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价值观流变
《2024年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范文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篇一一、引言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一直以其强烈的政治意识、高尚的价值观念、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主旋律电影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渐形成了系列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分析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及其价值,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1. 历史回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逐渐崭露头角,如《焦裕禄》、《开国大典》等影片以其深刻的主题和艺术表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主旋律电影逐渐与市场接轨,形成了多元化的类型和风格。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保持其思想性的同时,也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逐渐走向了系列化的道路。
2. 系列化发展的特点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材的拓展,从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拓展到现实题材、民族题材等;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使角色更加立体生动;三是技术的运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观赏体验。
这些特点使得主旋律电影在保持其思想性的同时,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观众期待。
三、主旋律电影系列化的价值分析1. 文化价值主旋律电影系列化的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通过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主旋律电影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主旋律电影还通过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通过精湛的表演、丰富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主旋律电影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同时,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也推动了国内电影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创作水平的提升。
3. 商业价值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也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可观的商业价值。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纂法典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件盛事,在系统总结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共7编84章1260条,创下新中国立法史的新纪录。
《民法典》的创新和亮点很多,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彰显,感受《民法典》的伦理情怀。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
在《民法典》第一条明确了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法典》立法目的之一,这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法典”名义的立法中,这是第一次,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面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体现到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公共政策制定修订、社会治理改进完善中,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第二,《民法典》直接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概括为12个关键词,其中,《民法典》条文中直接规定了6个,包括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诚信。
以下具体分析。
关于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2024年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范文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国内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题材到现实题材,从重大事件到英雄人物,主旋律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深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趋势愈发明显,本文将针对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及其价值进行分析。
二、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1. 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大决战》系列到《湄公河行动》系列,再到《战狼》系列等,主旋律电影逐渐形成了一种系列化的趋势。
这些系列化作品在叙事手法、主题表达、视觉效果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主旋律电影的观影体验越来越丰富。
2. 系列化发展的原因(1)市场驱动:随着观众审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系列化主旋律电影能够满足观众对特定题材和角色的持续关注。
(2)文化传承:系列化主旋律电影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政策支持:国家对主旋律电影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系列化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系列化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分析1. 文化价值系列化主旋律电影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现实和人物故事,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 艺术价值系列化主旋律电影在叙事手法、画面表现、音效制作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得影片的艺术价值不断提升。
通过精湛的表演、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到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情感。
