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合集下载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各种影响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各种影响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本次的论题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利弊,我们先从它们的定义着手。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于任一民族而言,文化分为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而外来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

在定义上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

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如果单纯的从个人的爱国情感来说就否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们不可否认,大到于诞生于莱茵河畔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我们走向安康。

小到于日常衣着方面,西方的文化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给我们带来惊喜。

从以上例子来看,外来文化起到促进我国发展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西方的情人节气氛比起中国的传统七夕节的气氛更为浓烈。

对于孩子们来说,孙悟空、猪八戒就是没有小日本的圣斗士、机器猫、蜡笔小新看着来劲,哈里波特在一夜间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为之神魂颠倒;好莱坞文化扩张的趋势咄咄逼人,而我们的文艺界仍然沉迷在国际大奖的幻梦之中,效法、模仿、生吞活剥,花掉社会巨额财富,生产出的却是一堆文艺垃圾,美其名曰:“人民艺术家”、“名导”。

从这些例子来看,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侵略性的行为,外来文化吞噬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

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

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

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

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

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

“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

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

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交集,而国外的消费文化与本土文化遗产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对峙与冲突。

星巴克与故宫,就是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

星巴克在故宫里已开了6年,6年间,人们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虽说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气总有些不相调和。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以往的对华政策,既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也不是经济上的制裁,而是采取文化上对中国的侵蚀,妄图宣传自己的思想,减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鸦片战争的文化反思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鸦片战争的文化反思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鸦片战争的文化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是政治上重要的事件,同时也是文化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事件。

从此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外来文化也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本文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外来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变化。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10个港口,这意味着外国文化不再是外围文化,而是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其中以西方文化影响最大。

1.宗教信仰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它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哲学、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基督教信仰坚信唯一真神,在世界观、价值观和道义上与传统文化存在极大差异,导致传统文化内部的价值观的崩溃和消解。

2.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后,西方的风俗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民主与自由,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集体利益和道德质量。

这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政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代表了外来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间形成的一种矛盾。

3.思想认识鸦片战争后,西方哲学思想逐渐流入中国,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带来冲击。

传统文化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阐述已经不再适应今日的中国。

一些新思想,比如科学、技术、人权、环境保护等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种新思想的兴起引起了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衰落和文化体系的崩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些变迁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文字自收容开始,外来文化带的语言和文字逐渐渗透到中国。

新汉字逐渐被引进使用,外语词汇逐渐充斥在传统文化的汉字中。

这种外来语言体系的影响对汉语、言语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逐渐被西方现代化势力所取代,这种新的治理方式主要是来自于包括欧美在内的西方国家。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交流方式的广泛应用,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冲击与影响。

这种冲击与影响在各个领域和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不仅包括音乐、电影、时尚等大众文化,还体现在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甚至是精神层面上。

虽然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一些文化认同危机,但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在音乐和电影领域,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中国文化中尤为明显。

西方流行音乐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让中国年轻人对华语音乐和电影产业的关注度减弱。

许多中国青年更喜欢追随西方音乐和电影的潮流,而忽视了自己国家的音乐和电影艺术。

尽管中国音乐和电影依然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它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却相对较弱。

对传统音乐和电影的冲击不仅损害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能导致中国的文化自信心的不足。

其次,外来文化对中国生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品牌的普及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饮食习惯被快餐和外卖所替代,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被商业化和外来文化元素渗透。

例如,过去的中秋节是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时刻,但现在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提高,中秋节被视为送礼的机会,月饼的味道和制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然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机遇。

通过吸纳外来文化的元素和创意,中国的文化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许多中国音乐家、电影导演和时尚设计师开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这不仅吸引了国内观众的关注,也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中国文化的形象。

其次,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中国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传统文化在这种环境下得以保持纯粹和传承,但也因此错过了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和创新的机会。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在当今全球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在此过程中,外来文化的涌入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和消费观念,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创新。

但是,这种涌入也带来了不少文化冲击和威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因此,我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弊大于利。

