
超强吸力的手套、肉眼无法分辨的投影屏、宝马的概念车等等,这些这些都是帮助亨特完全任务所使用过的高科技武器。
它不仅帮助他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让所有影迷大开眼界。
NO.3:美女杀手的惊艳登场。
这位在《碟中谍4》里扮演职业杀手的法国美女名叫蕾雅·赛杜。
曾经出演过《午夜巴黎》和《再见,我的皇后》的她已经是法国各大时尚杂志的新宠,被誉为“下一个克蕾曼丝·波西”毫不为过。
《碟中谍4》观后感,小汤哥魅力依旧

《碟中谍4》观后感,小汤哥魅力依旧图片汤姆·克鲁斯 饰演 伊森亨特图片汤姆·克鲁斯在印度最高大厦 Burj Khalifa 第100楼图片女杀手图片当你看到《碟中谍》,英文mission impossible这几个字时便会立刻联想到机智的特务员“汤姆·克鲁斯”。
Mission Impossible 的纯翻译是:不可能的任务。
每次汤姆·克鲁斯饰演的Ethan Hant(中文:伊森亨特)必须毫无质疑的完成任务,不管任务本身是多么的艰难。
很多观众都是冲着碟中谍和汤姆·克鲁斯而来的。
我很确定的告诉你,你不会是失望的!故事依旧很吸引人,每个桥段更是不可错过,而现在的高科技更是把电影情节推到了最高的悬念。
嘿嘿!而且很多冲着汤姆·克鲁斯而来的。
我告诉你!他的身手依旧很好,魅力依旧!《碟中谍4》,正式全称为《碟中谍:幽灵协议》(Mission Impossible:Ghost Protocol)。
本部由着科学的发达,把特务员的挑战度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推上了最高峰。
比如,影片中iphone、ipad成为了必备品。
让伊森亨特轻松的逃出俄国的监狱,进入俄国军营总部,拉取证据和资料,进入仅剩的IMF。
拿去资料完成任务。
这次他们的对手非常的狡猾,他们的动作总是比IMF团队快一步!每次都是伊森亨特追在他们的屁股后面。
若说,伊森亨特是个天才,那么这位敌人改称为超级天才。
他可是唯一一个进入伊森亨特及精心策划的盗窃计划中,然后搞破坏。
让个伊森亨特连连失败、不堪……也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对手,伊森亨特的团队和IMF组织被美国政府完完全全的否定了。
没有back up(后盾)、没有支援,只有他们的team!单枪匹马的前进。
所以,本次的任务他们必须完成。
若他们不能完成,伊森亨特和他的团队有可能会死亡。
而他们在任务中失去的战友,也将白白牺牲。
若他们能够完成,他们曾经效力的组织将恢复。
然,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搏斗。
碟中谍4观后感影评

碟中谍4观后感影评01导演的叙事技巧有点调皮啊,对Mission: Impossible 系列也是边吐槽边继承,但看着确实很舒服。
比如5秒销毁任务发布仪的设定,这次不老实,阿汤懵逼后去锤了下,很萌啊~场景、道具、人物、事件,怪招迭出,叹为观止~阿汤再也不是顺风顺水。
各种意外,各种plan B,阿汤是拼了老命竭其所能了,成功算是老天爷稍稍抬了下手。
不过我较喜欢这样的世界观。
也觉得这才是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阐述与发挥。
而且boss也是又坚韧又顽强,血巨厚,撞车都撂不倒,最后跳楼像是殉道。
面相与人格也不是冷酷霸道或穷凶极恶,只是理性而又坚定的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虽然理想智障了一点~emmmm,我好像有点喜欢女杀手的颜。
但又觉得那是死鱼眼?有没有懂的评估下算不算。
但还是喜欢啊。
emmmm,我还觉得反派的世界观其实很值得探讨。
当核武诞生,废土就有了成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
废土为可能性而非幻想,也算是我的认知点。
但将之视为进化之路,视为永恒和平,暂无法苟同。