3. 社会价值系列化主旋律电影以真实、客观的手法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有助于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
同时,通过展现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电影与法律分析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

电影与法律分析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电影与法律:分析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在电影中,法律与正义被广泛地探讨和反思。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视觉呈现等方式,展现了法律体系和正义观念的多面性。
在许多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法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法律与伦理、正义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典型的电影,来探讨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
一、《辩护人》《辩护人》是一部韩国法律题材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位律师代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期间与一个不受法律保护的劳动者展开了一段紧张刺激的律师辩护过程。
在这部电影中,法律面临的道德困境和社会问题被深入地探讨。
首先,影片通过展示交通事故的始末,揭示了法律体系中的人性弱点和局限性。
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渣保护伞”现象,主人公律师不仅要与被告、证人等各方进行斗争,还需面对法官的偏见和司法腐败等问题。
这让观众深刻反思了法律体制中的弊端,并对个人与正义的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影片通过主人公律师与被告的互动,探讨了法律与人性、正义的复杂关系。
律师在辩护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利益、家庭关系、伦理道德等问题,使得法律面临了多重考验。
在面对这些复杂问题时,主人公律师秉持着信仰和责任的精神,始终追求真相和正义。
这种对法律文化的反思,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法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二、《无罪之最后的审判》《无罪之最后的审判》是一部讲述法律冤案的法律题材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展示法官的坚持和律师的努力,对法律与正义进行了深入思考。
影片表达了对法律制度和司法过程的批评与反思。
通过真实案件的再现和法庭审判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法律滥用、司法腐败等问题在其中得到曝光。
在这个过程中,律师和法官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正义力量的象征,也引发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广泛关注。
同时,影片还通过法律正义与个人信仰之间的对峙,引发了对法律与道义的思考。
主人公律师在代理案件时,发现被告与自己有着深厚的人情关系,这让律师面临了道德抉择。
电影中的法律题材与司法体系

电影中的法律题材与司法体系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表达形式,常常涵盖了各种题材。
其中,法律题材常常引人入胜,探讨了社会正义、法律伦理等重大问题。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对法律和司法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脍炙人口的法律题材电影,探讨电影如何呈现法律的复杂性和司法体系的运作。
一、《审判风暴》《审判风暴》是一部以中国现实法庭为背景的电影,深入剖析了现实中的法律现象。
电影通过描绘一起复杂的谋杀案,探讨了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等角色在司法过程中的职责与道德困境。
同时还展示了司法体系内部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
通过这些情节,电影揭示了法律和司法体系的复杂性,引发观众对正义和公平的深思。
二、《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题材电影,以公诉案件为背景,以陪审团的角度展开。
电影中,十二名陪审员面对一起被控谋杀罪的案件,充分展示了陪审员们的思考和辩论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证据收集、辩护和判决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考量,以及每个陪审员的背景和观点对决策的影响。
三、《断背山》《断背山》是一部以同性恋为主题的法律题材电影。
该片通过展示两位主人公在一个保守社会背景下的感情,并受到法律制度的压迫和歧视,引发了对法律中的平等和公正的思考。
电影中,法律的限制和道德观念的碰撞使得观众不得不反思法律所代表的社会和时代的价值观。
四、《法网追凶》《法网追凶》是一部以真实案件为基础的法律题材电影,通过还原真实的法庭审判,展示了犯罪嫌疑人、警察、律师等角色在司法过程中的较量和斗争。
该片以推理和调查的手法展现了法律案件背后的真相。
观众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了法庭的证据收集、审判过程等各个环节,并对法律真相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以上几部法律题材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表现法律的复杂性和司法体系的运作。
它们通过各自独特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向观众提供了对法律和司法体系的深入思考。
电影中的法律题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多地是为了引发观众对法律正义与公平的思考。
电影在新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作用

电影在新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作用电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起到影响和引导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认为是宣传和塑造人民思想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导演们同政治和文化作用展开了不懈的探索。
一、电影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浸染新中国宣誓成立之后,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电影由一个文艺品种变成了一种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在这个时期,电影被要求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表现劳动人民的伟大形象和奋斗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前进方向。
例如,1953年上映的《武训传》从一个小小的人民教师的角度展现了劳动人民普及教育的历程,抒发了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和信念,激励新社会的每个人在干大事业中要保持革命精神。
在中国革命时期,电影成为“文艺宣传武器”,广泛宣传杂志、报纸、广播等。
影片展现了这个特殊时期中国人在动荡岁月中的苦难,以及他们尊重劳动,团结一致,为了国家而奋斗的精神。