首先,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和破坏是难以避免的。

虽然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是明显不应该被外来文化完全替代或扭曲。

比如,随着日韩文化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开始模仿日韩流行歌曲、时尚风格和审美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却也逐渐抹去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色。

许多年轻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以至于无法体味和传承。

这可能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

其次,外来文化带来的过度商业化也会损害中国文化的品味和价值。

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利用自己的商业优势、广告宣传和营销策略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这其中有一部分产品确实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趣味,但更多的是把中国文化包装成所谓的“时髦”或享乐主义的标志来获取利益,造成对中国文化价值的淡化和消解。

例如,一些热门的外来文化风格和偶像明星在中国市场上卖得很火,但却让不少中国观众和粉丝变得浮躁和追逐轻喜好的文化,“和谐社会”也会失去空气感,长期来讲会形成人们消费、思想观念的不健康因素。

最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打压”和歧视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虽然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消除各种界限与障碍,但不同文化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有些文化会对其他文化进行歧视和排斥。

例如,在近年来各种政治气氛的高温下,外来文化人物成为经常被触发了的政治工具,例如抵制家乐福、抵制日货等等,可能不仅仅是政治的,还掺杂了不健康的文化态度,导致中国与其他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品质变得欠缺。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交流互动的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带来了新鲜的观念、新颖的思想,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外来文化影响着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已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话题。

在历史多变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而外来文化就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既有利又有弊,然而总体来说,我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利大于弊。

首先,外来文化能够丰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外来文化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方法,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民族文化会产生深刻影响。

这不仅使得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弥补了民族文化的不足,同时让民族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创新更加活跃。

举个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婚礼习俗被引进到中国,如举行花式婚礼、拍婚纱照等等,这可以让中国婚礼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摄影与化妆行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

其次,外来文化能带来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带来更多的人文交流和了解。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交流互动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再是单向的。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让文化之间更加融合,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传统。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如孔子思想、中医药、中国春节等经过多次的海外推广和交流,已经深入人心并广受欢迎。

而中国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也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说,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必要途径。

但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外来文化带来的一些文化习俗、风气等可能会对民族文化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例如,西方国家流行文化中过多的暴力和性化元素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西化食物和快餐品也对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造成一定损害。

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问题

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问题

如何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的冲击问题自1978年党和国家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进行大范围的改革开放。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还是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各种经济体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飞快地发展了起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使得美国等西方文化纷纷涌入我国。

一方面,这些外来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生频繁的融合;另一方面,这些外来文化也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与世界各国文化的联系和交流就越密切,因此,如何解决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问题,便显得极为重要。

我们必须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对待这些问题的策略!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冲击的表现1、文化影响着经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也有能动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经济体制在国内出现,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特征就变得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国内文化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发生频繁的碰撞和融合,使得中国文化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这就使得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造成的摩擦越来越多,而文化之间的摩擦难以通过实施经济策略来克服,只能通过文化调整来解决,因此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困扰。

2、传统文化主体地位面临挑战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上下五千年的积淀中形成了重视集体利益、讲究道德规范、重视实用性的文化特点;西方文化的发展多是重视个体利益、讲究现实科学、重视思想和辨析。

这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文化发展特点,决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

而在现如今,明显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

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娱乐、饮食以及节日方面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第一篇: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刚才对方辩友说的外国文化对我国影响有利的地方,我不可全盘否认,但是在我方看来,比起不利影响来看,是瑜不掩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道影响,要看看对我国未来的影响。

第一:外国文化植入。

日本当年侵略中国的时候打出的旗号就是建设东亚新秩序,共同繁荣体,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不让中国人学中国文化,一定要学日语,从文化上侵略中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体制,英语重要不言而喻,但是过分强化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自己文化的传承。

