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kevin

合集下载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用)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用)
旗袍
土洋并存, 中西合璧 政治色彩强 烈与革命相 关的服饰成 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异彩纷呈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十一 届三中全会 制服装 绿军装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 全会至今
高度集中 经济政治 体制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多元社会
二、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世界三大烹饪流派:
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
解读历史图片,注意察看细节
宽松肥大
称身适体、短袍 窄袖、美观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以中山装和改良旗袍为例,请同学们分析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是什么呢?
服饰特征:
中西合璧
① ② ③ ④
土洋并存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 国内资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穿着舒适度和实用度;
2、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 生变化的特点:
(1)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密切相关;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发展; (3)总体呈现西化趋势但始终保留民族特色(从封闭 走向开放,中西合璧) (4)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5)从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辐射;
2、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呈现的特征

因:
(3)现代中国的男女服饰
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绿军装
干部装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服饰特征: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 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

因:
① ②

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变革年代 无限风光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外国列强的入侵,西方的生活方式和 习俗的传入; 二、仁人志士的推动; 三、民主思潮的促进; 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 善。
随堂练习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 是下列哪种服饰 ( ) D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B )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探究学习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变化及原因?
请思考: 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两幅图有何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宽松肥大的旗袍
改良旗袍
中西合璧、合身适体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二、饮食变化
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 影响是 ( C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B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
代表区域
山东 广州、潮州等
川菜
淮扬菜
四川
扬州、南京、镇江等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 扬 菜
西餐文化的流入
2、影响: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1、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 中国传统住宅
北京西站 中西合璧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化的原因
内因:国内的社会剧变(政治、经 济、文化)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衣: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新式旗袍
食: 传统饮食
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
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简约文明的习俗
表 现
住: 传统民居
传统的陈规陋习 习俗:
农村
特点
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地区发展不平衡。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原 因 (1)新中国的成立,人们当家作主 (2)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改善工业落后 面貌
改 革 开 放 前

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灰蓝色)
表 现
食 住
简单;凭票证购物
拥挤;陈设简单
社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风尚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特 点
受意识形态支配,计划经济色彩浓, 具有明显的政治化、革命化
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西学东渐: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 政治变革: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内因
经济发展: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原 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 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彰显个性 解决温饱;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 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表 现

住 社会 风尚
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高考目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具体表现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知识连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主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原因: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

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2、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表现:⑴第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⑵第二个阶段一一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⑶ 第三个阶段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岀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特点.(了解)2、西餐传入: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贝U,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5.(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
(A) 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高社会生产力。
思想解放:
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辛亥革命、改革开 放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 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 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 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 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 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
饮食篇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建筑篇
中国各地民居特色。
房屋建筑的演进
老北京的四合院
西方建筑
中西合璧
“住”的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住房比较拥 挤,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 府推出安居工程。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 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 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 明显的改善。
习俗篇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
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A)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连接高考
4.(2018广东理基)“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
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 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第三个
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 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 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 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 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 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 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 接,可避风雨。
欧洲建筑 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建筑
【习俗风尚的变革】
六礼: • 纳采 • 问名 • 纳吉 • 纳征 • 请期 • 迎亲
民国时期,明星浪漫的婚礼.
民国时期婚礼场面
另外,更为残忍的是,当时还有“不烂 不小,越烂越好”的说法。为了使肌肉 糜烂,往往有人在缠脚布内故意放入碎 石、瓦砾、瓷片,还有的人把虱子放在 伤口处,更有甚者,还用刀把自己的皮 肉划破,让其感染。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妇女缠足风气到了 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在山西、河北、 京津、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最 为流行。清朝统治者本来反对汉族女子 缠足,康熙三年,皇帝曾经下诏禁止, 违者拿其父母家长问罪。可是风俗一时 不容易挽回,最后闹得康熙皇帝的禁令 仅颁布了四年就被迫撤销了。 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 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 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 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 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 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 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 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 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220~589) 此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魏 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大红] 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581~907)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妇女的短襦都用小 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 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 变化的表现 (1)旧习:婚姻包办;跪拜礼;老爷、大人;男 子留辫;女子裹足;迷信活动 (2)新式:婚姻自由;握手、鞠躬;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破除迷信;先生、同志
2.变化特征: 删繁就简,移风易俗,从封建传统向现代化演变。
3. 变化原因:
大男子主义式
(2)辛亥革命后政府下令剪辫易服
剪辫易服具有强烈的与清王朝决裂的革命色彩。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 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 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 反抗意识和民族1645年7月颁布 “剃发令”,若规避惜发,巧辞 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 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 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 1645年8月,清廷又颁布“易服 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 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 人民改满服。这就是所谓的“剃 发易服”。
4.近代社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5.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 ▲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小,大多仍处于封闭落 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乎未变,
6.科技水平进步,物质等不断丰富 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心理 8.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进步 人士的鼓吹与提倡
1、人们自由挑选,种类丰富 2、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3、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天圆地方 (内向性 和封闭性)
传统住宅(北 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 的石库门)
完全欧化(花 园、别墅)
江南水乡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 福 建 土 楼 江南水乡民居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3)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3)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时必然的,同时,他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导入:(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课题)阅读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一、服饰方面:(了解不同阶段的代表服饰及服饰发展演变的特征)1、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