电影还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范式,在文艺中促进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挖掘感人情感,使革命更接近人民、更贴近实际。
二、电影与文化建设的推进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文艺作品的丰富多彩,新中国逐渐向世界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形象。
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1972年上映的《铁路员》讲述的是铁路工人在为保卫铁路运输系统而奋斗的故事,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最光荣,创造最伟大”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也突出了创造、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电影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得到了极大地拓展。
例如,1987年中国第一部真人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到来,其惊人的制作水平和卓越的画面效果,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电影不单单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光荣历史和文化精神,颂扬着中国的劳动人民和建设者的英勇作为。
新时期中国警匪电影的考索——从意识形态、现代性体验与新主流话语方面考量

2021年1月V ol.23No.1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23卷第1期Jan.2021DOI:10.11885/j.issn.1674-5094.2020.08.18.01文章编号:1674-5094(2021)01-0091-10中图分类号:J909.8文献标志码:A新时期中国警匪电影的考索从意识形态、现代性体验与新主流话语方面考量蔡东亮*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警匪电影发展无外乎是警匪片与公安片的翻转腾挪。
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匪派生类型公安片,在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原则下,逐渐演变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分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警匪片,集中展示了现代化的视觉元素以及跨国追捕的异域情调,注重突出娱乐启蒙与现代性体验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警匪电影主要以合拍片的形式存在,香港导演在新主流话语的平台上找到了与内地意识形态和解的出路。
展望我国警匪电影的未来发展,公安片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将继续存在,但是警匪片则会逐渐呈现出两种趋势:大陆导演探索作者化风格的警匪片创作,而港式警匪片融入更具普适性、包容性的新主流电影创作。
关键词:中国警匪电影;公安片;警匪片;意识形态;现代性体验Chinese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 in the New EraA Re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y,Modernity Experienceand New Mainstream DiscourseCAI Dongliang*School of Communi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7,ChinaAbstract:Over the past4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 is an alternation of police and gangster films and public security films.Appearing first in the1980s,the public security films have a strong inherent ideological nature,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branch of the“mainstream melody movies”under the principle of“highlighting the mainstream melody and adhering to diversity”.The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 appearing in the1990s,on the other hand,highlighted entertainment and“modernity”experience with the modern visual elements and the exotic emotional appeals of cross-border manhunting.In the21st century,when Hong Kong film directors finally found their access to the ideology of the mainland on the platform of the new mainstream discourse,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 are mainly co-productions by movie companies from China mainland and Hong Kong.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 in China,the public security films will continue to exist as an important form of“mainstream melody movies”,but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 will go in two directions:mainland directors will explore their own styles in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 shooting,while Hong Kong-style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 will be more universal and inclusive new mainstream melody films.Key words:Chinese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public security film;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ideology;modernity experience蔡东亮.新时期中国警匪电影的考索从意识形态、现代性体验与新主流话语方面考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91–100.CAI Dongliang.Chinese 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s in the New Era:A Re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y,Modernity Experienceand New Mainstream Discourse[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1,23(1):91–100.*收稿日期:2020–08–18作者简介:蔡东亮(1993–),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类型电影与亚洲电影研究。
150部专供法律人的电影名单

150部专供法律人的电影名单1、《十二怒汉》(12 Angry Men),1957年,9.3分。
关于陪审团。
(中国的《十二公民》)2、《大审判》(The Verdict),1982年,7.4分。