5星奉上,以及膝盖~02无论是国外《碟中谍》、《速度与激情》等好莱坞系列大片,还是国内《毛骗》等小成本电影,要想博得眼球,必须由人物特色的队友组成团伙:1、伊森(阿汤哥)是团队指挥官,一般也是队长,负责策划方案和分工,以及应对突发状况实行B计划(《毛骗》里的小宝&赵宁);2、班吉是技术流,负责操纵高科技发明,玩转计算机和侵入系统,坐镇后方随时等待命令(《毛骗》里的黎伟),给敌人制造麻烦;3、布兰特是蓝领,负责脏活累活,为队长冲锋陷阵做好配合,为技术派队友充当各种小白鼠(《毛骗》里的邢冬冬);4、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队友就是美女,长得要好,身材要棒,如果会点绝活就是加分项(《毛骗》的安宁只占前两项),一般都是色诱男猎物或者大战女对手;5、当然剧情还有温情的一面,团队里的某些人物要掺杂个人感情或家庭,拖沓一下团队某个角色,不然全是打打杀杀,尔虞我诈,导演剧情还怎么玩深沉,怎么拍到120分钟,有点人性才不显得那么突兀嘛;6、最后,特殊情况下,团队解决不了的问题,总会有第三者牛掰人物的帮忙,关键时刻提供点儿机密信息,为团队雪中送炭看了这么多的好莱坞系列和国内电影,基本上摸清套路,但是,有审美疲劳的情况下还是挡不住新片的诱惑!!!O(∩_∩)O哈哈~03又看了一遍这个电影,初次看觉着是个好电影,好的爆米花电影,动作谍战都很精彩。
碟中谍4观后感600字

碟中谍4观后感600字碟中谍4观后感600字以怀旧为诉求的电影有两种,一种以《打擂台》、《锅匠》等为代表,从色调、置景、服装、对白、表演方式等方面入手,以期达到(多半达不到,只能接近)所怀念年代(或那个年代的作品)的艺术效果,即使观众并不熟悉那个年代,也能从直觉上明白无误的感觉到“这片子的味道比较老”,喜剧大师梅尔•布鲁克斯在70年代拍过一部《默片》,以纯默片的形式致敬20年代的无声电影,但比较遗憾的是用了彩色画面,比起今年夺奖呼声很高的《艺术家》还是差了一截火候。
另一种怀旧片从表面上看不出复古意味,比如电影版《天龙特攻队》,年轻观众看毕只记得这是一部卖弄高科技的新世纪动作片,但看过原版电视剧的老观众就会从电影中品出很多趣味的细节,比如四位主角的造型和装扮,比如“我最喜欢一个计划圆满告成”的经典台词,比如老黑怕坐飞机的怪癖,再比如电视剧两位老主角的客串,都是令人会心一笑的精致片段。
这情况有点像欣赏《惊声尖笑》或是王晶恶搞喜剧的“内部笑话”,通常会开涮一大堆电影桥段,你若没看过这些电影,就看不出那些笑料为何有趣。
熟悉《碟中谍》的观众一定知道,这套电影改编自60年代红极一时的同名电视剧(早年的译制版翻作《虎胆妙算》,因为那时还没有电影版,而《碟中谍》的译名直接来自电影),因每集导演不同,导致风格大相径庭,其中布莱恩•德•帕尔玛导演的第一集和眼下布拉德•伯德导演的第四集,分别是以前述两种方式对冷战年代的原版电视剧的怀念。
德•帕尔玛采用的是典型的感官式怀旧法,他将90年代的布拉格拍的阴冷逼仄,凛然肃杀,在伏尔塔瓦河沿岸布置几百盏灯光,成功将这座谍战名城还原到冷战年代的面貌,抛开那些高科技道具和夸张的CGI动作场面,完全可以冒充一部“冷战间谍片”。
伯德的做法类似于《天龙特攻队》,乍一看光鲜时髦、时代特征强烈,内部却暗藏更多怀旧玄机,其好处很明显:时代进步,一味模仿冷战风格会让新观众吃不消,但少了老粉丝捧场又会被说忘本(电视剧的'粉丝还北美还是很有“势力”的),要两边照顾到,只能从不那么直观的地方下手。
电影院看碟中谍4电影有感

电影院看碟中谍4电影有感电影院看碟中谍4电影有感《碟中谍4》因为配角和导演的超水平发挥而大获好评,《碟中谍4》很难得地在塑造强硬男主角的同时,还有一些九十年代的娱乐元素存在。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碟中谍4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碟中谍4观后感篇一老男人一点也不老。
迪拜的沙尘暴看起来一点也不烦人。
大楼外面一个人傻乎乎地爬玻璃,原来还这么帅的?伟大的ipad,竟然能对焦瞳孔来伪造立体视觉。
伟大的iphone,可以追踪任何人,任何物体,还可以刷门禁,还可以人脸识别做跟踪。
挺美的,把人省事的爽的。
老男人真友好。
对着我们大耍帅。
肌肉啊,力量啊。
我真想好好锻炼,只要有人监督我,陪我,拿这美好影像激励我。
美好影像,锻炼时也有人和我插科打诨,同渡难关,我的进步可以当荣耀装扮虚荣心的话,锻炼是件多可爱的事情。
锻炼是件多可爱的事情啊,如果老帅哥是我的朋友,老师,毫无间隙,毫无歧视,充满幽默,充满对我的信任。
我就定然能成为和他一样的力量型人才。
碟中谍4观后感篇二MI4就是肾上腺素的游戏,苹果和宝马的广告,克鲁斯的印钞机。