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过了改革与创新。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时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

(个性化)2、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服饰发生变迁的原因)答案提示: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近代中国被迫开放,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
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维新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3、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 (买办、商人、洋行职员、留学生) 4、政府的相关政策法令的颁布和推行。 5、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往的增多。
五、近代以来人民生活变化特点命后 :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的法令
(2)历法、节日
辛亥革命以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 等新节日,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五、近代以来影响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男子留辫
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国民 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 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 标志。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缠足:
缠足是中国 古代的一种陋习, 即把女子的双脚用 布帛缠裹起来,使 其变成为又小又尖 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也一 度成为中国古代女 子审美的一个重要 条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 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体会近代习俗变化所反映的 社会进步。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 新风尚。 ②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社 会生活。
3、现代服饰的变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列宁装和连衣裙等苏式服饰
文革时期:
中山装和军装流行,颜色单调
改革开放以后:
逐渐与世界接轨,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中西餐并存
1、传统四大菜系: 鲁、粤、川、苏、徽、闽、湘、浙 2、西餐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A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考试大纲
考点简析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 社会生活;
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 化的原因及表现;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 鸦片战争以后: 民国成立后: 长袍马褂 西装传入 西装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孙中山设计出中西结合的中山装
2、近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传统旗袍在改进创新后流行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 的衣服都以蓝灰色为主调,被称为“蓝色 的海洋”。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列宁装
干部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70年代先是中苏交恶,毛泽东指出准备打仗, 局势一触即发,报家卫国成为人们的梦想。那 个时代的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军人梦。
清代男女服饰
男子穿长袍马褂
近代西装传入中国
服装设计师——孙中山
近代中国服饰变革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义 礼

旗袍




民国初旗袍
改 良 旗 袍
传统旗袍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女 性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
西 装 革 履
民 国 时 期 的 一 家 人
(1)由通商口岸向内地渗透。 (2)中西社会习俗在冲突中融合,中西合璧。 (3)不同习俗和不同地区的变化速度不一致。 (4)社会习俗的变迁与重大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2、影响:
(1)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文明生活方式的传入,有利于推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 (2)白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带有 被动性和不平等性,从而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B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 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 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C
A.服饰的西化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中国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天足兴, 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 谣反映了一重大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C
B、
洋务运动
D 、 护法运动
4.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 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 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A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
5. 从晚清的长袍马褂至西装革履,从六七十年代 “祖国江山一片蓝”到今天的五彩缤纷,服装的变化反 映了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思想观念的转变 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A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6.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 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 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 腰上(BB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放足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见面礼: 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1、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B
A.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7.“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 统计不能说明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 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 年代 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 21世纪初 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
1、婚俗
古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繁琐 近代: 清末民初,开始反对包办,主张婚姻自由。婚俗也删繁就简 新中国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社交礼仪
礼仪: 跪拜、作揖向点头、鞠躬、握手转变 称谓: “老爷”、“大人”转变为“先生”、“同志”
3、其他风尚的变化
(1)“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 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 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 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南方饮食
北方饮食
变化:西餐。
■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