关于律师。
3、《判我有罪》(Find Me Guilty),2006年,7.9分。
关于黑帮刑事审判。
4、《在魔鬼知道你之前死去》(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2008年,6.9分。
关于人性罪恶及黑暗。
5、《性书大亨》(The People vs. Laarry Flynt),1997年,7.9分。
关于言论自由。
6、《公民行动》(A Civil Action),又名“禁止的真相”、“民事诉讼”,1998年,7.7分。
真实事件。
关于环保。
7、《纽伦堡审判》(Judgemente at Nuremberg),1961年,9.0分。
8、《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1993年,8.8分。
关于冤案。
9、《惊爆内幕》(The Insider),又名“烟草诉讼之证人”,1999年,8.1分。
关于新闻自由。
10、《费城故事》(Philadelphia),1993年,8.6分。
关于同性恋。
11、《死囚168小时》(Dead Man Walking),又名死囚漫步,1995年,8.0分。
关于死刑犯心理。
12、《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2000年,8.2分。
关于法律工作者。
13、《刺杀肯尼迪》(JFK),1991年,8.8分。
关于法庭演讲。
14、《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年,9.2分。
关于种族歧视。
15、《桃色血案》(Anatorny of a Murder),又名“对一场谋杀案的分析”,1959年。
关于刑事诉讼程序。
16、《裁判结束》(Justice est Faite)法国,1950年,7.8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价值观流变作者:刘红焰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6期2013年,非行导演的电影《全民目击》收获良好口碑,票房高达1.8亿,引起了一轮关注法律题材电影的热潮。
“任何一种法律或法律现象,都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在法律这种现象上的反映。
”[1]一般来说,法律题材电影是指以司法案件为贯穿全片的脉络,通过情节展开反映人性、社会现象,并能够表现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状况的电影。
1927年的电影《肉券》(裘芑香、李松父导演)可称作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发端,这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改编的黑白无声电影,影片展示了女律师鲍绮霞在法庭上的睿智与高超的诉讼技巧,“她可谓是早期女律师的典范。
” [2]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已经上映20多部法律电影,其中的价值观流变有序。
主旋律法律题材影片始终负载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体现了主导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对人民的询唤作用;乡土社会司法题材影片表达了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伦理与秩序法则冲突带来的种种困惑;一部分法律题材影片反映了中西方法律文化冲突、在国际视野和人道情怀方面实现了突破;特别是晚近的《全民目击》在叙事方式、节奏控制、商业营销等方面有所创新,为法律题材影片带来了进一步提升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与中国人现实生活更为紧密的联系。
一、主旋律法律电影的道德询唤经历了文革十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也逐渐勃兴,产生了《法庭内外》(1980)、《检察官》(1980)、《见习律师》(1982)等电影。
《少年犯》(1985)是内地法律电影发展史上第一部普法电影,这是第一部起用少年犯、少年劳教人员出演影片主要角色的影片。
17名正在服刑或劳动教养的少年担任各种角色,3名主角也全由少年犯出演。
影片以一位杂志社女记者深入少年犯管教所调查少年犯罪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性格各异的犯罪少年在高墙里面的改造生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少年犯罪的家庭和社会根源,体现了我国少年犯劳改政策的宗旨。
这部影片在社会法律和道德建构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唤起了全社会反思对青少年教育应该负担的责任。
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 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郑重提出;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中国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法律题材电影的高产。
《法官妈妈》(2001)、《真水无香》(2006)、《大道如天》(2006)、《女检察官》(2007)、《远山》(2007)等一批主旋律法律题材影片表现了法律职业群体献身法治、勤勉敬业的崇高信念和道德操守。
这些影片强化了意识形态功能,讴歌主人公身上的共产党员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以树立模范典型来实现对法律从业者及人民群众的询唤作用。
以影片《法官妈妈》、《真水无香》、《女检察官》为例,这些影片展现了法律职业女性水一般的柔韧和钢一般的坚强,让人们感受到法律的阳光无处不在,看到了法律之剑刚柔相济而又无坚不摧的力量,既表现出新时期人民法官的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也表现了她们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的独特一面。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类型的影片与《焦裕禄》、《杨善洲》等道德模范片的追求是一致的,重在建构主人公的精神品格上,叙事重点没有放在法律本身,没能设置巧妙的法律故事情节,没能充分彰显现代法治精神。
当然,这些作品中法律职业形象的宣传对社会的法律实践仍然有很大的指引作用,有利于促进法律观念形态演变为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
二、法治现代化与传统习俗的冲突乡土民俗与现代法制的冲突是富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话题。
《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和《马背上的法庭》等几部农村背景的法律电影的出现,表明了中国建设法制社会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法律职业群体为此进行艰巨的奋斗,甚至付出一定的代价。
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突显了农村社会人情伦理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力量。
乡里李公安对村长王善堂和秋菊进行调解,围绕的核心是面子的交换。
他让村长看他的面子,给秋菊两口子说些“面子话”,又让秋菊家看自己的面子,给村长留些面子。
在这一过程中李公安实际上放弃了自己所代表的“法理”,按照村庄的“礼”来开展工作。
秋菊从乡里到市里所打的官司并未真正解决秋菊所关心的生殖能力的问题,最后给秋菊说法的却是她肚中的孩子。
秋菊生了孩子之后,帮忙抬秋菊去医院的一个村民羡慕地对庆来说:“庆来,你运气还好,福大,头一胎就生了个男孩。
”而让同样倔强的王善堂服气的也不是秋菊的倔强,而是她生了儿子这一事实。
《被告山杠爷》以侦探片的形式讲述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山杠爷,表现了传统意识、行为与现代法治化进程之间的巨大矛盾。
这部农村题材影片引发了人们对法与情,人治与法治社会的思考。
《马背上的法庭》反映了在中国贫瘠、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送法下乡”的故事,藉此传达出对法治现代化以及法官专业化等问题的深度思索。