中文系的同学英语比中文好,是说他学识高呢还是说他忘根了呢?第二:劣根文化影响祖国下一代。

哈韩哈日风太流行了,现在说道90后,人人都觉得是脑残的代言词,为什么会这样,去看看那些被说成脑残的同学,无一不是哈日哈韩文化的代表,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的未来,绝不是日本韩国的未来。

第三:人才流失。

中国人才外国文化的渴望已经可怕,这种可怕是中国未来高端人才的绝对流失,美国每年以交换生、自助培养等手段吸引着高材生,而他们大多去了就不回来,我们本来要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高材生都出去了,你说我们还拿什么拯救我们自己的文化,所以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相当可怕,没有辨别能力的同学拿什么抵抗这样的侵入?传统文化是中国之根,没有中国之根中国就不成中国了第二篇: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想明确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种包括物质和宗教,科学知识等精神层面的一系列人为认识和创造整体系统,中华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汇总,外来文化则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文化本无优劣之分,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中,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评定其利弊的标准是它是否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我们并不否认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有不利的一面,但相比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促进,我方认为其利是大于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

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

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

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

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

“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

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

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交集,而国外的消费文化与本土文化遗产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对峙与冲突。

星巴克与故宫,就是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

星巴克在故宫里已开了6年,6年间,人们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虽说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气总有些不相调和。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以往的对华政策,既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也不是经济上的制裁,而是采取文化上对中国的侵蚀,妄图宣传自己的思想,减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

中国人大都没有意识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盲目的崇洋媚外,中国许多的优良传统正
在逐步消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重蹈古埃及在文化上被灭族的覆辙。

积极地弘扬民族文化,并有选择的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能长久的屹立于世界之林,长生不衰。

一、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比较重视传统节日,但是同样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十分热衷;在影视文化上,绝大多数青少年更加偏好国外的作品;在饮食文化上,中国传统食物明显占有优势。

中国政府对本国文化的宣传不如外国,青少年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休闲选择、充裕的休闲时间、良好的物质条件、外国节日的入侵、国民的春节的无所谓的态度、对春节的开发得不充分等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影视文化方面,中国与外国同堂竞技,各有千秋,共放光芒,毕竟竞争才能促进发展,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确实客观上,中国电影普遍没有欧美大片拍摄的好,无论是情节、场面、细节、导演还是演员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政府的巨大投资对中国的影视事业促进下,这种差距在不断减小,中国的影视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二、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概念的影响?59.3%的大学生承认外来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最突出的表现是4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更易接受新鲜事物”,其中还有16.85%的人坦白道“在音乐、舞蹈、影视等观念方面,对外来作品的风格有一定的偏爱”。

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所出现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处事叛逆,思想过于偏激,凡事过于讲究形式,这关系到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自我道德情操的培养,因而更应该引起警觉。

?
2大学生生活模式受外来文化引导?
16.85%的大学生已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随口说出时兴的外语单词,反映出“语言表达的外来趋势”;着装的另类化趋势和”对偶像的狂热推崇”也分别在大学生身上有所反应;举止的日渐西化”。

?
形象是由服装、发型、珠宝饰物和手工制品等的表现构成,一定的社会氛围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产生影响。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遵循朋友圈的打扮规则,以显示自己的需要,取得自己
所属群体的认同。

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种叛逆,在调查中就有人说:“我们穿着打扮表达了我们自身,但事实上表达了我们的环境。

”从早期校园朴实无华的装扮,到现在穿衣服变成了穿?“概念”:“哈韩”、“新生代”、“后新生代”、“次新生代”。

传媒业的发达使得外来文化的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以前,在形象设计方面,大学生的嗅觉往往很灵敏,总在第一时间跟随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
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

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

面对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欧美,韩日等外来文化并不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韩剧,动漫,大片,劲舞等何以迅速占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于是我们看到,孟母教子已经千年,传统文化太久没有质的飞跃和创新,外来文化可以借鉴,当做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连接起来的引线。

事实证明谁创新得好,谁就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应该也是我们坚持传统文化同时创新的动力。

综上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应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

让我们在正确面对的同时,创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