——题记话不多说,吐槽正式开始!影片开场,就看到美貌的骚爷领了便当,说实话看完LOST真的不习惯他穿着衣服啊(滚!),以及虽然知道阿汤绝不会把乔什·哈洛威留着太久吸引过多注意力,但没想到真是开场1分钟就直接挂。
而杀他的居然是《午夜巴黎》里的小美女Léa Seydoux,一口血喷出!俄罗斯越狱那段,用Ain't it kick in the head这首这做倒计时真的很难不让人想起Tnception里标定KICK时间的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之后,之后迪拜那段确实印象深刻了。
虽然“高空作业”是碟中谍系列的传统,但是迪拜塔所能带来的震撼和眩晕感真的非同一般,第二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绝对不能比!汤姆·克鲁斯再度亲自上阵,实拍的!这不理解怎么会有保险公司还买给他保险!因为迪拜的场面过于刺激,导致后面印度的戏份真的不够有震撼力了。
[教学]碟中谍472704
![[教学]碟中谍472704](https://img.taocdn.com/s3/m/5a3bd20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1.png)
《碟中谍4》观后感
在我看过的所有电影中,只有一部影片让我永久难忘。
它,就是《碟中谍4》。
影片以美俄的关系日渐恶化为背景,讲述了特工伊森.亨特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阻止恐怖分子用手中的美国核弹密码发射核弹,使美俄两国的关系继续恶化,爆发战争,他利用手中仅有的装备,克服一个个困难,终于使恐怖分子的阴谋落空,并杀死了阴谋的最终策划者,完成了任务。
影片中充满了高科技,大到火车车厢指挥间,小到微型麦克风,都是高科技。
就拿“壁虎手套”来说吧,一双小小的手套,戴上它就能像壁虎一样飞檐走壁。
在伊森攀爬迪拜哈利发塔时,这双手套可帮了不少大忙,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小故障,使伊森差一点摔成了肉饼,但是功不可没。
回头想一下,现在大城市里的“蜘蛛人”,虽不可以直接攀爬高楼,但是也可以用手中的吸盘吸住玻璃,防止自己从高空坠下,这难道不是“壁虎手套”的雏形呢?
再来说一下针孔摄像机。
影片中的真空摄像机是一个小相机贴在隐形眼镜上,使用者把照相机塞入眼睛时,就可以使用了。
眨两下眼就是快门,拍下的照片会从一个公文箱形状的打印机里打印出来。
《碟中谍4》中的高科技还有很多,我相信未来,这些科技终会成为现实的。
伊森回来了《碟4》观后感

伊森回来了《碟4》观后感——《碟4》首先感谢博胜院线公司,让钦州能够和全国各大城市一同贯彻落实胱甸肿菊关于《碟4》公映的批文。
那个熟悉的旋律又回来了。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这个旋律(第二部导火索点燃的旋律)作为我的手机铃声,电影里伊森帅气眼神,还有白衬衫若隐若现的肌肉, ___的动作,炫目的高科技及效果,让人无法呼吸的剧情,一切又是那么熟悉。
汤姆克鲁斯这次回到了特工伊森的角色。
从第二部就不断尝试的动作戏,《碟4》中显得更加自然,这与最近两部的007返璞归真赢得卖点类似。
在剧情设置上,《碟4》更加趋向于回归第一部,___作业——被别的 ___陷害—— ___反 ___。
续集必须面对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前面的基础上突破。
旧瓶子也可以这么玩。
一些特定的环节总会出现,但又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比如接收任务的环节,记得第一部最后,伊森接到任务后,任务的载体就会自动毁灭。
《碟4》中,伊森接受任务挂掉电话,而观众必然预期电话机会冒出青烟自我销毁,影院里碟迷们早早就似乎控制剧情一下,从各个角落口拟着电话机的销毁声,而伊森背对着电话,似乎也在等电话冒烟。
最后电话还是爆了,而这迟了三秒的情节设定,玩出了新意。
还有迪拜塔那一段,不断制造惊险,玩的就是观众的心跳。
快速的高空运动带来的反地心引力,只有做梦、玩过山车,和碟中谍才能找到。
名车、高级会所、高科技特工装备,这一些在007系列中必须有的器物,出现在《碟4》中,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低调的奢华。