影片中代表国家审判权力的国徽被驮在马背上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国徽所到之处即是法院开庭。
法官老冯和大学生阿洛代表着中国法治进程中两类法律人的身影。
影片塑造了老冯和阿洛两个典型人物,旨在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经验与锐气之间,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法律人所面临的冲突和挣扎随处可见。
”[3]老冯深谙乡土社会的处事规则,而他的一场酒后真言也让人体会到其作为法律人的职业情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阿洛有一身的法律知识和锐气,他来到乡村面临着转用能够被当地老百姓接受的方式解决纠纷的考验。
《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和《马背上的法庭》等影片聚焦中国法制现代化问题,反映了乡土中国的人情伦理与法治秩序之间的强烈冲突。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从人治向法治模式的转变存在着很多困难,“老百姓虽然基木具备了进行法治的观念与行为,但是旧的习俗、传统、公约还在制约着法治化进程。
”[4]对于乡土社会的民众来说,法律规则往往也许并不重要,而日常生活展现出来的实际利益可能更有价值,对于建设现代法律体系来说不能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力量。
三、文化差异的展现和国际视野的开拓电影《刮痧》(2001)从法律视角切入到中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冲突之中。
与乡村法律题材电影不同,《刮痧》表现了一个生活在美国城市圣路易斯的中国人面对西方法治理念时的困惑。
许大同旅美8年,生活幸福,一天儿子丹尼斯因为肚子疼,许父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孩子背上的痧痕被认定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伤害。
以儿童福利局为代表的国家法律介入到许大同一家的生活中,将丹尼斯以“免受虐待”之名与许大同夫妇隔离开来,并向法院起诉许大同虐待儿童。
影片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遭遇西方法律制度后的抵牾。
电影《东京审判》(2006)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部反映军事审判的法律电影。
作为一部纪实性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东京审判》艺术地再现了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二战日本甲级战犯的庭审现场。
这是一场与纽纶堡大审判遥相呼应的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国际审判,也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踏上国际法庭行使自己司法权力的世纪审判。
影片塑造了法官梅汝敖、检察官向哲浚、检察官顾问倪征燠等一批中国法律界爱国志士,他们在这场审判中不亢不卑、有礼有节,不负祖国与人民的期望,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战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并为祖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整部电影有三处精彩的戏,第一处是法庭审判的过程,英达扮演的律师在法庭上雄辩的场面;第二处是中国法官梅汝敖在西方法官面前不屈不挠为中国争得审判席的正确座位的过程;第三处是在最后的法庭秘密评议过程中,梅汝敖说服其他国家法官判处日本战犯死刑的激烈辩论过程。
《东京审判》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展现了中国人终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释放屈辱情结。
自19世纪鸦片战争始,中国在西方列强蹂躏下郁积的屈辱和抗争情结,成为延续一个多世纪的民众历史文化心理。
银幕上抗击外侮、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故事,成为民族主义深层的集体想象和国族意识,特别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历史文化主题。
但是,这种民族主义视角存在单向度价值取向的不足,中国影视作品一直较少有上升到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全人类视野和全人类悲剧的作品。
《东京审判》及之后的《南京!南京!》(2009)、《金陵十三钗》(2011)等影片,逐步提升了抗日题材的人道情怀和价值取向。
四、庭审形式和现实观照的双重突破先来看《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这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情怀的美国影片,反映了美国种族歧视的问题。
派克扮演的白人律师尽其所能帮助一位被诬陷的黑人脱罪。
然而尽管律师在法庭上的雄辩几乎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人,推翻了所有指控这位黑人的证据,但是法庭仍然宣判黑人强奸罪成立,判处死刑,那个无辜的黑人不等律师给他上诉,自尽而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对法律电影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十二怒汉》(1957)、《纽伦堡审判》(1961)、《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造雨人》(1997)、《失控的陪审团》(2003)等美国的“法庭片”,法庭成为控辩双方的角斗场、社会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心、彰显丰富人性的绝佳舞台。
美国电影工业敏锐地捕捉和生产了一批经典庭审片,对现代法治或颂扬或批判,不断强化和修正着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并将之传播到世界各地。
虽然被人诟病存在庭审形式上的硬伤,但是《全民目击》仍然可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法庭片。
影片故事元素和商业运作上都有许多亮点。
作为一部中低成本作品,《全民目击》投巨资邀请了一线当红的演员孙红雷、郭富城、余男担纲主演;影片所涉及的“全民消费社会热点”、“富二代犯罪”、“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热点事件的关注”、“社会仇富心理”等都是当下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情节与时下富二代犯罪案件有许多共同点。
影片在悬疑设置方面堪称上佳,三场庭审大戏节奏明快,步步惊心,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反转“罗生门”。
第一场上来控方咄咄逼人,辩方律师在被动防守中被逼死角,结果在证人环节釜底抽薪,成功将司机孙伟从目击证人转为元凶。
然而这仅仅拉开了真凶“罗生门”的序幕。
在第二场庭审中,检控官顺着司机顶包的蛛丝马迹,反转将林泰推上了被告席,并在第三场庭辩中将富豪林泰扳倒。
影片最后谜底揭开,三场庭审都是富豪林泰为了拯救爱女而精心设置的骗局,同时欺骗了检察官、律师及观众三方。
这部影片反映了丰富的人性内涵和鲜活的社会价值观,我们可以发现,林泰的女儿林萌萌有一种弗洛伊德式的“恋父情结”,希望自己能独占父亲的爱,她之所以在地下车库驾车撞死杨丹,不仅是为父亲除去了祸害,也是为自己除去了一个分享爱的敌人。
林泰为了掩盖女儿萌萌驾车撞死杨丹的真相,苦心孤诣地刻意作假拍摄视频试图挽救爱女,显示出了一种父爱的崇高或伟大。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准则,影片将情节突转建构在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卫亲情结之上,让剧中人物在道德上赢得了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