BMW 跑车不是用来跑的,整部车毁掉了,只是利用了一下车前方向盘的气囊,满足了各位的破坏欲。
苹果公司产品作为街机,能够出现在片子里,很大程度会讨好得到果粉们。
除了伊森,特工团队里面的几个角色也设置得不错,有血有肉,虽然这些人只是临时工(绝不会再出现在《碟5》)。
出入克里姆林宫那一段,伊森的搭档不断地插科打诨、抖出包袱,不仅不会抢到男主角的戏,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情节,(这叫欲擒故纵),也丰富了配角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碟中谍4》电影观后感
和IMF(Impossible Mission Force)比起来,007他们的军情六处简直弱爆了。
尽管Q先生也曾经整出光学隐形跑车那样准科幻的东东来,当他看到《碟中谍4》中所用gadget 的时候,也会忍不住羡慕的。
比如那个“主动式人眼追踪动态虚拟背景光幕”,就是个很好玩的东东——只要摄像头与计算芯片够强劲,就完全可以实现。
以IMF的超军事化建制,实现这个应该是不难的。
可以说,《碟中谍4》是美国特勤侦查——也就是俗称“间谍”活动——对英国同行们企图独霸银幕拉风的反击。
如果这个系列能持之以恒,没准还真能赶超007的业界标杆地位。
有趣的是,到了新世纪,这两个系列都有越来越向纯粹的动作片类型靠拢的倾向,传统的间谍活动中“斗智”部分都被最大限度地压缩了。
“斗智斗勇”基本上只剩下了后半部分,如果说还有那么点“智”,也只剩下“急智”了。
这第四部《碟中谍》显得比前三集都紧凑,往好里说就是“绝无冷场”的意思。
虽说谈不上堆砌动作场面,至少没给片中男女留下丁点谈情说爱的时间。
对俺这样的恶俗男性观众来说,动作片中任何没有香艳场景的情爱场景都是浪费;由于靓佬汤一贯坚持走青少年偶像的录像,所以这个系列是不会有很香艳到令俺满意的场景的——如此还不如不要。
新片做到了这一点。
“无香艳”并不等于没有感情戏,俺很惊讶地发现《碟中谍4》中居然还有个情感方面的“急转弯”,有点意思。
不过,俺还是忍不住怀念《碟中谍1》,怀念那种蛇蝎美人似的迷离、挑逗与背叛,更怀念德帕尔马优雅从容的悬疑手法。
新片不少片段的确让你手心捏一把汗,但总感觉稍微“赶”了些,还是走的爆米花路线,一段赶一段的作法,固然会让人在电影院里觉得很值,总缺乏一些事后回味的价值。
俺个人觉得,这和编导调控动作场景的手法有关。
“鸟先生”用此片证明了他会编排动作,无论是迪拜哈利法塔上的攀爬悬跳,还是最后停车场里的追逐扭打,都完成得异常干净利落。
但也仅此而已。
事实上,个人觉得片中的动作场景乃至全片的基调,都“过于”干净利落了些,刚劲有余,柔美不足。
像“威尔刚”那种刺激,是无法给予电影长久魅力的,后者恰恰必须从影片那些稍微缓慢的片段中沉淀而来。
就算是纯动作场景,恰到好处的舒缓,也能通过悬疑来提升刺激的档次。
《碟中谍4》给人的感觉,是“舍不得慢下来”,像《碟中谍1》中“盗窃密码”那样安插无数桥段却又在运镜和控制节奏方面尽显大家风范的场景,已经绝迹了;也许很多观众喜欢这样的安排,但俺总觉得每一个系列角色,应该有他独特的气质;伊森亨特还是和波恩有些不同的,至少俺个人喜欢从亨特身上多看到风情的一面,看到谍战风云中阴暗潮湿暧昧的一面,
而不仅仅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动作英雄。
与核心角色气质相匹配的,电影本身的呈现手法,也该有它独有的气质。
俺从《碟中谍4》中没有感受到这种特质。
本片另外出乎俺意料的,是特效运用上的缺乏质感,这点对于好莱坞A级制作来说不能不说遗憾。
像克林姆林宫的爆炸,看预告片时就觉得不该纯粹依赖CG特效,而应该辅以微缩模型的物理爆破特效;可惜成片中这点没有改观,尤其是烟尘滚动的效果,不是很令人信服。
后面沙尘暴的场景好些,可水下潜艇和导弹反射的效果又都“干净”到像动画片的效果,这就有些出戏了。
从紧张刺激的角度看,《碟中谍4》无疑是成功了;但俺很怀疑你是否会得到更多。
“鸟先生”交了份可以打80分的作业,终究还是拘束了些;要打更高分,需得游刃有余地注入个人风格才行,但又不该是第二集那样瞎炫耀的风格——那不符合特工“低调有效”的原则。
所以,说到底,还是俺太喜爱第一集了,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